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9 02:04:20
2文稿寫作要求
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圖表清晰簡明、文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流暢。
3文稿結構和格式要求(請下載“論文格式模板”進行套用)
研究論文書寫順序包括:中文題目、中文作者姓名及單位、中文摘要和關鍵詞;英文題目、英文作者及單位、英文摘要和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首頁腳注;正文(包括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結論與討論);致謝;參考文獻。
研究簡報的書寫順序與研究論文基本相同,無需中文摘要,不設“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討論”等獨立標題,合并一起描述。
3.1題目與標題
文章題目務求簡明確切,一般不超過20個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字符、代號,盡量不出現結構式和數學式;正文各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層次分明,不要超過三級標題。
中文題目為二號黑體,居中。英文題目為小四號Times New Roman,頂格。一級標題為小四號黑體,頂格,序號和標題文字間空一格; 二級標題為五號黑體,頂格,序號和標題文字間空一格;三級標題為五號楷體,頂格,序號和標題文字間空一格,后面空一格,直接接排正文內容,正文為五號宋體。
3.2作者與單位
文章作者署名僅限于參加本文研究工作并做出貢獻且能對文章負責者。多位作者的署名用逗號隔開;通訊作者以在其姓名右上角加注“*”標明;共同第一作者以在其姓名右上角加注“#”標明。所有作者均須注明所在單位(中英文均須全稱)、城市及郵政編碼,外國作者要注明所在單位地址和國別。不同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數字序號,并分別在各工作單位的左上角加注對應的序號。作者中文姓名為四號楷體,居中。作者英文姓名采用姓前名后,姓全部大寫,名首字母大寫,中文名多于一個字的,中間不帶半字連接符,例:“LI Xiaoming”而不是“LI Xiao-ming”,五號Times New Roman,英文標題后面接排。作者中文單位為六號宋體,居中。作者英文單位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作者英文姓名后面接排。
3.3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
摘要為非結構式,應簡明,以300字左右為宜;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并擁有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含研究目的、關鍵方法、結果和結論四要素。關鍵詞系反映文章主題內容的詞匯和術語,應采用本專業國內外通用詞語,一般3~5個,附在中、英文摘要的下方,中英文一致。“摘要”為五號黑體,頂格;中文摘要內容為五號宋體,兩端對齊。“關鍵詞”為五號黑體,頂格。中文關鍵詞內容為五號宋體,每個詞以“;”相隔。“Abstract”為五號黑體,頂格;英文摘要內容為五號Times New Roman,兩端對齊。“Keywords”為五號黑體,頂格;英文關鍵詞內容為五號Times New Roman,每個詞以“;”相隔。
3.4中圖分類號
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五版)為分類依據。
“中圖分類號”為小五號黑體,頂格;中圖分類號內容為五號Times New Roman。
3.5文獻標識碼
理論與應用研究論文(包括專題評述)為“A”,實用性技術成果報告為“B”。 文獻標識碼為小五號黑體。
3.6首頁腳注項目
3.6.1基金項目(六號黑體):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注明基金名稱,并在括號內注明其項目編號(六號宋體);如多項基金則需依次列出,并以“;”相隔。
3.6.2通訊作者(六號黑體):按姓名,職稱,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地址依次列出(六號宋體)。稿件處理過程中編輯部僅與通訊作者交流。
3.6.3第一作者(六號黑體):按姓名,學歷(學生寫“在讀博士/碩士”),職稱,研究方向;E-mail地址依次列出(六號宋體)。
3.7圖和表
文中只附必要的圖和表,同一數據只能選擇其中一種形式呈現。內容應有自明性(讀者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圖、表和照片中的文字為英文且應盡量簡煉。
圖片分辨率為300 dpi以上(無論原圖采用哪種格式,都要求圖中文字清晰,最小不低于6pt/7號字體,內含文字較多的建議采用矢量圖格式)。圖題為五號Times New Roman加粗體,圖注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圖片中的字體一般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作圖時,標線刻度朝向圖內。多版圖(大圖中套小圖)需標注小圖的序號,序號為大寫英文字母且居每個小圖左上角。小圖做成半欄,大圖可以做成通欄。
三線表格式,表題為五號Times New Roman加粗體,表格內容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表注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表內請勿用縱線和斜線,表中同類型的數字小數點和位數應上下對齊。
3.8量和單位
計量單位應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均用阿拉伯數字,年份不能簡寫。小于1的數,小數點前的0不能省略;小數點前或后超過(含)4位的數字,從小數左右每3位空1/4格;同類型一組數的有效位數應相等。
單位的寫法 :
1)正文和圖表中,單位和前面的數值之間保留1個空格(百分號除外),例:10 cm、10%。圖表中,單位在“斜杠”后而不是在“圓括號”內出現,例:Disease incidence/%、Colony diameter/cm,而不是Disease incidence (%)、Colony diameter (cm);
2)離心力用“× g”,而不用“rpm”或者“r·min-1”;
3)搖床轉速用“r·min-1”;
4)濃度用“mmol·L-1、µmol·L-1、ng·µL-1、U·µL-1”等,而不用“mM、µM、µmol/L、ng/µL”;
5)在“mL”中,L用大寫;
6)孢子濃度用“個孢子·mL-1、spores·mL-1”;
7)菌液濃度用“CFU·mL-1”;
8)單位體積中微生物計量用“CFU·cm-2”、“CFU·mg-1”;
9)時間單位:“天、小時、分鐘、秒”用 “d、h、min、s ”;
10)種植面積換算為“公頃(hm2)”,而不用“畝”;
11)尺寸大小表示為“16 mm×18 mm”或“(16×18) mm”、22℃±2 ℃或(22±2) ℃等。
12)起止年月日之間用一字連接符,例:2019年1—5月,2014—2021年。其它數值范圍的起止通常用波紋線“~”(中文),例:32.75%~65.23%;連接線“–”(英文),例:10–20 cm。
3.9拉丁文學名
拉丁文的屬名和種名都用斜體,在中英文摘要、正文、圖表中第一次出現時,用全稱;之后再出現時,屬名縮寫。
3.10縮略語
應采用國際上慣用的縮寫形式。文中的縮寫符號需在第一次出現時提供全稱。
3.11參考文獻(僅列出文中實際引用的文獻)
參考文獻的標注采用順序編碼標注制,即按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在文獻的著者或成果敘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號標注阿拉伯數字編排序號,在參考文獻表中按此序號依次著錄。示例:……香石竹生產國都已普遍嚴重發生[2]。
引用多篇文獻時,只需將各篇文獻的序號在方括號內全部列出,各序號間用“,”分開;如遇連續序號,之間用半字連接符連接,例如:MENG等[1-2] 、CHEN等[5-10] 、文獻[3-8],作者姓氏全大寫。
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及文獻類型標識
“參考文獻”為五號黑體,頂格。參考文獻內容為小五號Times New Roman,懸掛縮進2個字符。
3.12.1三位以上作者只寫前三位,后加斜體的 “, et al.”。
3.12.2期刊名稱請提供全稱,所有文獻需英文著錄,非英語的需要標注語言。有卷、期的期刊卷數和期數都要體現;沒有期的,只需提供卷號;電子刊以文章編號代替頁碼。
[1] KIM H S, DESVEAUX D, SINGER A U, et al. The Pseudomonas syringae effector AvrRpt2 cleaves its C- terminally acylated target, RIN4, from Arahidopsis membranes to block RPM1 activ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18):6496-6501. 年, 卷(期):起止頁碼
[2] ZHANG Q, LIU Z, GAO C,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up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Vmcupin1 in Valsa mali (in Chinese) [J].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植物病理學報), 2023, 53(4):580-588. 非英文文獻需標注語言
[3] CHO Y, SRIVASTAVA A, OHM RA, et 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mr1 induces melanin biosynthesis and suppresses virulence in Alternaria brassicicola [J]. PLoS Pathogens, 2012, 8(10):e1002974. 年, 卷(期):文章編號
[4] van der DOES H C, REP M. Adaptation to the host environment by plant-pathogenic fungi [J].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2017,55:427-450. 年, 卷:文章編號
3.12.3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作者. 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 FANG Z D. Research method for plant pathology (2nd ed.) (in Chinese)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8.
[6] PENG Y L.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 (in Chinese) [C].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6.
[7] WEN W G. Study on wlicitors of hypersensitive response from Xanthomonas oryzae (in Chinese) [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南京: 南京農業大學), 2001.
第六編 農業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