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9 11:04:40
1 主要欄目
綜述 (1)選題有新意, 具前瞻性, 能引起讀者廣泛的興趣, 對讀者具有啟發和參考價值。(2)有述有評, 有自己獨到的觀點。結合文獻評述國內外學者在所闡述領域的研究進展, 總結該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避免羅列文獻、內容空泛、缺乏觀點, 切忌寫成讀書報告。(3)鼓勵作者自己設計圖表, 以幫助讀者理解所闡述內容。(4)引用原始文獻, 應包括近5年的國內外最新文獻。
研究報告、研究簡報和方法 是指生物多樣性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創造性的、高水平的原始論文。要求有明確的科學問題、完整的研究方法和普遍的學術價值。其中研究簡報可以是階段性、局部性的創新成果, 正文長度2–3印刷頁, 要體現“新、短、快”的特點。
數據論文 旨在推動原始數據共享。要求數據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數據結構完整、真實可靠, 并達到一定的數據量。數據類型包括植被樣方調查數據集、物種分布數據集、物種性狀數據集、組學數據、DNA序列數據等。論文正文對數據集詳細描述, 包括數據集采集和處理方法、數據格式、數據憑證(如憑證標本號等)、數據集鏈接、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 以及數據價值、使用方法等信息; 數據集本身僅在線發表。
生物編目 由正文和附錄兩部分組成。正文是編目信息的簡要分析, 力求簡明。附錄為所調查地區的生物名錄, 每一物種每次發現記錄的地理坐標(即每一條記錄的地理坐標), 植物群落調查樣方的物種組成及其地理坐標, 物種和植物樣方記錄可用Excel表格上傳。不受理資助方不允許公開物種記錄地點坐標的文章。
論壇 針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政策、現狀、存在問題, 以及生物樣性科學相關熱點問題的看法和評論。鼓勵發表不同的觀點、見解和方法。要求短小、精煉、觀點明確。特別歡迎對本刊發表的論文展開學術爭鳴。
2 排版格式
為縮短稿件處理時間, 各類文章均請嚴格按照我刊格式及投稿須知要求撰寫, 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論文, 編輯部將退回作者修改后重新投稿。
編排順序 按照投稿信、題目、摘要、引言(不列標題)、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致謝、參考文獻、表、圖、圖注等順序編排, 添加偶數行號。
作者署名 網上注冊的通訊作者應與文章中一致。所有署名作者應對稿件內容、署名順序沒有異議。如屬于多個單位, 要求單位之間無署名先后、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爭議。
字體、字號 文本用五號字, 1.5倍行距, 頁邊距3–5 cm, 中文用宋體, 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體。
計量單位、拉丁名、序列號、公式、變量、統計量、數字、標點等的詳細要求參見網站。
3 投稿辦法
稿件原則上文責自負。投稿必須清稿、定稿, 需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文字流暢、結構嚴謹。無一稿多投、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投稿前應請英文水平較高的學者對英文進行把關。請登錄我刊網站注冊后上傳稿件, 并可隨時上網查詢稿件審理情況。
注冊 (1)作者人數和順序要與文章中一致, 每位作者的信息要填寫完整、準確。(2)如果已經擁有用戶名和密碼, 不要重復注冊, 否則可能導致您的信息不一致, 查詢不便。(3)建議同時上傳版權轉讓協議(要求每位作者簽字)。如果有些作者不方便簽署, 可用郵件向編輯部說明同意署名。
投稿信 (1)重點說明文稿的創新性; (2)申明無一稿兩投等問題; (3)建議的責任編委和審稿人(3–5人) (附單位、通訊地址、郵編、E-mail地址), 但應回避本單位同事、導師等專家; 也可以提出希望回避或有競爭關系的其他專家(最多3人); (4)通訊作者聯系方式。
投稿文件 (1)文稿簡要信息: 要求為Word文件, 包含文章題目、作者信息、基金項目、致謝。(2)文稿正文: 要求Word文件和PDF文件中均刪除作者、作者單位、聯系方式、基金項目和致謝的內容; 文件大小不超過10 M。(3)附錄或附圖: 在網上以附件的格式上傳。
如果兩周內沒有收到編輯部回復, 請咨詢編輯部 (010-62836137, [email protected])。
4 審稿流程
《生物多樣性》稿件處理實行責任編委負責制, 即受理的每篇稿件均由責任編委推薦審稿專家, 并向副主編/主編提出退稿或推薦發表的建議。具體流程為: 稿件→編輯部初篩(必要時請副主編初審)→責任編委初審并提交審稿專家→審稿專家審閱→責任編委二審→作者修改→責任編委復審→副主編終審(決定是否錄用)。
不采用的稿件在2個月內通知作者。在沒有收到編輯部的正式退稿通知之前, 請不要轉投其他刊物, 以免造成一稿兩投等不必要的麻煩。
稿件錄用后1周內在線發表, 并盡快安排印刷版發表。本刊的發表周期(投稿到印刷版刊出的時間)為5個月左右。
5 審稿費、版面費和稿費
稿件錄用后, 編輯部將收取審稿費(每篇300元, 退稿不收)和版面費(每黑白印刷頁350元, 10頁封頂; 每彩色印刷頁1500元; 網上的附錄資料免收)。建議通過銀行匯款。開戶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區支行; 帳號: 0200004509088100989; 收款單位: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請注明《生物多樣性》編輯部及文章稿號。匯款后請通過電子郵件通知編輯部, 本部收到后即掛號寄去報銷憑據。稿件一經刊登, 酌付作者稿酬(包括印刷版、光盤版和網絡版稿酬), 贈送當期期刊2冊。
6 其他說明
為促進生態位模型/物種分布模型的良性發展, 不再受理僅基于文獻數據開展的單物種且單方法的研究性文章, 分布點數據難獲得的一些特殊物種的稿件需要附上整理的分布點記錄方可受理。使用多物種或多方法的文章也會經過嚴格審查。
本刊鼓勵作者投稿時把科研活動中產生的數據提交到Science DB(https://test.scidb.cn/c/pasdb《生物多樣性》社區)、Dataopen (http://www.dataopen.info/)等公共數據庫進行共享保存,遵循可發現(Findability) 、可訪問(Accessibility)、可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和可再用(Reusability)的FAIR原則。已在NCBI等其他平臺發布的數據(獲得如ID號等訪問標識的),鼓勵同時上傳至Science DB等其他數據庫進行備份。
7 封面
本刊封面采用彩色照片, 歡迎作者在投稿時將與論文有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彩色照片提供給本刊。
撰稿指南
題目 簡潔明了, 突出文章創新之處, 一般不超過20個字。應該是所研究的主題以及具體方面, 用盡可能少的字句準確清楚地描述文章的內容。
摘要 必須寫清楚研究目的、材料與方法、主要結果、結論和科學意義, 特別明確地提出研究的主要發現或認識。綜述類文章的摘要需要清楚闡明綜述的目的、主要的進展、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研究方向。中文簡潔正式, 英文可適當 擴展, 但以一個印刷版面為限。英文摘要使用結構式摘要, 給出3?4個小標題。
關鍵詞 5–8個, 選擇能準確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 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并被業界公認的專業詞匯作為關鍵詞, 以使文章能被準確檢索。
引言 闡述為什么要進行此項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結果或結論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或驗證的假設, 應能反映相關研究領域的進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并將研究目的與上述研究背景相結合。
材料與方法 闡述本研究是如何進行的。陳述需詳細, 要提供足夠的信息使讀者能重復實驗, 并假設讀者具備該領域的基本實驗常識; 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敘述。數據分析(統計)方法敘述要詳盡。
結果 敘述要求簡潔明了, 列出數據需要進行消化和濃縮, 總結重要的趨勢或規律。圖表要求精心設計, 力求美觀, 并互不重復, 有些背景數據可以作為附錄材料。避免出現討論部分的內容。
討論 評論文中所報道結果的重要性和創新性, 并與其他相關的工作進行比較, 指出對原有結論有何新的啟示, 或從實驗數據歸納出一般規律。討論部分應圍繞結果進行, 但不要重復結果, 并與引言中所提出的問題呼應; 敘述要簡明扼要, 推測要有依據, 不能得出超出本文結果所能夠支持的結論。不要在本節中介紹新的結果。
參考文獻 正文內的著錄格式: (1)采用“著者, 出版年”制, 如“Li & Durbin, 2011; 宋永昌等, 2015”; (2)未閱讀過的文獻不要列入; (3)每個觀點后引用文獻數不要超過4條, 并按年代先后排序; (4)與文后一一對應。(5)兩位作者的文獻在文中引用格式示例: (馬克平和陳靈芝, 1999)或(Lawton & Brown, 1993); 三位及三位以上作者的文獻在文中的引用格式示例: (宋永昌等, 2015)或(Brown et al, 2001)。文后著錄格式: (1)中文文獻用中、英文兩種語言列出, 英文在前, 中文附在后面的方括號內, 日文、俄文文獻同此; (2)文章題目、書名、出版社名請引用作者原文或查對標準譯文, 不宜自行翻譯; (3)作者列全, 姓前名后, 名后一律不加縮寫點; 作者間用逗號隔開; (4)刊名要求正體、全稱; 書需要注明版次, 初版不注, 書名要求正體、實詞首字母大寫; (5)按作者姓氏的第一個字母順序排列; (6)每卷連續編頁碼的期刊不引用期號; 同一卷內每期均從第一頁開始編頁碼的期刊附期號; (7)含與不含英文摘要的文獻分別用“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和“in Chinese”標明。示例如下:
期刊
Song YC, Yan ER, Song K (2015) Synthetic comparison of eight dynamics plots in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s,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3, 139–14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宋永昌, 閻恩榮, 宋坤 (2015) 中國常綠闊葉林8大動態監測樣地植被的綜合比較. 生物多樣性, 23, 139–148.]
Li H, Durbin R (2011) Inference of human population history from individual whole-genome sequences. Nature, 475, 493–496.
書(專著、論文集、會議錄等)
Begon M, Harper JL, Townsend CR (1990) Ecology: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2nd ed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Boston.
Jiang ZG, Ma Y, Wu Y, Wang YX, Zhou KY, Liu SY, Feng ZJ (2015) China’s Mammal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蔣志剛, 馬勇, 吳毅, 王應祥, 周開亞, 劉少英, 馮祚建 (2015) 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 科學出版社, 北京.]
Lawton BH, Brown VK (1993) Redundancy in ecosystems. I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eds Schulze ED, Mooney HA), pp. 255–270.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譯文(出版年為譯作出版年)
Mueller-Dombois D, Ellenberg H (translated by Bao XC, Zhang S, Yang BS, Jin ZZ, Tang TG, Yao BJ, Jiang HQ) (1986) Aims and Methods of Vegetation Ecology, pp. 153–188. Science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鮑顯誠, 張紳, 楊邦順, 金振洲, 唐廷貴, 姚璧君, 姜漢僑 (譯) (1986) 植被生態學的目的和方法. 科學出版社, 北京.]
博士學位論文(碩士論文在文內用腳注注出即可)
Yu FH (2002) Adaptive Strategies of Clonal Plants Growing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PhD dissertation,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于飛海 (2002) 克隆植物對異質性環境的生態適應對策. 博士學位論文,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專利
Deng YG (2006) Complete intelligent power saver. 200610171314.3, China. 2006-12-13. (in Chinese) [鄧一剛 (2006) 全智能節電器. 200610171314.3, 中國. 2006-12-13.]
網絡文獻
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2000) Authority Files for Habitats & Threats. http: //www.iucn.org/themes/ssc/sis/authority.html. (accessed on 2015-10-22)
圖、表 圖表要求精心設計, 按照在文中出現的順序編號, 力求精簡, 圖與表內容切忌重復。盡量避免使用帶有國界線、省界線的地圖。如果必須使用, 請到自然資源部網站“標準地圖服務”下載最新版本的地圖文件作為底圖繪制, 并標注原始圖件的審圖號。如果是其他來源的圖件, 請注明原始圖件來源。群落調查和編目的論文請附上樣方和標本名錄的詳細資料, 附錄中引用的文獻按正文中文獻格式在附錄中列出。如果引用文獻中的圖表, 要取得原出版商的授權許可, 分辨率要求達到印刷要求。
圖題、表題盡量詳盡, 圖表所包含的信息應以讀者不讀原文也能看懂為原則, 圖題、表題和圖表內各項內容均需中、英文(或拉丁文)對照。圖(表)請附在文后, 切勿插入文內。
表格一律用三線表。要求設計合理, 符合閱讀習慣。如果數據較少(如只有1行), 或數據的變化規律明顯, 建議直接用文字敘述。表中數據共用的單位標于表題或表頭中, 缺失的數據用“–”表示。建議按照個位數或小數點等對齊方式排列。
圖可按印刷時的實際大小繪制, 半欄圖≤ 80 mm, 通欄圖≤ 170 mm。黑白線條圖分辨率不低于600 dpi, 照片圖分辨率不低于350 dpi。如果一幅圖中包含多個小圖, 建議在Powerpoint或Photoshop軟件下組合, 而不是直接在Word軟件中組合。圖中一般不加外框和網線。線條粗細要適中, 函數線的粗細一般是坐標軸的兩倍為宜。刻度線位于坐標軸內側, 粗細可等于或稍細于坐標軸。如果是黑白印刷的圖件, 所選圖例的顏色要求在印刷版上能夠區分開。坐標軸的標題能排一行的不要轉行, 中、英文間空開一個英文字格。圖中文字中文使用宋體, 英文和數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體。字號的大小為8磅, 數字和單位之間要有空格, 圖如需縮小, 本字號要求為縮制后的大小。圖中的術語、符號、單位等應與表格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