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臺海研究
關注()《臺海研究》Cross-Taiwan Strait Studies(季刊)中文,大16開,出版地:上海市,2013年創刊,辦刊宗旨:將在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提倡學術創新,鼓勵政策探討,深入研究臺灣問題的深層次、結構性議題,積極探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理論、路徑、方法、舉措等,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臺海研究》刊物內容:主要發表有關臺灣問題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包括: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思想、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研究;兩岸關系回顧、進展與趨勢研究;當代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研究;涉臺國際因素研究等,此外,還刊登重大學術活動、學術信息、書評等。本刊歡迎海內外研究臺灣問題的各界人士惠賜大作,稿費從優。
臺海研究收錄情況/影響因子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知網數據庫收錄
臺海研究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閱讀推薦:跨世紀
《跨世紀(學術版)》Cross Century,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準,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社科類學術期刊。本刊遵循“嚴謹、求實、公開、優質”的方針,力求體現“現代”、“實用”、“綜合”三大特色,注重傳播教育發展新理念,最終教育改革新走向,注重教育改革新熱點,探索教育發展新路子,展示教育改革發展新成果。讀者對象:社科工作者,大學師生,科研機構人員。
臺海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臺海研究征稿啟事
摘要:<正>《臺海研究》(季刊)是由中共上海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主管、上海臺灣研究所和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臺灣問題綜合性學術刊物。2013年1月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于2013年9月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迄今已屆十年,共出版40期雜志及1期增刊。辦刊宗旨:將在習近平對臺工作重要論述和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指引下,提倡學術創新,鼓勵政策探討,深入研究臺灣問題的深層次、結構性、戰略性議題,...
20世紀20年代大陸知識精英對日據時期臺灣地區的考察與著述探析————作者:褚靜濤;
摘要:20世紀20年代,祖國大陸多位人士赴臺灣地區考察,撰寫游記、報告,介紹臺灣地區的發展狀況。如,南京暨南學校袁克吾赴臺考察,于1925年編寫成《臺灣》一書;黃強于1925年11月底至基隆,展開為期近1個月的臺灣之行,撰《臺灣別府鴻雪錄》;江庸于1928年11月赴臺灣地區考察,撰《臺灣半月記》;林惠祥赴臺灣地區搜集資料,編著《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彭子明編著《臺灣近世史》,介紹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全面抗戰時期大陸報刊的涉臺論述研究————作者:李志茗;陳煒;
摘要: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中國正式對日宣戰,臺灣光復成為大陸各方熱議焦點。各界積極發聲,為收復臺灣獻計獻策。對外,針對美國提出的所謂“臺灣國際共管論”,從歷史、法理、民族情感、世界大勢等多維度有力批駁,堅決捍衛臺灣歸屬中國主權;對內,臺灣革命同盟會等力倡設省,從凝聚臺胞民心、確立政治地位等層面闡釋其必要性,但國民黨政府未積極回應。中國共產黨借《新華日報》的《臺灣光復運動�?�,秉持抗戰與復臺統一原則,...
論憲法中祖國統一相關條款的實施————作者:劉蒼瑜;朱松嶺;
摘要:現行《憲法》中有關祖國統一的條款以憲法規范群的形式呈現,確認了“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先定性事實,并設立了祖國統一的公民義務和國家義務。臺灣問題既是一個政治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特別是一個憲法問題,具有政治和法律雙重屬性。因此,這組憲法條款的實施必須同時依靠法律化實施與政治化實施兩條路徑。《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與適用是憲法中有關祖國統一條款法律化實施的主要方式。該法中的和平統一條款、和平發展條款以及...
俄烏沖突視域下民進黨當局“援烏行為”分析——基于俄烏沖突期間臺灣涉外部門新聞報道————作者:王貞威;高群斐;
摘要:基于漢斯·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對外援助理論,本文以統計分析法檢視俄烏沖突期間臺灣地區涉外部門的對烏援助報道。研究發現,民進黨當局利用烏克蘭危機“捆綁中俄”,不僅借人道主義援助建構“共情”機制渲染“中國威脅”,而且通過引導民間參與,強化“臺灣認同”與“臺灣主體意識”。此外,臺灣當局通過“援烏”積極開展多邊合作,炒作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價值觀同盟”,以此拓展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進一步聯動“臺灣問題國際化...
臺灣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態勢及其影響研究————作者:王子旗;
摘要:人工智能領域為中美戰略博弈新焦點,民進黨當局伺機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積極推進“主權AI”建設,深度嵌入美西方“民主供應鏈”,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尋求與大陸經貿合作“去風險化”。目前,臺灣地區的人工智能芯片、服務器等基礎設施優勢較為明顯,在全球供應鏈具有關鍵影響力,已成為民進黨當局推動“經貿外交”的重要抓手;但在關鍵技術領域相對落后,應用與服務領域亮點少,短期內難以改變代工角色,整體實力處于起步發...
日本積極介入臺海安全的特點及行動邏輯分析————作者:張楊;
摘要:在中美大國博弈背景下,日本一改過去在臺海安全事務上主要借助日美同盟整體發聲和發展日臺關系“黑箱化”的做法,通過防衛應對實戰化、積極強硬發聲常態化、認知要素傳遞公開化,綜合運用實力、決心、感知三大威懾要素,積極介入臺海安全。日本這一動向是基于借勢美國全面對華遏制戰略、擴大臺海安全威脅的異化認知、與我爭奪區域安全秩序主導權三個方面的行動邏輯。據此,日本未來將進一步配合美軍強化戰備分工、在對華緩和掩蓋下...
探索融合新路 賡續家國情懷——評《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臺青融入建設與家國情懷涵育研究》————作者:劉佳雁;
摘要:《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臺青融入建設與家國情懷涵育研究》是目前大陸地區通過實證調研進行兩岸青年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角度獨特,切入點精準。作者通過大量訪談和調研,收集了在閩臺青的一手資料,圍繞兩岸青年交流、融合的實際問題,重點研究臺青在祖國大陸融合建設中的家國情懷涵育。本書真實展現了臺灣青年在文化認同、社會適應和就業創業等方面發揮促進兩岸情感融合的示范效應,并針對閩臺青年交流、促進情感融合提出了具有...
“族群主流化”下民進黨當局推動少數民族“轉型正義”研究————作者:沈惠平;俞婧婷;
摘要:“族群主流化”是民進黨當局族群政策的核心理念,意在提升各政府部門所謂“族群敏感度”以及打造臺灣成為“多元族群”社會,以此尋求“臺獨”的“本土”根基。在此政策推動背景下,民進黨當局以少數民族“轉型正義”為施政重點,妄圖通過議題“跨部門化”、利用“少數民族基本法”及推廣“少數民族史觀”等手段加以實現。民進黨當局的少數民族政策實踐表明,“族群主流化”下的“轉型正義”看似保障少數民族權益,實則在于圖謀割裂...
“兩制”臺灣方案下臺灣參與全國性政治事務研究————作者:王鶴亭;
摘要:發展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和實踐機制,需要探索統一后臺灣參與全國性政治事務、臺灣同胞參與祖國建設的路徑與機制。這既是國家完全統一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自然延續。借鑒“一國兩制”港澳實踐的經驗啟示,探索和構建“兩制”臺灣方案下臺灣參與全國性政治事務,可以深化和完善臺灣特別行政區人大代表參政機制,豐富和強化臺灣特別行政區領導人士出任全國性職務的制度,發揚和擴...
2024年大陸對臺傳播內容、策略及效果研究————作者:閻立峰;時盛杰;陳北棱;李子揚;
摘要:由于臺灣地區政治局勢復雜化、大陸反“獨”行動升級化以及國際涉臺問題嚴重化,2024年大陸主要媒體對臺傳播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形勢。研究聚焦13個年度重點涉臺議題,選取大陸主流媒體在四個海內外社交媒體平臺上5911條傳播數據,揭示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及福建地方媒體等傳播主體的內容策略和傳播效果。當前對臺傳播存在海外平臺限流、內容匹配不足及情感觸達有限等難題,未來應通過構建自主傳播平臺、優...
關于打造“廈金數字生態圈”的構想————作者:朱磊;夏佳慧;
摘要:按照“數字產業鏈——數字生態鏈——數字生態系統——數字生態圈”的邏輯順序建設廈金數字生態圈,是數字經濟時代推動廈金融合、閩臺融合與兩岸融合的試點工程,有助于開辟兩岸融合發展的新領域。建設廈金數字生態圈對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促進經濟互補和產業升級、推動資源共享與效率提升、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增強兩岸融合示范效應具有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建設廈金數字生態圈具有地理位置近、政策支持多、科技實力強、產業互補、社...
兩岸文化市場融合發展啟示:演化歷程、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作者:朱虹;袁佳;
摘要:兩岸開放以來,文化交流一直是兩岸先行者的角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兩岸文化市場融合發展經歷從無到有、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的過程,呈現“泛政治化”和“螺旋式前進”的動態特征。為何出現這種現象,需要思考臺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歷史與現實因素共同塑造了兩岸文化市場融合發展的獨特軌跡。分析兩岸文化市場的動態演變過程,探討其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有助于揭示兩岸文化產業融合的最佳路徑,對于實現兩岸統一具...
臺灣地區青年創業政策的特點、成效與啟示————作者:馬溪璘;尚紅娟;
摘要:基于臺灣地區青年創業政策發展脈絡的梳理,本文分析其演進過程中顯現出的內在獨特性導向,重點討論臺灣青創政策以創業育成為中心、多個行政部門協力合作、線上一站式、線下一體化服務協同運作等在地化特征;同時,結合臺灣歷年經濟形勢及走向,深入探究臺灣青創政策對青年創業形勢的影響和實際成效,并分析其內在因素,進而為大陸地區優化完善臺青創業就業、臺胞投資權益等惠臺措施提供參考,使相關政策主張更好地增進臺灣同胞福祉...
逆全球化與兩岸關系:機遇與挑戰————作者:左正東;楊穎超;
摘要:本文分析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如何影響兩岸關系,并討論“再全球化”對兩岸關系的挑戰與機會。本文指出,兩岸關系的開展和全球化密不可分。冷戰結束后,全球化發展進程讓兩岸關系快速成長,創造出兩岸間的經貿互賴關系;而隨著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蔓延,逆全球化現象開始出現,對兩岸關系產生不利影響。本文詳列相關數據,指出自2022年前后開始,兩岸貿易、投資開始出現萎縮,人員往來也已不復往昔;而雖然未來兩岸進入“再全球化...
跨越海峽的交流:臺灣網紅在抖音“走紅”現象研究————作者:黃日涵;韓冰;
摘要:臺灣網紅在大陸社交平臺不斷涌現,在兩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位色愈發關鍵。本研究主要聚焦在抖音平臺上的臺灣網紅,研究發現,在大陸的臺灣網紅身份多樣,發布的作品以日常生活、兩岸話題等內容為主,粉絲黏性較高。具體來看,這些博主通過差異化、針對性的主題設計開辟新賽道,圍繞熱點、痛點、情感點進行內容設計,視頻表達接地氣,互動模式多樣。通過構建形象,滿足粉絲期望,在網絡平臺與粉絲的助推下,這些博主不斷獲得流量和熱...
美國戰略鷹派的臺灣政策主張及其影響評析————作者:汪曙申;
摘要:中美關系進入以戰略競爭為主要特點的階段以來,美國政府對臺政策出現加快掏空“一個中國政策”、持續增強對中國大陸的威懾、提升美臺實質關系等調整變化。美國“全政府”對華遏制,民主黨、共和黨在“以臺制華”方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共和黨戰略鷹派的臺灣觀念、政策主張與行為方式,比民主黨建制派更加強硬、更加挑釁,企圖利用臺灣問題破壞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全面升級對華遏制戰略。特朗普再次當選執政,美國戰略鷹派重新掌權...
安全焦慮與戰略反撲:美國大選后臺灣當局對美臺關系的危機防控及其影響————作者:鐘厚濤;
摘要:特朗普在美國2024年大選勝出后,民進黨當局面臨多重安全焦慮,如特朗普的“筆尖論”思維將導致臺灣工具性價值下滑、特朗普要求對臺灣強行征收“保護費”將使臺灣出現被掏空榨干的戰略透支風險、特朗普現實主義的交易性思維將使臺灣在戰爭邊緣危機中遭遇被拋棄的風險。為防控危機,民進黨當局通過加大對美軍購、擴大對美進口等,積極迎合特朗普制造業回流計劃,化解美國戰略疑慮。民進黨當局加大對美貼靠將面臨結構性困局,如特...
賴清德執政以來的美臺關系芻議————作者:胡勇;
摘要:賴清德上臺以來基本延用蔡英文當局的對美政策班底,以“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為幌子,加速對美“一邊倒”及倚美謀“獨”。臺美頻繁開展政治交往、加快進行軍事勾連、持續強化經貿合作、合謀擴大臺“國際空間”以及著力深化“地方”合作。臺美互動看似絡繹不絕,光鮮亮麗,實則籠罩在“疑賴論”與“疑美論”的雙重陰影下,從而限制了美臺關系取得更大范圍的實質性突破。隨著特朗普在2024年11月的美國大選中勝出,美臺關系面...
美國對華政策調整及其臺海政策走向————作者:王瑋;
摘要:近年來,美國放棄對華“接觸”政策,轉而實施對華競爭戰略。臺灣因其地緣戰略價值、信號傳遞價值和社會心理價值,成為美國“以臺制華”的重要抓手。美臺在軍事安全領域的互動成為兩岸關系的一個重大風險點。在2024年美國大選中,共和黨在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中取得全勝,形成“府會一致”的執政格局,特朗普強勢回歸美國政壇。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團隊強烈要求臺灣大幅提高軍費、逼迫臺灣承擔更大“安全”責任。如果民進黨當局響...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