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青海民族研究
關注()《青海民族研究》(季刊)1989年創刊,本刊系民族學類學術刊物。主要發表有關民族學、社會人類學、宗教學、歷史學、藏學、蒙古學、民族語言學、民族民俗學、民族經濟學、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和調查報告.特別注重對青海高原諸世居民族歷史和現狀的研究。歡迎學風嚴謹、育之有理有據、論證嚴密、文字精確流暢的學術論文投寄本刊。
《青海民族研究》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青海民族研究收錄情況/影響因子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龍源期刊網、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
1、中文核心期刊:
2004-2011年連續3屆北大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2、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2—2013)來源期刊(含擴展版)、CSSCI(2014-2015)來源期刊
3、數據:MARC數據、DC數據
4、圖書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5、影響因子:
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308;總被引頻次:364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508;綜合影響因子:0.273
6、青海民族研究雜志榮譽:
2003年獲首屆《CAJ-CD規范》執行優秀獎
青海民族研究欄目設置
西部開發研究、民族文化、民族文學、民族教育、民族歷史、民族宗教、伊斯蘭文化研究、法學研究等欄目。
閱讀推薦:西北民族論叢
《西北民族論叢》于是應運而生。它將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等。從學科來講,西北民族研究不僅涉及歷史學中的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大學科,反映了海內外相關領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青海民族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共同體”理論的發展演進與時代創新——兼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建構————作者:馬偉華;刀悅;
摘要:從滕尼斯到美國芝加哥學派對共同體概念的探討,顯示出不同背景下研究傾向的差異性。自此概念進入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后,各個時期的研究者從本土化情境對此概念進行理解、應用和發展,使這個本與中國文化傳統具有一定差異的用語,不斷發展成為更具適切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對不同階段共同體概念及理論的新解,能夠更好地挖掘其重要學術內涵與時代價值,進而彰顯出實地調查研究對于學術概念發展的影響。在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
民族視野下的老年人藝術活動參與及其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作者:汪瑞;王若霖;
摘要:中國已逐步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老年維度的人口健康成為重要研究議題。基于CLASS2018—2020年微觀數據與對應的統計年鑒宏觀數據匹配而成的數據庫,使用OLS模型和bootstrap分析方法發現:唱歌或奏樂與廣場舞等藝術活動參與對老年人認知功能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且這一關系在不同民族和地區老年群體中具有異質性;朋友支持在老年人藝術活動參與與認知功能之間起正向中介作用。研究結果有助于推動老齡化背景...
“雙工聯動”的“量”與“質”對城市老年義工志愿服務動機的影響研究————作者:常青松;姚舜禹;蘇敏;
摘要:社會工作者與義工的聯動(即“雙工聯動”)在老年志愿服務中普遍存在,但其頻次與質量對城市老年義工服務動機的影響有待深入研究。通過分析2021年廣東省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合作促進會收集的“志愿服務獲得感”數據發現,“雙工聯動”的頻次和互動質量均對老年義工的志愿服務動機產生積極影響,其中互動質量對服務動機的影響更為顯著。此外,老年義工對社工主導型地位的認同在互動質量與服務動機之間起到顯著的中介作用,即高質...
憲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價值論析————作者:宋才發;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以此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憲法》是規制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法,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創造者、建設者的實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56個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鑄牢共同體意識的目的是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憲法》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真實的權力,以及全過程人民民...
政策工具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內容分析——基于ATLAS.ti9軟件對全國32個政策文本的質性分析————作者:焦若水;石拉毛草;
摘要:政策文本體現了國家政策落地實踐邏輯,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制定旨在選取合適的政策工具以達到既定政策目標,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基于政策工具視角,采用ATLAS.ti9軟件對《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頒布以來,各地出臺的31個重要政策文本進行分析,探討各地在運用供給型、需求型、環境型政策工具時的結構特征。研究發現:人口大流動背景下地區政策...
黃河中上游地區產業生態化時空演變及驅動因素分析————作者:許 彬;馬藍;
摘要:黃河中上游地區作為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區域,其產業生態化發展水平對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PSR模型構建黃河中上游地區產業生態化指標體系,運用熵權法、莫蘭指數、灰色關聯分析實證檢驗2012—2022年黃河中上游六省份產業生態化時空演變及驅動因素。結果表明:從時間上看,產業生態化水平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從空間上看,六省份之間產業生態化水平空間差異明顯,其中陜西省處于周邊地區的高點,山...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質量研究————作者:楊菊華;
摘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質量是更好的民生,高就業質量意味著高品質生活。利用“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借助多重比較視角,多維度檢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質量及其影響要素。結果發現:一是就業質量的差別既見于少數民族與漢族流動人口、更見于不同民族流動人口之間,既因流動身份而趨同,也因民族屬性而獨特;二是就業質量模式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模式,東北和北方民族的就業質量更高,西部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質量更低;三是...
爐瓶三事:文明在地化的感官敘事與文化動力學————作者:牛樂;王禹卓;
摘要:“爐瓶三事”是中華傳統香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爐瓶三事”以感官為媒介,實現了生活儀式、審美范式與精神價值的認同與共享,折射出不同文明體系在生活美學層面的深度對話。在此意義上,文明的對話與交融并不局限于語言、哲學、制度等理性層面的活動,也是富有生活性、情境性,具有美學價值的感官敘事活動,其融匯豐富的歷史內涵、情感意象、道德生活,促進了文化認同與文化...
數字意識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作者:周晶晶;夏慧娟;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和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數字意識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日益顯著。基于2020年中國家庭動態追蹤調查(CFPS)數據,探討數字意識、代際關系、幸福感及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間的作用機制,并進一步檢驗代際關系和幸福感的中介效應與流動狀況的調節效應。結果顯示,數字意識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數字意識通過代際關系和幸福感兩條路徑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否流動在數字意識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存...
花入尋常百姓家:以《廣東新語》為中心的花卉與時間感————作者:包艷杰;
摘要:花卉是自然環境中季相變化最為豐富和顯著的植物,藉由花卉產生的時間感知是維系人們對生存空間產生集體認同的關鍵。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關于花卉的文本書寫集中反映明清時期嶺南農民和文人的花卉時間感,不同群體的生境差異產生時間感分化,農民的時間感是基于物質生活的周期性感知,追求循環中的安穩,而文人的感知則凝聚歷史文化傳承,表達一種更為積極且不斷發展著的永恒感。但是,兩者的時間感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
抗戰時期八路軍搶運《趙城金藏》史實辯證————作者:鄭斌;
摘要:1938年日軍侵犯趙城,廣勝寺頻遭襲擾,為保護國寶《趙城金藏》免遭掠奪,力空法師向趙城縣長楊澤生求助,請求將金藏轉運至延安。楊澤生向縣委書記吳辰和太岳二地委書記史健匯報并獲準。在與力空法師商定方案,并征得趙城士紳和廣勝寺護法居士同意后,1942年4月25至28日,在趙城縣游擊大隊、洪洞縣游擊大隊掩護下,由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抗日縣政府護送轉運金藏。搶運過程組織嚴密,未放一槍一炮,也未被日軍發現,金...
民俗學當代社會生活研究的實踐路徑——基于當代中國的民俗生活變遷————作者:鄧苗;
摘要:長期以來,民俗學對于以城市生活為代表的社會生活現實的忽視,使得其成為一種鄉村民俗學和傳統民俗學。在學術發展的今天,民俗學必須直面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新文化現象和社會事實,關注當代、實現變革、建立一種涵蓋鄉村和城市的現代生活的新民俗學。這樣的新民俗學立足于當代社會現實的民俗屬性,從民俗學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出發,通過八種主要路徑實現當代社會生活的關照,并在此基礎上打破民俗學以往對于傳承性的認知,將時風...
增強綜合實力視角下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路徑研究————作者:王朋崗;劉玉娟;韓一淼;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需要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實力。基于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明顯增加的國際環境,增強大國的國家實力就是要建立服務發展和保障安全的產業體系、城市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同時,我國人口發展在2050年之前主要面臨低速小幅負增長和快速老齡化,2050—2100年主要面臨快速大幅負增長和快速老齡化的發展趨勢。人口發展趨勢會給我國建成現代產業體系、城市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和...
情感重構搬遷社區治理共同體的三階路徑——基于L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田野考察————作者:羅強強;楊李婕;
摘要:傳統治理模式偏重物質供給而忽視情感動員,導致社區陷入“低信任—弱參與”的集體行動困境。通過對L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入場期—造場期—固場期”的動態過程分析,歸納出情感重構搬遷社區治理共同體的三階路徑,即個體情感調適—群體關系重塑—集體認同培育。當然這一過程不僅依賴政策設計與文化適配,更需在“效率與溫度”“傳統與現代”“技術與人文”的張力中尋求動態平衡
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職業互嵌型社區研究————作者:徐黎麗;麥迪乃·麥麥提力;
摘要:互嵌式社區是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S社區由14個單位制大院和4個商品房小區構成,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以職業為基礎的居住格局、以市場為基礎的生活互嵌、以鄰里—街道—小區—社區圏層為基礎的職業互嵌型社區。其中原因,與疏勒縣位于沙漠邊緣綠洲和絲路要沖的地理位置、兩千多年來東西方各族人口在此定居并外延,以及社會分工背景下的行業細化密切相關。這一互嵌...
明朝陸上絲路貿易的發展與維持因素——兼論貿易路線的演變————作者:牛海楨;王弘卓;
摘要:明朝時期,傳統的絲綢之路貿易仍然保持相對穩定與發展,得益于貢賜貿易制度為核心的朝貢體系,陸上絲路貿易雖有反復,但一直沒有斷絕。維系明代陸上絲路貿易的積極因素包括朝貢制度下豐厚的賞賜規則、固定的朝貢路線、寬松的入境審查制度和明朝境內與中亞、南亞的驛站制度。在這些要素的共同促進下,明中葉以后雖然中亞與亦力把里地區政治局勢風云變幻,明朝的邊境也爆發哈密危機,但仍有西域與中亞、南亞各國使臣與商人們不懼艱險...
數字賦能青藏高原農牧民防止返貧作用機制研究——來自青海1030個低收入家庭的證據————作者:胡西武;許靜;李毅;
摘要:基于青海省2022年8個市(州)15個縣(市)36個鄉(鎮)1030個低收入農牧民家庭調研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考察數字賦能青藏高原農牧民防止返貧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一是數字化水平對青海省低收入農牧民防止返貧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且對藏族農牧民防止返貧的作用顯著低于非藏族農牧民,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農牧民防止返貧作用顯著高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農牧民;二是數字應用水平、自身脫困動力對數字化水平...
高原絲綢之路視域下象雄文明東向傳播的路線及影響————作者:劉潔;
摘要:象雄腹地瓊隆銀城遺址附近的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茶葉和印有漢字的絲綢,證明至遲在漢晉時期,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已經拓展出途經西藏阿里象雄核心區域的支線,高原絲綢之路交通循環網絡漸趨成熟。象雄鼎盛時期的疆域范圍具有以岡底斯山及象泉河上游區域為中心,自西向東輻射擴展的特點。象雄苯教文化對藏東南諸小邦、吐蕃前身雅隆王朝都產生過深遠影響。象雄文明東向傳播的過程中與中原文化的互動交融,對于推進青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
清朝改土歸流與土司地區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演進————作者:馬亞輝;
摘要:土司地區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的形成發展史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鑄史是緊密相關的,但是西南地區由于“流土”壁壘的存在,互嵌式社會結構的發展相對緩慢。清朝通過改土歸流,將流官政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治理模式推行于原土司地區,促進了改土歸流地區人口的遷徙融居和互嵌式社會結構的迅速發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進程明顯加快。可以說,清朝改土歸流的歷史就是一部推動土司地區各民族居住地域互嵌、經濟生活互嵌、文...
土司空間與文化認同:論貴州區域土司建筑及其歷史特質————作者:咸成海;
摘要:貴州土司建筑作為中國古建筑的種類之一,其主要類型包括衙署、軍事設施、墓葬、莊園等建筑遺存,為理解西南地域建筑文化在元明清土司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實證和新的認知面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貴州土司建筑,雜糅了土司傳統文化、中原漢式文化、本地民族文化等成分,在歷史特質方面異于其他建筑的藝術風格。換言之,元明清“大一統”時期,隨著多民族融合與中華民族一體化取得新發展,貴州土司建筑體系,亦在技術和文...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