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青少年犯罪問題》
關注()【雜志簡介】
《青少年犯罪問題》是中國大陸唯一以研究和報道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和青少年保護問題為核心內容的公開發行刊物,由華東政法學院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是全國法學類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護和法制教育的指導讀物。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被評為“全國法學類核心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理論研究、犯罪動向、原因研究、預測預防、犯罪矯治、少年司法。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象牙塔的純凈從何而來 《青少年犯罪問題》編輯部
2. 校園襲擊事件的社會結構分析 李峰
3. 校園安全、刑法作用與應對機制——以校園弒童案為分析樣本 趙運鋒
4. 從美國校園槍擊案透視犯罪青少年的人格障礙 蔡國芹,高玉冰
5. 日本校園暴力團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導對策 史景軒,張曉明,鹿磊光
6. 香港青少年幫派的三合會化:組織、活動與控制 盧鐵榮,沈臻懿
7. 中國的關系網與法外保護 王鵬
8. 擁擠理論及其對城市青年農民工越軌犯罪的新解讀 谷玉良,江立華
9. 亞洲的性奴役——販運人口犯罪透視 張筱薇
10.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牛凱
11. 跨境誘拐兒童中監護權的承認——以海牙誘拐公約第15條為中心 杜煥芳,黃旭宇
12. 再論少年司法制度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施琦,康樹華
13. 電子監控在我國社區矯正管理中的運用與優化 武玉紅
14. 未成年人特別程序配套規定之評析 程曉璐
15. 大學生角色偏差與法治人格培養探析 吳江
16. 法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變遷——兼論對中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完善的啟示 王娜
17. 俄羅斯教育感化強制措施的借鑒 許桂敏
18. 十五期寄語——公德重于法制 皮藝軍
19. 面子、利益、權力抑或其他——外籍華裔學者對女警訪談的感悟 王燕飛
政法期刊論文范文:淺析個人看待臺灣文化只見
在沒有接觸電腦之前,我對臺灣的印象一直都是很偏激的,和很多的大陸民眾一樣對臺灣有著很深的誤解和質疑。一直以來,中國內地的觀眾是不能從普通的電視上接觸臺灣的電視節目的。我們所接收到的關于臺灣的一系列的訊息都是從國人主觀的言論當中獲得的,包括我身邊很多的人一直到現在對臺灣理解還有很大的偏差。
我個人比較喜歡看臺灣的一些綜藝類的節目,撇除節目當中的很多節目效果來看臺灣的文化,我第一次看這些節目的時候會不適應,因為之前接觸的都是內地主持人都是風度翩翩的從后臺走出來字正腔圓地說:“各位親愛的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和現場的嘉賓們大家好···”這一類的。相反在臺灣,綜藝節目中主持人的風格確實截然相反,舉些個例子來說,《我猜》的節目開始后,一團濃霧從后臺噴出來。跑出三個主持人,一個男的連跑帶跳出來,第一句是:“歡迎收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本期節目全部結束,歡迎下周同一時間繼續收看。”旁邊的女主持說:“喂,像話么,節目才剛開始呢,我們給了嘉賓通告費,這樣下去節目會停掉的。”還有主持人可以隨意“羞辱”嘉賓,如兩個很久沒發片的中年歌手來了,主持人可以說:“下面讓我們歡迎兩位過期歌手……”或者看到一個長得不好看男嘉賓,主持人會說:“人鬼殊途,在鬼月看到你真讓人不寒而栗。”初接觸臺灣娛樂節目的印象是,節目非常精彩,只是主持人開這樣的玩笑會不會引起不愉快?看多了就習慣了,發現主持人和嘉賓都不以為然,說的人是為了引發笑聲,被說的人也知道你是開玩笑,要么是與民同樂自己也跟著傻笑,反應機智些的,就反諷主持人,場面就熱鬧開來了。臺灣的綜藝娛樂節目有一套自己的娛樂規則,剛開始看由于和內地的言論尺度不一致,會覺得十分庸俗。但看多了就深諳其道,在彼此的玩笑背后,說話的尺度底線在哪里,主持人和嘉賓都極有默契。主持人在點評一個人的時候會先挖苦一番,最后再表揚回來,尋求一種無聲無息的平衡。自然要有這般的口才,主持人的反應能力需要特別快。
青少年犯罪問題最新期刊目錄
我國未成年人性犯罪風險評估與干預機制構建:域外經驗與中國鏡鑒————作者:井世潔;李志豪;
摘要:我國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數量持續攀升,對社會安全、道德秩序及受害者帶來嚴重影響,但國內在此領域仍面臨關注不足、風險評估滯后及干預措施不科學等挑戰。相對而言,國際上針對未成年人性犯罪風險評估與干預機制研究取得顯著進展。本研究在對國外相關實踐與研究的參考借鑒基礎上,提出包括細化法律法規、建立專門風險評估體系、優化非刑罰處置措施、強化跨部門協作及搭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預防機制在內的未成年人性犯罪...
性侵犯罪的法益擴張與體系適用——從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切入————作者:王曉;李力軍;
摘要: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需要放置于我國性侵犯罪體系內部進行深入研究。對性侵犯罪行為的因果關系進行橫向考察,本罪中“發生性關系”的真實含義應當是行為人利用照護職責隱性地對未成年女性的智識基礎進行消極影響,從而惡意謀求未成年女性形成真實的性同意。集體法益說與身心健康說無法解釋本罪的保護法益,應當認為本罪保護的是作為未成年女性行使性自主權之前提的智識基礎。這一法益定位擴大了性自主權的射程,同時擴展了我國性...
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中刑事拘留制度的改革————作者:謝小劍;李天誠;
摘要:刑事拘留制度的修改有助于保障被追訴人權利,落實“慎押”的要求,契合輕罪治理的時代背景。目前,我國刑事拘留存在不少問題,刑事拘留適用率偏高、時間偏長,多種類的刑事拘留缺乏規范,缺少無證拘留制度,刑拘直訴機制對刑事拘留錯用等。刑事拘留制度的修改,應當明確刑事拘留以緊急狀態為適用前提,取消延長至30日的規定,叫停刑事拘留直訴制度改革,在適用條件中增加刑罰要件,建立無證拘留制度
算法馴化到行為脫軌:互聯網內容迎合式算法驅動下青少年犯罪預防體系建構————作者:張禹石;喬明明;
摘要:隨著“互聯網內容迎合式現象”普遍化,青少年行為偏差問題日益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內容迎合式現象的本質是算法運作的外化表現,而互聯網內容迎合式算法作為技術馴化的核心工具,通過精準捕捉用戶行為數據并構建個性化推薦模型,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認知結構與行為模式。以“算法馴化—行為脫軌”為理論框架,聚焦互聯網內容迎合式算法對青少年社會行為偏差的形塑機制,系統探討其從技術馴化到行為脫軌的演化路徑,并構建相應...
未成年人權益最大化原則視域下探望權執行的檢視與完善————作者:楊程碩;王培松;
摘要:探望權在司法裁判與強制執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實踐特征,分析其表象特征可發現探望權糾紛執行的現實困境主要集中在缺乏明確規范指引、審執聯動效果不佳、探望方式機械僵硬以及結案方式模糊不清四個方面,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論體系的妥當指引。由此,通過錨定并分析探望權的核心要素可以發現,探望權的權利性質應為兼具權利與義務屬性的復合型身份權,探望權的行使原則應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為指引,并據此設計出基于未成年人行為能...
《青少年犯罪問題》征稿征訂
摘要:<正>《青少年犯罪問題》雜志創刊于1982年,由華東政法大學主辦、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1509;國內統一刊號:CN31—1193/D),是我國公開發行的,以刊發有關青少年犯罪、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等學科研究成果的學術性期刊。雜志多次獲評或被遴選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擴展版)、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社會科學卷)...
被害人承諾司法適用的基本立場————作者:吳浩;
摘要:被害人承諾作為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在司法適用中未被廣泛認可。出于對法益主體自主決定權的尊重,被害人承諾的權限應當拘囿于輕傷以及相當法益范圍之內。關于兩人互毆的情形,各方通過繼續加害的舉動以表示愿意接受對方侵害行為及輕傷以內結果,即雙方以繼續加害的方式而承諾由此產生的不利后果自我答責。然而,個人生命與重大健康因承載著社會利益,一般來說,刑法否定被害人通過承諾方式阻卻犯罪的成立,旨在保護個人生命、重...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附帶條件的類型化分析與優化————作者:尹泠然;李淞穎;
摘要: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幫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早日正常回歸社會,充分體現了未成年人司法所倡導的恢復性司法和再社會化理念,其制度實施的最終效果和立法目的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附帶條件的有效適用。作為該制度的核心要素,附帶條件具有獨立屬性和獨特價值,在實際適用過程中呈現出多樣化的具體形式。基于立法目的對附帶條件進行類型化分析,將附帶條件分為三類:懲罰、填補損害和矯治預防,由理論規范轉向實踐分析,...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視閾下治安違法行為處遇————作者:屠曉景;周佳麗;
摘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是我國處理涉未成年人問題的根本遵循,其要求尊重未成年人的權利主體地位、堅持對未成年人的特殊、優先保護立場以及保護與教育相結合。《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于我國未成年人司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應當作為修訂該法的基本準據,并處理好其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銜接問題。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切入對未成年人治安違法行為適用保護處分的必要性進行探討,立法上明確兩法銜...
“犯罪場”視閾下性侵害未成年人預防模式構建————作者:劉穎琪;
摘要:對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干預階段越靠后,治理難度越大、成本越高及社會危害性就越強。預防性侵害未成年人首先應當明確性侵害不等于性侵害犯罪,并將性侵害定義擴大至一切可能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傷害的性相關行為或材料。基于犯罪場理論,性侵害未成年人場旨在通過分級預防切斷致性侵害要素、性侵害違法與犯罪間的因果鏈條并控制性侵害行為的犯罪化發展,結合潛在性侵害人、被害人、社會控制疏漏及時空因素等場結構要素構建性侵害未...
涉罪精神病人責任能力認定標準的法律完善:以規范責任論為理論工具————作者:蔣鵬飛;
摘要:對涉罪精神病人的責任能力進行認定是司法機關正確處理案件的前提。我國《刑法》第18條規定的法律標準過于簡單與抽象。在實踐中實際適用的認定標準為“支配性”標準,將責任能力等同于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嚴重醫學化與技術化,且在事實上由司法精神病鑒定機構壟斷行使評定權力。在該實際標準框定的結構內,司法機關認定責任能力應有的規范性、價值性與政策性無以有效體現。應當以規范責任論為理論工具,對涉罪精神病人責任能力認...
解構與匡正:從“犯罪附隨后果”到“刑罰關聯制裁”————作者:劉子良;
摘要: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犯罪附隨后果概念的演進即例證。盡管犯罪附隨后果概念歷經多元、融合和歸并多個階段終成學界共識,但概念的不合理仍然存在。通過對概念的解構發現,犯罪缺乏依據、附隨不合語義、后果概念模糊,犯罪附隨后果并非妥當貼切的適當概念。通過對刑法規范體系、社會交往系統和限制措施性質的分析發現,將對涉刑人員采取的權利資格限制措施定義為刑罰關聯制裁更為精確得當
中立幫助行為可罰性的教義學重構——以網絡服務提供者刑事責任為切入點————作者:肖宸彰;
摘要:中立幫助行為中的“中立”與“幫助”均系對行為的事實評價而非刑法評價。經刑法評價后,根據具體情形下行為中立性與幫助性的大小,可將行為定性為犯罪幫助行為或中立行為,進而區分其可罰性。社會相當性理論與中立幫助行為具有天然契合性,可以依據社會相當性理論對中立幫助行為的可罰性進行判斷。通過對行為的主觀方面與客觀方面的分析,將符合社會相當性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的行為排除在可罰的幫助行為之外。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提...
數字監察:生成邏輯、價值意蘊與未來面向————作者:潘洪濤;吳振宇;
摘要:地方監察機關利用大數據技術賦能監察監督的探索舉措呈現出不同范式,拉開了國家監察監督體制數字化轉型的帷幕,數字監察應運而生。數字監察具有數字技術重塑監察的創新驅動、政治生態環境凈化的目標耦合和數字中國進程中實現監察正義的理論和現實邏輯。數字監察的價值意蘊表現為個案辦理線索的“精準識別”、類案監督效應的“系統融貫”、廉政風險防控的“未雨綢繆”和政治生態凈化的“標本兼治”。當前數字監察處于起步階段,需要...
論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明知”的證明————作者:步洋洋;盧銀芳;
摘要: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明知”具有不同于其他特定“明知”的獨特價值。以實體與程序一體的視角進行解讀,“明知”的內涵包括運用直接或間接證據證明的“明知”,以及運用刑事推定證明的“明知”。受制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特征及證據構造的特殊性,不同證明方式下的“明知”在實踐中存在著諸多證明難題。立足《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之契機,對此問題的研判分析不應囿于應然與實然的現存落差,而是應當適時確立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
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中的案外人異議————作者:王貞會;宋佳琪;
摘要:為保障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中的案外人的財產權利不受非法侵犯,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規范性文件規定了案外人在審判階段和執行階段可以提出異議,但是該制度存在著審前階段權利缺位、審判階段缺乏具體程序設計、執行階段應用效果不佳等問題。為完善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中的案外人異議,應在明確案外人法律地位的基礎上,通過細化異議理由、異議期限、異議效力等核心要素,為制度運行提供操作指引。此外,應結合相對分離模式與合并...
認罪認罰案件中的檢律關系——基于審前階段的分析————作者:鐘達瑋;
摘要:在認罪認罰案件的審前階段構建良性的檢律關系具有舉足輕重的功用。借由實證考察犯罪嫌疑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司法實踐發現,認罪認罰案件審前階段的檢律關系呈現出檢察官單向度主導和值班律師單向度配合的兩種異化形態,導致檢律關系產生異化形態的核心原因是理念層面的認識含混,根本原因是制度層面的價值沖突,直接原因則是規范層面的“權力—權利”差距。優化認罪認罰案件中審前階段的檢律關系,須貫徹程序公正和控辯平等的理...
美國少年司法制度考察及其思考————作者:吳羽;王昕;
摘要:美國少年司法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絕對保護期、相對保護期、強硬政策期和反思變革期四個階段,盡管在未成年人犯罪高發時會傾向嚴罰立場,但總體上保護主義仍是其基本價值立場。在實體規則層面,年齡上限、年齡下限和延長年限成為確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重要因素,同時構建了有別于成人犯的刑罰措施體系以及種類繁多的保護處分措施體系;在程序規則方面,強調少年法院在處理未成年人罪錯案件中的關鍵作用,并且逐步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少...
未成年人司法社會支持體系構建論————作者:熊猛;王順;
摘要: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是兒童保護和兒童福利理念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我國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發展的社會力量薄弱、缺乏司法與社會有效的銜接機制等問題,已成為阻礙我國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未成年人司法社會支持體系的完善,需要充沛、活躍的社會因素,而司法和社會的密切配合是少年司法體系未來發展的方向。對此,應從強化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化的理念、完善相關立法,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的司法保護轉介機制,強化制度保...
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犯罪司法認定標準之完善————作者:劉憲權;李東;
摘要:網絡隔空猥褻未成年人可構成強制猥褻罪或猥褻兒童罪,但對此類行為的司法認定依然存在諸多困境。與傳統猥褻犯罪相比,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犯罪的規范原理從接觸禁忌更新為隔空防范,主要體現在本罪侵犯的法益不僅包括性自主權還應包括性隱私權,以及承認強制手段的內涵可延伸到隔空強制,即通過對未成年人精神上的控制使未成年人達到不能反抗、不知反抗、不敢反抗的狀態。基于規范原理的更新,有必要對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認定...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