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政治法律期刊 熱度: 時間:
探索雜志
關注()《探索》雜志簡介
《探索》Probe(雙月刊)1985年創刊,是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刊物。主要探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鼓勵大膽研究、探索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努力求實、求新、求深,以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本刊始終堅持以理論學術質量為本,不斷追求內容的高品質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探索》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探索》影響因子:
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72;總被引頻次:1052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836;綜合影響因子:0.477
《探索》欄目設置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黨的建設、政治學研究、經濟論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理論探討、學術爭鳴。
《探索》雜志投稿須知: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2018年《探索》雜志02期論文目錄查詢:
21世紀馬克思主義:價值與建構鐘明華;董揚;
論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吳懷連;
論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對科技文化建設的指導意義張三元;
政治學研究
治理視閾中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張緊跟;
收入不平等對地方政府信任的影響及其機制分析劉一偉;
“四直為民”機制:基層整體性治理的新探索任敏;
協同共治:中國民族事務治理體系的當代建構朱碧波;李璐燕;
探索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治理滿意度緣何影響公眾的國家穩定感知——基于政府權威和政治價值觀的作用分析————作者:鄭建君;郝澤一;
摘要:國家長治久安不僅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基礎與前提,也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實踐標準,公眾的治理滿意度對國家穩定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但既有研究對二者的影響機制及作用條件的關注相對不足。基于善治理論、合法性理論和文化價值觀理論,將政府權威作為中介變量、政治價值觀作為調節變量,構建了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通過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 000份有效數據的分...
數字技術創新的共同富裕效應——基于277個城市的經驗證據————作者:唐任伍;史曉雯;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質要求,數字技術是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內生動力。基于城市經驗證據研究數字技術創新的共同富裕效應,對理解和評估中國數字技術創新的共同富裕效應,具有普遍意義和價值,也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數字技術、發揮數字技術創新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提供科學依據。從共同富裕的內涵出發,構建包含“富裕”“共同”“可持續”三個維度的共同富裕指標體系,依據我國277個城市2008—2021年...
界面整合與流程可視: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減負的實踐探索與內在機理——基于重慶市G鎮“141”基層智治體系的觀察————作者:劉元賀;
摘要:近年來,基層負擔過重問題引起廣泛關注。盡管數字技術被認為是解決此問題的重要手段,但其應用效果呈現出復雜性:一方面,數字技術在某些場景中實現了減負增效;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數字負擔”的新困境。因此,通過典型案例分析來揭示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減負的內在機理,不僅有助于深化對數字技術影響基層負擔的理論認知,還能為持續推進基層減負提供智力支持。重慶市G鎮“141”基層智治體系在職責體系調整的基礎上實...
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標、原則與進路————作者:燕連福;楊進福;
摘要: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傳承與創新至關重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卻高度契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發展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從激活目標來看,用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世界性、革命性、發展性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性、民族性、和諧性、變通性,有助于實現傳統文明與現代社會融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與中華文明創新發展。在激活原則方面,需秉持指...
村企協作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的實踐機制與內在機理——基于四川省Y村的個案分析————作者:青覺;王敏;
摘要:鄉村社區是國家與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促進鄉村社區和諧穩定、充滿活力并實現振興是社區治理的基本目標。作為特殊社區類型的災后重建型鄉村社區,其治理不能簡單地因循以經濟理性為出發點的技術理路,而應該嘗試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徑,避免“二律背反”現象的發生。村企協作是災后重建型鄉村社區治理的一種新模式。村企協作助力災后社區重建及其治理效能的提升重在依據既定的歷史與現實情境,結合治理目標來調試治理的組織結構并促進...
“同球共濟”:凝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廣泛共識的精神力量————作者:呂朝輝;
摘要:“同球共濟”精神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同舟共濟”精神投射到國際關系中的生動寫照,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屬性。“同球共濟”精神繼承自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底蘊、形成于中國共產黨的外交實踐經驗,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合作、和睦共處、和諧共生的普遍向往,是凝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廣泛共識的強大精神力量。這一重要精神的出場,凝練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智慧和經驗,從精神層...
社交機器人的意識形態傳播及其啟示————作者:邢國忠;賴希然;
摘要:新型數字化社會結構的形成和持續發展,為社交機器人的流通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新型社交機器人展現出自動化傳播內容、社交性搭建網絡、中介性融入社會的特性,使其在信息傳播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社交機器人在傳播虛假信息、參與熱點議題以及傳播政治信息等方面的行為,也對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具體而言,社交機器人可能通過壟斷意識形態傳播源頭、解構意識形態原有內涵、干預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及塑造意識形態對象...
基于綜合集成法的數字賦能超大城市治理:應用邏輯、體系重構與未來展望————作者:吳光東;
摘要:超大城市面臨治理主體多元化、對象復雜化和過程動態化等多重挑戰,其發展和有效治理是當前世界各國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是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障。超大城市作為開放復雜巨系統,傳統方法、層級化決策以及獨立靜態數據的治理模式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治理挑戰,不利于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現有治理體系缺乏方法論指導且...
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學知識生產的向度、限度及進路————作者:侯勇;肖洋;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學知識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科學認識的集合,包括基礎理論型知識、方法論型知識、實踐應用型知識與政策規范型知識,體系化地呈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等基本形態。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類人”知識生產能力,為變革思想政治教育學知識生產提供重要技術工具,能夠開辟知識生產的人機協同新模式、提高知識生產的效率與質量、賦能知識生產的智能化范式構建。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
自我革命的黨性維度:內在關聯、邏輯理據和有效路徑————作者:何克祥;孫妙;
摘要:加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黨性鍛煉是黨進行自我革命的一個重要維度和重要抓手,也是一條重要路徑。黨的自我革命與黨員黨性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關聯:抓好黨員的黨性修養、黨性鍛煉對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具有基礎性重大意義,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必須注重黨員黨性修養、黨性鍛煉;黨性原則貫穿于自我革命的全過程及各個層面;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增強黨員黨性的必然要求。而理解黨員黨性修養、黨性鍛煉“何以能”為黨的自我革命注入強大實...
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話語特質研究————作者:徐俊;
摘要:黨的自我革命話語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回答“為什么要自我革命、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樣推進自我革命”等重大命題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系統的言說體系。就其基本特點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維度:從生成動因看,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話語既是總結和汲取黨的自我革命歷史經驗形成規律性認知、彰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偉大成就增強歷史主動的必然要求,也是回應新征程各種現實挑戰強化憂患意識、塑造國際形象和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戰略考量;...
共同富裕的空間分層與推進鄉村振興的系統邏輯——基于浙江“千萬工程”實踐中的農村綜合改革經驗————作者:王陽;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已經成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共同富裕在不同的社會情境和研究視角中具有不同的內涵。既有研究從經濟、社會與文化等不同視角來討論共同富裕的理論意義,雖展現了共同富裕的內涵多重性和實踐復雜性,但也導致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念的闡釋上,而缺乏實踐體系的建構。基于空間視角認識共同富裕的差異化內涵,為破解這一理論...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作者:王傳發;
摘要:厘清“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這一命題,需要從共同體建設的一般性邏輯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來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需求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及其蘊含的政治勢能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展開。共同體建設的內在需求、黨的政治勢能供給及其實現機制三個維度是剖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基本進路。從需求層面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以增進共同性為旨歸,以情...
韌性視域中面向城市復合風險的應急預案建設————作者:易承志;鄭欣;
摘要:應急預案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手段,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編制和管理好應急預案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促進社會有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復合風險日益凸顯,現有側重于單一風險和靜態場景應對的應急預案建設已難以滿足現實需要。韌性視域中的城市復合風險經歷了由單一風險到多重風險、多重風險關聯產生復合效應以及復合風險的非線性演變過程,呈現出多源性、交互性...
從規劃到治理:超大城市韌性提升的復合邏輯————作者:吳佳;
摘要:隨著復合型災害的深度演化,多災種風險的疊加與共振加劇了危機后果,而治理體系與方式的適應性不足進一步放大了危機效應。面對復合型災害環境的新挑戰,建設韌性城市已經成為超大城市抵御災害沖擊的重要選項。在實踐探索上,當代中國的韌性城市建設經歷了借鑒域外經驗、探索和運用新興技術、形成國家與地方發展的韌性話語等階段,構建了相對完整的韌性城市建設體系,提升了超大城市的韌性水平。在理論認知上,基于發展與安全同構的...
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理論內涵與建構路徑————作者:胡洪彬;
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要求。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建構,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基于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境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得出的科學結論。建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需要堅持系統思維,從理論上對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實施主體、面向對象、基本內容和運行程序等作出具體分析,以實現對優質文化資源直達...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力————作者:馬福運;孫慧潔;
摘要: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奮斗史是一部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史。中國式現代化的準備、探索、推進和拓展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時代背景、生成場域與實踐基礎,不斷充實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理論內涵與結構體系,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推進現代化的精神表征,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開拓進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這種互動互促的內在機制在于,作為黨...
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保證————作者:徐芳;
摘要:新時代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面臨“兩個大局”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需要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保障其順利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論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舉旗定向、原則與目標等根本問題,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途命運、現代化建設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現代化建設環境的長治久安,對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思想引領、文化導向以及政治保障等重大思想保證功能。習近平...
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基礎————作者:張賢明;張旭瀛;
摘要: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支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因而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基礎。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內生演化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制度體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首要前提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于中國社會文化傳統的基本特征以及世界范圍內民主實踐的優秀成果,不斷疏通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的結構性梗阻,拓展制度體系...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的互構邏輯——以文明性為視角————作者:劉卓紅;李斌;
摘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發展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一體兩面”,兩者呈現相向而行、相互促進的內在邏輯關系,共同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還是中華文明發展,都要做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實踐發展和文化創新中激活中華文明基因和融入現代文明元素,從而達到兩者相互融合的目的。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強大的現代文明元素推動中華文明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為實現社會文明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相關政治法律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