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醫雜志》
關注() 搜論文知識網為客戶提供省級以上期刊發表的相關信息以及相關渠道的中介服務。本站并非《中醫雜志》雜志的官方網站,與《中醫雜志》等同類優秀期刊雜志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負責合作期刊的推薦、征稿、信息整理收錄等工作。網站本著用心為客戶服務的原則,根據客戶的不同需要及稿件特點,可以在數千家期刊中,推薦最適合您的論文發表的正規期刊,幫助客戶節約時間和成本,提高論文發表的成功率。
《中醫雜志》期刊簡介
《中醫雜志》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和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國家級中醫藥學術期刊。1955年創刊,月刊,是我國中醫藥界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具權威和影響的醫藥學術刊物之一,現月發行量近10萬冊,國內外公開發行。
《中醫雜志》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其主要讀者為中醫藥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者,也包括中西醫結合醫務人員和中醫藥愛好者。《中醫雜志》通過北京市報刊發行局在國內外公開發行,海外發行到30余個國家和地區。1992年《中醫雜志》獲中國科協科技期刊一等獎,國家科委、中宣部、新聞出版署科技期刊三等獎,北京新聞出版局、北京市科技期刊協會辦刊條件獎、編輯質量獎、辦刊效益獎。1995年獲首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一等獎。1997年獲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1999年獲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一等獎。2000年獲首屆中國期刊獎。2001年獲國家雙獎期刊獎。在2001年中國期刊展中入選國家期刊方陣被特別展示。2007年獲第三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一等獎。2009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被中國期刊協會評為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2010《中醫雜志》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黨和國家領導人溫家寶、李蒙、許嘉璐等為《中醫雜志》創刊五十周年題詞表示祝賀。
《中醫雜志》2012年第10期目錄
中西醫結合序貫方案治療出血性中風56例療效觀察...............王曉玲;唐勇等
常用中藥使用情況文獻分析............................蔡永敏;王洪久;孫大鵬
二烏溫陽貼穴位貼敷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任路輝;王皓光
茵陳蒿湯加減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32例.............................桑勉;張鵬
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31例..........................黃燕萍
中醫綜合療法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療中的應用...........丁沛;劉菊;胡蓆寶;袁紅霞
李鳧堅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經驗.................................王鵬程;李鳧堅
王耀光運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外科疾患經驗.....................郭敏;王耀光
疏肝理氣法防治腫瘤轉移的作用及分子機制探討..............劉瑞;李杰;張玉人
“十八反”藥理毒理研究述評...................................李超;樊巧玲
歷代醫家對情志病的認識.......................................黃濤;陳金亮
對中醫皮膚病學教學的幾點思考.....................徐萍;魏躍鋼;郭順;張恩虎
類風濕關節炎宜慎用免疫促進類中藥...........................黃勝杰;王和鳴
中醫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系統思維視域下中醫病機辨證體系的研究策略————作者:周子譯;馮哲;周學平;
摘要:鑒于傳統科學研究方法對于揭示疾病病機復雜動態演化規律的局限性,在系統思維理論框架下,分析當前中醫病機辨證的發展現狀與問題,指出其面臨實驗模型不足、數據標準化程度低、非線性特性復雜以及專家經驗整合困難等挑戰;借助定性定量綜合集成方法,提出該體系研究的具體策略,包括構建病機演變的定性模型、采用數學模型驗證與定量計算揭示病機規律、融入“以人為主”理念實現人機協同,為中醫病機辨證新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思路...
基于衛氣“從陰繞行出陽”模式探討餐后嗜睡的病機及臨證應用————作者:康鵬飛;孫伯菊;王聰慧;陳香美;
摘要:餐后嗜睡是以餐后出現顯著睡意為特征的病癥,《黃帝內經》認為其與衛氣相關。通過梳理《黃帝內經》原文及后世醫家觀點,發現寤寐轉換依賴衛氣的“陰陽相引”,且衛氣出入的兩條路徑在脾胃有交會。據此認為餐后嗜睡的核心病機是上焦閉塞或脾胃失常致衛氣滯留于內,陰陽相引,使體表衛氣內陷引發嗜睡;此時滯留衛氣與內陷衛氣在脾胃交匯,并入臟腑循環,改道足太陽而出,形成“從陰繞行出陽”的運行模式。治療需標本兼顧,以調節衛氣...
“新感入絡”概念的提出及其臨床應用價值————作者:賈振華;
摘要:清代葉桂提出“久病入絡”的絡病發病規律。根據病毒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病程久暫為相對概念,通過系統梳理歷代文獻,發現“新感”屬“新病”范疇,指出“新病”包括邪氣初入正氣未傷、舊病未除新病復起和痼疾猝發等類型,并不拘于外感疾病;“新感”指感受溫熱邪氣、六淫和疫癘之氣等所致的疾病,不同于現代中醫藥學名詞術語中相對于“伏邪溫病”而言的新感溫病。基于《黃帝內經》“絡-經-絡”傳變途徑、《傷寒論》所述外邪由經絡傳...
韓明向分期分證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經驗————作者:丁健;陶慧;程剛;郭為振;李澤庚;毛婭;韓明向;
摘要:總結韓明向教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臨證經驗。認為外邪侵襲引動宿疾是COPD急性加重期的關鍵病機,肺氣虛是穩定期的關鍵病機,“虛、痰、瘀”為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病理要素。治療上強調分期分證論治,急性加重期中,針對風寒襲肺證,自擬三子溫肺湯以解表散寒、溫肺化痰;針對痰濕蘊肺證,自擬化痰降氣方以溫肺化痰、降氣平喘;針對痰熱壅肺證,自擬清肺化痰方以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針對痰瘀互結證,自擬芪白...
吳勉華運用合歡花治療腫瘤并發癥經驗————作者:祝金標;盧偉;陳銘昱;吳勉華;
摘要:總結吳勉華運用合歡花治療腫瘤并發癥的經驗。認為腫瘤發生發展與情志密切相關,據此提出“積聚多郁,治以調神”的治療理念。合歡花清輕上浮,芳香開郁,入心、肝、脾三經,功善解郁調神,芳香和中,可用于治療各種腫瘤并發癥。其中合歡米為花蕾,為合歡花欲放未放之時采摘,具有清輕向上、開達心神、暢達肝氣的功效,常以自擬寧心安眠湯治療腫瘤相關性失眠,自擬癌痛消方治療癌性疼痛,自擬二花解郁方治療腫瘤相關性抑郁,自擬疏肝...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試驗替代結局指標的探索與思考————作者:曹燦;孫衛衛;馬彤;王耀獻;
摘要:中醫藥在緩解糖尿病腎病(DKD)癥狀和延緩病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傳統臨床試驗中以終末期腎病的發生作為終點指標,需長時間隨訪,增加了試驗的復雜性和成本,限制了中醫藥臨床試驗的可行性。認為在中醫藥治療DKD的臨床試驗中,腎小球濾過率(eGFR)變化率(≥30%)和eGFR斜率均可作為潛在的替代結局指標,若干預周期較短
從臟腑風濕論探析“寒熱錯雜本質是寒”的內涵和臨床應用————作者:林潼;楊映映;趙林華;張莉莉;
摘要:臟腑風濕論認為,風寒濕邪氣內伏,郁而化熱,伏于臟腑而成痼疾,熱為表象,寒為病因,每遇外感引動伏邪,則臟腑病加重或反復發作,多表現為寒熱錯雜的復雜證候。基于臟腑風濕論提出“寒熱錯雜本質是寒”的學術觀點,認為對于病機為寒熱錯雜的疾病,外感風寒濕為始動因素,發作期治療以祛邪、透邪為要,使風寒濕宿邪外出,緩解期扶正培本,寒濕得蠲。內濕源于脾,故調理脾胃、散寒除濕是治療臟腑風濕病的大法。寒濕俱為陰邪,易傷陽...
從“風藥開玄”探析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辨治思路————作者:周曉青;陳佳玲;周林水;王真;
摘要:玄府乃氣機升降出入、精血津液流通、臟腑得以濡養的總司,貴在暢通,忌于壅滯。咳嗽變異型哮喘屬中醫“風咳”范疇,玄府開闔升降失司貫穿其發病全程。聚焦于咳嗽變異型哮喘病程演變中玄府失司的動態變化,歸納為玄府失樞、玄府失通、玄府失養三階段。治療上以“風藥開玄”為核心,始動期以啟玄祛風,宣肺理氣;進展期以暢玄散風,肅肺消滯;轉歸期以養玄御風,補肺固本分以施治,以期為咳嗽變異型哮喘臨床診治提供思路
中醫古代經典方證據質量評級量表的研制及應用————作者:張居文;劉建平;蘇祥飛;魏瑋;蘇曉蘭;馮雪;于凡雅;張煦東;余俊鴻;陳薇;
摘要:目的 編制以中醫古代經典方為評價對象的證據質量評級量表,檢驗其信度、效度并加以應用,為臨床實踐指南的制定提供多來源的證據支持。方法 通過文獻檢索,提取并篩選現有文獻中的評價維度,然后通過主題分析法歸納總結初始條目。遴選臨床醫學、醫史文獻學等領域的專家參與德爾菲問卷調研,進行條目的評價及篩選,開展專家共識會議確定最終納入的條目。細化條目的評價方法及證據等級的劃分方法,形成中醫古代經典方證據質量評級量...
隔蒜藥物鋪灸治療肺經伏熱型變應性鼻炎35例隨機對照試驗————作者:郜碧嬋;吳舒康;海霞;樊帆;趙中亭;
摘要:目的 觀察隔蒜藥物鋪灸治療對肺經伏熱型變應性鼻炎(AR)患者的療效并探討可能的作用機制。方法 將70名肺經伏熱型AR患者隨機分為氯雷他定組(35例)和鋪灸組(35例)。氯雷他定組采用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療,每次10 mg,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鋪灸組進行隔蒜藥物鋪灸治療,每天1次,7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主要結局指標為鼻部癥狀總評分(TNSS),分別于治療前后及治療結束...
補腎乳巖方治療沖任失調型絕經前乳腺癌內分泌強化治療患者44例隨機對照臨床觀察————作者:王澤鵬;程旭鋒;袁江山;劉瑞東;劉琦;
摘要:目的 觀察補腎乳巖方對沖任失調型絕經前乳腺癌內分泌強化治療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納入88例接受內分泌強化治療且中醫辨證為沖任失調型的絕經前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4例。對照組予卵巢功能抑制(OFS)+內分泌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口服補腎乳巖方治療。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改良版Kupperman評分、...
基于育心軟堅辨治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作者:耿小飛;范新彪;孫夕童;尚文鈺;李文秀;張弛;張軍平;
摘要:總結基于育心軟堅理念辨治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臨證經驗。認為HCM屬于“心積”范疇,脾腎虧虛為發病之本,痰瘀積聚、氣陰耗傷為發病之標。脾腎虧虛,化生痰瘀,痰瘀積聚心體;痰瘀結聚日久,耗傷心之氣陰,導致心體失養,久之則表現為心之體用俱損。據此提出育心軟堅法治療非梗阻性HCM,強調軟堅散結貫穿治療全程,常用四味軟堅方加減;癥狀明顯期以益氣養陰、軟堅散結為主要治法,方用自擬育心軟堅方加減;病情...
通脈養心丸對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律失常及心肌組織中K+、Ca2+通道相關蛋白和基因表達的影響————作者:邢作英;胡宇才;宋歡歡;邱伯雍;宋艷坤;王永霞;
摘要:目的 探索通脈養心丸預防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可能機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模型組、胺碘酮組和通脈養心丸低、高劑量組,每組12只。假手術組和模型組大鼠給予10 g/(kg·d)生理鹽水灌胃,胺碘酮組大鼠給予60 mg/(kg·d)胺碘酮灌胃,通脈養心丸低、高劑量組大鼠分別給予通脈養心丸溶液1、2 g/(kg·d)灌胃。預防性給藥21天,每日灌胃2次。最后一次灌胃后次日,模...
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作者:朱明軍;張健;毛靜遠;
摘要:中醫藥治療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具有多途徑、多靶點和個體化治療的優勢。為進一步規范HFpEF的中西醫結合診療,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提高中西醫診治HFpEF的水平,制定了《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中西醫診療專家共識》,包括HFpEF的定義、病因病機、診斷標準、中西醫治療方案等,適用于明確診斷為HFpEF的人群,適合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綜合醫院等各級醫療機構及從事HFpEF臨床工作的心...
糖脂代謝病及其不同證型患者舌象特征的回顧性研究————作者:劉實;高陽;江濤;陳展鴻;鄧佳琳;許家佗;
摘要:目的 探討糖脂代謝病患者及其主要證型的舌象圖像特征分布規律。方法 納入841例糖脂代謝病患者(糖脂代謝病組)及380例非糖脂代謝病受試者(非糖脂代謝病組),其中糖脂代謝病組患者辨證分為肝郁脾虛證283例、痰濕阻滯證311例、氣滯血瘀證247例。使用舌診儀采集兩組舌象圖像數據,通過TDAS V3.0軟件獲取兩組舌質舌苔顏色紋理及形質特征(TB,舌質;TC,舌苔;L,明度;a,紅色-綠色軸;b,黃色-...
“氣-血-脈絡”體系下的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后復發防治思路探微————作者:蔡泳源;劉婷;李夢然;閆中敏;牛天福;
摘要:在“氣-血-脈絡”體系下,指出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后復發是以心體受灼、脈絡傷損為發病之本,氣機失調、血阻熱郁為復發前提,虛氣內耗、陰傷血少則是病情頻發的關鍵因素,痰瘀兼伏、陰邪凝結為病勢惡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運用自擬十八味通心飲養心通脈復絡、適其陰陽,貫徹術后干預全程;自擬清心定悸湯行氣宣滯、透熱運血,促進早期恢復;自擬培本養心湯益氣養陰、和營補血,改善遠期預后;十味溫膽湯合桃仁紅花煎豁痰散結、逐...
尋常型銀屑病中醫證候演變規律的文獻數據分析————作者:官科汶;謝秀麗;盧傳堅;
摘要:目的 基于文獻數據探析尋常型銀屑病(PV)中醫證候、證素分布情況及其演變規律。方法 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anfang)、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CBM)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公開發表的,從建庫到2023年12月31日的PV中醫證候相關文獻。對納入文獻中PV中醫證候和證素分布進行統計分析,...
構建中國現代美好生活的健康狀態多維度評價體系探討————作者:徐蕊;周韓;王忠;王永炎;
摘要:健康需求的時代變化迫切要求健康政策做出適應性調整,更需要在視界、視野、視角等方面全面提升。立足堅實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石,基于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百家思想,宋明理學及其后世傳承,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福”“樂”等文化精髓,提出構建中國現代美好生活的健康狀態多維度評價體系,包括八個指數,即和諧指數、篤行指數、安心指數、幸福指數、愛心指數、創新指數、充實指數、適應指數。該體系的構建旨在全面而深入地...
《黃帝內經》理論構建范式下的現代中醫心智模式研究及重塑策略————作者:黃姚姚;李潔;申俊龍;
摘要:《黃帝內經》是在傳統中醫學整體、法象和全息心智模式的影響下構建其理論體系的,不但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亦提供了中醫理論構建的范式,是現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原創學術基因及理論源泉。基于《黃帝內經》整體心智模式、法象心智模式和全息心智模式對天人醫學理論、象形理論和分形理論的構建范式,發現中醫藥理論依賴于傳統文化心智模式的認知框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現代中醫心智模式應“返本開新”,將傳統融入現代,實現宏...
皮持衡運用溫陽育陰活血法分期論治糖尿病腎病經驗————作者:王馨禾;徐云生;皮持衡;
摘要:總結皮持衡教授運用溫陽育陰活血法分期論治糖尿病腎病(DN)的經驗。認為陽虛陰損是DN發病的關鍵病機,血瘀貫穿其發病始終,治療上以溫陽育陰活血為總則,臨證根據分期治療各有側重。早期脾氣虧虛、氣陰不足,常投參芪地黃湯加減以益氣滋陰、溫陽活血;中期脾腎陽虛、濕濁內蘊,方用真武湯合三仁湯化裁以溫陽利水,化濕通絡;晚期瘀毒互結、陰陽兩虧,施以濟生腎氣丸化裁以溫陽育陰,消癥解毒。同時運用中藥膏摩輔助治療,標本...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