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醫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基礎醫學教育雜志
關注()《基礎醫學教育》雜志簡介
《基礎醫學教育》Basic Medical Education(月刊)曾用刊名: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1999年創刊,在山西醫科大學和中國高等醫院校基礎醫學教育學會的領導下,在廣大作者和讀者的支持下,歷經多年的發展,本刊由季刊、雙月刊發展為目前的月刊,年載文量約400篇,學術影響力居同類期刊之首。恰逢國家繪制“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歷史時刻,《基礎醫學教育》將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為促進我國基礎醫學教育的發展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基礎醫學教育》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基礎醫學教育》影響因子:
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91;總被引頻次:2258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545;綜合影響因子:0.525
《基礎醫學教育》欄目設置
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實驗教學與改革、教育理論與管理、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 。
《基礎醫學教育》雜志投稿須知:
1.內容:立意新穎,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證嚴密,語言精煉,資料可靠,能及時反映所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尤為歡迎有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的稿件和專家稿件。
2.格式必備與順序:標題、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或參考文獻。篇幅以2200-8800字為宜。2200字左右為1個版面。
3.請在來稿末尾附上作者詳細通訊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區、街道名稱、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務必準確。論文有圖表的,請保證圖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對應。
4.本刊實行無紙化辦公,來稿一律通過電子郵件(WORD文檔附件)或QQ發送,嚴禁抄襲,文責自負,來稿必復,來稿不退,10日未見通知可自行處理。
5.本刊來稿直接由編輯人員審閱,疑難重點稿件送交相關專家審閱,本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客觀”的審稿原則,實行“三審三校”制度。
2018年《基礎醫學教育》雜志08期投稿論文目錄:
少數民族學生臨床病理學CPPT教學模式探討牛犁;曹宏;余方;李躍瑩;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分子病理學相關知識現況調查王哲;張瑩;李曉晗;楊向紅;
Sandwich教學法在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效果評價彭湘萍;李先輝;田榮波;賈薇;
思維導圖式案例教學在酸堿平衡紊亂章節中的應用徐芳;王蔚琛;劉巍;胡業佳;
主題式翻轉課堂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實證研究閆小飛;楊旭東;蔣曉剛;武麗濤;
PBL型科研小組對生物化學教學的促進作用探討齊世美;戚之琳;凌烈鋒;
諾貝爾獎案例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李小瓊;詹劍;馮贊杰;
醫學院校蛋白質與酶工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唐王剛;呂靜竹;連超群;王文銳;
收錄論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分子病理學相關知識現況調查
【摘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分子病理學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是未來臨床醫生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滿足臨床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需求,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文章針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的分子病理學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
基礎醫學教育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人工智能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前景————作者:李夢瑤;武麗濤;藍茜;寧啟蘭;朱文華;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的不斷普適,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進行數字化改革對培養適應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大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體系中主要體現在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實驗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和復習的平臺;通過搭建虛擬仿真實驗課程,模擬線下實驗操作,從而強化學生對實驗的學習和掌握;其次,可以為學生提供智能導師,使其隨時可以針對性提問來得到指導和建議;最后,會對學生的實驗報...
OBE教育理念在醫學遺傳學中的創新實踐研究————作者:李潔;朱怡卿;徐婷婷;劉永達;林森;袁繼行;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分析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探究OBE教育理念在醫學遺傳學課程中的創新實踐路徑。闡述了OBE理念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核心內涵,分析其相較于傳統教育模式在目標導向性、教學靈活性與評價多元性等方面的優勢,并剖析該理念在醫學教育領域的應用現狀。基于此,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設計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目標,針對課程特性提出教學改革舉措,包括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法創新以及評價體系優化,解決了傳統教...
醫學遺傳學“1核6翼”混合式教學的設計和實踐————作者:尋慧;修江帆;楊明;張迎春;張晶;高晗;劉家宇;
摘要:在貴州醫科大學本科2020-2022級臨床醫學和麻醉學專業,教師利用雨課堂和學習通平臺融合線上和線下課程,實踐醫學遺傳學“1核6翼”混合式教學新模式。該模式秉持以培養具有扎實遺傳基礎的臨床醫生為核心,融合6種教學策略(交融式課程思政、個性化自學微課、集中式課堂講解、推薦式拓展閱讀、研討式專題匯告和過程式形成考核),實施數據驅動下的新型教學。師生利用混合式教學有效增強課內外互動,3個年級的研究班課程...
解剖教學中死亡教育的教學模式探索與評價————作者:楊志鴻;劉承杏;羅明英;孟步亮;尹賽格;葉頻;
摘要:為探討在醫學教育早期階段開展死亡教育的可行性,該研究基于解剖實習課設計體驗式死亡教育課程,通過隊列對照研究和問卷調查評價其效果。研究對象為120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分為研究組(體驗式教學)和對照組(常規教學)。結果顯示,研究組在課程初期對死亡態度、積極情緒和壓力應激的應對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課程結束時研究組在死亡認知、積極情緒和情感鈍化維度表現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
“一境到底”在病原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作者:陸合;涂增;鄒曉毅;武衛華;劉佳;柳靜;古天樂;
摘要:臨床綜合思維是醫師必備的基本思維方法,不斷提升醫學生的臨床綜合思維能力是醫學院校教育培養的關鍵目標。文章提出采用“一境到底”教學策略,將臨床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融入課程情境中,引導學生把病原生物學基本知識點與臨床情境緊密聯系,幫助學生解決知識碎片化以及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問題。教師通過增加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協助學生構建解析不同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一般診療方法,促進了學生知識轉化的效率,強化了學生臨床綜合...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合作辦學模式教學改革探索————作者:李凌;姚靜然;黃健;李文娟;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對對外開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強調了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聯合攻關的重要性,并著力加強國際前沿學科與薄弱學科的建設。在此大環境下,電子科技大學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攜手,共同打造了“生物醫學工程-神經科學”雙碩士學位教育項目。該項目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醫學與工程學的深度融合,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跨學科能力和專業特色的高端應用型人才。文章開篇即表明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必要性,繼而深...
長學制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思考————作者:劉向華;韓春紅;袁櫟;賈恩志;吳昊;
摘要:醫學長學制教育旨在培養兼具臨床技能和科研思維的現代精英醫學人才。南京醫科大學在“5+3”及本碩博一體化長學制醫學生的培養方案中,深度整合基礎研究和臨床病例優勢資源,有效銜接基礎-臨床雙導師制,積極構建科研啟智、科研精研和醫研結合三階段遞進式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并對該培養模式進行初步思考和展望,以期探索出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BOPPPS下多層次信息化技術在生物化學蛋白質教學中的應用————作者:夏峰;裴麗麗;
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融合信息化技術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學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文章針對生物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內容復雜、學生參與度不夠等問題,研究在BOPPPS教學模式下通過融合圖文視頻-3D打印-數據庫-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多層次信息化技術,以學習通為媒介,構建了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并在蛋白質分子結構的教學中進行了應用,以期為生物化學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導學關系對藥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影響的調查研究————作者:李海超;肖杰文;覃小潔;楊帆;
摘要:在研究生教育體系中,導學關系是連接導師與學生的重要橋梁,對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激發探索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文章以廣西醫科大學藥學專業在讀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研究生對導學關系的評價及其科研創新能力的表現數據,探討導學關系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結果表明,導學關系的多個維度(導師指導方式、溝通頻率、溝通質量等)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均表現出顯著影響,和諧的導學關系...
神經科學跨學科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作者:張佳琳;金珠;童小萍;徐天樂;徐楠杰;
摘要:神經科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培養的學生不僅需要具備神經科學基礎知識,也需要具備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學科以及臨床相關知識背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解剖學與生理學系神經科學學科根據學科發展需要,改革基礎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開創“交叉融合、創新育人”神經科學跨學科研究生培養體系,通過實施跨學科課程建設、跨學科培養平臺、跨學科學術活動三方面的舉措,從夯實基礎、培育創新、拓展思維三個層面有效促進研究生創...
智慧實驗室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應用與展望————作者:彭慧琴;方瑜;危曉莉;朱朝陽;葉小康;霍朝霞;姜華東;
摘要:在醫學教育領域,智慧實驗室的引入不僅顯著提升醫學教育的質量,還推動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向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為醫學教育的未來開辟新的路徑。文章首先明晰了智慧實驗室的建設,其次分析了智慧實驗室在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最后就智慧實驗室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以期為高等醫學院校基礎醫學實驗室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VR技術模擬腎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用于實驗動物學實驗教學的探討————作者:宋利娜;趙善民;楊文靜;張倩倩;王君陽;崔淑芳;
摘要:文章詳細探討了虛擬現實技術(vitual reality,VR)在腎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實驗課中的應用,梳理了該模型在當前實驗課教學模式中的局限性,探討了VR在腎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實驗課中的應用途徑,詳細介紹了VR技術模擬腎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構建過程、生理病理變化的實時呈現、實驗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優勢,并對VR技術在未來實驗課中的應用做出了展望,旨在提升腎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和推動實驗動物學實...
人工智能背景下VR在法醫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作者:肖世維;范帆;葉懿;錢小欽;梁偉波;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AI)和虛擬仿真技術(VR)的迅猛發展,法醫學教育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依托虛擬仿真技術,課程團隊構建了虛擬犯罪現場,開展法醫現場教學。文章通過調研問卷,分析了現階段虛擬仿真技術在法醫學課程改革應用的效果,總結了結合新技術發展趨勢,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虛擬仿真在法醫學人才培養上的應用新途徑,為面向未來需求的法醫學卓越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腦機接口技術在神經科學教學領域的融合展望————作者:劉澤;曹莉;袁一旻;林森;浦穎艷;張悅;
摘要:醫學神經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腦機接口(BCI)技術是一種直接連接大腦與外部設備的通信系統,旨在實現大腦與設備之間的直接信息交換。腦機接口技術為醫學神經學課程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科交叉學習與應用實例的引入,這一領域正朝著更加多元、創新和實用的方向發展。教師應及時把握這些機遇,將其轉化為教學的優勢,有助于培養出更具創新力和實際能力的神經科學領域人才
人工智能在醫學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作者:陳輝瑩;丁瑩瑩;董昊煒;丁玥;芮冰;李翔宇;
摘要:醫學寄生蟲學在實驗教學中通過傳統講授與實體操作模式,存在標本質量參差不齊、高危操作風險及學生實踐頻次不足等問題。文章針對現有教學模式中個性化學習路徑缺失與過程性評價機制薄弱的現狀,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創新應用。通過構建AI驅動的三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實現寄生蟲形態結構的多維度觀察與高危實驗場景的數字化模擬,有效拓展教學資源并降低操作風險。智能評估系統基于機器學習算法實時記錄實驗軌跡,結合...
依托實驗教學中心提升醫學本科生醫研能力————作者:韓艷芳;童學紅;崔艷秋;董曉敏;梁雪;李利生;
摘要:臨床醫生普遍面臨“醫研”能力不足的問題。首都醫科大學依托實驗教學中心構建醫學生科研創新平臺,改革實驗教學體系,建立分層、遞進的醫學生“醫研”能力培養模式,加強數字化資源和虛擬仿真實驗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并以開展第二課堂科研實踐為抓手,切實促進本科生“醫研”能力提升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藥理實驗教學探索————作者:李冰艷;顧霞飛;韓小飛;徐敏欽;周露;
摘要:實驗教學作為本科生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傳統的醫學本科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不能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限制了學生的探索性。文章通過將傳統的驗證性藥理實驗向探究性轉換,構建問題導向、探究學習、實踐檢驗的實驗教學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作用,并通過其他多種渠道如開放實驗室、科研平臺、整合實驗室、科研活動和項目等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新醫科背景下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探索————作者:曹思思;黃菊陽;張少寶;蘇向東;黃懷義;
摘要: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又具備創新精神和跨學科融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文章基于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理念,將虛擬仿真技術融入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人機交互虛擬仿真系統教學,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嘗試,極大提高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注重形成性評價的運用,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和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
新醫科背景下翻轉課堂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作者:劉莎;朱俊萍;潘晉;秦嘯峰;馬雨杰;陳輝;顧園;
摘要:在新醫科背景下,醫學教育將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模式,以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和案例分析等方式進行知識的主動獲取和深度思考。文章旨在探索基于人體寄生蟲感染病例分析及實驗室檢查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中的應用。通過在前期實驗課布置教學案例,學生和教師同時在課前進行學習準備,課上實施翻轉課堂并進行形成性評價,課后通過發放調查問卷...
藥物化學“5E”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作者:王茹;張帆;袁春玲;
摘要:為探討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遷移(elaboration)和評價(evaluation)五步教學即“5E”教學在藥物化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及教學效果,課題組以2021級和2022級藥學專業學生為實驗對象,以藥物化學期中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新教學模式的指標,考察“5E”教學模式應用在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相關醫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