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圖書評論
關注()《中國圖書評論》(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主辦。本刊是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前沿性、知識性、可讀性的圖書評論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張旗鼓地宣傳好書,旗幟鮮明地批評壞書、實事求是地探討有爭議的圖書;努力為文化界、學術界、讀書界、出版界相互溝通與聯系服務。
《中國圖書評論》書刊宣傳與評介專業刊物。分析研究全國書刊出版趨勢,評論有重大影響的書刊,溝通出版者與讀者的聯系,報道書業界最新動態,探討讀者關心的熱門話題。榮獲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國圖書評論雜志欄目設置
前沿題域、主題書評 、書 評、書評研究 、書界觀察、閱讀印象、好書輯要 、思想旅行
中國圖書評論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閱讀推薦:山東圖書館學刊
《山東圖書館學刊》(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山東省圖書館學會、山東省圖書館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本刊辦刊十幾年來始終堅持刊物的學術性,刊登的論文內容涉及圖書館學各個領域,既有圖書館學專家立論獨到的大家之作,亦兼顧中青年論點新穎的優秀論文。
中國圖書評論最新期刊目錄
被聯合的底層——美國底層共同體的多元生成————作者:孫若瑀;
摘要:隨著近年來民粹主義的興起,“被遺忘的底層”逐漸成為美國社會的關注熱點,也促使關于底層群體的紀實寫作大量出現。其中,展示了底層群體內部在家庭模式、情感觀念與社會關系等層面與社會主流之間難以逾越的習性鴻溝,以及教育的不平等如何阻斷了底層群體的向上流動。與外部隔絕的底層群體由于自身的脆弱以及對認同的需求,通過文化共性、宗教活動和社會交往,逐漸形成了潛在的底層共同體。但是政治符號化傾向與代言行為正導致著新...
平臺如何成為“領地”——“技術封建主義”的雙重邏輯————作者:李飛;
摘要:法國學者塞德里克·迪朗從經濟和媒介的雙重邏輯中闡明了為什么我們正在進入技術封建主義。從經濟邏輯看,不事生產的科技巨頭的崛起使財富積累的主要模式正在從資本主義的利潤模式轉向封建主義的租金模式;從媒介邏輯看,隨著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科技“領主”所打造的、致力于制造依附性的平臺正在成為新的“領地”。目前,有關“技術封建主義”的爭論多圍繞其經濟邏輯展開,倘若從媒介邏輯出發,“技術封建主義”或許還不夠激進,科...
勘破技術“天命”?——論迪朗的技術封建主義之意義————作者:楊宸;
摘要:迪朗的技術封建主義是對平臺資本主義、食租者資本主義和監控資本主義等診斷的一次馬克思主義式整合。通過揭示再分配剩余價值的食租模式和強調不借助政治暴力的人身依附性,技術封建主義既在生產關系層面深化了平臺資本主義、食租者資本主義的論述,又為監控資本主義提供了經濟運作模式的基礎。但因為并未真正回應數字經濟中剝削與掠奪的爭論,技術封建主義的新闡釋力相當有限,它的整合意義主要在于其總體性思考方法:在囊括技術—...
從“救世”到“破世”——論女性向仙俠網絡小說中的“世界”重構————作者:劉佳怡;
摘要:早期女性向仙俠小說構建了“救世神話”的敘事范式:女主角被宿命裹挾,以犧牲換取愛情與世界的存續。然而,近年仙俠文創作逐漸脫離此套路,轉向解構“世界”的天然合法性。女性向仙俠小說通過對“世界”概念的重構,實現從大敘事到后現代敘事的轉型
作為中國美學元范疇的“感物”——李健《中國古代感物美學》讀后————作者:張節末;
摘要:圍繞著考察與建立“文學藝術審美創造和審美經驗的發生之學”之理念,將“感物”提升至古代美學元范疇,實現了“感物”研究的歷史通觀,彰顯了理論性、整體性與權威性。作者并沒有選擇通常史論研究的編寫方式,而是圍繞研究對象展開書寫,涉及中國古代感物美學的產生、發展歷程、基本類型、方法與體驗特征、感物與文學藝術形象的創造及現代意義的展望等方面。“感物”命題,乃是中國古代美學獨有的審美方式,它所蘊含的人類與外界環...
到底什么是“賽博格”?——阿童木、哈拉維、沃維克與“賽博格”的集合論————作者:耿弘明;
摘要:賽博格(cyborg)是生物屬性與機械屬性結合而成的新式有機體。不過,對賽博格豐富內核的界定,卻因論者話語場的差異而產生區別。大眾文化中的賽博格符合賽博格的基礎含義,卻包含了超越基礎含義的狂想。哈拉維因處在三階控制論思維范式下,在理解賽博格時,則在其訴求中包含了更多的政治因素和倫理因素;沃維克有著具體技術與工程相關的學術背景,他更為看重腦機結合展現的豐富潛力;而在復雜網絡科學的時代,海爾斯則指出,...
在物質性日常生活中重新發現“母親”——評《母乳與牛奶: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重塑(1895—1937)》————作者:成羲;
摘要:《母乳與牛奶: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重塑(1895—1937)》是近年來從日常生活角度出發研究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現象的著作之一。作者著眼于牛乳哺育的現代性,揭示出國族話語、科學知識、商業消費與女性自主意識在哺乳實踐中所形成的張力。然而,借助以印刷為代表的物質文化探究日常生活的現代性,不僅要注意對二元分析方法的反思,還要綜合考察空間和階層等因素,在多角度分析中把握好文化建構的尺度
“迎頭趕上”:對一個時代熱詞的追蹤————作者:李冠華;
摘要:“迎頭趕上”是常用成語,但長期以來對該成語的認識存在誤區和盲點,各成語詞典亦未能正確指明其出處。通過對“迎頭趕上”一詞的知識考古和探索追蹤,我們發現,作為“時代焦慮癥”的表征,它最早由孫中山在關于“三民主義”的講話中提出,并在20世紀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文學、教育、出版等領域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典型的“時代熱詞”。而所有這些,理應是不該被遺忘的
“科技—人文”概念的“可操作性”————作者:林云柯;
摘要:<正>在最近的學位論文開題和答辯的過程中,遇到的與“科技—人文”以及科幻研究相關的選題越來越多,“賽博朋克”自然是出鏡率極高的文學類型概念。雖然這是一個青年性極強的論題,但受制于學術體制的規范性,在文獻綜述部分,大多數作者仍然將“賽博朋克”這類概念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去追溯其文獻淵源。在這種情形下,我經常會采取一個屢試不爽的“為難”答辯者的問法:為什么是“賽博—朋克”,而不是“賽博-爵士”呢
重思閑暇時間、空閑時間與娛樂文化————作者:陶東風;
摘要:漢娜·阿倫特區分了“閑暇時間”和“空閑時間”,認為大眾文化是為填補空閑的娛樂活動,而寄希望于“積極生活”內部本真政治的回歸;韓炳哲則認為“積極生活”同樣服膺于勞動律令,從而無力抵抗時間渙散的危機,提倡以“沉思生活”作為理解日常的方式。重讀二者對于“時間”和“勞動”的論述,也是重思如何面對消費社會和娛樂文化縫隙中的當下日常生活
“賽博朋克”之命名:從拼貼標簽到文學運動————作者:彭筱箐;
摘要:在科幻小說作為文學文類逐漸走向大眾視野的今天,“賽博朋克”(Cyberpunk)一詞也越來越廣泛地為人所知。然而,究竟何為賽博朋克?賽博朋克一詞的含義在短短半個世紀內經歷了多次流變,它首先在文學領域內誕生,而它的命名并不僅是偶然拼貼,更是有著耐人尋味的思想演變過程。在被命名的過程中,賽博朋克流派也逐漸搭建起來。因此,回溯20世紀80年代,考察賽博朋克的命名過程,對明確這一流派在科幻史乃至文學文化視...
《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以“文化”解釋代替“思想”溯源————作者:王磊;
摘要:羅杰·夏蒂埃《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是呈現法國年鑒學派“從地窖到頂樓”轉變的重要著作。夏蒂埃試圖以“文化”解釋代替“思想”溯源,不再如傅勒、莫爾內等人一般著力探尋法國大革命的因果邏輯,而是辨明使得革命擁有可能性的前提條件,從而構建出一種非線性的歷史敘事模式
語言與文化的張力——簡評德拉·沃爾佩的《鑒賞力批判》————作者:陳昊;
摘要:意大利美學家德拉·沃爾佩是西方現代最具原創性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家之一,他廣泛吸收歐陸的語言學理論,以及美國新批評主義的文藝批評主張,將其與現實主義文論熔于一爐,構建起自己獨特的馬克思主義美學體系。沃爾佩是最早意識到索緒爾、葉耳姆斯列夫的現代語言學對馬克思唯物主義美學的價值的批評家之一,他一方面反對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立場,《鑒賞力批判》就是他這一獨立主張在美學領...
曹禺的閱讀史與《雷雨》中女性意識的生成————作者:楊一丹;
摘要:曹禺代表作《雷雨》的創作受其在“南開新劇團”的演戲、閱讀和翻譯等活動影響,曹禺在吸收王爾德、易卜生等作品的過程中,與原作者跨語境對話,實現文化闡釋,推動文本動態耦合。《雷雨》中超越時代的女性意識深受其閱讀影響。在以身體和情欲為女性解放核心意象的過程中,他意識到女性主體性解放的內在矛盾,女性、階級和存在主義問題最終在其女性觀中合流
“忙于閑暇”————作者:周志強;
摘要:<正>葉秀山曾經提到,哲學為人開出三種境界:自由的智慧、科學的知識和存在的方式。這三種境界其實是相互維系的。人不僅要學會生活的智慧,更要追求超越生活的智慧;它來自一種冷靜認知的科學知識,也養育油鹽醬醋茶之上的形而上體驗的自由
一個人文學者的跨界旅程————作者:周憲;張佳峰;
摘要:學術升降,代有沉浮。伴隨著改革開放而成長起來的人文學者,站在古今中西交匯點上,考量域外,斟酌本土,使當代人文學科知識生產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文藝理論、美學和藝術學領域,周憲就是這一典型時代中的典范性學者之一,在其跨界旅行的學術實踐中,我們或可尋繹到形塑治學規范與磨銳問題意識的門徑、涵養新知與邃密舊學的可能性,為人文學科的“再發明”開掘出新的動力乃至途徑
《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以童年經驗之名辯證思考現代化的謎底————作者:張亮;
摘要:《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是本雅明在1932—1938年間創作完成的自傳性作品,不過在其生前始終沒能如愿出版。盡管20世紀70年代有德國評論家贊美該書是“本世紀最優美的散文創作之一”,但大多數讀者都會覺得該書無法與本雅明同時期創作的名著《巴黎,19世紀的首城》相提并論。中國的城市現代化進程讓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該書,發現該書本質上是本雅明當時哲學探索之不夠成功的過程性成果,其目的在于以自己的童年柏林...
《漢字革命:中國語文現代性的起源(1916—1958)》的國際視野與方法問題————作者:宋聲泉;
摘要:鐘雨柔的《漢字革命:中國語文現代性的起源(1916—1958)》基于國際性視野,對現代中國文字改革經驗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精彩總結。作者以“語音中心主義的二律背反”為基本概念聯結全書,發現漢字革命內部生長出來的批判理論“漢字書寫學”,比德里達的“書寫學”幾乎早十年得出相同的結論,甚至更有機而辯證。就方法而言,作者過于講求研究策略的設計,高度依賴所選個案的代表性與覆蓋性,時而顯得并不那么游刃有余,水到渠...
回憶與記憶————作者:林云柯;
摘要:<正>在關于主體性哲學的討論中,記憶幾乎可以被視為一切問題的原發地。雖然記憶這一問題在理性主義、認識論、心理學和現象學等領域被以不同的話語加以表述,但關于記憶的討論無外乎包含這樣兩個方面:關于記憶的時間性問題以及關于記憶作為信息處理的問題,后者實際上也將相關問題導向了記憶的空間性問題,兩者之間潛在的張力和矛盾實際上一直影響著關于主體與記憶之間關系的理解
論保羅·利科想象概念的歷史之維————作者:莊懿;
摘要:在現代哲學的框架中,康德為想象力概念奠定了先驗和純粹的基調,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則認識到潛藏于先驗想象力之中的時間維度。保羅·利科深受這一哲學傳統的影響,并嘗試批判性地超越它,賦予想象一種真正的歷史性。利科思考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是主體間性何以實現的問題。與此同時,他看到了由抽象同一性的暴力帶來的極端現實狀況,必須重新確立主體存在的創造性和歷史性,而想象是這一過程的關鍵環節,勾連先驗與經驗領域。借助想象...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