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文博
關注()《文博》(雙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陜西省文物局主辦的歷史專業學術性刊物。
《文博》刊登文物考古與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刊登文物考古與博物館事業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包括專題研究、田野考古調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館藏一級品的介紹與研究和文物的科學保護與管理等。
《文博》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收錄。
文博欄目設置專家論壇、文物保護與修復、原始文明、周秦光華、漢風唐韻、歷史縱橫、收藏與鑒賞、考古與發現
文博收錄萬方收錄(中) 上海圖書館館藏 國家圖書館館藏 知網收錄(中) 維普收錄(中)
閱讀推薦:杭州文博
《杭州文博》HangzhouRelicsandMuseology(半年刊)2004年創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文博最新期刊目錄
陜西西安弓背崖遺址仰韶文化遺存發掘簡報————作者:翟霖林 ;袁承志 ;郭昕 ;張翔宇;
摘要:弓背崖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山門口街道曹家堡村,面積約20萬平方米。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等對弓背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收獲了一批仰韶文化、東周、漢代等時期的遺存,其中仰韶文化遺存大體可分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兩個時期。弓背崖遺址的發掘為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河南宜陽蘇羊遺址H114發掘簡報————作者:袁承志 ;翟霖林 ;谷向樂 ;任廣 ;程召輝;
摘要:2021年以來,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與洛陽市考古研究院等在蘇羊遺址蘇羊區聯合進行了數次考古發掘,發現了豐富的仰韶至龍山時期的遺存。其中有一批以屈家嶺文化因素陶器為主體遺存的仰韶晚期灰坑,為研究屈家嶺文化的發展和擴張等問題提供了寶貴材料。本文以出土遺物較為豐富的H114為例,對仰韶晚期的屈家嶺文化因素遺存進行介紹
論銅■與銅罍————作者:張懋镕;
摘要:本文從具有自名標識的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銅■與銅罍資料入手,歸納出銅■與銅罍相近和相異的九個特點,進而從兩者在形制、功能、組合以及流行時間、流行地域等方面的密切關系,得出結論:銅■是從銅罍中派生出來的,兩者之間形成派生關系。至于有部分銅■像陶■,那是銅器在發展過程中常見的仿陶行為,并不能證明銅■源自陶■,也難以成為否定兩者之間派生關系的證據
考古現場極脆弱文物固型提取——以西安黃渠頭M553耳室竹笥提取為例————作者:沈科妗;張亞旭;趙西晨;黃曉;
摘要:本文以陜西省黃渠頭工地M553耳室出土的竹笥為例,針對極脆弱文物,采用臨時固型材料薄荷醇進行快速提取,并用預加固措施增強其強度。實驗中比較了五種預加固材料的效果,最終選擇超支化有機硅和改性納米纖維素進行竹笥的預加固處理。預加固后的竹笥在使用薄荷醇提取后能夠保持其在墓室的初始狀態、色度、蓬松度和原始位置。薄荷醇揮發后,竹笥不再出現粉化現象。研究表明,預加固結合薄荷醇提取的方法在考古發掘中對于脆弱文物...
新時代陜西大遺址保護利用創新發展路徑探索————作者:龐子濤;楊輝;
摘要:大遺址是承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基因的核心文物資源。本文通過回顧我國大遺址保護的歷程及陜西在大遺址保護理念與實踐方面的探索,對當前大遺址保護和利用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建立大遺址保護利用長效機制、完善大遺址保護利用支撐體系、拓寬大遺址保護利用資金渠道、探索大遺址保護利用投融資機制、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措施,以期為探索新時代陜西大遺址保護利用創新發展的路徑及更好地促進大遺址“活起來”...
甘肅武威海藏遺址考古調查簡報————作者:趙啟杰;
摘要:海藏遺址位于武威市北郊,是一處重要的齊家文化遺址。2020年,為配合海藏公園建設項目,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系統調查。本次調查收獲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綠松石等遺物,初步確認了該遺址為一處手工作坊,是皇娘娘臺遺址人群所在的生活區。其中,綠松石礦石是本次調查的重要發現,為進一步探討齊家文化綠松石原料的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殷墟王�?谀系爻鐾潦餮芯�————作者:楊寬;趙俊杰;何毓靈;
摘要:本文以殷墟王�?谀系�2009年出土的石器為研究對象,采用石器功能研究的關聯方法,經過系統的分類與功能推斷,探討了遺址發掘區域在不同時期的利用方式。研究表明,該遺址在殷墟一期、二期時石器種類豐富,生計方式多樣;殷墟三期、四期時,遺址功能轉變為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制骨手工作坊。王裕口南地這種遺址生產方式的轉變與殷墟整個遺址的發展變化有關
唐《趙承福墓志》的發現與考釋————作者:夏楠;
摘要:2019年發掘的唐趙承福墓出土了一方墓志,志文記錄了其家族傳承、仕宦生涯及夫人韋氏的家族,加之已發表的趙氏士達墓志,大致可以建立起長平趙氏的家族源流。本文通過墓志銘的考證,對了解志主仕宦以及李唐與武周政治斗爭的歷史提供了新視角,補充并證實了文獻記載,提供了研究唐代地方世家的新資料
烏茲別克斯坦古利克薩伊巖畫的發現與研究————作者:任萌;李鈺;馬健;王建新;
摘要:2014年8—9月,中國西北大學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烏聯合考古隊對烏茲別克斯坦卡什卡達里亞州的古利克薩伊巖畫進行了調查,該巖畫內容豐富,繪畫精美,是研究當地古代藝術和文化的重要資料。本文在現場調查的基礎上,對古利克薩伊巖畫的構圖、分期等問題進行研究。根據繪制技法和繪畫內容的不同,可將古利克薩伊巖畫分為四期,前三期彩繪巖畫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第四期的巖刻畫應是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
從石器視角考察楊官寨遺址的生業經濟與聚落性質————作者:楊利平;
摘要:本文對楊官寨遺址出土的石器進行系統的類型學和技術學統計分析,將楊官寨的石器大致分為三類:初級產品、生產生活工具和裝飾儀式用品。從石器類型和組合看,該遺址并不存在典型的石器加工生產體系,漁獵和農業經濟萎縮,手工業經濟較為發達,尤其是可能已出現代表禮制儀式的非實用類手工業生產分化,反映出該遺址可能存在專業分工和等級分化,出土器物具有審美追求和禮制傾向,聚落性質特殊且等級較高。從石器原料與加工技術來看,...
文化消費語境下博物館文創食品開發————作者:張振中;
摘要:博物館文創食品是博物館文創商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博物館文化用食品這類貼近生活的商品進行展現,可以讓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不限于特定的環境,融入到公眾的生活中去。文創食品的開發對博物館具有文化宣傳意義和經濟促進作用。本文在博物館文化消費的視角下,提出博物館文創食品的開發應注重IP驅動、食品創新、包裝賦能、合作共贏四個方面的建議,旨在為博物館文創食品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天山烏克克嶺長城的調查與研究————作者:張坤;
摘要:烏克克嶺長城是清代前期為平定準噶爾叛亂,防止準噶爾潛越天山侵擾哈密,由清軍西路大軍在天山烏克克嶺修筑的一道長城要塞。這是目前在新疆境內發現的唯一一段長城實體,也是清代平定準噶爾、統一國家、故土新歸的見證
英國中小型博物館社區服務功能拓展啟示:藏品、社區和可持續————作者:張穆之;
摘要:本文介紹了英國中小型博物館的發展背景,并基于在達科勒姆博物館的實習經歷,從藏品、策展及運營管理等方面探討博物館面臨資源和運營困境時的應對策略。圍繞“藏品、社區、可持續”的發展目標,該博物館開展了系列實踐活動,并取得了突出成果,成為英國博物館拓展社區服務功能的典型案例。本文同時分析了英國中小型博物館繁榮發展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政策推動以及籌資運營策略,并結合我國中小型博物館的藏品資源、社會文化背景等...
交州廟碑考————作者:黃曉芬;
摘要:2013年,越南北寧省文化局干部赴地縣展開文物普查工作,在順城縣清姜社清懷村的古祠廟內發現一件漢字隸書的圭首殘碑。觀察陰、陽兩面部分殘存的銘刻文字,碑石被公認為晉代交州牧列侯陶璜的功德碑。本文對殘碑出土現場進行實地考察,繪制碑石復原實測圖,制作碑文拓片,并拍攝、掃描、黑白反轉判讀殘留銘文后綜合分析結果可知,此圭首殘碑應屬交州廟碑,始建于3世紀中期
中國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制度發展與完善之思————作者:劉迪;
摘要:中國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制度萌芽于民國時期,其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顯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學習蘇聯博物館學術委員會經驗;80年代,博物館學術委員會被置于博物館組織規范議題下討論并引發爭論;90年代,成為博物館改革的子議題;21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學術委員會發展與失范并存。本文以江西省各級博物館學術委員會章程為例,從章程結構、宗旨與定位、人員構成、運行機制等角度進行分析,揭示中國博...
從數字資源到數字資產:基于數字版權構建博物館數字新生態————作者:龐雅妮;李博雅;
摘要: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是數字資產的管理與保值增值,數字資產管理與保值增值的核心則在于數字版權的確權與授權。隨著數字技術在中國社會各領域的普及運用,博物館也開始積極實現數字化轉型,將大量的“實物”資源轉化為數字資源。而數字版權的確權與授權,不僅能積累海量的數字資產,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數字產品,還能逐步構建起博物館的數字新生態
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墓地發掘簡報————作者:王永強 ;袁曉 ;田多 ;阮秋榮;
摘要:新疆吉仁臺溝口墓地清理的86座墓葬包括豎穴土坑墓、豎穴偏室墓、豎穴石棺墓、豎穴土坑二層臺墓和地面葬,墓葬年代為青銅時代早期至清代中期,其中青銅時代晚期至早期鐵器時代是該墓地的主要使用時期。吉仁臺溝口墓地墓葬形制變化明顯、遺存豐富,為伊犁河上游該時段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建立提供了重要資料
新疆額敏縣也迷里故城遺址2013A區試掘簡報————作者:劉瑞俊 ;李曉婷;
摘要:也迷里故城遺址位于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此次對遺址北部一處土臺試掘,收獲頗豐,發現遺跡有房址、火炕式建筑、窯址、灰坑等,出土遺物有陶器、鐵器、銅器、石器、木器、骨器等。依據灰坑內出土的未燒制的陶器碎片,初步推斷此處土臺是制陶作坊區。本次發掘對深入認識該遺址、研究遺址分期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研究宋元時期新疆地區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新資料
陜西興平清梵寺塔基地宮新出土舍利容器————作者:權敏;
摘要:清梵寺塔基地宮出土的北宋諸佛舍利寶塔、鎏金銀阿育王塔、小口琉璃瓶等舍利容器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諸佛舍利寶塔是宋代新出現的多層八角形塔的代表,鎏金銀阿育王塔是在唐代亭閣式舍利塔的基礎上結合五代以來流行的阿育王塔形制的創新。結合舍利瘞埋的形式,“佛金骨及舍利”是置于琉璃瓶之中,琉璃瓶置于鎏金銀阿育王塔內,阿育王塔再置于舍利寶塔中。地宮的發現對研究北宋時期的舍利瘞埋制度、舍利容器的發展變化和組合有重...
炳靈寺石窟發現唐代佛舍利塔————作者:趙雪芬;劉洪麗;張黎瓊;莊生文;
摘要:炳靈寺第3窟中心有一座唐代石塔,現存塔基、塔身。通過對石塔構造、塔身鑿孔遺跡梳理,結合對文獻、圖像及炳靈寺佛教活動情況的考證,發現石塔是一座佛舍利塔,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石塔上的鑿孔和凹槽是失佚構件的遺跡,失佚構件主要有塔剎組件、索鐸組件、勾欄組件、塔心室組件等。該塔是已知中國唐代最早的仿木結構單層石塔,對研究中國唐代早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