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原文化研究
關注()《中原文化研究》河南省文化期刊,是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文化類學術期刊,將于2013年初正式創刊(雙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1426/C。
《中原文化研究》本刊秉持科學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恪守學術道德,以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資源、傳承弘揚華夏歷史文明為立足點,兼及中國文化建設及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理論與實踐問題,努力打造國內文化研究的高端學術平臺,展示當代學人的思想與探索,以期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主要欄目: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華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論研究、民間文化研究、學術思想評論、域外視角、文化產業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雜志欄目設置
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華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論研究、民間文化研究、學術思想評論、域外視角、文化產業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雜志榮譽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原文化研究雜志社簡介
一、《中原文化研究》本刊要求作者有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討論。凡采用他人學說,必須加注說明。
二、《中原文化研究》不要超過10000字為宜,精粹的短篇,尤為歡迎。
三、《中原文化研究》請作者將稿件(用WORD格式)發送到下面給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來稿請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閱讀推薦:新媒體研究
《新媒體研究》是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期刊榮譽為: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缎旅襟w研究》的辦刊宗旨:重點刊載新媒體傳媒技術、傳媒特點、傳播形式、傳播規律、傳播渠道以及新媒體發展趨勢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流學術經驗,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
中原文化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實學視域下顏元勞動教育思想發微————作者:許寧;
摘要:“勞動教育”強調在勞動中教育,在教育中勞動。明清實學蘊含著高揚勞動精神和工具理性的教育思想。其一,明清之際實學思想家顏元批判理學家的“天理”本體論和二重人性論,提倡“元氣本體論”和“氣質之性”,體現了“實體達用”的勞動教育宗旨;其二,他主張學習“事物”之學,重視實文、實行、實體、實用,貫徹“寧粗而實,勿妄而虛”的教學原則,彰顯了“崇實黜虛”的勞動教育價值;其三,他批評朱學之“知先行后”和王學之“知...
從“小邦”意識到“天下觀”:周人族群地理觀的轉變————作者:唐明亮;
摘要:周人的族群地理觀是隨其所處族群地理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演變的。先周時期,周人在對外關系中表現出明顯的“小邦”意識。武王克商以后,周人力求確立統治殷民的合法性,于是宣揚“天命”,但尚未樹立天下共主的意識。平定“三監”叛亂之后,周人繼續推行分封制,以天下共主自居,初步具備了“天下觀”。經由春秋時期的族群融合,周文化取得了完全主導的地位,盡管周王室已經衰微,但周初確立起來的“天下觀”卻日趨完善。“天命觀”和...
時間共享的多元實踐與可持續發展:作為過渡禮儀群的中國春節————作者:孟令法;
摘要:節日是自然時序的一種文化反映,體現了人類對天象規律的把握以及對生活環境的改造。作為“過渡禮儀群”的“中國的節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則在國際法的確認下成為“世界的節日”。中國春節是文化多樣性的綜合體,它為人類提供了相互尊重的文化典范,且在國際社會共享時間的同時,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助力人類社會...
絲綢之路開啟與昆侖神話書寫的演變————作者:李炳海;
摘要:《山海經》記載的昆侖神話,分屬于兩個區域、兩個時段�!段鞔稳洝返睦鲋负犹椎貐^陰山,寫定于先秦時期;《海經》的昆侖山指喀喇昆侖山,寫定于西漢陸上絲綢之路開啟之后。昆侖神話從《山經》到《海經》的歷史演變體現在四個方面:水道名稱從河套向西域的遷移,深淵巨池的從無到有,從天然之都到富麗堂皇的帝宮,守護之神從跳躍巡游到東向固守。絲綢之路的開啟為昆侖神話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和動力,在此過程中,昆侖神話納...
論石器時代的食物與宴飲對文明演進的推動————作者:薛小林;焦建平;
摘要: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用火遺跡大規模出現,人類較為穩定地食用熟食,火塘成為原始人生存空間的中心。熟食有助于人類的大腦發育與體質進化,火塘成為石器時代人類的交流空間,促進了人類語言能力提升、群體凝聚力增強和自我意識萌發,助推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次演進。進入新石器時代,大多數聚落修建了宏大精良的大房子,用作部落舉行公共集會與宗教儀式的場所。陶器、釀酒與烹飪技藝的發展以及大房子的修建,促成歷史上最早宴會的誕生,...
為什么夏不是一個問題————作者:陳勝前;
摘要:夏之有無是學科內外的熱點問題。分析其立足的觀念基礎、研究范式與學術背景,可以發現這個問題已經過時且已喪失學術價值。該問題立足的觀念基礎是作為實證主義的“科學”,而這在考古學中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從研究范式來看,相關爭議源于文化歷史考古學范式內在的矛盾性;如果拓展范式考察,就會發現夏之有無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夏之有無曾經與中國文明起源關聯在一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
馬料、馬草籌送與宋軍騎兵的駐動————作者:張勇;
摘要:馬料、馬草是騎兵不可缺少的物資,北宋時期西北地區形成了州軍異地搬運方式運送馬草至沿邊軍前的方式。河北地區大多數是就地和糴馬草、馬料供應本州軍馬軍。京師騎兵馬草、馬料大多來源于江南州軍上供,另有一部分就地購買。到了南宋,臨安駐扎殿前司和侍衛馬軍司騎兵部隊的馬草、馬料來源于揚州、和州、高郵、平江府、江陰軍、常州、秀州和湖州。鎮江府和建康府騎兵部隊所需馬草、馬料除了上述浙西州軍是其來源地外,還有池州、舒...
2025年度欄目重點選題
摘要:<正>文明探源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考古重要發現與文明起源區域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夏商周早期國家起源與發展中原論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國古代國家治理與基層社會治理中國歷代經濟社會結構演變歷史地理與環境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與文化中國古代經典文學文本的新闡釋出土文獻與先秦秦漢文學中國古代文體觀念形態演變文學地理學與古代文獻典籍當代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現象與新興文化業態文化遺產保...
鐘嶸《詩品》論陶淵明新解————作者:吳懷東;
摘要:鐘嶸《詩品》將陶淵明納入詩史給予系統解讀和正面評價,強調陶淵明“田家”身份、隱逸之士與詩人身份三者的統一,從而發現陶詩特色,肯定陶詩成就,陶淵明從此得以進入詩史。鐘嶸的見解深刻,影響深遠�!帮L華清靡”實為兩個概念,分指陶淵明之行為與詩歌,卻又有聯系,兼及其人、其文,“風華”肯定陶淵明言行舉止的脫俗,而表現在陶詩內容上正是“清靡”的特點,此論揭示陶詩繼承、發揚建安以來詩歌重視抒情、重視形式美的傳統而...
乾隆朝的朱熹《社倉事目》討論——兼論朱熹社倉思想的歷史影響————作者:常建華;
摘要:南宋朱熹設計、試行《社倉事目》15條,影響深遠。清乾隆五年(1740年)皇帝要求各省督撫探討朱熹《社倉事目》,選擇了其中的11條,未被討論的則是時過境遷不合時宜以及瑣碎之條。從陜西、甘肅、山東、云南、福建、浙江、江西7省地方督撫奏折來看,已設立的社倉制度與朱熹《社倉事目》比較名異實同,督撫認為因地制宜適當調整即可,乾隆帝則認可地方官的實踐。此后又有地方官員不斷討論社倉問題,涉及朱熹《社倉事目》。乾...
氣候變化與五代兩宋時期民族遷徙的初步考察————作者:齊德舜;
摘要:五代兩宋時期是我國氣候冷暖變化異常頻繁的時期,突變的氣候導致北方草原草場萎縮和生態失衡,世居在草原上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迫于生計而不得不內遷以求生存。其中就包括在寒冷和干旱氣候的雙重壓力之下契丹族大舉南遷,在冷暖氣候的交替影響之下女真族南下并最終入主中原。13世紀持續的寒冷氣候產生的風雪災害和干旱氣候使北方畜牧業原有的自然環境產生了顯著的變化,蒙古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
重審“楚公逆”器群的歸屬——兼論先秦“異族同號”問題————作者:趙慶淼;田佳茗;
摘要:傳世楚公逆鐘和北趙晉侯墓地M64出土的楚公逆編鐘,長期被視作西周晚期楚君熊咢自作之器。但絳縣橫水西周墓M2055出土的楚公逆劍,年代卻相當于西周中期,而短劍的造型及人面紋飾,也帶有鮮明的北方地域色彩,這便從考古學上否定了作器者為熊咢的認識。基于“楚公逆”器的出土背景,并結合生史簋、益公鐘、小臣夌鼎諸銘所提供的人群與地理線索,可知西周陜晉地區大概同樣存在一個以“楚”為名的國族,與周王朝的關系頗為密切...
春節的文化根性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作者:蕭放;所攬月;
摘要:春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典型例證,彰顯了中華文明和平、和睦、和諧的價值追求。首先,春節是順應物候變化、安排生產生活的自然時間,不論是中華民族時間意識的形成、春節節期的設置,還是年節禮俗中的自然觀念和生態倫理,都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其次,春節也是調整人際關系、促進社會聯結的社會時間,有助于自我涵養、家庭和睦、社區團結,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共處。最后,春節是中...
中國早期的禮、禮制思想與王權政治————作者:曹建墩;賈國濤;
摘要:中國早期王權的構成,除了政治、經濟、軍事權,還有一種意識形態權力,它是維護王權秩序的文化道德力量,并從思想觀念形態上為王權政治提供權力的合法性、正當性論證,因此王權必須掌握意識形態權力,并將其“具象化”“物質化”。在早期國家發展進程中,統治階層將禮制與意識形態相互結合使其融為一體,形成了禮、禮制思想與王權政治高度結合的政治文化模式。早期王權掌握了知識話語生產與思想控制權,通過禮儀制度來進行意識形態...
前孔子時代的書籍與經典————作者:徐建委;
摘要:書籍的功能在古代是多元的,并非所有書籍都是為了閱讀而制作。通過研究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等考古資料,可以觀察到早期書籍形態的演變。從甲骨文所提供的各種證據,包括甲骨上遺留的用毛筆寫的文字、表示書籍的“冊”、文字書寫方向、甲骨上模仿竹簡的格線等證據,我們可以知道在公元前14世紀已經有了書籍。公元前9世紀,一些儀式和祭祀中的歌詩、先王的誥命、世系的歷史等與祖先祭祀相關的文獻被視作教化的文本而被選擇出來,被...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與框架構建————作者:周建新;駱夢柯;
摘要: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新質態,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內嵌于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發展基本路徑,彰顯了新質生產力的人文關懷。與文化生產力相比,文化新質生產力具有生產要素的革新化、生產工具的智能化、勞動對象的無形化、生產模式的融合化、勞動性質的多元化、市場形態的數字化等六大特征。文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以新型文化人才、核心技術群、可轉化的文...
春秋戰國社會變革中的未變與繼承——以村落為中心的考察————作者:馬新;
摘要:在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中,村落社會也發生了重要變化,無論是授田制取代井田制,還是國野制的消泯與編戶齊民的出現,無不具有重大轉折意義。但這場變革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制度與政治體制,村落基本結構與居民生存狀態并未發生大的改變。村落原有空間格局未變,構成要素依然存在,村落居民依舊生活在傳承已久的村落空間;作為基本地域單位與社會單位的村落地位依然延續,只是由宗法血緣組織載體轉變為地緣行政組織載體;村落內部宗法血...
經權之辨:儒家在法典化問題上的道德智慧————作者:吳先伍;
摘要:功利主義和義務論主張道德法典化,認為道德應該借助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為人們提供決策程序和行為指南,而美德倫理學則拒絕道德法典化,認為法典化忽視了人的品格因素。儒家的“執經用權”則為解決道德法典化問題提供了一種調和模式:“執經”就意味著通過道德原則來制定系統的道德規范,為人們提供行為指南;“用權”則強調道德規范的局限性,人們不能拘泥于道德規范,而是需要發揮人們的主動性,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變通,從而...
價值觀的精神哲學審思————作者:江暢;
摘要:像世界觀、人生觀一樣,價值觀是一種主導觀念,需要從精神哲學的角度審視。從作為個人精神系統的一種主導觀念的角度看,價值觀是個人出于自己更好地生存的目的所確立的、由根本性總體性價值觀念構成的系統,它對個人的一切自覺活動乃至生存發展具有持久的主導作用。價值觀有統治者推行的價值觀、思想家主張的價值觀和人們實際奉行的價值觀之別,歸結起來主要有整體主義、德性主義、快樂主義、信仰主義、個人主義、強力主義六種基本...
論朱熹評述王安石的取向————作者:肖建新;
摘要:朱熹對王安石的為學、為政、為人的評述較為全面深刻,分別側重經學、變法、性格方面的內容,并指向義理、致治、品性角度的考量和評判。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學,但又認為他的經學“不正“”不純”,不明格物復禮,不別道德刑名,借“三經”闡發,勾兌“老釋”,夾雜“申商”,帶有外儒內法的色彩;朱熹贊同變法“,易亂為治”,同時強調適應時代需要,乘勢而為,并肯定熙寧變法中青苗法、方田法等一些具體內容,但又不同意王安石以“...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