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雜志
關注()《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創刊于1982年,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以反映和介紹國內外音樂學術領域的最新教學、科研成果為宗旨,熱情關注現實音樂生活中的理論熱點,追蹤當今世界音樂研究進展,在“西安鼓樂”、“漢唐音樂文化”等專題領域影響較大,發表了一系列理論價值較高的研究成果。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劍橋科學文摘社ProQeust數據庫收錄。獲得1996年陜西高等學校優秀期刊一等獎、1999年陜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學報評比二等獎、2002年陜西省高等優秀社科學報裝幀設計獎,CSSCI 2011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入編目錄期刊。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雜志欄目設置
中國傳統音樂、中外音樂史論、音樂考古、20世紀中國音樂文化與教育、音樂美術、宗教音樂、作曲技術理論與教學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閱讀推薦:中華戲曲
《中華戲曲》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雜志最新期刊目錄
戲曲音樂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作者:袁玥;楊乃;
摘要: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平臺,借鑒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研究方法,對1980—2023年間發表在各學術期刊上的戲曲音樂文獻進行了系統的檢索與分析。研究發現,在戲曲音樂領域,有多篇重要的學術文獻被廣泛引用,如《戲曲腔式及其板塊分布論》等。我們也發現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核心作者,如劉正維、馮光鈺等,他們在戲曲音樂領域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廣泛的影響力。武漢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重要...
產教融合背景下傳媒與藝術人才協同育人研究————作者:楊忠楊;唐黎;
摘要:產教融合政策的提出為產業和教育打通壁壘提供了可能,也為傳媒與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契機。在協同育人理論指導下,結合對傳媒與藝術人才培養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在傳媒與藝術協同育人的校地聯合、校企聯動、校校聯盟、校內聯結體制,平臺共建、師資共育、資源共享、項目共創的機制。并提出在作為序參量的就業的支配作用下,高校在體制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校企合作最為積極。機制建設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實現系統的...
人工智能在音樂教育及創編教學中的應用————作者:陳世哲;
摘要:為了促進音樂教育更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音樂人才,探討音樂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方向,分析大模型的特點及其對音樂教育的積極影響,包括提升個性化學習體驗、豐富教學資源、激發教學模式創新與多元化、促進跨學科融合以及提升教學評價客觀性等問題。結合自研方案,在音樂創編領域進行進一步的技術分析和應用分析
蘇軾禪宗音樂審美思想釋義————作者:馬小茹;
摘要:音樂與佛禪一樣是一種精神意念,是屬于個人內心的精神活動,無法言傳、無從表達。蘇軾禪宗音樂思想的“緣起”是從《琴詩》開始,通過“對外掃相”與“對內破執”兩方面哲思音樂的自性。蘇軾認為音樂是以因(手指)—緣(手指與琴接觸)—果(琴聲)的因緣生成,聽聲就是聞性,是在音樂之外見聞佛性,覺照空寂本心。由此形成的以心為本體的“心性論”既是禪宗思想的核心,也是音樂創作的內在要求。蘇軾的音樂審美思想在禪宗的影響下...
突破傳統 融合現代——“十七年”時期山東笛樂微探————作者:張丹宇;
摘要:山東笛樂以南北兼濟并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屹立于中國竹笛各大流派之中。山東笛樂歷史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積淀在“十七年”時期中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笛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對笛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山東笛樂在“十七年”的發展過程中,立足山東本土地域文化,重視對傳統文化因素的傳承;藝人們對于傳統技藝的升華和對現代作曲技術的鉆研為山東笛樂注入了新鮮血液;從口傳心授到專業教學...
新文科與新史學視域下的音樂史學研究——讀楊賽的《先秦樂制史》————作者:洪艷;
摘要:《先秦樂制史》用新文科和新史學大視野,深賾了中華文化禮樂文明的發源與發展,梳理了自伏羲氏以來,黃帝、顓頊、嚳、堯、舜、夏、商、周至秦的音樂制度,討論了早期音樂與風俗傳統和社會治理的關系。《先秦樂制史》對分析先秦經典樂舞、樂歌與音樂思想,對準確理解中華禮樂文明的性質,構建中華禮樂文明理論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歌劇《紅船》的敘事建構及其當代啟示————作者:方遠;
摘要:作為新時代背景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民族歌劇,《紅船》憑借史詩性的歷史敘事和獨特的音樂表達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歷程,使“紅船精神”在當代語境中得到升華與弘揚。在劇本創作上,通過采用“三線鋪陳,時空交錯”的敘事策略并圍繞三組人物關系進行劇情展開繼而構建出“立體復合式”的戲劇結構;在音樂創作上,通過多元化的主題旋律構建,并將之置于不同戲劇場景,以獨特的音樂寫作完成對戲劇敘事內容的表達。在此基礎上,立足...
聽之問10則————作者:韓鍾恩;
摘要:就2024第七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美學與當代音樂研究主題講壇暨藝術學理論暑期研習班主題:藝術聲音的審美底線,提出關于“聽”的10個問題——1.什么是純粹的“諧和之聲”并有沒有絕對的“協和之聽”?2.“聽風者”生理極限并及“風聲”在哪里?3.有沒有因為“粘黏之聲”所成就的“黏稠之聽”?4.“聲暈現象”究竟是“物理學存在”還是“現象學存在”?5.古琴中間的“聲之行徑”與“聽之易況”如何呈現?6.聆聽曲式...
民族器樂聲腔化的當代歌唱——再談中國民族器樂曲在流行音樂創作中的運用————作者:施詠;
摘要:回顧二胡、琵琶、古琴以及民樂合奏等民族器樂曲音樂元素運用于流行歌曲創作的概況,從中西音樂文化美學比較的視角出發,總結民族器樂曲運用于流行音樂創作的文化根源是聲樂先導、聲腔化、一曲多用、現曲填詞等傳統音樂審美理念與創作原則在當代的延續;創作構思是建立在器樂曲與流行歌曲表現內容的雙向契合、聲樂化與器樂化的雙向互融之上;并實現了流行音樂民族化與民族音樂流行化雙向互進的意義
溫故知新:“音樂問題通訊部”主導“唱法問題”討論的歷史與命運————作者:徐文武;
摘要:1949年底成立的“音樂問題通訊部”主導的“唱法問題”討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共文藝政策與管理策略轉變的一次標志性事件。這次事件的終極目標,是創建中國民族聲樂學派,近期目標則是如何在高等教育領域中進行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實踐。這一事件的緣起、發生以及發展,是一個事關全局的政治文化教育的組織事件,而非純粹的學術事件
歷史意識下“禮教”到“禮法”的轉變——荀子禮樂思想的歷史社會淵源————作者:車婧;
摘要: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一向尤為重視禮樂的問題。孔子、孟子、荀子對此都有相關論述和闡釋,但只有荀子為“禮樂”尋到一個新的發展踐行方向,重新發掘了禮樂的存在價值與重要內蘊,使之成為后世兩千余年專制皇權的統治基石,影響深遠。從荀子所處社會之現實根基、個體經歷之思想淵源兩條脈絡梳理分析其能將“禮教”轉為“禮法”的內在學術肌理:一方面,荀子對人性深刻的現實認知孵育了其“化性起偽、以禮分養”的理論主...
音樂史學研究中的“接通”理念與方法——以中國禮樂制度研究為例————作者:問楚寒;
摘要:學術研究當中最重要的是理念。學術理念決定了學術研究過程中的具體方法。對于中國禮樂制度的研究(甚至整個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首先應樹立“跨界”“接通”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引下,形成溯源探流、歷史文獻與當下活態結合、借助多學科方法論、多區域與多文獻的比較整合等具體研究方法,并可進一步向近現代音樂史領域拓展,探究“兩個傳統”音樂表象的背后
探究瓦格納的社會性格————作者:特奧多爾·W·阿多諾;馮存凌;
摘要:阿多諾的《探究瓦格納》是一部影響深遠的音樂社會學經典名作,這篇譯文是該書第一章的譯稿。阿多諾的文論素以信息量巨大,而文字表述又異常艱深晦澀著稱。作為哲學家、社會學家和音樂學家,阿多諾的學術思想極富批評性和穿透力,他從瓦格納的若干代表作品入手,通過分析劇中人物的社會性格,并與瓦格納本人的經歷、認知和言行相結合,深刻揭示了后者思想深處和作品中隱含的排猶主義傾向
“死”與“凈化”——柴科夫斯基晚期交響曲中的主題隱喻與體裁修辭————作者:王晶;
摘要:作為世界級的交響樂大師,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創作一直是其創作中的絕對中心。柴科夫斯基晚期的三首交響曲:《曼弗雷德》《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中出現的“死亡”“凈化”“升騰”等特殊意象,隱含著深刻的敘事元素。《第四交響曲》中出現的“宿命”主題符號在其后續創作中發生衍變,并承載了核心敘事意義;作曲家把“圓舞曲”“進行曲”等體裁化入“交響曲”這種相對傳統的體裁敘事之中,呈現并引導出新的敘事意義,等等。這...
勃拉姆斯的“傳統”之思:以“引用”為徑————作者:王梓路;
摘要:勃拉姆斯作為“古典傳統維護者”的身份是19世紀音樂歷史中屹立不倒的豐碑,也是其長久以來倍受關注的重要原因。在器樂體裁的創作中,勃拉姆斯通過對其他作品的“引用”展現了別具一格的作曲技巧,也充分彰顯出對傳統的追懷。將以此為出發點,結合目前學界對勃拉姆斯器樂作品中“引用”現象的研究,通過挖掘這一現象,同時從“音樂修辭”理論的角度對相關作品進行分析,以此來詮釋勃拉姆斯兼具古典傳統與浪漫意蘊的創作風格、對歷...
陜北民歌起源研究述評————作者:任潔玉;
摘要:有關陜北民歌起源的研究,學界主要圍繞起源動機和起源時間兩大視角給予了探索和詮釋,從“源于勞動”“源于巫歌祭祀”“源于傳說”“源于遠古時期”“源于周代(部族)”“與《詩經》同源”“源于元明”七個方面進行研析與闡述,體現出學界對于陜北民歌的起源研究是建立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寬泛的考察視野之上。若在現有成果之上積極運用考古學、人種學的方法、概念和資料,能夠對陜北民歌開拓新的認識視域和新的闡釋角度,從而推...
賈達群《即興曲·梨園弦詩》的多重角色化設計與敘事策略————作者:鄧連平;
摘要: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角色化思維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與不爭的事實,特別是當作曲家的靈感直接來源于充滿角色感的傳統戲曲與文學作品時,其中具有個性的角色化形象與復雜的關系網絡會下意識地影響作曲家的創作路徑與敘事策略。從角色化的觀念入手,通過對賈達群《即興曲·梨園弦詩》的形式化分析,探究其獨特的設計思維與創作邏輯。該作品中,不論是同源異構的多重音高角色塑造,還是音樂角色關系與運動邏輯的多維性,抑或音樂角色行...
穆索爾斯基音樂創作中三度關系和聲進行的運用與拓展————作者:王玉聰;
摘要:俄羅斯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為自19世紀中后期西方音樂創作中逐漸普遍應用的三度關系和聲進行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貢獻可歸納為:自然調式風格中上三度關系和聲進行的運用及拓展;以調式交替技術為主導的變化中音關系和聲進行的探索實踐;對“三度循環”模式的藝術化處理及拓展。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分析與研究,解析三度關系和聲進行在體現穆索爾斯基自然調式風格與超前性和聲技法中的作用,進一步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創作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古典吉他音樂創編研究————作者:楊育林;楊楊芳婷;
摘要: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古典吉他音樂創編經歷了奠基萌芽期、加速發展期和全面繁榮期。奠基萌芽期主要針對國內外吉他和鋼琴作品與同宗器樂曲進行改編;加速發展期主要是獨奏原創類巴洛克風格、仿西班牙曲風、新浪漫主義等風格的出現;進入全面繁榮期,大量重奏、室內樂合奏和協奏形式的作品問世,眾多國外作曲家的傾情助力致使作品風格多元化。中國古典吉他音樂創編的未來發展必將以中國本土化、民族化的中國香頌創編為主,并通過對以...
朱踐耳琵琶曲《玉》的音樂敘事分析————作者:劉子娟;
摘要:琵琶曲《玉》的音樂敘事,在演奏家的二度創作與體驗中,不完全等同于理論家所說的和聲、曲式等。大衛·卡里爾“敘事是對時間的閱讀”的理念賦予琵琶曲《玉》“玉”的四重時間敘事及其關系。在觀念與技術上完成對傳統音樂敘事時間的自由構建與解構,則是演奏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其目標是更好地把握作品意義,使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最終通過演奏得以完美地實現與表達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