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陶藝家
關注()《中國陶藝家》(季刊)創刊于2003年,是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中國陶藝家》藝術期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中國陶藝家雜志欄目設置
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中國陶藝家雜志榮譽
知網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陶藝家雜志社征稿要求
1.中國陶藝家文稿應具備學術性、專業性、創新性、科學性,務求主題突出、論據充分、文字精煉、數據可靠,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專業水平和實用價值。
2.中國陶藝家文稿的篇幅(含摘要、圖、表、參號文獻等)不超過7000字。
3.文稿結構一般為題名、作者姓名、單位(郵編)、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引言、正文、參考文獻以及上述各項的英文譯文。
4.中文題名不得超過20字,英文題名實詞不得超過10個。中文摘要應在150-250字,關健詞3-8個。摘要必須擁有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等四要素。以提供梗概為目的,不對文稿內容做評論,同時盡量避免特殊字符或數學表達式。
5.請在首頁頁腳注明基金項目和作者簡介。凡屬國家、省部級以上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重點攻關課題項目文稿,請提供基金的標準名稱和編號。作者簡介包括出生年月日、性別、職稱、學位、主要研究與關注方向。
6.文稿中所有物理量和單位的用法請參照GB3100-3102-1993。常數、英文縮寫、數字運算符號和函數符號采用正體,變量采用斜體,矢量和矩陣采用黑斜體,集合符號采用黑正體。
7.文稿中圖表應精選。圖表中字符和數據應準確無誤,且與正文一致。圖表題和圖表注釋需采用中文,圖形需為黑白,圖中橫縱坐標均需表明量和單位,計量單位務必符合國家頒布的最新標準和規定。
8.參考文獻的著錄規則請參照國家標準GB/T7714-2005。參考文獻應采用公開發表的文獻。參考文獻列表按文獻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順序排列。9.文稿內容不得涉密,并請作者提供本單位保密部門出具的保密審查證明。請勿一稿多投,否則責任自負。本刊對文稿有修改權,所發表文章版權歸編輯部所有。文稿一經發表,編輯部將隨即贈送當期雜志,并按有關規定支付稿酬。10.來稿請用E-mail投稿,文稿須為WORD格式;請提供作者簡介和詳細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手機及E-mail地址。請自留底稿,來稿一律不退。
閱讀推薦:山東陶瓷
《山東陶瓷》是由山東省陶瓷工業科技情報站和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共同主辦,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裝飾材料專業委員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節能技術中心等協辦,內容包括日用瓷、建筑衛生瓷、工業陶瓷、窯爐及相關耐火材料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工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成果、新設備的研制推廣和應用,辟有“研究與探討”、“科學實驗”、“經驗交流”等欄目。
中國陶藝家最新期刊目錄
陶瓷材料與自我塑性——觀景德鎮陶瓷大學本科生2024屆陶藝方向畢業展————作者:袁樂輝;
摘要:<正>若“風格即人”是藝術家個人作品的文心與樣式的對應關系的話,那么每屆景德鎮陶瓷大學陶藝專業方向的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就不只是記錄著這批學生的陶藝創作集體照,也是顯現他們自我藝術表現方式的真實鏡像,還客觀性反映出本校陶藝教育教學的理念與策略。與此同時,它又鮮明地反映出本系陶藝授課教師的專業性教學模式與技藝性傳授方式,且體現出這屆學生感受、認知、掌握、表現陶瓷材料介質關系,審視當下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種...
游弋在印象感知之間——2024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本科畢業作品展————作者:任潔;
摘要:<正>獨白的對話常在深夜里展開,渺小又深邃的內心開始訴說對這個世界的困惑與感知。誠然我們無法自詡洞明世事,但從往昔直到今時,世間萬象縱橫交錯,其中無法重復的偶然使我們成為獨特的存在。我們都是尋覓者,游弋在印象與感受之間,聆聽著自己靈魂與血液里的簌簌低語,在腦海中構造出一個個溫柔、混亂、夢幻和癲狂的故事……和夢中的癡語一樣,對話的答案終以獨特的形式表達出來。創作的過程中,我們將思緒層層剝離,以陶瓷的...
泥土的觀照——湖北美術學院2024屆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展————作者:周斌;
摘要:<正>2024屆湖北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生長”本科畢業作品展,于5月13日在湖北美術學院藏龍島校區手工藝學院A11展廳開幕,本次畢業作品展共展出了33位本科畢業生的陶藝作品。這33組陶藝畢業作品從個體的情感呈現、成長的生命體驗、材料的本體語言、當下的社會思考四個維度展示了同學們在大學期間積累的成果,同時這些陶藝畢業作品也是同學們內心對待泥土材料的真實觀照
《方圓》————作者:姚健儀;
摘要:<正>~
無可替代·方寸——2024年廣州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展————作者:李燕;胡宇;夏梓航;許煒瑩;
摘要:<正>時至今日,我們所處的時代與以往大不相同,科技快速發展,數字化帶來了一系列挑戰與機遇。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要如何保持自我,守住方寸,努力創作出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以思考陶瓷藝術在當下以及未來的核心價值?2024年陶瓷藝術設計方向研究生和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于6月5日分別在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美術館和大學城校區美術館同時開幕。本次畢業作品展延續2023年“無可替代”主題,拓展子標題為“無可...
地中海世界的陶瓷:匯合與探索————作者:蔣顏澤;
摘要:<正>國際陶藝協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簡稱IAC)創建于1952年,是一個致力于陶瓷藝術研究和現代發展的國際學術機構。該組織匯集了世界各國的陶藝家、雜志主編、策展人、收藏家,以及相關藝術機構如高等院校、研究中心、博物館等組織。1954年,在協會總部瑞士的阿里亞納博物館舉辦了第一次年會。每年召開一次的年會一直持續到1984年,之后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
塑土成金,夢想起航——2024屆魯迅美術學院陶藝工作室本科生畢業展————作者:廖正卉;
摘要:<正>魯迅美術學院2024屆陶藝工作室14名本科畢業生作品展于2024年6月9日在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博物館開展。同學們在王冕老師和徐凱老師的帶領下,分別于景德鎮、寧波及校內完成創作。作品主要包含陶瓷雕塑、陶瓷器皿、現代陶藝等,展現形式多樣,每件作品都呈現出了其獨有的特色。本屆畢業生的創作選題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深入挖掘自身的內心世界,將其對社會、自然和人類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之中;另一類則專注于深入探...
巧工見美,傳承見新——四川美術學院2024屆陶藝本科畢業作品展有感————作者:向銘宇;
摘要:<正>6月16日,第二十屆“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游”2024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圓滿落幕。本次共展出陶藝本科畢業生作品11件,分別在設計學院與特色工作室兩個區域內進行展示。本次展覽以“為人民而設計”為價值理念,展覽上的每件作品,既是畢業生們階段性的創作成果,也是他們第一次系統性的完整呈現。在這些優秀的陶藝作品中,既有飽含溫情的感性表達,也有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見解;既有對傳統陶藝的薪火相傳,也...
“生命的痕跡”——李婳陶藝————作者:李婳;
摘要:<正>對于自身而言,藝術創作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很辛苦,景德鎮的工作室,夏天很熱,冬天很冷,在完成教師的本職工作之外,從早到晚,從配置泥土到燒造都是自己一人完成,在做較大作品時還需要找人協助,是極其消耗體力和生命的事情,但因為熱愛,一切又是如此理所應當,如同呼吸一樣,長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在創作中能感受自己存在的意義。我出生于鄱陽,是鄱陽湖邊的一個小縣城,我們家和中國千萬個普通家庭一樣,父母也并...
淺析現代陶藝創作中的身體感知研究————作者:黃梓芯;
摘要:本文以現代陶藝創作中的身體感知為研究對象,通過論述現代陶藝創作中,身體感知通過人體感知力與“我”對世界及藝術的綜合認知,在發掘現代陶藝創作本體語言的同時,試圖拓展現代陶瓷藝術的多元化表達。首先,本文以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中所論述的感知世界引入身體的感知性這一哲學觀念為契機,論述了身體感知融入現代藝術生活帶來的感知體驗,并簡要分析了以身體各個部分感知介入現代陶藝所呈現的多元化創作面貌,并使這種外...
《晰》(局部)————作者:姜微;
摘要:<正>~
由土而發,向心而生——2024年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陶藝系本科生作品解讀————作者:張一楊;
摘要:<正>人們總在擔心許多行業會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被淘汰,在AI大潮下人人自危。我們經歷過BB機、隨身聽、卡片相機的年代,如今這些設備已經成為過眼云煙,甚至“扒手”這一職業也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難見其蹤。但是,技術威脅對于藝術而言似乎并不完全依照這樣的規則發展,若我們將目光放回百年前,攝影技術開始普及,也有關于攝影會否取代繪畫的爭論。事實上答案顯而易見,如今它們成為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而不是相互取代
原型理論視域下的岳州窯鎮墓陶俑造物設計研究————作者:鄭斌 ;張慶澳;
摘要:鎮墓陶俑作為一種獨特的喪葬器物,具有神秘的功能意象與怪誕肅穆的藝術特征。岳州窯在漢唐時期生產了大量的隨葬鎮墓陶俑,燒造工藝與楚文化的獨特性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與形式,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不言而喻。為揭示其獨特的造物意象,筆者溯源而上,結合原始先民共同的心理行為,從潛隱的意識層面針對其原型展開研究。文章以湖南省非遺項目岳州窯鎮墓陶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造型形象的類型學分析,在原型理論視域下探究其...
宜興紫砂傳統工藝文化復興背后的動因分析————作者:洪美連;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宜興紫砂經歷了恢復、發展、繁榮的過程,期間一些傳統的技術與文化被改造或中斷之后又重新恢復,其中在工藝技術的選擇、作品款識的恢復以及師承文化的復歸等方面,都表現出傳統工藝文化復興的傾向,體現了宜興紫砂在實踐現代化的歷程中對傳統工藝文化價值的反思與認同
《將我置于海洋6》————作者:李潤伊;
摘要:<正>~
數沙者——太陽能陶瓷仿生蚯蚓機器人藝術實踐————作者:甘浩宇;
摘要:<正>緣起我本科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進行陶瓷雕塑創作(圖1),研究生期間在央美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進行機器人藝術的研究[1]。在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交匯中,如何通過作品探索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成為我的一個探索的主題。我的碩士畢業作品《數沙者》是一個結合太陽能技術、陶瓷工藝和仿生學的藝術作品,通過太陽能聚光燒制陶瓷,制作成仿生機器人模擬蚯蚓的運動行為,旨在探討物質轉化和循環的奧秘
守正出新 心呈意象——2024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作品展————作者:譚嘉欣;任斐祥;
摘要:<正>2024屆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生畢業作品展于5月17日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展廳開幕,展出作品300余件,包括陶藝、陶瓷雕塑、陶瓷繪畫等多種創作形式。本次展覽的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體現陶瓷材料語言的創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法的繼承與創新,有一部分作品則側重于藝術觀念和對當代生活的表達。作品的整體面貌獨特清新、充滿活力,具有較強的實驗性,反映了當代研究生的藝術探索和學術追求
“無問西東——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前言————作者:白明;
摘要:<正>這是一場特殊的展覽,特殊到我必須用一段文字加以注解和說明。上虞作為中國青瓷的源頭,為世界貢獻了偉大的青瓷技藝以及在與青瓷相關的生活與文化氛圍之中誕生的魏晉風度。由此,從一片青色中散開來的,與人的尊嚴、禮儀、生活相關的感知、感動、浪漫與無限的詩意,跨越近兩千年的歲月,浸潤著我們的審美,且漂洋過海,影響了全世界
不凈盈錐——和熔融相關的創作路徑————作者:戎晟;
摘要:<正>《華嚴經》中描述了一個因陀羅網,整張網上有無數個珠子分布在每個網線交匯之處,每個光滑的珠子上都能反射出自己和其他珠子的投影,每顆投影中的珠子又映現出其他珠子的影子。我把這種無限指數級的交錯反映看成今天的“陶瓷宇宙”——將制作陶瓷的材料、成型方式、裝飾手法、燒成以及形式觀念等等無數種不同元素互相嫁接繁衍,這些元素同時又在和人類歷史及各種文化相互影響和雜糅
內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4屆陶瓷藝術設計系研究生畢業展側記————作者:亢云姝;
摘要:<正>2024年5月24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2024屆研究生畢業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展區拉開帷幕,經歷14天的展期,于6月6日圓滿收官。展覽匯集了6名畢業生的作品,涵蓋了平面、雕塑、裝置、綜合材料等多種形式內容,既有面向生活的實用陶瓷器設計,也有觀照自我表達的陶藝創作。作品體現了時代大背景下畢業生共同的思考,也鮮明地展現了每個人對于材料語言獨特的理解和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