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比較文學
關注()《中國比較文學》文學期刊投稿,創刊于1984年,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比較文學專業期刊。
《中國比較文學》關注國內外文學理論、思潮、流派、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致力于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關注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翻譯研究、跨學科研究及比較文學教學研究;及時反映中外比較學界研究和出版的最新動態和信息。
《中國比較文學》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8年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比較文學雜志欄目設置
專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學關系、作家與作品、翻譯研究、比較文學教學、一家言、國外比較文學研究
中國比較文學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比較文學雜志社征稿要求
《中國比較文學》創刊于1984年,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比較文學專業期刊。關注國內外文學理論、思潮、流派、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致力于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關注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翻譯研究、跨學科研究及比較文學教學研究;及時反映中外比較學界研究和出版的最新動態和信息。
中國比較文學內容方面,須在“中國比較文學”范圍之內,且選題新穎,論述嚴謹,有較高學術價值;篇幅方面,以10000字以內為佳;格式方面,請參考本刊最新出版所采用的文章體式。
另外,我刊處理來稿的周期為5個月;5個月內未收到錄用通知者,可另行處理。因人手有限,恕不一一回復。如果錄用,即寄刊物。除約稿,我刊一般不發放稿費,亦不接受版面交易。
閱讀推薦:青少年文學
《青少年文學》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中國比較文學最新期刊目錄
王安石詩歌在古代韓國的流播與經典化————作者:崔雄權;
摘要:王安石詩歌在古代韓國的流播與接受可分為高麗朝中后期的登陸期、朝鮮朝初期的興盛期、朝鮮朝中期的沉潛期以及朝鮮朝后期的中興期。古代韓國接受王安石詩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慕仿到效仿再到創變,二是始于政治視閾又與文學視閾交融的理性認知與接受,三是契合韓民族的美學情感。王安石詩歌的讀者受眾經歷了從士大夫到中人階層再到民間的擴散,進而融入韓國古代詩歌文學的主流,以“梅花”“泊船瓜洲”“元日”為代表的經典詩...
赫爾德的18個中國故事及在歐洲的傳播————作者:李夏菲;
摘要:1801年,赫爾德開始出版獨立撰稿的季刊《阿德剌斯忒亞》。這是赫爾德生命中最后一部作品,他稱之為“自白”。赫爾德從大量材料里精心揀選并在季刊第七、八和11期連載了18個中國故事,將之命名為“時下典范”。本文經仔細考證發現,其中八個故事轉譯自法語和拉丁語文獻,10個選自《中華帝國全志》德譯本,對應的中國原典則出自春秋戰國直至明代的10余部典籍。經赫爾德的介紹,它們在德國和歐洲得到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其...
文學禳災功能的再探索——《禳災與救劫:寶卷敘述的人類學研究》的新拓展————作者:葉舒憲;
摘要:<正>繼《禳災與記憶》(2016)、《文化大傳統的文學人類學視野》(2019)、《古典文學的大傳統視角》(2020)、《海外中國寶卷收藏與研究導論》(2023)等文學人類學理論研究著作之后,李永平教授又推出新作《禳災與救劫:寶卷敘述的人類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23年,以下簡稱《禳災與救劫》)。該著作分“禳災救劫與天書傳統”“禳災敘述的神話觀念與文類傳統”“寶卷信仰中的禳災敘述結構”“齋供、齋醮...
中英關系史中的翻譯問題——評《龍與獅的對話: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作者:曹翠云;
摘要:<正>香港中文大學王宏志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從翻譯視角重新考察了馬戛爾尼使團訪華這一重要中英外交歷史事件,并于2022、2023年先后出版了代表性成果《龍與獅的對話:翻譯與馬戛爾尼訪華使團》(以下簡稱《龍與獅》)的繁體字版和簡體字版。學界對《龍與獅》的學術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知名歷史學者黃克武教授認為:“無論在議題選擇、史料搜集、分析手法、觀點提出等方面,本書都可謂翻譯史研究的典范之作。”(轉...
戲劇中的生存倫理——論本雅明對守護神的闡釋————作者:葉仁杰;
摘要:本雅明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總是容易被冠以“虛無主義”的標簽,但1920年代前后的本雅明在戲劇研究中構想了在世生存的“幸福”倫理學。本文試圖說明,古希臘的守護神在本雅明的語境中有兩個相反面向:令人可怖的惡魔式命運或自由的天才。德國近代以來的詩學一直深陷于這二者的糾結,歌德其人其著就是代表。對本雅明而言,戲劇中品性和行動的優先關系區分了二者:“惡魔”存在于行動優先的古典悲劇和基督教命運劇,生命陷入罪責償...
典籍譯介的語文學范式——以沃特斯譯《大唐西域記》內副文本為中心————作者:賀琳;
摘要:《大唐西域記》影響深遠,19世紀以降,該書伴隨著殖民擴張而成為東西方文明對話的載體。本文通過描述托馬斯·沃特斯譯《大唐西域記》內副文本中“語文學范式”的具體表征,闡發該譯本的建構肇因,發掘其“語文學范式”背后的譯介規范。沃特斯在將《大唐西域記》譯成英語的過程中,注重對源文本的版本與名物概念的詞源性考證,重視與相關文獻的橫向比較和勘誤,以此來展現對所譯文本的認識,從而賦予譯本更多的闡釋意義。其副文本...
文明互鑒視閾下現當代東北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闡釋————作者:于家民;
摘要:俄羅斯文學界將現代以來反映東北地域文化生活的中國文學作品統稱為東北文學。因與俄羅斯文學和文化思想的深厚淵源,東北文學從諸多區域文學中脫穎而出,對其進行譯介與研究成為中俄兩國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內容。東北文學的俄譯歷程始于20世紀30年代,受中俄兩國關系和文化政策影響,呈間歇起伏趨勢。隨著幾代東北作家的作品陸續得到譯介,東北文學在俄羅斯的視野中逐漸從單一的抗日文學典型轉變為多元文化生活的反映,展現了中...
主持人的話————作者:季進 ;王德威;
摘要:<正>近年來,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界流行的“華語語系研究”頗顯疲態,其所追求的跨越意識形態、消解漢語霸權、彰顯少數民族文學的訴求,亦未見實質性的成果,有的研究反而暴露出自身的狹隘與不見。我們認為,與其高談闊論,不如真正進入種種區域、族群、語言、文化等邊緣地帶,體認華語研究的能量應該在于“觀察這邊與那邊,此地與彼地的你來我往,想象另類華夷之‘變’的可能”(見本期王德威文章)
華語邊地文學:問題與方法————作者:王德威;
摘要:邊地位于內與外、我者與他者的接壤或分野區域,是本土通向異邦的門戶,也是防止外力滲透或入侵的要沖。但邊地的含義并不止于政治地理的限定,更延伸為一種心理閎域,一種族群、文化、經貿的接觸、交錯或隔離的情境,甚至一種想像時空的投射。本文即以此為重點,提供以下四個論述方向,并以當代華語/中文敘事文學——從東北到西南,從蒙藏到臺灣,甚至境外的南洋——作為實例。第一,從拓撲學角度,以內外、華夷、風土作為切入點,...
全球視域下的邊地經驗——以遲子建《東北故事集》為中心————作者:季進;
摘要:本文借用唐麗園“全球世界文學”的概念和醫療人文的理念,通過重新闡釋遲子建《東北故事集》來討論全球視域下的“邊地經驗”與“邊地書寫”。遲子建的東北故事虛實結合,將故事的展開置于疫情的語境之中,呈現了現實對歷史的激活,使歷史成為一種全球性療愈方案。“全球”表明作品內容上的包容性與跨越性,而“世界”則表明作品所具有的流通性。《東北故事集》的流通性體現于三個方面:一是提供了一種新的流通方案;二是呈現出強烈...
走入西南:當代中國文學的地方詩學、風物和歧路————作者:陳濟舟;
摘要:本文聚焦于當代中國西南文學與文化,通過闡釋地方詩學、風物和歧路學三個核心概念,探討西南作為文化彈性邊地的多重意涵。文章首先梳理“西南”概念在文學傳統、語言、地緣政治、歷史、地形、宗教和族群等方面呈現的駁雜多元。在此基礎上,強調將“地方詩學”理解為一個跨媒介的實體,關注地形地貌的拓撲空間以及文學主體與環境的互動張力。其次,在“華夷風土”論述下提出“風物”概念來審視西南文學。最后,受庫爾特·勒溫路徑學...
遷徙民族志與越界的詩學:論李娟的邊地書寫————作者:臧晴;
摘要:本文通過討論李娟創作中的遷徙,分析其使用的民族志實踐法,挖掘隱含的跨民族主義視角,探索邊地書寫中的越界詩學及其意義。李娟的“牧場系列”用深描法來記錄哈薩克族的轉場生活,呈現出跨越主客界限的異己意識。牧場之外的敘事則顯示出對邊界的模糊、游離和突破,這種越界的詩學內生于李娟的邊地經驗,也是世界范圍內認知結構變化在書寫景觀中的映射。遷徙是對各類邊界的逾越,達成了不同文化的交接;越界則是對生命含混、曖昧、...
“海洋性感覺”及其左轉——羅曼·羅蘭對現代中國學人的情感教育————作者:喬敏;
摘要:羅曼·羅蘭闡發的“海洋性感覺”,以澎湃的情感書寫和對心靈世界的挖掘為首要特點,為現代中國的“人道主義”概念提供了新面向,也為理解盛成、敬隱漁、梁宗岱及傅雷等中國作家和學人的“新浪漫主義”文學審美和情感結構提供了路徑。而“海洋性感覺”雖然驅動羅蘭認同左翼理念,但他的思想終究無法與左翼政治理想和文藝要求相合,他的情感表達越是激烈,他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越受質疑。最終,羅蘭對中國青年學人的影響仍在于其...
張愛玲的美國世相摹寫——“廣闊性”景觀、族裔文化、性革命————作者:陸洋;
摘要:在張愛玲的后期作品里,“美國”是現象與概念、具象與抽象的混合體。美國書寫的對象有攪動觀者萬千思緒的異地景觀,也有族裔混合社群里的刻板印象和角色扮演,還有在變革浪潮沖擊下政治、文化共同體的裂變與自我調整。張愛玲后期關于美國社會現狀的探索輻射了全球性的地理空間和人類文明交流的歷史跨度,以及由前后期創作中的對應主題串聯起來的個人知識與經驗總量。張愛玲的美國世相摹寫融合了異國生活的再社會化體驗,凸顯了觀察...
流動的上海:海外漢語文學中的上海敘事————作者:王小平;
摘要:海外漢語文學中的上海敘事體現了上海城市書寫的域外生長,在整體上與國內上海敘事具有一定差異,且構成互動關系。其敘事在主題書寫方面,主要指向流動性視域下的“記憶之場”建構,包括市民日常生活記憶的海外延伸、都市民間虛擬記憶的跨域轉化、身份記憶與城市記憶的同構書寫等。同時,海外作家又將跨文化視角引入上海城市文化表現,以跨域流動性空間敘事彰顯城市內部交融共生、彼此消長的不同文化脈絡。這一敘事又回流至國內,引...
南方的諷喻:論陳東東“巴洛克書寫”的兩個面向————作者:彭英龍;
摘要:陳東東在詩學隨筆及詩作中多次使用“巴洛克”一詞,或可用“巴洛克書寫”指稱其長達40余年的創作。以西學為參照,陳東東的“巴洛克書寫”呈現出兩個面向:其一,如庫爾提烏斯等人所主張的,“巴洛克”乃是源遠流長的“矯飾主義”的體現,而陳東東的創作上承南方詩歌的傳統,其美學特質與之吻合;其二,如本雅明帶有歷史哲學維度的研究所示,“巴洛克”預示了現代派詩人、作家的寫作方式,而陳東東也力圖將本土的現代性經驗轉化為...
Frontier as Peril and Promise:The Paradox of Xiao Gang's Western Regions————作者:William A.Julian;
摘要:本文旨在解開蕭綱邊塞詩中的一個悖論,通過對他兩首同名“從軍行”的細讀,揭示他在描繪漢武帝征服西域過程中所呈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本文認為這一悖論的內涵可以從漢代史書模式、蕭綱在南梁邊境的親身經歷,以及他對世界萬象的無常性和本質空無的佛教觀點出發加以理解
越境之虎——全球東亞文學與邊地動物詩學初探————作者:黃丁如;
摘要:當我們并置人與非人物種的文學旅程時,會從中發現什么?動物如何呼應或挑戰了人類敘事的路徑?除了象征與寓言,動物詩學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為了嘗試回應上述問題,本文將對讀四位有離散經驗的作家作品:流亡中國東北的白俄作家拜闊夫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獵虎敘事、日本作家中島敦基于日據朝鮮生活經驗寫作的小說“虎狩”,以及由兩位亞裔女性作家創作的后現代虎傳奇——旅德日本作家多和田葉子的《飛魂》和華裔美國作家張欣明的《...
Tragedy and Modernity:Two Misconstrued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作者:Ding Ersu;
摘要:“悲劇”與“現代性”通常被視為兩個互不相干的概念,前者泛指展現人間苦難的文學作品,后者標識人類文明演變的最新階段,但在20世紀初期和中期,有不少中外學者曾在這兩者之間做出因果連接。喬治·斯坦納及其追隨者認為,現代社會崇尚科學理性,導致悲劇藝術在17世紀之后一蹶不振;胡適和許多同時代其他學人則將現代性在中國姍姍來遲部分歸咎于悲劇的缺失。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現在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兩個論斷其實都站不住腳...
東風拂動西岸柳——錢兆明《跨越與創新:西方現代主義的東方元素》————作者:虞建華;
摘要:<正>錢兆明教授佳作迭出,都聚焦中國文化和西方現代主義的交集,論述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和貢獻,如《東方主義與現代主義》《中國美術與現代主義》《龐德的中國朋友》《東西交流與后期現代主義》等。但這些著作都用英文撰寫,在海外出版(1),國內讀者可能相對陌生。錢先生長期任教于美國杜蘭大學和新奧爾良大學,一直是外國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享有盛名的學者。他新近推出中文書寫的《跨越與創新——西方現...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