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京劇》
關注()【雜志簡介】
《中國京劇》是京劇藝術專業刊物。反映京劇院、劇團改革與京劇藝術創新成果,總結京劇創作經驗,普及京劇知識,介紹京劇賞新秀。是世界唯一一本以中國國粹藝術---京劇為內容的大型刊物,旨在探討京劇規律,弘揚京劇文化,普及京劇知識,傳播京劇藝術。
本雜志面向京劇及全國戲劇、戲曲專業人士,和海內外京劇票友、戲迷,以傳揚祖國優秀文化為己任,以弘揚京劇藝術為宗旨,全面介紹研究京劇的歷史、文化、知識、現狀,開辟有:京劇論壇、京劇沙龍、京劇劇評、菊壇談往、緬懷思念、知識講座、京劇曲譜、人物特寫、菊圃新蕾、京劇雜談、欣賞京劇、舊文拾翠、京劇文化、故事連載、京劇教室、信息平臺、京劇書窗等多個欄目。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知網、維普、萬方收錄期刊
【欄目設置】
開辟有:京劇論壇、京劇沙龍、京劇劇評、菊壇談往、緬懷思念、知識講座、京劇曲譜、人物特寫、菊圃新蕾、京劇雜談、欣賞京劇、舊文拾翠、京劇文化、故事連載、京劇教室、信息平臺、京劇書窗等多個欄目。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宋長榮從藝60周年 1-2
2 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宋長榮——論長榮老師“藝與品” 范學恕; 4-5
3 春風化雨 荀藝長榮 王一昉; 6-7
4 父親般的關愛——記我和宋長榮老師的師生情 姚宗文; 8-9
5 喜之、慨之、敬之——寫在宋長榮先生藝術生活60周年之際 荀皓; 10-11
6 鮮活的人物個性是荀派藝術的特征 宋長榮; 12-13
7 宋長榮先生的荀派表演風格 蘇東花; 14-17
8 漫憶宋長榮的“荀八出”——寫在宋長榮先生舞臺生活60周年之際 劉宇; 18-22
9 學演《香羅帶》 熊明霞; 23-25
10 宋長榮老師教我《紅娘》“三磨墨” 張佳春; 26-27
11 荀派男旦 藝術初識 朱俊好; 28-29
12 學藝隨筆 朱虹; 30-31
13 第五屆國家重點京劇院團高峰會在黑龍江舉行 楊洪濤; 32
14 中國戲曲學院與國家五大重點京劇院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封杰; 33
15 尊重傳統 重視傳承 固源興流——譚鑫培京劇藝術研討會在津召開 封杰; 34
16 “國粹藝術伴我同行”頒獎晚會舉辦 郭哲;封杰; 35
17 龔蘇萍喜收新徒梅艷 朱蕓;封杰; 36
在職碩士戲劇論文發表:簡論戲曲藝術衰敗的原因
[摘 要]文章認為觀眾審美是大腦的特殊功能,一個人喜愛什么藝術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文化大革命十年,除了京劇樣板戲之外,所有戲曲院團全面停止演出,這個時期的觀眾,包括幼少年小觀眾基本上看不到戲曲。幼少年不學習戲曲,就不會喜愛戲曲,甚至會厭惡戲曲。戲曲藝術長達十年無法培養自己的觀眾,出現觀眾的斷層就是必然的。文化大革命之后,戲曲藝術恢復了演出,但很少能進入幼、少年的生活,加上演出場次極少等因素,不僅培養不出大量觀眾,反而逐漸減少了觀眾群,這就是戲曲藝術衰敗的原因。
[關鍵詞]在職碩士戲劇論文發表,觀眾審美特質,后天學習,審美心理定勢,最佳審美時段,十年停演,戲曲觀眾斷層
中國京劇最新期刊目錄
談京劇《女史賦》創作始末————作者:羅懷臻;陳文靜;
摘要:<正>《后漢書·列女傳》卷八十四載,“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1國家京劇院以此奇女子為原型,匯集強大主創、主演陣容,創排京劇《女史賦》,以詩賦長歌,演繹班昭波瀾壯闊的一生
誰共秋風續《漢書》——評京劇《女史賦》————作者:鄭榮健;
摘要:<正>對于中國人來說,述史傳統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李澤厚提出“巫史傳統”概念,認為由“巫”向“史”的理性構建,是華夏文明區別于西方文明走向科技與宗教分野而得以較早成熟的重要特征。某種意義上,班昭續《漢書》是這一傳統的重要賡續。作為國家京劇院推出的又一部大戲,京劇《女史賦(》編劇羅懷臻、導演曹其敬、主演呂耀瑤)講述班昭續《漢書》的故事,難以回避這一文化史事件的重大性質。很多情節是具體感人的,但最令人...
持微火者用生命照耀史學前行之路——京劇《女史賦》及程派新劇目分析————作者:景俊美;
摘要:<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成為中國人血脈中的文化精神。然而,“史”的開創,卻經歷了諸多波折,且不說太史公發憤寫《史記》,單就《漢書》的成書艱難,也是很多人所未曾想象得到的。2024年歲末,由國家京劇院出品,羅懷臻編劇、曹其敬執導、邱小波唱腔設計、呂耀瑤等主演的新編歷史劇《女史賦》在梅蘭芳大劇院與首都觀眾見面。該劇聚焦的便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女史學家班昭的人...
主題音樂語匯在創作中的運用——《女史賦》音樂創作隨筆————作者:朱江;
摘要:<正>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語匯的表達是形成各個地方戲曲特色的重中之重。戲曲中的念白、聲腔的走向往往與地方方言密不可分。因此,中國傳統戲曲的語匯表達更多的就與方言發音和地方特色民間音樂、民歌小調等相關聯。《女史賦》全劇以《漢書》的續編、修訂、完成為主線,以女史班昭與兩位師兄的情感為副線,表現了主人公班昭的人生遭際、情感糾葛、政治機遇、治史經歷,表達對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對人性和對生命的“情”的抒發。劇...
戲曲形體的開拓者——武生名師茹富蘭(上)————作者:宋捷;
摘要:時間荏苒,光陰似箭。轉眼間恩師茹富蘭先生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了。茹富蘭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教育家。梅蘭芳曾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一書中說:“今天戲劇界專演一工,延續到四代的,就我想得起的只有三家。茹家從茹先生(第一代茹萊卿)到元俊,是四代武生;譚家從譚老先生到譚元壽(富英的兒子,也唱老生)是四代老生;我家從先祖到葆玖是四代旦角……”1梅先生又說:“我的武功大部分是茹萊卿先生教的。……他先教我打‘小...
黑土地上的時代交響——評現代京劇《土地長歌》的藝術探索與現實觀照————作者:毛忠;
摘要:<正>中華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土地。從女媧摶土造人的創世神話,到《管子·水地》中“地者,萬物之本原”的哲思,土地始終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創排的現代京劇《土地長歌》,以黑土地為敘事場域,在傳統戲曲的框架內注入現實主義的生命力,既是對農耕文明的情感致敬,亦是對鄉村振興命題的藝術回應。該劇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之一,憑借演員的精湛技藝,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后引發熱議,其創新嘗試與未盡之...
抒寫中國故事唱響土地贊歌——以《土地長歌》為例看京劇在現實題材方面的美學探索————作者:馬艷會;
摘要:<正>在“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中,由吉林省戲曲劇院院長兼京劇團團長、京劇高派老生倪茂才領銜主演的新編現代京劇《土地長歌》在梅蘭芳大劇院大放異彩,為以“聽唱”為主要審美特征的京劇觀眾開啟了追憶經典的新空間,也打開了廣大觀眾對京劇演繹現代生活的新期待。這部戲以土地與農民為主題,聚焦于近十年中國農村大地上的新型經營主體——種糧大戶,講述了以牛喜田為代表的鄉村種糧大戶在不...
應云衛、張庚、李紫貴、高盛麟、王元化、劉厚生、童芷苓、曲六乙等談周信芳的表演藝術特色————作者:徐俊菲;
摘要:周信芳(1895年—1976年),藝名麒麟童,出生于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他是麒派藝術的創始人,對京劇老生行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京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師之一。他的代表劇目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四進士》《烏龍院》等,久演不衰。周信芳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演技,在京劇舞臺上獨樹一幟。他的表演風格蒼勁有力,韻味醇厚,嗓音洪亮而富有穿透力,尤其擅長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他創...
試述京劇《斷密澗》的教學————作者:杜鵬;
摘要:<正>繼承好京劇優秀的傳統劇目,通過研習劇目,強化訓練劇目中所包含的“四功五法”,打好“守正”基礎,為京劇的“創新”積累足夠深厚的表演功力和表現方法,遵循京劇規律與特點,更好地為新劇目的劇情和人物服務,不斷發展京劇藝術,這是京劇守正創新、繼承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京劇《斷密澗》就是一出值得認真繼承的優秀傳統劇目。《斷密澗》又名《雙帶箭》《雙投唐》,故事見于清代長篇章回體小說《說唐全傳》《隋唐演義》,...
京劇三弦技法的創新與發展————作者:張薇;
摘要:<正>京劇藝術在長期的不斷發展與創新中,出現了許多新編劇目,其對音樂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京劇音樂要隨之進行變革和創造。三弦作為京劇場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實際的演奏中要適應不同板式、不同流派、不同情感中的各種要求,既要保持京劇特有的韻味,又要融入新鮮的元素,從而成為藝術作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實際的藝術實踐中,就要求演奏員掌握各種演奏技法以滿足演出的需求。如新編老旦戲《對花槍》的演奏,就不能...
颯爽恰在傳情間——方佳歡藝術觀感————作者:崔偉;
摘要:<正>武漢京劇院青年演員方佳歡是能夠通過舞臺一現,就能讓觀眾眼前一亮的“角兒坯子”。我最初接觸她是看她主演的武旦戲傳統劇目《三戰張月娥》。這是一出很考驗武旦演員基本功與把子功的名劇,又名《紅桃山》,京劇武旦南、北兩派都很重視此劇,盡管在表演上各有側重,但繁難程度是一樣的。看方佳歡的這出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扮演的張月娥出場就很有氣勢,前面與關勝的“勾刀”對陣頓時令人眼前一亮。接下來的“拋刀”等技巧...
梅香沁西域藝海悟心途——向李紅艷老師學習《抗金兵》————作者:孫佳佳;
摘要:<正>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京劇梅派藝術,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京劇梅派經典劇目表演人才培訓”于6月11日正式開班,我作為表演專業的24名學員之一,有幸在名師指導下進行了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面訓練,個人藝術造詣與文化修養都得到顯著提升。本次培訓班我主要學了梅派經典劇目《抗金兵》,該劇以南宋抗金戰爭為背景,通過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戲曲...
京劇術語解析(十四)——鑼鼓經例舉(四)————作者:吳同賓;
摘要:<正>大鑼水底魚[水底魚]原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劇移用,省略原有的詞句,只用鑼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時匆忙急促的步法(包括上場、下場和走圓場)。例如《望江亭》第一場,譚記兒與白士中下場后,白道姑念:“待我關了觀門。”隨即由四家丁、張千、李萬引楊衙內急忙上場,這時即用[水底魚]鑼鼓。小鑼水底魚[小鑼水底魚]用法與[大鑼水底魚]略同。例如《打漁殺家》中丁家教師赴蕭恩家催討魚稅時的上場,即用[小鑼水...
清風依舊拂人面 真心長存映月華——懷念陳志清先生————作者:凌珂;由奇;馬博通;牛冬玲;何思凝 ;何曉童 ;包玥;
摘要:陳志清(1941-2025),老生名家,宗余派。出身于梨園世家,祖父為青衣泰斗、有“老夫子”之稱的陳德霖,姑父余叔巖是“四大須生”之一、余派創始人。陳志清的表演細膩而富有層次感,是余派風格的精致呈現。作為余派藝術的忠實繼承者與發揚者,不僅將余派老生藝術演繹得淋漓盡致,更將其視為一種責任與使命,傾盡心力將之傳授給年輕一代。他的教學嚴謹、方法講究,培養出了眾多優秀弟子,他們如今已成為京劇界的中堅力量,...
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自己的糧食——現代京劇《土地長歌》創排之路————作者:倪茂才;高梓棟;
摘要:2024年12月24日、25日,由吉林省戲曲劇院京劇團創排的現代京劇《土地長歌》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成功上演。該劇以土地與農民為主題,既刻畫了種糧大戶牛喜田堅韌不拔、勇于擔當的人物形象,又展現了東北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抉擇,還深入探討了土地對于農民的意義以及城市化與農業發展之間的平衡問題,是一首關于土地、關于人、關于夢想和堅持的詩篇,訴說著中國人民對黑土地的無盡眷戀。本刊特邀請該劇主創和...
閨中有女初長成——談《拾玉鐲》中孫玉姣的人物塑造————作者:劉長瑜;閆彬彬;
摘要:<正>孫玉姣的人物設定一說起《拾玉鐲》,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活潑靈動的少女,喂雞、繡花的生動場景。單看這出戲表現的是一段純真的兒女私情,是一出輕松的喜劇。原來之所以這么演是因為參加國際活動的需要,通過展現中國古代少女的日常生活:喂雞、做女紅,以及邂逅愛情的故事,向外國觀眾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當時好像大家都按出國版演了,我也這么演。后來我就有意識去找一些資料,注意到實際上這出小戲原來常與《法...
堅守初心使命弘揚川劇藝術——成都藝術職業大學
摘要:<正>為實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同志“辦一所藝術大學,把藝術還給人民”的殷殷囑托,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余開源在1999年創辦了四川開元藝術學院。其后,分別與四川美術學院、四川師范大學合作辦學,建立四川美術學院成都分院、四川師范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開展全日制普通本專科藝術人才培養。2002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成立成都藝術職業學院;2018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學校升格為本科...
“我們都是收信人”(二)
摘要:<正>魏麗云國家京劇院黨委書記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京劇院的回信對劇院具有重大政治意義、深遠歷史意義、現實指導意義,為劇院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貫穿于理論學習、藝術創作、演出演播、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各方面、全過程,守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京劇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
新時代黑土地上的命運回響——小議現代京劇《土地長歌》————作者:吳宇;
摘要:<正>千百年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的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而耕地問題更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清理整治違建別墅、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等問題,現代京劇《土地長歌》就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著力推進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創演的,是京劇...
南國梨園一脈春——潮劇的藝術特色和研究傳承之路————作者:林淳鈞;謝彥;施啟泰;
摘要:<正>一、與潮劇結緣我與潮劇結緣,還要從我讀大學說起。我大學在中山大學就讀,讀的是中文系。中文系有個教授叫做王起,是國內有名的戲曲專家,關于戲曲方面的課講得非常好。因為本身喜愛,加上老師的引導,我在讀書的時候,就對戲曲非常感興趣。潮劇團有時去廣州演出,會送票給中文系和王起教授。一些票剩下了,辦公室就叫我們學生里面的潮汕人去看,所以潮劇團去廣州演出,我經常和幾個潮汕的同學一起去看,慢慢就和劇團熟悉起...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