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當代外國文學》
關注()雜志簡介
《當代外國文學》雜志是國內少數專門介紹和研究當代外國文學的學術期刊之一。第一任主編為我國著名外國文學專家、外國語文教育家陳嘉先生。辦刊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力求客觀介紹和評價當代外國文壇的各種文藝思潮、風格、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學現象,以繁榮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文學創作、文學翻譯服務,為建設我國先進的文化提供借鑒。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當代外國文學》的編輯同仁嚴格遵守辦刊宗旨,兢兢業業工作,使雜志一直處于中文核心刊物之列。2001年又被確定為我國外國文學類的四大元期刊之一。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欄目設置
設有“當代外國文學專論”、“長篇小說節譯”、“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外國作家訪談”、“中國作家與外國文學”、“文壇動態”和“學術信息欄目”,并經常推出“主題研究專輯”和“國別文學專輯”等。另外,本刊還不定期推出“青年園地”、“博士論壇”和“當代譯林文學書評”等專欄。
中級職稱論文范文:拉斯韋爾傳播學研究的兩面性
摘要:拉斯韋爾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與《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在對傳播學界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飽受爭議。本文結合拉斯韋爾的幾篇著作,參考中外傳播學者的不同觀點,圍繞拉斯韋爾傳播學研究的三組矛盾點嘗試進行思考和討論。
關鍵詞:拉斯韋爾,戰爭宣傳,傳播效果,傳播功能,宣傳技巧
一、 引言
哈羅德・拉斯韋爾是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也是內容分析法的先行者之一,他的“5W”傳播模式和社會傳播的三大功能等理論在傳播學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傳播學是按照他的劃分發展的。他“離經叛道”地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引入政治學分析政治人物;研究一戰交戰雙方的宣傳手冊、傳單、海報和電影等,對當時的宣傳信息進行定性的內容分析,確定雙方的宣傳策略;還發展了一個針對宣傳內容分析的分類體系。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童,社會學科的“達芬奇”,拉斯韋爾的學術生涯并不平坦,有起有落。《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與《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在對后來的傳播學界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飽受爭議。
當代外國文學最新期刊目錄
英國華人文學刊物《聚言集》的典型特征與文史價值————作者:肖淳端;
摘要:《聚言集》是一份創辦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英國華人雙語文學雜志,自1995年創刊至2004年停刊。該刊主題涉獵廣泛、體裁多樣,且作者群體構成多元化。本文通過對《聚言集》作品的作者身份、題材選擇及審美內涵的全面考察,旨在揭示其典型特征與文史價值。研究表明,《聚言集》以多元性、史料性、先鋒性和族裔性為典型特征。作者的身份背景、創作語言及離散境遇賦予了該刊物獨特的文學風格和重要的文學史地位。《聚言集》...
從“未言說”走向“言說”:厄德里克作品的沉默與景觀互現————作者:梁心怡;
摘要:沉默與景觀的交融成為后殖民批評的核心議題。路易斯·厄德里克以精湛的景觀敘事技巧,深刻剖析了沉默的多維內涵。本文首先聚焦于本土裔作家如何利用景觀敘事和沉默策略肩負文化傳承與反思使命。隨后,分析轉向厄德里克如何在作品中運用隱喻性語言,在“言說”與“沉默”間構建平衡。這一探討揭示了自然景觀、神圣景觀和身體景觀中那些“不可言喻”、“不可知”和“不可名狀”層面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話語結構及修辭策略。最終,本文...
《特別響,非常近》中“墜落的人”圖像解讀————作者:韓若飛;
摘要:美國猶太作家喬納森·薩福蘭·福厄的小說《特別響,非常近》以豐富的視覺語言探索了“9·11”事件造成的心理創傷。本文圍繞小說中極具象征性的“墜落的人”圖像展開論述。該圖像由真實攝影照片修改而成,嵌入小說的不同位置,憑借直觀力量具象化再現心理創傷。在對圖像的敘述與想象中,小說進一步實現了創傷的象征性超越。同時,讀者因翻看圖像介入柏格森意義上他者的“綿延”,走向對創傷的移情。本文從“墜落的人”圖像出發,...
論《立體幾何》和《追日》中的死亡書寫————作者:馮昱旻;
摘要:當代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鐘情于死亡主題的書寫。本文借用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提出的事件的不確定性和中立性理論,剖析他的小說《立體幾何》和《追日》中的死亡事件,這些駭人的事件使得異化的夫妻關系徹底破裂,從而揭示出麥克尤恩對現代英國家庭中婚姻危機的審視和反思
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的動物轉向————作者:楊宗良;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文學批評領域的動物研究迅猛發展,呈現出“動物轉向”的趨勢,并逐漸形成“動物研究”這一獨立的批評范式。動物研究先后歷經了內外兩個層面的轉向:外部轉向指的是由哲學領域的動物研究拓展到文學領域,以及生態批評領域由人與自然具體到人與動物的關系研究;內部轉向則體現在動物研究的對象由實體動物到修辭性動物,主題從倫理批判到文化再現批評的轉向。這些轉向體現了動物研究從強調動物之于人的價值...
第三世界后殖民現實主義小說的民族想象——以牙買加作家鄭錦輝為例————作者:胡寶平;
摘要:以愛德華·薩義德和霍米·巴巴為代表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家批評現實主義小說,指其想象同質、同化的民族共同體。牙買加作家鄭錦輝這樣的第三世界后殖民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顯示出不同于薩義德和巴巴理論中的民族想象形式。鄭錦輝的短篇小說圍繞加勒比地區特別而有典型性的“親歷”空間—華人雜貨店,探討獨立后牙買加新的克里奧爾民族想象,該想象以去中心、去殖民為基礎,目標是受壓迫受剝削民族團結互信、彼此依賴、有限混雜而并不...
《晚年樣式集》中的歷史記憶與希望書寫————作者:陳世華;徐詩云;
摘要:大江健三郎《晚年樣式集》刻畫了“3·11”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后,老作家長江古義人的家庭生活。小說運用復調敘事,以家庭邊緣人物書寫揭開了“3·11”后普通市民的歷史記憶,暗示了隱藏于日本社會的家庭危機與社會危機;以互文手法展現政治右傾化趨勢加劇的社會現狀中,小說人物對現實危機的擔憂與社會民主的呼求;借人物的反思之態和與歷史、死者的對話,反映出大江對歷史問題的反思與懺悔,體現出救贖心理與...
情感與倫理:當代英美分析美學與列維納斯他者理論比較研究————作者:邊文君;
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降,西方文論迎來倫理轉向,其中英美分析美學和法國以列維納斯為代表的他者理論共同聚焦情感與倫理的關系問題。在分析美學界關于倫理批評的討論中,一些學者認為,文學能夠為讀者提供獨特視角去體察、感受他人的處境和情感,通過這種情感認同,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關懷他者。而基于列維納斯理論所建立起的倫理批評則提倡一種以情動性/感受性為基礎的倫理關系,通過保留人物情感的不可知性,來實現對他者的倫理...
重寫美國文學思想史的獨特范式與中國視角——評五卷本《20世紀美國文學思想研究》————作者:陳靚;
摘要:<正>文學思想是一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文學自身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下的理論呈現。它不僅反映了文學家在文學、藝術、美學、哲學、政治、道德和宗教等方面的洞察和思考,也從現實層面觀照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意識傾向。作為世界的超級大國,美國文學思想史的書寫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關注重點,其中不乏沃儂·路易·帕靈頓(Vernon Louis Parrington)的《美國思想史》(M...
保羅·奧斯特《日落公園》中次貸危機下的共通體書寫————作者:鮮于靜;郭棲慶;
摘要:在小說《日落公園》中,保羅·奧斯特以現實主義的筆調再現了美國在9·11事件后次貸危機下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城市邊緣人物們在紐約布魯克林區日落公園建構的共通體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呈現出共通和共在的圖景,體現了法國思想家南希“無用共通體”思想中的獨體和他異、外展和暴露、分享和溝通等理念。通過書寫紐約大都市共通體的建構及其未完成性,作家沉痛反思了次貸危機中城市斷裂的群體以及個體生存危機,展現了他們對...
“破碎的星球”三部曲中的去殖民性地質推想————作者:齊佳敏;
摘要:去殖民性是少數族裔推想小說作家的核心書寫策略。美國非裔作家N.K.杰米辛在地質推想小說系列“破碎的星球”三部曲中,以構建去殖民性權力矩陣的推想書寫來挑戰殖民性認知。三部曲立足于非裔文學文化傳統,在生命突變的想象中重構被剝削對象的本體論,在異靈地帶中建立尺度間思維,揭示出地球和種族問題之間的隱秘關聯。該寫作策略從本體論和認知論兩個層面展開對地球和奴隸的去殖民性地質推想,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殖民性認知桎梏...
從城市荒原到財富進階:當代美國猶太文學中的經濟脈絡及其文化表征————作者:秦軒;
摘要:當代美國猶太文學中的經濟敘事是凸現猶太人審時度勢、膽大心細和精明機敏等商業思維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思其民族稟性及歷史變遷如何與當代美國資本主義文化相互契合的主要參照。諸多當代美國猶太文學經典作品呈現出“求生存”、“求發展”和“求創新”的經濟脈絡及追根溯源和文明互鑒的文化表征。其中美國物質文化、擴張文化與猶太傳統文化的匯聚見證了猶太人如何從城市荒原走向財富進階。他們在反抗與屈服的掙扎中緩解經濟困境及身...
預謀與背叛:論麥克尤恩《我這樣的機器》中的情感編碼與邏輯沖突————作者:肖潤;陳琦;
摘要: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在其作品《我這樣的機器》中,打破了傳統的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二元對立框架,深入討論了“人造生命”如何介入并參與人類生活,以及其個體情感與人類情感之間如何相互融合構建的問題,進而折射出人類所具有的負面情感傾向。小說不僅揭示了后人類時代人機情感互通所面臨的復雜困境,還深刻剖析了個體情感退化對于消解人機共生界限以及改變整體情感結構的可能性。在“數字革命”這一宏大背景下,作品所探討的烏...
推想小說的世界性與未來性————作者:王寧;
摘要:在當今變化的時代,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及條件都發生了深刻改變,推想小說的異軍突起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這個特點。實際上,作為一種跨界文類,推想小說主要是通過推理和想象故事情節并用流暢的文學語言寫出。因而推想小說作為一種跨國界和跨時代的文學作品類別,其特征表現在它致力于反映現實生活中沒有或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它著力描寫的故事是指向未來的一些可能發生的事情。推想小說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后現代主義之后文學...
消費文化中的主體性危機——馬丁·艾米斯《金錢——絕命書》身體敘事研究————作者:張敏;
摘要:身體不僅具有生物屬性,更具有文化屬性;它是自我身份的可見載體,是構建主體性的重要因素。在《金錢——絕命書》中,馬丁·艾米斯將身體作為核心敘事動力,呈現了身體客體化、暴力化與疾病化三種敘事模式。這些極端化的身體敘事相互交織,揭示了后現代消費社會文化語境下人類主體性的消解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基于此,艾米斯希冀引導讀者反思自我在消費社會中的定位,重新審視身體與身份的關系,探索主體性重構的可能性,最終尋求...
《裂痕河》:“反—歷史”書寫與安的列斯身份構建————作者:陶沙;高方;
摘要:法國作家愛德華·格里桑的小說處女作《裂痕河》描寫了馬提尼克的革命運動,常被認為具有政治色彩。在反殖民、求獨立的介入主題之下,文本通過克里奧爾化的敘事語言追尋安的列斯群島的苦難歷史,解構西方中心主義話語體系,形成一種自我發現、自我揭露的“反—歷史”書寫。作為作家后續小說的“元文本”,《裂痕河》批判性繼承了當代法語文學先驅艾梅·塞澤爾的“黑人性”觀念,開啟關于安的列斯文化身份的思考,衍生出“安的列斯性...
《奧麥羅斯》中的記憶書寫與世界主義理想————作者:李晨龍;
摘要:世界主義、記憶是探討德里克·沃爾科特基于身份、經歷和思想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奧麥羅斯》主題的重要視角。詩人不僅關注到加勒比的“失憶癥”,還從去殖民性揭示了殖民者的資源掠奪、大屠殺,殖民者闡釋記憶的霸權,殖民地人民對現代性的盲目崇拜是失憶的原因。為了喚起消逝的記憶,他以夢境歸鄉的文學形式再現返回非洲運動,提出同幸存者對話、沉浸式藝術、宗教這三種重訪過去的路徑。最終,他將記憶視為“聯結的紐帶”,從倫理道...
將東非作為方法——論古爾納《海邊》中的流散書寫————作者:劉欣冉;
摘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的小說《海邊》從兩位東非流散者的回憶視角出發,講述其離開桑給巴爾的痛苦過程,并通過故事講述化解了家族仇恨。本文通過印度洋季風貿易、世界主義及水域身份認同等概念,探討《海邊》如何圍繞東非的具體語境構建歷史意識,從東非流散史中探詢當代流散的前因后果,發掘前現代流散經驗給當代流散者的啟示,從而找尋重建身份認同的可能。古爾納的流散寫作跳出了后殖民敘事框架,真正實現了將東非作為方法
“神話現實主義”——論布朗肖《至高者》中隱匿的俄瑞斯忒斯神話敘事————作者:陳威;
摘要:布朗肖的長篇小說《至高者》并沒有脫離現實,恰恰相反,它正是對現實的迫切回應。題目“至高者”源于荷爾德林對品達詩歌進行評論的散文殘篇。以它為扭結,布朗肖濃縮了四十年代很多至關重要的思想與政治事件。小說所包含的與俄瑞斯忒斯悲劇同構的神話敘事是打開這一復雜文本的關鍵。它通過對代表西方起源性暴力的家庭悲劇進行差異性敘寫,動搖了當時主流的、科耶夫化的黑格爾現代國家理論和法哲學的基礎,從而隱晦地證明在正義的意...
災難性歷史的凝結之物——論塞巴爾德作品中的“鹽”隱喻————作者:李雯;
摘要:當代德語作家溫弗里德·塞巴爾德常常以“鹽”作為構建文學文本的基礎元素,他無意于贊頌鹽的經濟價值及其對現代文明的推動作用,而是將鹽的衍生物與災難性歷史緊緊勾連。首先,塞巴爾德的“鹽柱”與本雅明的“歷史天使”均保持著“面朝過去,背對未來”的獨特姿態,作家通過文學創作來對抗記憶喪失、銘刻災難性歷史的希冀由此可見一斑。其次,“鹽場”與溫泉療養勝地表面上構建了理想社會的宏偉藍圖,實際仍是獨裁政權強化監視、奴...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