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文史哲》
關注()雜志簡介
《文史哲》創辦于1951年5月,是新中國創辦最早的高校文科學報和人文社會科學雜志,首任社長為時任山東大學校長的華崗先生。當時負責華東地區的陳毅同志說:“大學就是要通過教學與科研,為國家培養合格而又對路的有用人才。而學報正是檢驗這一成就的標尺。山大創辦《文史哲》是開風氣之先,已引起全國各大學的重視。”得風氣之先的《文史哲》,在黨的“雙百方針”頒布之前,便率先進行學術論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關農民戰爭問題的討論、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分期問題的討論、“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的討論、《紅樓夢》問題的討論等一系列學術爭鳴。這種開放的辦刊方針得到了許多專家和學者的大力支持,王亞南、呂振羽、顧頡剛、周谷城、羅爾綱、黃藥眠、陳子展、齊思和、嚴北溟、周汝昌、程千帆、陰法魯、任繼愈、湯志鈞、何茲全等都踴躍為《文史哲》撰稿。著名學者蔡尚思評價:“《文史哲》致力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因而繁榮學術,功不可沒!” 《文史哲》不僅有著繁榮學術的貢獻,而且有著扶植新人的傳統,李希凡、藍翎有關《紅樓夢》研究的論文在《文史哲》上發表之后,曾引起毛澤東主席的重視,使《文史哲》成為“大學者的講壇,小人物的搖籃”。
本刊作為一家學術名刊,至今在同類刊物中仍然保持著三項殊榮,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家以扶植小人物,延攬大學者而知名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一向以學術為本位,以創新為生命不斷發掘新的選題,展開新的爭鳴,受到國內外讀者,作者的高度關注及好評。
影響因子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中國期刊方陣“雙獎”期刊
國家期刊獎(首屆)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當代學術銘家與學術史、國學研究、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重估儒學價值_儒家傳統的開放性新探:孝-慈現象分析(筆談)
親—親之愛:為仁之本與人之為人 蔡祥元5-8
親子之情探源 黃啟祥8-12
孝何以是一種德性?——在德性倫理學的視域下重審親親之愛 王玨12-16
對親子關系的哲理討論的說明和闡發 張祥龍16-20
學術史研究
《春秋》中的“空白”敘事:“闕文”與“不書” 李紀祥21-38+165
“國學”原義斷裂、跨語際挪移與流變性轉換考察 蔡先金39-51+165-166
文史新考
古“鑿齒民”寫照:史前獠牙人頭像玉雕屬性考——兼釋史前東南方拔牙習俗與古“鑿齒民”形象之矛盾 王暉52-64+166
河西寶卷存目輯考 朱瑜章65-79+166
秦兼并戰爭中的“出其人”政策——上古移民史的特例 王子今80-86+166-167
皇權繼承危機與魏晉政治格局之形成 陳艷玲87-97+167
唐宋“口號”詩考論 劉湘蘭98-104+167
民初小說理論:管達如《說小說》與呂思勉《小說叢話》新探 鄔國義105-121+167-168
中國哲學研究
論東漢“儒教國教化”的形成 渡邊義浩;仙石知子;朱耀輝122-135+168
中國哲學中的證明問題 張文修136-150+168
職稱發表論文:《共產黨宣言》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研究
[摘要]《共產黨宣言》問世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面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與歪曲,馬克思、恩格斯及后來的繼承者都相繼作出了堅決的批判與論證。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從馬克思主義形成之初并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這一歷程中一直存在,并且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出現,使得共產黨人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的狀態以應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攻擊。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反馬克思主義,批判
目前,關于《共產黨宣言》對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研究相對比較廣泛,同時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對于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各國都有不同的理論存在,比較典型的有:卡爾・波普爾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本書認為歷史命運之說純屬迷信,科學的或任何其他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預測人類歷史的進程,它被譽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歷史學作出的最徹底、最難對付的批判。而對于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在《共產黨宣言》中也做了深刻的批判,《共產黨宣言》對反動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已經做了最深刻的批判,在實踐中也得到了驗證。那些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利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受挫、馬克思主義個別論斷的過時就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等等。蘇聯解體后,柏林街頭叫賣兩本書《一個幽靈離開了歐洲》和《別了,馬克思》,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現在明目張膽的反馬克思主義正在減少,但對于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研究不能停下腳步,這是建設共產主義實現中國夢必須的不二選擇。
文史哲最新期刊目錄
中國政治思想的知識建構:以《春秋》三傳《隱公》為對象的話語分析————作者:張善若;
摘要:與西方“文為神用”的政治文化傳統相比,以儒家知識分子為詮釋主體的“文史哲”知識建構過程,體現著中國政治文明的特點以及中國政治文本中的文法、文體和文論的原創性,也塑造了中國政治知識建構過程和關于政治的思考、論證和討論方式。借鑒奧斯汀、斯金納、萊考夫、圖爾敏等學者的觀點,對《春秋》及《左傳》《穀梁傳》《公羊傳》中隱公十一年間八個事件的記錄進行話語分析,描繪、理清中國文本和文體的特點并將之理論化,可以描...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儒家心學通史研究”簡介
摘要:<正>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儒家心學通史研究”(24JZD008),首席專家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暨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沈順福教授。項目涵蓋五個子課題:先秦儒家心學、漢魏隋唐儒家心學、宋代理學心學、陸王心學、現代新儒家心學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包括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黃玉順教授、曾振宇教授、徐慶文教授,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張美宏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哲學學院翟奎鳳教授。課題組成...
書寫作為方法:“漢字文化圈”、書寫傳統與歷史敘事————作者:武春野;
摘要: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傳統,也是東亞地區共享的文化遺產。漢字作為區域共同語發揮的文化整合作用,是古代東亞世界秩序的重要支點,而訓讀作為此區域內普遍存在的文化實踐,塑造了東亞各地的多元書寫文化傳統。19世紀后半期以來,語文改革被納入國家近代化方案,引發了遍及東亞地區的新語文運動。語文改革不但關系到對現實情勢的認識,也涉及對歷史的認知和解釋,兩者互相影響,歷史上的書寫問題于是成為東亞各地身份認同和歷史想...
界定永恒的身體:從柏羅丁至“亞略巴古的狄奧尼修斯”————作者:聶建松;
摘要:在古典時代晚期,隨著基督教哲學的發展和成熟,曾經深受古希臘哲學影響的人們對身體的看法產生了一場重要的轉變。基督教的哲學家們開始使用保羅的“圣殿”形象代替柏拉圖的“囚籠”來描述身體,而這一轉變的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之一就是“亞略巴古的狄奧尼修斯”。他一改之前的新柏拉圖主義的負面身體形象,轉而開始尋求人類身體的永恒可能性。按照古典晚期哲學的三個方面劃分,這一自柏羅丁至狄奧尼修斯所發生的“身體觀”轉變過程和...
“愛的成年”:后五四時代的情感教育————作者:袁一丹;
摘要:后五四時代的情感教育面臨個人與家國關系的重構,其核心議題是對愛及愛的條件的重新定義。五四青年需經受一種新的情感教育才能領悟“愛”的奧義。這種情感教育糅合了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性科學的資源,形塑了五四青年對愛情、婚姻、家庭的理解。從1925年《京報副刊》組織的“青年愛讀書”征集活動來看,文學仍承擔著情感教育的主要功能,《紅樓夢》《浮生六記》代表了古典文學含蓄蘊藉的情感教育模式,然而五四青年更急需一種直...
“由敘述的進到說明的”:早期民俗學者的學科意識及學術探索————作者:李向振;
摘要:從學科建設來看,中國民俗學與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差不多同時期設立,但在短短二三十年時間里,民俗學學科先后經歷了兩次沉浮并最終衰落下去,而其他學科則一路直上。早期民俗學沒能像其他學科那樣發育成比較完善的現代社會科學部門,主要原因在于早期民俗學學科研究領域和研究任務及目的沒有形成共識,以致在很長時間里,它都以“資料之學”面目呈現。當然,不少早期從事民俗研究的學者已經注意到此問題,并進行了深刻的...
東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城局”————作者:黃樓;
摘要:《宋書》《梁書》《魏書》《北史》等史籍載東晉南北朝官制中有“城局參軍”,比對碑志石刻及敦煌吐魯番文書等出土文獻,可知此職實為“城扃參軍”。城扃曹分置于東晉公府的賊曹,南北朝普遍設置于公府、州府及諸軍鎮中。城扃參軍主掌城門出入關禁,同時兼有修浚備御等雜職。唐代前期廢公府、州府城扃參軍,但各級軍鎮體系中仍保留“城扃”一職,主掌供軍雜料。中晚唐以后,“扃”因俗字用法偏移,常被用為“局”字的俗寫。“城局”...
御書·圣節·尊者道場:宋初雁蕩山的圣地化————作者:王鶴琴;
摘要:雁蕩山作為十六羅漢中第五位諾矩羅尊者居所的圣地化過程始于宋初。在太宗至道元年搜訪名山賜御書的背景下,為吸引朝廷注意,靈巖禪寺僧人與其周遭諸種力量聯合制造了圣地傳說。真宗朝,雁蕩山上另一系僧人通過祝圣壽的方式獲得圣節寺額,實現了雁蕩山佛寺政治地位優勢的轉移。雁蕩山圣地化的初期歷史,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競爭的動態發展歷程,不同形式的資源或者資本在同一場域內部及不同場域間流動。唐宋中土佛教中心意識崛起,...
運氣與正義————作者:唐英英;
摘要:運氣平等主義是當代極富影響的左翼分配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分配正義要“敏于選擇和努力而鈍于運氣”,盡可能讓選擇和努力而不是運氣來決定人們的生活前景。然而,運氣平等主義的這一核心命題值得批評,“敏于選擇和努力而鈍于運氣”只是正義分配的衍生結果,而不是相關社會安排的辯護理據。例如,就貢獻與運氣而言,在分配滿足貢獻量原則、共擔原則以及難度原則的情況下,人們的收入水平往往較少受到運氣因素的影響。但“鈍于運氣...
從“民族自覺”到“文化自覺”——費孝通“文化自覺”概念探源————作者:張浩;
摘要:“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他的“最后一篇文章”。從這一概念本身的形成過程看,費先生顯然受到梁漱溟“民族自覺”概念的直接啟發和影響;從思想來源看,這一概念是“中西結合”的產物,既有費先生作為一名社會科學家的西學淵源,也有對他晚年產生重要影響的中學淵源,其中至關重要的仍屬梁漱溟先生。學術傳承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對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進行深入辨析,探究其生成和提出的過程,不僅是...
王莽舌:社會報復與政治儆戒————作者:王子今;
摘要:新朝在民眾武裝暴動的沖擊下敗亡。王莽被斬首,又分裂其身,傳其首懸于宛市,時人或“切食其舌”。據說這是因為王莽多以言語欺騙世人的緣故。漢代社會輿論可見以司馬遷為代表的人士對于“利口”“巧辯”者取貶抑態度,是值得重視的政治文化現象。王莽以巧妙的言行表演博得聲望,最終掌握了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但是新莽王朝的短促覆亡,也與王莽“好空言”“好為大言”,借用儒學經典“以文奸言”的表現有關。王莽舌故事作為身體史...
《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記》的文本旅行————作者:孫齊;
摘要:隨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在唐代的譯出和流行,也出現了多種相關的靈驗記,《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記》就是這些靈驗故事的一部匯編。目前公布的日本石山寺本,顯示出它在9世紀經由渤海國傳入日本,并因此得以保存。此書雖然在中國古代大藏經中已經亡佚,但在唐、宋、遼代的多種經幢、塔銘上,還保留有其中部分篇章。此外,北宋之后,此書又被改編成《勸善書》得以流傳,并被南宋中期的《玉皇本行集經》改造出了道教的版本。《加...
張力的存廢:重思儒道互補的韋伯解釋————作者:任劍濤;
摘要: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以儒道互補結構中“儒”的維護權力式入世、“道”的神秘性出世之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立論,對中國在近代何以未能生成資本主義進行了解釋。這一解釋的宗旨,是中國兩種主要宗教中缺乏資本主義發展所必要的張力。在正統與異端的對應性闡釋框架中,韋伯指出了中國古代主流的儒家理念與基督新教理念之間的根本差異,在道家無力消解這種差異性的基礎上,斷定中國近代是不可能催生資本主義的。這是一個基于事實的...
五德終始說與司馬遷的歷史書寫——以《史記》與岳麓秦簡史料矛盾的考辨為中心————作者:符奎;
摘要: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時,因渡江遇大風而遷怒湘君,下令“皆伐湘山樹,赭其山”,但《岳麓書院藏秦簡(伍)》相關律令卻記載秦始皇對湘山及其周邊地區的樹木采取了保護措施,下詔“皆禁勿伐”。這一史實之間矛盾的產生,可能是司馬遷根據另一來源史料構建土德虞舜與水德秦王朝之間的相克關系所致。鄒衍所主張的五德終始說對司馬遷的歷史觀與歷史書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史記》所記歷史始于土德的黃帝,終...
半殖民體驗與晚清語言現代化————作者:魏巍;
摘要:與西方列強在殖民地實行法案化、強制化的語言現代化局面不同,晚清中國因半殖民體驗特性,產生了異于前者的獨特現代化面貌與理論自主空間。同樣出于反殖立場,在晚清卻萌生出兩類相悖的語言方案。王照、章太炎等人堅守漢語本位的語言民族主義原則,對西方現代化話語中的殖民本質及文明等級秩序保持警惕。吳稚暉、李石曾等無政府主義者出于對文化西方的想象,主張廢棄漢語、全盤世界語化,忽視了西方文化體系的殖民性與世界主義中隱...
陳季同是“中學西漸”的先行者嗎?——一百三十年前一樁著作權案再探————作者:尹德翔;英格馬·奧特森;
摘要:晚清外交官陳季同與其前法國教師蒙弟翁曾對《中國人自畫像》與《中國人的戲劇》二書的著作權發生過爭議。學界目前給出的結論是“合作”,以陳季同為主撰,蒙弟翁從旁協助。關于蒙弟翁其人,有甚多謎團待解。但他不是陳季同的私人秘書,也非駐德使館隨員,而是一個職業間諜。蒙弟翁是二書的真正作者,這從它們的表達風格、對漢學家的大量抄襲、書寫策略與蒙弟翁自述的吻合,皆可得證。陳季同與蒙弟翁“合作”的模式,為前者從媒體獲...
九品官人法中的“二品才堪”問題新論————作者:李濟滄;
摘要:東晉南朝時期九品官人法中所謂的“二品才堪”,概指那些并無鄉品二品身份的寒門寒人出身者就任了只有鄉品二品獲得者才能擔任的官職。六朝時期,鄉品二品是區分士庶之別的標尺,決定了官職的清濁和升遷的途徑,在貴族官僚體制的運轉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貴族身份與鄉品二品緊密相連,而東晉南朝的皇權對鄉品二品的獲得基本無法干涉,但可以利用“二品才堪”的政策提拔親信寒人。“二品才堪”的實施,一方面說明貴族通過鄉品二品...
名士堪良牧:南朝官員出守生涯的文本塑造————作者:李傲寒;
摘要:周轉于中央與地方是大部分南朝官員遷轉中的必經之途,從其赴任到秩滿會產生一系列文本,主要包括赴任前的餞宴詩、到任之后的臨郡教和郡齋詩、離任前后的與吏民別詩和德政碑等。餞宴詩、臨郡教、德政碑等具有鮮明的模式化色彩,昭顯著應制文學和官文書的文本特征;而郡齋詩和與吏民別詩則既有自我書寫的一面,又有公開展示的一面,其文本亦有較為穩固的套路可循。無論出守官員的實際情況如何,在這些公共或私人、他作或自作的模式化...
南朝“小選”與門生出仕——制度視野下的寒人興起與士庶關系————作者:權家玉;
摘要:門生群體興起于東漢,主要以授業為紐帶與老師建立關系,由此也形成了師生近于父子的道德聯系。降及南朝,授業關系淡化,道德責任也逐漸淪喪,轉為近似于主仆關系,其背后的推動力在于針對寒人的選官機制為士人掌控,成為供士人門生出仕的專用通道。以出仕為目的的寒人,乃出資購求這種近乎仆從的門生身份,以期獲得出仕機會。寒人興起是南朝史中一個重要話題,但對于寒人如何興起卻一直未能深入探討,通過門生出仕的路徑,或可給出...
《動亂中的中國》的書寫立場和史學價值:明恩溥與庚子事變————作者:郭道平;
摘要:明恩溥親歷、參與和書寫了庚子事變。《動亂中的中國》長期以來被英語學界視為有關義和團運動的重要文獻。該書作為早期義和團研究成果,在義和團起源問題上提供了與勞乃宣《義和拳教門源流考》相對的社會—歷史分析方式,成為日后“民團說”的濫觴。《動亂中的中國》既是使館之圍的詳實記錄和庚子事變的全面書寫,也是世紀之交美國中國學的代表性作品。書中還透露出作者情感和觀念轉變的端倪:對義和團的態度由憤慨轉向“了解之同情...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