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辭書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辭書研究》是關于辭書編纂的理論和實踐的學術性、知識性、資料性期刊。主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討辭書學理論,總結字典、辭典、百科全書及年鑒、索引、書目、手冊等其他工具書編纂的經驗,介紹、評論中外工具書,評述辭書學理論專著,研究開發辭書的各種功能并從各個方面指導讀者使用辭書,討論疑難字、詞的確切釋義,介紹工具書編纂出版機構,提供進行辭書學研究的資料線索。研究中外辭書編纂史及著名辭書編纂家生平,介紹國外辭書界情況,引進外國辭書學研究成果,亦是本刊任務之一。作為中國辭書學會會刊,本刊還及時報道中國辭書學會以及各省市辭書學會的活動。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
欄目設置
主要版塊欄目:辭書學通論、單語語文詞典編纂法研究、雙語語文詞典編纂法研究、單語和雙語專科辭典編纂法研究、百科全書編纂法研究、年鑒·年譜·圖譜·手冊·方志等各種工具書編纂法研究、中外辭書史及辭書編纂家介紹、辭書評論、辭書學專著評介、辭書使用指南、國外辭書界報道、疑難字詞意義辨析、辭書學研究及辭書編纂資料、中外辭書界動態報道。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語文辭書詞義系統探略 徐時儀
詞典釋義的三個悖論 張文宇,鐘俊,張麗
《現代漢語詞典》抽象名詞語義韻的定量、定性研究——基于語料庫和Antcon3.2.4w技術 方清明
論多義詞義項的設立 尹潔
同音易混量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的釋義商榷二則——基于辭書編纂與文化傳承的視角 王慧菊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字母詞釋義問題 黃海英
用戶視角下內向型雙語學習詞典的譯義原則 黃芳
碑刻異體字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評介 郭洪義
《玉篇直音》初考 張凱
《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編纂路徑、體例及應用價值 吳繼剛,毛遠明
《十三經辭典•春秋左傳卷》人名詞條處理的原則 曹強
“的一確二”與“丁一確二”考——兼論“丁一卯二”“丁是丁,卯是卯” 潘牧天
“鏱”字考 姚權貴
“唐律抹子”釋義 林振岳
職稱論文投稿: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探究
摘 要:在西方哲學兩千多年的發展史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是其中兩大對立思潮。理性主義在古希臘的時候便已經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直到19世紀50年代末以后的非理性主義的興起,使得理性主義逐漸走向了衰落。文章就西方哲學史中的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進行了詳細的探究,以期為西方哲學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西方哲學史,非理性主義,理性主義
縱觀西方哲學的發展史,從古希臘哲學時期到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理性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與進步,直到19世紀的下半葉開始,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對理性主義進行了反駁。并由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繼承和發揚。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后現代主義運動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雖然后現代主義是對非理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義走得更遠,對于理性主義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義到現代非理性主義再到后來的后現代非理性主義的演變,必然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性,但是它們在認識論、價值觀、本體論以及人性論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觀點。故而,尋求西方哲學史中非理性主義和理性主義,并進行探究顯得尤為重要。
辭書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202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民俗大典》
摘要:<正>《中華民俗大典》由北京大學段寶林教授領銜主編,匯聚了白庚勝、高丙中、劉鐵梁、萬建中、周星、過竹等多位民俗學領域的頂尖學者,歷時二十年精心編纂而成。它是我國首部全面、系統記錄全國各地民俗文化的大型叢書,涵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港澳地區、海外華人的民俗文化。每卷約100萬字,內容涵蓋節日民俗、物質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等,采用立體描寫方法,深入挖掘民俗的源流、形態、功能及社會影響。大典不僅資...
比喻義的一種特殊釋義模式——“比喻……”與“像……”共現釋義模式————作者:王迎春;
摘要:“比喻……”與“像……”共現釋義模式是《現代漢語詞典》中比喻義的一種特殊釋義模式,文章以比喻義的引申具有層次性為理論基礎,對《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比喻義進行了探討與分析。研究發現,“比喻……”與“像……”共現釋義模式用于解釋雙層比喻義。共現釋義模式分為“比喻……,像……”和“像……,比喻……”兩種類型,其中后者能夠體現出比喻義的引申脈絡,應該優先選用
略論辭書體例在辭書維權中的運用————作者:蔣麗納;
摘要:《漢語大詞典》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辭書,被譽為我國辭書史上的里程碑。文章發現多個網站向用戶提供了大量與《漢語大詞典》詞條相同或構成實質性相似的內容,侵犯了《漢語大詞典》的著作權。文章就維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辭書體例的角度分析網絡詞條與《漢語大詞典》相應詞條的異同,證明《漢語大詞典》的獨創性,論述辭書體例在辭書維權中的作用
近代漢語辭書所收條件連詞“如何”商榷————作者:陳思;
摘要:近代漢語多部詞典認為疑問代詞“如何”另有條件連詞用法,義為“如果”。文章核查相關語言事實,依據能否刪略、位置關系、平行句式、時制特征、全文體例等五條標準證明各詞典所收條件連詞“如何”仍為疑問代詞。理論上,特指疑問代詞到條件連詞的演變缺乏詞匯系統支撐和類型學依據,也表明“如何”難以產生條件連詞用法。詞義的誤解往往由多種原因所致,今后的虛詞研究和詞典編纂應重視版本對勘、上下文語境和語法形式標準
語文辭書負面義詞語的處理策略——《新華字典》收詞、立義、配例的經驗借鑒————作者:張博;
摘要:統觀《新華字典》收詞、立義與配例,可見其處理負面義詞語的三大策略:1)遵循客觀性原則,不避負面義詞語;2)體現教育功能,用配例表警示禁止;3)注重導向作用,抑“負”揚“正”。這些處理策略既有助于青少年全面了解社會現實,豐富認知經驗,又有利于適當消解或避免不良聯想或不良價值導向,符合青少年用戶的認知特點。不僅為編纂面向青少年用戶的學生辭書提供了科學的經驗借鑒,也可為中小學語文詞匯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辭海》科技條目修訂要點芻議——以第七版物理學科為例————作者:彭江杰;
摘要:文章以第七版物理學科為例,從詞目、釋文兩大塊面闡述了《辭海》科技條目修訂中應把握的一些要點。詞目修訂,涉及刪舊、增新、補漏、查重、定名等方面;釋文修訂,從規范性(科學上的規范、《辭海》體例規范)、準確性(言必有據、合乎實際、合乎邏輯、力求新穎)、完整性(力戒信息貧乏、避免信息缺漏、防止以偏概全)、簡明性(不引申議論、不說空話套話、不重復累贅、避免信息贅余)等方面不斷打磨,以持續提高《辭海》質量
學習詞典四元主體交際模式————作者:陳賢德;
摘要:雍和明所提出的“詞典交際模式”揭示了詞典編纂交際性的本質特征,但該理論模式具有宏觀性、高度概括性,未能彰顯詞典具體類別特征。隨著詞典學研究中類型學意識凸顯,詞典學理論構建也應具有類型學特點。學習詞典目前存在較嚴重的研究主體混亂、不明確的問題,亟待理論引導解決。文章基于利益者相關理論、紐科姆均衡模式構建出“學習詞典四元主體交際模式”,該模式視與學習詞典相關的編纂、研究、使用等環節為編者、語言學習者、...
華南語言接觸的語詞借用模式————作者:龍國貽;潘悟云;
摘要:語言接觸有兩種語詞借用模式。第一種模式,源語有絕對的文化強勢,同時借語人員分批陸續進入,因不可能形成獨立的語言社區,于是借語就被源語所替換,如上海話和溫州話的源語。第二種模式,借語居民如有相當多的人數,甚至比源語人數更多,因借語人員會造成與源語不一樣的語言社團和特有的借語音系,于是借詞的讀音會替換為借語音系中的讀音,這就造成了混合語。東南方言往往是非漢語居民向漢語借詞,從而形成混合語
“畢竟”的情感預期識解分析————作者:干薇;陳振宇;
摘要:“畢竟”句語序具有可變性,無論“畢竟”在前件還是后件,“畢竟”的時間預期、語氣預期合力激發情感預期,在時間與語氣預期疊加的同時,情感預期逐漸凸顯,使得“畢竟”增加了被識解的可能。“畢竟”與上下文的語句關聯表現出并行且非常規遞進的關系,并與前句或者后句形成了順勢或逆勢、錯位或依序的關系,說明了情感預期對語句功能效果的重要性
“尷尬”考————作者:俞理明;宋雨涵;
摘要:“尷尬”的兩個基本義有不同的來源,表示“行不正”義的僅見于漢代以來的工具書記載,表示“物不中”等義的始見于宋代,沿用至今,是“間界”形變所致。“間界”有“半間半界”“半間不界”“不間不界”等形式,“間界”形變為“監界”和“尷尬”則有了相應的“半尷不尬”“不尷不尬”,以及由“不尷不尬”簡略而來,跟“尷尬”同義的“不尷尬”
“視”和“見”————作者:劉釗;
摘要:<正>《說文解字·見部》:“視,瞻也。從見、示。■,古文視;■,亦古文視。”其中的“從見、示”小徐本作“從見,示聲。”《說文解字·見部》:“見,視也。從兒從目。”從商代到漢代的“視”字形體作如下之形
基于CiteSpace的我國學習詞典研究可視化分析————作者:董靜文;于屏方;
摘要:文章以中國知網(CNKI)中北京大學中文核心、CSSCI、CSCD三類期刊為封閉域,利用Cite Space軟件對我國學習詞典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1)學習詞典,尤其是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在國內詞典研究中占比較低;(2)學習詞典研究整體呈倒U形趨勢,研究高峰期為2008年至2014年;(3)宏觀層面的學習詞典研究較少,微觀層面的研究集中在釋義和例證上,研究的系統性弱;(4)近年來的研究...
“好V”的構式化及其生成機制————作者:宋增文;萬曉麗;
摘要:漢語中“好V”具有構式化的傾向,包含了同形的詞匯構式和語法構式。根據“好”語義的不同可將“好V”分為三類,它們都表達[+主觀高程度評價]義。“好V”構式中構件“好”具有主觀高量級義,V具有指稱性和單音節傾向。構件“好”的語義特征對整體構式義起到了決定作用,體現出構件對構式的反制約。在“好V”生成和擴展過程中,詞匯壓制和類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聊”的“閑談”義來源探析——兼論“聊”與“談”的競爭與分工————作者:郝璐杰;陳昌來;
摘要:“聊”的“閑談”義有兩種可能的來源:來自元明時期的詞語“撩嘴”,或是來自滿語表示“談論”義的動詞leolembi。表示“閑談”義的“聊”從晚清民國時期開始在口語中逐漸替代了“談”
從《世說新語》的兩例“伊”說開去————作者:魯亞虹;
摘要:陳默、蔣宗許《“伊詎可以形色加人不”間詁》一文認為《世說新語》“伊詎可以形色加人不”(《方正》54)與“汝兄自不如伊”(《品藻》64)中的“伊”都是第二人稱代詞。文章對此提出商榷意見,認為這兩例仍是第三人稱代詞。文章還指出:一些論著中提到的“伊”做第二人稱的唐代用例都不可靠,可靠的早期用例仍見于宋金元戲曲
精益求精 再鑄精品——論《牛津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第10版在例證方面的修訂————作者:王安民;王健;
摘要:例證是詞典的生命,對學習詞典而言更是如此。文章使用簡單抽樣的方法,從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9th Ed.)中選取了35頁詞典內容,將其與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10th Ed.)中相應的詞典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了第10版編者在例證方面所做的修訂。我們發現,相對于第9版而言,第10版的編者在例證方面主...
上古前元音假說與閩語中“面”和“眠”的讀音————作者:野原將揮;秋谷裕幸;
摘要:文章指出,“面臉”和“眠”的上古音分別是*C.me[n]-s和*m■i[n]。原始閩語形式則為*mhintone3和*mintone1。原始閩語的主要元音*i可以理解為上古前元音*i或*e之前高或前半高舌位的反映
鍥而不舍,精益求精——評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增訂本————作者:韓小荊;鄧福祿;
摘要:2023年鄭賢章《〈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增訂本出版。增訂本基本保持了第一版的優點,并且在相關論證方面有所加強。不僅如此,增訂本針對第一版的不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并且增加了新的亮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重編《俗別字譜》,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更大更全、更為翔實可靠的近代漢字字形資料;二是《俗字匯釋》與《俗別字譜》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考論更加科學合理。不過,增訂本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
教材語料庫驅動的漢語學生工具書編寫——以PEPTC輔助人教學生工具書的編寫為例————作者:黃攀偉;
摘要:語料庫輔助工具書編寫的歷史由來已久,教材語料庫對學生工具書的編寫尤其重要。文章首先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主流的教材語料庫,并評述了其在輔助新時代學生工具書編寫方面的局限性;繼而從架構設計、語料情況、功能實現幾個方面介紹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自建的中小學生教材語料庫PEPTC;并詳細介紹了PEPTC如何從種數統計、頻率統計、搭配統計、統計與多重條件過濾相結合、知識圖譜等幾個方面,驅動人教學生工具書...
中國辭書融合發展的理念與實踐————作者:張永偉;李宇明;
摘要:2019年以來,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發展階段。受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理念和技術的影響,辭書學界正積極促進由平面辭書向融媒辭書的轉變。文章著重對什么是融媒辭書和辭書融合,辭書為什么要融合發展,辭書如何融合發展三個問題進行討論,為辭書融合的科學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辭書融合發展是我國從辭書古國走向辭書強國的重要舉措,是辭書人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