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周易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周易研究》雜志,是易學類著名研究刊物。本刊系2000年入選CSSCI索引期刊、2000年入選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1998年來歷次獲山東省優秀期刊。
主要欄目有數易與義理易、《周易》經傳與易學史研究、易學與哲學文化、易學的現代價值及改造、易學研究方法論、易學與考古、易學史科學及易學與自然科學等。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2000年入選CSSCI索引期刊
2000年入選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1998年來歷次獲山東省優秀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周易經傳研究、易學史研究、出土易學文獻研究、周易與哲學研究、周易與文化研究、周易與自然科學。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論丁若鏞“推移說”與漢宋易學——兼論朱熹、毛奇齡推移說對丁若鏞的影響 林忠軍,LIN Zhong-jun
楊萬里易學詮釋特色之“引史證易”探析 姜含琪,JIANG Han-qi
論王夫之“乾坤并建”視域下的易卦序思想 馬倩倩,MA Qian-qian
是筮法還是釋法——由清華簡《筮法》重新考慮《左傳》筮例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試析清華簡《筮法》中的卦氣思想 韓慧英,HAN Hui-ying
清華簡《筮法》與《左傳》《國語》筮例比較研究 劉震,LIU Zhen
《周易》戰伐之事考論——以《師》卦為中心的儒家軍事思想探討 余治平,YU Zhi-ping
論易學先后天陰陽理論在道教內丹學中的運用 彭戰果,PENG Zhan-guo
基于太極生化模式的營銷進化論思考 賈利軍,周南,何佳訊,JIA Li-jun,ZHOU Nan,HE Jia-xun
比較的時代:論當代儒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 李晨陽,Chenyang Li
中國哲學的功夫視角和功夫視角下的世界哲學 倪培民,NI Pei-min
信息動態
浙江論文發表:海德格爾對思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探源及創見
摘 要:海德格爾前期通過此在的領悟代替了思(知覺)的意義,并使用“領悟”概念實現了對主體哲學的改造;中期則憑借對古希臘哲學中思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細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臘哲學是通過將人置于邏各斯之下來構建思與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礎上,海德格爾提出了自己對思與存在同一性的創見,即思與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發出的允諾。同時,海德格爾的思與存在同一性的問題還揭示了當前科學技術危機的內在成因,為人類應對科學技術危機找到了一條現實可行的出路。
關鍵詞:領悟,思,邏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簡介:于志杰,男,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一、海德格爾基礎存在論中思的消隱
眾所周知,海德格爾在其早期思想階段構建了以此在生存現象分析為核心的基礎存在論,借此他在西方哲學史上實現了存在論的現代轉向。在這一轉向視域中,海德格爾嘗試以“存在與時間”的問題框架重新解析在傳統存在論中長久固定下來的“存在與思想”的問題框架,以便在更為本真的層面重新提出并解答存在問題。這就難免造成一種印象,即海德格爾在其基礎存在論中似乎有意隱匿了有關思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察海德格爾的問題框架,就會發現他其實是用另鑄新詞的方式全面鋪展了有關思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就‘思想’問題而言,前期海德格爾鮮言‘思想’,或者說,還沒有在特指的意義上使用‘思想’一詞。前期海德格爾更多地用‘理解’(das Verstehen,或譯‘領悟’)這個解釋學概念,以之來指稱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1]這也就是說,在基礎存在論中,思的問題是以“領悟”這個概念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同時與主體形而上學的“知覺”概念劃清了界限。
周易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周易》“地勢坤”解詁————作者:黃杰;鄭怡寧;
摘要:前人已經指出,按照《大象傳》的體例,《周易》乾卦《大象傳》“天行健”、坤卦《大象傳》“地勢坤”應當分別斷句為“天行,健”“地勢,坤”,“天行”“地勢”是對乾、坤二卦卦象的解釋,“健”通“乾”,“健(乾)”“坤”是點出卦名。這一點對解讀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勢”應當讀為“設”,早期文獻中有很多“行”與“設”對言的例子。“天行”“地勢(設)”意為天運行,地陳設。乾、坤二卦帶有生成論...
《周易·系辭上》“大卦”“小卦”說辨析————作者:王政杰;
摘要:《周易·系辭上》“齊小大者存乎卦”“卦有小大”二句及其衍生的“大卦”“小卦”概念在易學史上解釋不一。相關解釋可分為陰小陽大說、卦義好壞說、卦之用詞說、綜合說四種,總體上以陰小陽大說為主流。陰小陽大說在如何判斷卦之陰陽的問題上莫衷一是,卦義好壞說過于重辭輕象,卦之用詞說與經文多不合,綜合說則有著較好的解釋效力。《系辭》是判斷“小大”定義的核心文本。從《系辭》對“卦”的論述來看,“齊小大者存乎卦”的“...
孫一奎醫易學研究————作者:姚春鵬;陳傳照;
摘要:孫一奎在理學背景下重新詮釋了醫學與易學的關系。他以朱熹理氣合一的理氣論為出發點,提出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醫易觀。所謂醫易相通,是指在理學視域下易學與醫學之根本原理的貫通,而不是功用或表現形式上的相通。孫一奎根據其理學化的醫易相通思想,融貫醫學與易學,創造性地提出了腎間動氣命門的生命太極論,并在此基礎上重構人體生命結構與功能系統,認為三焦是溝通先天命門與后天臟腑經絡的中介系統。與腎間動氣...
從《日本書紀·神代卷》看日本創世神話中的《易》理————作者:吳偉明;
摘要:由《日本書紀·神代卷》可見,奈良時期的日本官員深受中國道家創世神話的影響,頻繁引入陰陽、五行、乾坤、太極、三才、八卦等易學概念來建構自己的創世神話。與之不同,德川時代的神道家和儒者主張儒神一致、神道與《易》理同屬天地自然之道。他們以《易》理解釋宇宙生成,以太極、陰陽、五行附會天神七代神祇,對《神代卷》予以儒學性質的詮釋,進而為日本創世神話提供了朱子學的形而上架構
《周易研究》2025年度主要欄目設置與重點選題
摘要:<正>本刊2025年將圍繞以下四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積極貢獻;二是傳承、發展傳統易學,探討冷門絕學領域的重大疑難問題;三是圍繞易學與中國哲學的當代轉化創新,切實推進新時代的易學與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構;四是關注易學智慧在解決國家重大現實問題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經集體研究,本刊編輯部確定...
生生之謂易:《周易》的“生生”思想及其哲學意蘊————作者:董春;
摘要:“生生”作為易學理論體系的核心觀念,源于古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要理解《周易》的“生生”觀念,需要對“生”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周易》對“生”的理解,從生長之本義逐漸轉向了對“生”之哲學內涵的思考。在《周易》當中,“生”的內涵包括“生”的能力、“生”的過程、“生”的特定狀態以及引發、邏輯推演等多重含義。而當“生”演變為“生生”而成為哲學觀念時,生生能否擔當起“本體”的重任,就成了必須回應的問題。易學中...
邵雍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的融通——以“數學”為視角————作者:徐亮;
摘要:邵雍的易學體系由物理之學、性命之學、“數學”三部分組成,三者之間彼此融通,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性命之學探究天所命定之性,物理之學研究事物運動的內在規律以及稟賦的性質,“數學”以“圖”“數”為載體探求萬物運化之理。物理之學根源于性命之學,性命之學落實為物理之學,“數學”則是呈現二者的工具。邵雍一方面通過“數學”的“加一倍法”“四象分類”“體數用數”“元會運世”等研究物理之學,另一方面通過“數學”探究...
氣學視野下黃宗羲對朱子先天學的批判————作者:由美子;
摘要:學界普遍認為,黃宗羲是基于經學立場批判圖書學脫離了《周易》經傳文本。事實上,黃宗羲的批判并非指向經學研究。他對先天學的批判立足于理氣合一的氣學視野。在黃宗羲看來,先天諸圖以象數的方式呈現了朱子的理氣觀。朱子誤解了《系辭》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間“生”的內涵,不僅割裂了八卦生成系統,也致使其誤以為先天學的逐爻生卦法揭顯了八卦的生成次序。黃宗羲的批評針對先天八卦次序、方位的意涵與現實氣化流行的矛盾處...
根本通明《周易象義辯正》的政治化視域————作者:史少博;
摘要: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漢學家、易學家根本通明在其代表作《周易象義辯正》中對《周易》進行了政治化詮釋,為日本近代的“萬世一系皇統”說提供了理論根據。《周易象義辯正》將“天子一系”視為《周易》的主旨,用乾、震、蠱、巽等卦論證“天子萬世一系”的合理性,并批判干寶“以乾卦為革命之卦”的觀點。根本通明把“天子一系”立為國教,對國民進行忠君愛國的教化。《周易象義辯正》政治化視域的實質是借助《周易》維護日本近代“萬...
《心學〈易〉鉤沉》簡介————作者:王聆潔;
摘要:<正>賀廣如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年12月出版,全書共320頁。該書雖由作者發表的六篇期刊論文結集而成,但各篇議題環環相扣,圍繞宋明學者以心學思想詮釋《易經》的著作,展現了宋明兩代心學易發展的基本脈絡。全書共分六章,前有緒言,后有結論。在緒言中,作者對“心學易”之內涵作了界定,強調了心學易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顧了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推進的空間。第一章“心學《易》流別之始?——《...
《敦煌本術數文獻輯校》簡介————作者:王雷;
摘要:<正>關長龍輯校,中華書局2019年6月出版,全書共1 452頁,130萬字,系“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后期資助項目”成果。該書匯集了國內外館藏敦煌術數文獻,并對其進行了分類、整理和補校。在前言中,作者回顧了敦煌數術學研究的發展歷史和已有成果,指出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深入,諸多佚名數術文獻的類型歸屬問題日益突出,重新思考數術分類標準,厘清數術學統之歷史脈絡就顯得尤為重要。全書將敦煌本術數文獻分為11大...
物的內部是空、是無,還是幾?——論萬物生生的第一個哲學前提————作者:余治平;
摘要:物有內在是物生生的前置條件。康德雖然承認物自身有內在,但對它究竟是什么則持不可知的態度。因為人所能夠認知的現象并不能反映物自身的本來面目,而只呈現其有限的局部。大乘佛教主張萬法皆空,并沒有實體或自性,皆由因緣生起。色以空為依據,空又沒有自性。性空、自性空,導致萬物的生生也必然是空,生生的現實可靠性被徹底解構。《老子》、王弼注以“無”為現象萬有賴以生存的本體根據,超言絕象,不落現實而絕對、無待。道家...
論《四庫全書總目》對王弼易學的學術批評————作者:倪宇航;
摘要:《四庫全書總目》對王弼易學少有褒揚公允之評價,而多斥其有尚空言、涉異學、亂經典、好門戶之爭四大弊端。館臣將王弼易學與宋學相聯系且對二者的態度、評價如出一轍。《總目》承載了乾隆后期對待朱子學與宋學的貶斥之態。在館臣眼中,朱子學承繼了王弼易學的學術脈絡,二者屬于同一體系的學問。一方面,乾隆早期對宋學抱以善意,為維護高宗顏面,《總目》將批判朱子學與宋學的焦點一定程度上轉移為對王弼易學的指摘。另一方面,乾...
西方經濟學傳播視域下的易學“消息”之義——以梁啟超對演繹分析的認知為中心————作者:王玲強;
摘要:在晚清西學東漸的歷程中,易學話語一度被應用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譯介之中,梁啟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以“消息”一詞解讀經濟學演繹方法就是社會科學借用易學范疇的典型案例。一方面,“消息”之義與從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運用演繹推理構建經濟學理論體系關聯起來,用以保證理論體系的邏輯可靠性;另一方面,“消息”之義自然面向與易學面向的貫通又使其具備了與演繹分析略顯差異,卻與絜矩之道這一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相契合的意蘊,以此...
晚清易學的分裂及其近代轉型————作者:胡飛林;
摘要:晚清易學歷經漢宋對峙與融合、今古文之爭及西學融入等學術思潮的沖擊與碰撞,呈現出繁復多變的學術面貌。簡言之,漢宋易學由對峙走向合流,終因缺乏方法與理論的建構而逐步式微,同時,今文經學家不守成法的經學觀念,重塑著晚清易學的詮釋路徑。古文經學家章太炎、劉師培承續“六經皆史”論,從經史同源的角度夷易學于史學,易學的史學化轉向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易學的根基。張之銳《易象闡微》一書綜合運用近代科學知識治《易》,...
逆流、盜機與脫化——道教內丹學“生生”思想的實現樣態————作者:彭戰果;李昊禹;
摘要:“生生”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觀念,可以指現象層面的萬物之生,可以指本體層面的“使生者生”,可以落實在易道陰陽二氣的無盡轉換中,亦可落實在儒家道德踐履的健行不息上。除此之外,生命本身之“生生”亦是有待關注的主題。道教內丹學以長生久視為目標,依據易道“生生”思想建構適合其修煉的生命觀,發展出實現自然生命之“生生”的獨特原理和技術。首先,這一體系立足于先天,強調通過逆轉生殖之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以固...
論李西月內丹學的先后天思想————作者:王楠;
摘要:宋元以降,道教學者廣泛論及先天和后天,卻并未對其進行嚴格界定,相關論述亦較為籠統。李西月基于前人對先天和后天的理解,將宇宙的生成次第解釋為先出于天者、先原于天者、后天(包括后天中之先天和后天兩個層面)等階段,并強調內丹學由后天所返還之先天合前二義而兼有之。與之相應,丹有二品,即結丹和還丹,其煉養次第為結丹、七返還丹、九轉大還丹;藥有二類,即內藥和外藥,其用藥次第為始則取外藥以制內藥,繼則由內藥以修...
太極·陰陽·性命:論唐君毅的“生生”哲學————作者:王振輝;
摘要:唐君毅的生生哲學可以從太極觀、陰陽觀、性命論三個方面闡明。首先,青年唐君毅融合了過程主義、新實在論與氣化論,將“太極”視為“變之理”。三十歲之后唐君毅以內在而超越的“生生之理”界定“太極”,將其視為生生的本原。其次,陰陽相繼和陰陽相感是生生的兩種模式。陰陽相繼指“生而化、化而生”的氣化更迭,其根據是乾坤之道。陰陽相感指功能的攝受與感通,其根據是感應之理。陰陽的相繼相感都可以用“因化果生”的模型來解...
損中有益,益中有損——《周易》中的損益觀析論————作者:張文智;
摘要:帛書《要》篇里有一段談論損益之道的文字,稱之為“吉兇之門”及“君者之事”。依據今本《周易》經傳所蘊含的本體生成論,并結合《道德經》《淮南子》中的相關說法,以及《大學》《中庸》與《周易》之內在關聯,損益之道可以得到更為深刻、全面的解讀。“損下益上”為“損”,“損上益下”為“益”,這是《周易》的基本理念;“損”中有“益”,“益”中有“損”,體現了損益、取舍之間的辯證關系;“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說...
從義理詮釋到生命詮釋——孫奇逢對孔子易學的理解與辯護————作者:劉萍;
摘要:面對朱熹“三圣分觀”論對孔子易學所造成的價值沖擊,孫奇逢以“《易》無二易”說進行了批駁,重申了孔子《易傳》對伏羲、文王思想的接續性。他注意到孔子在時的視域下以渾融易理之心釋《易》的獨特價值,并據此提出“《易》未必盡同”,在生發必然性的意義上為孔子義理釋《易》之理路作辯護。孫奇逢著眼于孔子易學與其主體生命的貫通,指出孔子易學是超越文本注釋而上達于生命的詮釋,故“孔子是一部《易》”。此一生命詮釋的最大...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