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東南傳播》
關注()【雜志簡介】
《東南傳播》是一本創于2004年的月刊。它是立足海峽西岸,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新聞傳播專業期刊。它刊載發表傳播專業類學術研究和新聞傳播、傳播技術、科技類業務研究學術論文。它是各高校專業科研成果的發布交流平臺,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臺、互聯網站、廣告公司、通信網絡、傳播院校新聞工作者和專業人士評定職稱、業務學習的首選,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新聞發言人、宣傳工作者應對媒體、對外傳播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習參考資料。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期刊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協會‘全國百家期刊閱覽室’指定刊物
【欄目設置】
特別策劃、主體專欄(傳媒與和諧、理論前沿、海峽傳播)、學術平臺(傳媒研究、史學、文化傳播)、業務研究(新聞采編、技術園地)。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媒介融合的雙向思維:“媒介理論”的視角 顧潔,王亞紅
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報道 孫振虎,賈雪純
由點及面的媒介融合策略——時代華納的轉型啟示 劉婕
地方報紙媒介融合的發展策略研究 李馨
媒介融合語境下的民生新聞傳播策略探析——以福州電視臺《新聞110晚報》為例 史竹君
新媒體時代閩南話廣播對臺傳播的社會功能 張小箏
近三年大陸新聞傳播領域框架理論研究綜述 馬思源,王銦
華萊塢電影的現實語境與政策導向研究 劉陽
轉型中國的情感訴求——論“華萊塢”電影中的當下城市體驗建構 周巖
張藝謀電影“走出去”策略論 高凱
傳播學的三大學派 陳力丹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群眾路線”與“群眾辦報”的關系解讀 汪羅
延安時期媒體“群眾路線”實踐的價值訴求——以《解放日報》改版為例 常益敏
民俗文化活動中非語言符號傳播的優勢——以“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和“上巳節成人禮”為例 成越洋,班佼佼
女性網絡自拍現象的文化意義解讀 郭肖
從電影《撞車》看跨文化傳播中的焦慮問題 楊志開
城市電視臺面臨的挑戰及改革走向初探 陳建斌
核心期刊發表網投稿:縣級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策略探討
摘 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了解外部世界,掌握實時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然而,在互聯網絡、手機網絡、wifi網絡并不發達的縣域和鄉鎮村,電視依然是人們獲取資訊,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電視媒體在縣級媒介平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諸多的電視節目中,時政新聞是縣域受眾關注度最高,覆蓋面最廣,針對性最強的電視節目之一。近年來,受到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縣級電視臺的對高端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有所降低,電視節目,特別是時政新聞節目呈現出流程固化、報道僵化、語言官化、內容虛化等癥疾,內容缺乏感染力,節目編排缺乏吸引力。可以說,縣級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 核心期刊發表網,電視臺,時政新聞,策略
1 縣級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意義
時政新聞,顧名思義,主要是指時事新聞和政治新聞,例如國家政策的出臺、國家法律法規制定與頒布、重大改革舉措、重要干部任免、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等。
東南傳播最新期刊目錄
我國數據新聞研究進展的知識圖譜分析————作者:熊妮娜;
摘要:為探究我國數據新聞研究的進展、熱點及發展趨勢,選取中國知網內CSSCI期刊數據庫中以“數據新聞”為主題的399篇文獻,運用CiteSpace文獻可視化軟件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研究發現:近年來,國內對數據新聞的關注度有所下降,高產作者較少且合作松散,發文機構呈現“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態勢;研究熱點涵蓋新聞業轉型、新聞從業者能力重構、數據新聞生產實踐、數字敘事研究、發展現狀等五方面;研究趨勢方面,以應...
網絡生態文明視域下網絡低俗文化治理路徑探索————作者:郝海洪;蘇葉;
摘要:風朗氣清的網絡生態事關億萬公眾網絡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數智時代,網絡低俗文化的肆意傳播所帶來的網絡生態問題日益凸顯。網絡低俗文化以商業運作、內容庸俗等為顯著表征,以網絡暴力、網絡惡搞等為存在樣態,其在網絡空間的傳播極易給網絡公眾正確價值觀的形塑和社會的安全穩定造成嚴重危害。網絡治理主體要從網絡法治、力量協同、媒介素養等路徑強化對網絡低俗文化的治理,為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共同打造文明健康的網絡文化生...
解構與失焦:互聯網平臺上公眾疾病議題的話語遮蔽————作者:蘇怡丹;
摘要:互聯網平臺在賦予議題可見性的同時,可能引發議題框架的解構與敘事焦點的偏移。以超雄綜合征議題為案例,通過文本分析考察微博上健康話語的遮蔽機制與擴散路徑,發現微博超雄議題的討論呈現出污名化、娛樂化與情緒化特征:通過刻板印象和負面標簽弱化健康話語;梗文化和戲謔表達替代嚴肅議題;負面情緒輸出遮蔽健康話語。在擴散方面,事件驅動強化了話語遮蔽,失焦標簽傳播導致議題偏離,草根主體傳播引發群體狂歡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互動儀式建構——以河南衛視文綜《舞千年》為例————作者:許唯一;
摘要:在數字技術的強力滲透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生產的互動色彩逐漸增加。《舞千年》以舞蹈為載體,將數字化技術、中國故事以及受眾認知相連接,給受眾提供了一場賦有民族情感的儀式盛典,充分體現了互動儀式的建構。在《舞千年》的互動儀式脈絡中,共在場域的營造、壁壘的打造、關注焦點的設置以及情感的共享等四重維度,既講好了中國故事,又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作實踐提供借鑒意義
從想象到在場:城市漫步(Citywalk)的媒介實踐與審視反思————作者:楊語桐;
摘要:19世紀西方出現了“漫游者”的概念,如今“漫游”再度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青年群體通過“城市漫步”這一具身媒介形式,漫游于街頭巷尾,放松身心、感受城市煙火氣。基于此背景,聚焦近年來興起于青年群體的城市漫步媒介實踐方式,使用深度訪談法和參與式觀察法,從青年文化視角出發,對其呈現形態、邏輯、意義進行分析,并對其中困境加以審視反思。由于加速社會下社交連接缺乏、豐富的專業內容策展以及后疫情時代的身體缺場,青年...
提煉化、移動化、平民化:作為數字伴讀的虛擬數字人————作者:田嬌;解紫琦;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虛擬數字人正在各個領域不斷破圈。文章從虛擬數字人的數字伴讀角色切入,探索其對于知識生產與傳播產生的深刻影響。作為為用戶提供情感陪伴與學習向導的智能化工具,數字伴讀具有內容精煉、可視化呈現、適應多樣化受眾的特點,并通過觀點提煉化、移動化、平民化適應受眾閱讀習慣,助力知識的生產與傳播。在未來,應著重構建數字伴讀與讀者的陪伴、交互與信任,共同引領知識傳播的新未來
離身·具身·涉身:科幻電影中AI的三種身體面向————作者:王俊;
摘要:科幻電影是人類暢想未來世界的視覺端口,身體是制造意義與幻覺的動力機器。從身體視域出發,以人工智能與人類關系的演變為切入點,對科幻電影中人工智能的身體形象呈現及其轉向進行系統歸納,著重探討身體在交互體驗過程中與他者、與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問題,即從客體到主體,再從主體到知覺的身體轉向。同時,將身體哲學理論推演與電影創作實踐并置討論,通過“離身”“具身”“涉身”三種不同的身心關系,歸納電影背后人類與...
城市閑置空間的生產與地方身份——媒介理論視野中的城市傳播與風險治理————作者:張中雷;
摘要:自19世紀工業制度興起以來,資本的無限擴張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尤其在城市環境中,城市居民的存在感與歸屬感逐漸被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生產體系以及資本主導的經濟邏輯所侵蝕。資本主義城市化不僅壓縮了日常社會交往的空間需求,也進一步加劇了空間的商品化與政治權力的滲透,導致社會生活領域的日益邊緣化。在此背景下,嘗試從理論層面提出以城市閑置空間為媒介的分析框架,探討這些空間如何在資本主義城市的塑造與再塑過程中,...
智能技術驅動下藝術生產模式的深度轉型——從協同創作到AI生成藝術的挑戰與機遇————作者:韓亞男;
摘要:隨著AI、區塊鏈和元宇宙等技術的發展,藝術生產模式發生深刻轉型。AI生成藝術讓藝術家從創作主體轉變為算法引導者,人機協作成為新常態。區塊鏈通過智能合約和NFT推動藝術創作與交易去中心化,但也帶來創作權歸屬、原創性和版權管理等問題。技術降低了創作門檻,促進更多人參與,但也挑戰創作質量控制和版權歸屬。未來,藝術創作將繼續受技術推動,但創作倫理、市場公平性等問題需進一步解決,以確保技術創新不會削弱藝術的...
制造記憶:王維詩歌英譯的荒野之音————作者:李廣寒;
摘要:王維詩歌在英語世界的魅力經久不衰,其原因在于詩人看待自然的方式給美國生態詩人和環保主義者以啟迪。研究發現,在肯尼斯·雷克斯羅斯、比爾·波特、加里·斯奈德和戴維·欣頓的譯筆下,王維詩歌被重制為荒野記憶,體現出譯者強烈的生態意識以及文化記憶的再塑能力
新時代漢畫像國際傳播路徑研究————作者:曹妍;
摘要: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眾多的漢文化資源中,漢畫像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珍貴的歷史價值,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漢文化符號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漢畫像的國際傳播對于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新時期漢畫像的國際傳播可以從關照傳播受眾、塑造傳播主體、建構傳播內容以及豐富傳播途徑四個方面努力
臺灣懸疑劇海外傳播的現狀觀察、問題剖析與路徑優化————作者:張陸園;許寶丹;
摘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深入發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加速,臺灣懸疑劇在跨文化共鳴與敘事革新、文化邊界突破與再傳播,以及群體敘事策略聚焦邊緣群體等方面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這些作品成功突破了本土市場的限制,在海外市場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臺灣懸疑劇的海外傳播主要得益于觀眾審美需求的變化、海外網絡視聽平臺的興起,以及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臺灣懸疑劇在海外傳播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市場泡沫化、政...
何以被真實地“看見”:數字時代下青年視障群體的自我呈現與媒介再現————作者:王竣;李佳凱;
摘要:媒體的污名化對視障群體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何使弱勢者去除污名,重返主體,是相關研究及實務不可忽視的面向。基于數字時代下中國青年視障群體的身份建構,探討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自我呈現與媒介再現。研究發現,青年視障群體在自我呈現中會采取不同的身份管理策略以實現自我呈現的區別化;他們傾向于在網絡空間中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同時在個人隱私與自我披露間尋求平衡;視障者對媒體內容的選擇超越了身份標簽,更注重內...
網絡美食題材紀錄片的情境建構、記憶連接與文化認同————作者:王志強;李雯萱;
摘要:作為現代生活的鏡像展現,網絡美食題材紀錄片構建了具有人間煙火味的飲食情境,承載著人們的飲食記憶,并在視聽與味覺感受的交織中,深化觀眾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在互聯網語境下,網絡美食題材紀錄片通過情境建構、連接記憶與文化認同三大敘事維度,以生活情感底色連接記憶,以記憶與情感體驗感悟中國飲食文化,以多元化認同路徑共筑文化認同感,為在數字時代講好中國本土故事,發揚中國飲食文化,提供可借鑒的范本
傳播儀式觀視角下歷史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景觀建構及其創新路徑研究————作者:王楠;孫浩;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石。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電視媒體的創新,歷史文化類綜藝節目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當下的歷史文化類綜藝節目從主題、場景、互動等多方面進行景觀建構,營造具有歷史感與莊重感的氛圍,以此深化受眾對歷史文化的體驗和認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傳播儀式觀為歷史文化類綜藝節目提供了一個新...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網絡焦慮情緒引導力的提升路徑研究————作者:許鴻艷;解佳茁;
摘要:網絡環境放大了個人對于焦慮情緒的傳播和感知。社會的轉型、客觀事實的刺激、傳播主體的渲染、主體的認知偏差等因素刺激了焦慮情緒的產生,導致網絡焦慮情緒的蔓延、線下非理性行為的出現。主流媒體在疏導焦慮情緒方面具有正向引導、凝聚共識、黏合社會等優勢,針對網絡焦慮情緒的誘發因素及傳播過程,主流媒體引導網絡焦慮情緒的途徑主要包括:主動進行議程設置,提升主流媒體的社會治理效能,減少客觀環境及風險事實對焦慮情緒的...
新時代語境下中國鄉村電影的空間呈現與創新傳播————作者:劉旭穎;鄭峰;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鄉村建設的大規模開展,我國鄉村電影堅守了影片本土創作的陣地,在新主流、商業以及藝術電影領域里,壁壘森嚴地延續著鄉村地域書寫與美學旨趣,構建了鄉村電影的美學鏡像。新時代語境下的國產鄉村電影,以客觀化的美學呈現,承載著鄉村現實主義的文化張力與倫理體系;在真實與“想象”的視閾中,寓托著創作者“戀地”情結的空間敘事與詩性表達;從融媒體流變中呈現出國產鄉村電影的主流文化創新傳播與鄉村振...
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兩岸文化認同的路徑探索————作者:陳軍;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兩岸文化認同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統一文化認知框架,抵御分裂思想,拓展文化交流維度。必須把握兩岸文化認同的歷史基礎,認清當前文化認同方面面臨的歷史碎片化、模糊化、意識形態“去中國化”、社會認知多元化、思想傾向西化等現實挑戰。從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宣傳傳播、社會參與等維度增進兩岸文化認同
中國-中亞交流電影文化間性與文化認同分析————作者:陳天依;陳文靜;
摘要:中亞是“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作為各國文化交流的載體的電影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電影交流片與合拍片的梳理分析,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中亞各國之間以共性問題為平衡支點展開交流,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合作,通過合拍片的方式展現兩國文化共通內容進而實現文化認同的傳播路徑。通過中國與中亞各國電影在交流過程中文化間性思維與文化認同理念的尋找與確認,為“...
國際傳播中科普短視頻的視覺修辭分析——以星球研究所科普短視頻為例————作者:趙婉婷;
摘要:短視頻是兼具視覺性與修辭性的媒介文本,在國際傳播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章以國內自媒體星球研究所的地理科普視頻為研究對象,一方面從構成要素的維度觀照地理科普短視頻所構筑的視覺景觀,包括地域意象、虛擬意象和環境意象,來解析科普短視頻的勸服實踐路徑。另一方面,從國家主體性的象征行動、觀看結構的視覺辯證以及消弭自我與他者的身份認同壁壘三方面來探究媒介文化的互動機制和傳播效果。這對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