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文學研究》
關注()
《中國文學研究》期刊簡介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創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它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國內外影響較大。本刊是研究中國文學方面的學術刊物,主要由學術爭鳴、文藝理論天地、古代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研究生論壇、新書評介七大版塊的內容構成,適合專業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學愛好者閱讀。
《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04期目錄
“尚力”精神的演變與現代新詩中的線條美.....................司真真
論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流浪漢形象...............................司新麗
論新媒體對文學發展的積極影響...............................何林軍
“四大名著”身體敘事的三種形態.............................齊林華
略論饒宗頤古代“語—圖”互文關系研究.......................郭景華
審美心理圖式與文學鑒賞.....................................姚莉蘋
韶樂·樂教與美育——《韶樂》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陳仲庚
先秦時期的“清”論及其審美意蘊.............................滕春紅
“兼劑”與“正變”——明人論詩體互動.......................方錫球
宋武帝劉裕文學雅集略考.....................................羅建倫
論賈寶玉之本真善...........................................孫愛玲
論清代“紅樓戲”創作中新舊文學觀念的交織...................趙青
桐城亦有詩派...............................................周興陸
曾國藩的散文創作與文學批評.................................張思齊
中國文學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百年來近代戲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兼及《近代戲曲叢刊》的編輯出版————作者:左鵬軍;
摘要:近代傳奇雜劇研究走過了近百年歷程,一方面取得了許多基礎性、開創性成就,開辟了這一以往頗為薄弱甚至鮮為人知的學術領域,為后來的研究進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與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條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著諸多有待深化拓展、重新認識評價的研究空間和問題,留下了許多足堪反思記取的學術史經驗。近代傳奇雜劇研究的新進展與新期待,應當從基本文獻的發掘整理、基本史實的考證辨析出發,在更加豐富充分、詳實...
“社會史視野”的特點與界限(筆談)————作者:周維東;倪偉;符鵬;張權;
摘要:隨著“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所做的研究工作日益受到學界重視,其所提倡的“社會史視野”也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將文學視為社會意識形態生產的研究方式由來已久,“社會史視野”又能夠在這些研究中貢獻怎樣的助推力,使得文學研究能夠切入歷史當中卻不被簡單的線性敘事所征用,能夠在文學敘述中提煉出對“人”的關懷意識卻不至流于抽象?欄目邀請了四位熟諳“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研究方法的學者,圍繞“社會史視野”話題展開...
浮艷之外——蕭綱詩歌在明代的接受轉向————作者:易蘭;
摘要:在中國文學史上,關于蕭綱詩歌的評價抑揚霄壤。南朝人視其為“輕薄”“妖艷”,注重從政治和道德的角度批判。隋唐時期,蕭詩被全部歸于宮體詩的共名之下,唐代史家甚至斥之為“亡國之音”。唐宋元三朝論蕭詩,多不出輕靡、道喪之評。這種否定的觀點發展到明代,產生了一個重要轉向,詩論家由若干嶄新的面向,將對蕭詩的貶抑導向欣賞。明代詩論尤其重視對蕭詩藝術風格的多元而深刻的闡釋。究其原因,與明代嘉靖前后六朝派的興起不無...
瑕不掩瑜:沈欽韓注王安石詩文始末————作者:伏虹曉;
摘要:沈欽韓作為吳派后勁,注書頗豐,其《王荊公詩文沈氏注》更是清代研究王安石詩文的代表之作。《幼學堂尺牘》記錄了他箋注過程中的豐富細節,不僅能還原沈欽韓的撰寫時間和過程,亦能窺探沈氏作為嘉道學者的困境與特點。為了對抗清代公羊學派,也出于對王安石及其詩歌注者李壁都“不太贊成的態度”,沈欽韓歷時一年半完成了注解荊公詩文的工作。雖然沈欽韓囿于隨借隨抄的方式,產生了一些訛誤,但他在考證王安石行實及詩文系年等方面...
吳江派檃括曲創作及其曲學建構————作者:時俊靜;
摘要:檃括曲在元明清三朝,代有人作,明代吳江派曲家對檃括曲創作、傳播的熱情尤其引人注意。其中,王驥德用南曲檃括詞作、沈璟用南曲檃括北曲占比最多,而這兩位作家,也是明代建構南曲理論體系最重要的曲論家。檃括曲為我們理解吳江派詞曲一體、崇北宗元觀念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王驥德用南曲柔曼之調檃括《草堂詩余》婉約之詞,成為明代以詞為曲、詞曲融通最典型的樣本。而檃括北曲的實踐,則是沈璟體認、提煉南曲格律規范的重要準備...
傳統地方志對古詩文文本的改寫及學術啟示————作者:張若鵠;張廷銀;
摘要:根據目前的資料,傳統地方志對所收錄的古詩文作品展開了不同程度公然和有意的改寫,從而出現了選誰、選哪些、安放何處、題目顯示及作者歸屬、文字改動等主觀色彩比較突出的情況。深入分析地方志中文學文本的變化過程,不僅有助于準確把握文學作品在地方志里的具體呈現形態及其成因,對于全面理解傳統版本學含義、深入了解中國文學的地域傳播傳承機制,均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圖文共同體”的建構與失落——“紅色經典”小說文本與插圖的互動考察————作者:趙樹勤;彭婧;
摘要:“紅色經典”小說文本與插圖在理論層面上一度結成意義與風格保持和鳴共振的“圖文共同體”,形成了以“寫實”為主導、圖文相互纏繞并發生內部爭奪的有機互動格局。這一“圖文共同體”自1990年代以來不斷遭遇圖像時代的挑戰,并在小說圖文的經典化進程中被逐步建構為一個紅色時代的文化象征
歷史與文學的纏繞:魯迅翻譯日本新思潮派“歷史的小說”小考————作者:鄭依梅;
摘要:魯迅曾熱切地翻譯日本新思潮派的歷史題材小說,無論是芥川龍之介對舊傳說近乎窮盡式的挖掘與支配,還是菊池寬立于材料之外施以冷靜客觀的審視與取舍,魯迅對作者處理史料的方式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與共鳴,并將此種在古代事實中注入新生命的文學形式稱為“歷史的小說”。在翻譯實踐的直接影響下,魯迅將他對“歷史的小說”的理解延續至《楊貴妃》的醞釀與《故事新編》的寫作,不僅“博考文獻,言必有據”,又加入虛實掩映、古今交融之...
郭紹虞重視漢語修辭的文學批評意識————作者:毛宣國;
摘要:重視漢語修辭問題不僅是郭紹虞語言研究的重要特點,也是其文學批評意識的體現。它具體表現在其批評史著作對中國“文學”觀念的把握和對“文體”“文氣”“音律”一類問題的闡釋,以及提出“語法修辭結合論”主張等方面。郭紹虞的文學批評對于漢語修辭的重視,不僅體現了將文學現象與語言現象結合起來闡釋中國文學理論問題的方法特色,而且突出了修辭在語言活動和文學批評中的地位,突出了中國文學批評緊密聯系漢語修辭實踐的理論特...
仁者的同情與詩家的共鳴——杜甫與王維相關四詩箋解————作者:查屏球;
摘要:《奉贈王中允》是在公開集體寫作活動中的作品,杜甫因有過陷賊經歷,對王維因陷賊而被關押受辱之事公開表達同情,在朝議之時,表達了與李峴一致的立場,多仁恕之道�!对绯竺鲗m》是杜甫與王維同臺競技之作,在這次宮中集體創作活動中,王維詩水平最高,杜甫近距離地感受到這位詩壇領袖詩藝的高妙,晚年作《秋興八首》多有取資。杜甫所說“西莊王給事”之西莊,不是據地理方位而言,而是用典,是借謝靈運之宅代指王維輞川山莊。杜...
趙熙批點《錢虞山注杜工部集》考論————作者:張月;
摘要:趙熙作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除詩歌創作追慕杜甫之外,手批杜詩也成規模。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藏四部趙熙批點杜集,手批《錢虞山注杜工部集》為其一。文章以是書為例,通過對底本寄青霞館刊本鉛印眉批作者的辨認,厘清其底本與神州國光社刊本、國學扶輪社刊本三者出版脈絡之關系;又以趙氏批杜勾連其詩文創作,著重考察該手批本所體現的獨特文學文獻價值,以期對趙熙杜詩學及杜集版本研究有所裨益
傳統與現代之間——湘籍詩人趙必振的詩歌創作————作者:李琳;
摘要:趙必振不僅是最早將社會主義學說譯介給國人的翻譯家,而且是一位深受國學傳統與西方現代思想影響的湘籍詩人。其詩歌表現了他在國家危亡時懷有的愛國情感,也滲透著他在入世與出世間的苦苦掙扎。受詩界革命的影響,其詩歌在保留傳統詩歌形式的同時又在意境和語言要素等層面體現了新的突破。趙必振詩歌還對女性進行關注與書寫,其雜糅的女性觀更是映射出那個時代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論洪亮吉游歷性駢文的時空書寫————作者:張雨順;
摘要:洪亮吉一生酷愛游覽,其游歷性駢文的時空書寫具有物境、心境、藝境的三重指向。這種游歷性駢文從物理空間層面形塑了以家園、山水為主的江南圖景,建構了以京城、邊境等為代表的他者,主體與他者的對照結構展現了他的家園意識與江南情結。同時,這種駢文的時空書寫具有心理的維度,充滿了他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敘述,表現了對個體身份的認知與塑造,體現了充盈的心境。這種書寫選取典型場景,縱橫對比時空,調動多種感官描寫,融匯宏觀...
論曾國藩古文“趣味”說————作者:方盛良;代利萍;
摘要:曾國藩在“古文四象”說中,專列“趣味”一象,分論詼詭與閑適,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論中的地位;其對“詼詭之趣”的闡發,豐富與開拓了古代文論中“趣”的內涵與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賢的古文審美傳統,開辟了桐城派文論新天地�!叭の丁闭f的提出,源自其對古文與道統的辯證分析。曾氏“趣味”說得到桐城派后學的積極回應與發展,落實于相關的文學批評與創作上,但其中的禮學思想則多為他們所忽略。曾國藩“趣味”說的提出,在客...
林語堂的歧路、異趣與陌生化————作者:王兆勝;
摘要:林語堂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是最難書寫的一章。他有獨特的人生閱歷、價值觀與文學選擇,還有不一樣的思維、異樣的趣味,以及理性難以達到的“剩余的區域”,給人以陌生感。以往,以慣性思維特別是以魯迅的眼光看取林語堂,往往評價不高,多是批評甚至否定性意見;如果用獨特的“這一個”視點以審視林語堂,就會獲得不一樣的認識,也就更容易理解林語堂的價值與意義
從《夕陽樓日記》的論爭到新月社的創立——重審“淚浪滔滔”事件及其影響————作者:李岳峰;
摘要:“淚浪滔滔”事件的緣起可追溯到以胡適和郁達夫圍繞《夕陽樓日記》為起點的論戰,通過梳理背景,推測出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條件。郭沫若早期敏感沖動的個性氣質、憂愁哀婉的創作風格以及留日時期的故居生活,都為其創作《重過舊居》的動機和經過提供了依據。而從徐志摩要求真實自然的文藝觀出發,可窺探出其指責“淚浪滔滔”的本意應為批評郭詩“情感富余”的修辭手法和揭露文壇“感傷”作品趨于“濫調”的現象。這場筆墨官司一方面刺...
沈從文集外詩文三篇及其他————作者:胡斌;
摘要:新發現沈從文集外詩文三篇:雜文《談統制》《筆和文化》及詩歌《給不會愛人的人兒》。雜文《談統制》和《筆和文化》透露出沈從文對彼時國家命運、文化前途的擔憂,表現了作家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承擔;詩歌《給不會愛人的人兒》是沈從文20世紀40年代公開發表的最后一首詩作,諷刺了某異性友人趨利忘義的畸形人格。另在各版《民國日報》和《文匯報》上新見沈從文初刊作品多篇,一并披露,以供沈從文研究界參考,并補《沈從文全集》...
叩問與回響——沈從文傳統在臺灣的傳承與新變————作者:劉秀珍;
摘要:作為現代文學經典作家及京派核心人物,沈從文以獨特的文學姿態和文化選擇,建構了與魯迅傳統并驅的鄉土中國詩學。同大陸的沈從文接受相比較,臺灣文學創作因發展背景與文化場域不同,對沈從文傳統的傳承與發展呈現出了異趣與差異。探究其獨特性及革新表現,對于開拓沈從文研究新視角及現代文學傳統的創新性傳承有重要意義
試論沈從文20世紀40年代風景書寫中的“自然”與“人事”————作者:馬新亞;
摘要:20世紀40年代,隨著與戰時大環境以及現代性體驗相關的碎片性、瞬時性和印象式風景元素的加入,以及在同時代的非虛構文本影響之下的對地方社會風景的發掘,為沈從文在30年代所確立的、基于理想自然而興發的“自然—人事”一體論風景書寫模式增添了新的美學元素。但歷史前景的匱乏,導致沈從文在40年代文學風景中的“人事”因缺乏統一主題而無法與“自然”構成一種審美張力。這一方面要歸咎于戰時大環境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則...
天國里的方濟各與喇合——試論奧爾巴赫對《神曲》的獨特解釋————作者:張輝;
摘要:語文學家與比較文學家奧爾巴赫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但丁研究者之一。除了他的教授論文也是其成名作《塵世詩人但丁》之外,與大多數同行形成對照,他的但丁研究主要以片段和個案分析見長,且格外重視《天國篇》。本文主要討論奧爾巴赫對《天國篇》第九歌與第十一歌中的兩個人物——方濟各與喇合之故事的獨特解釋,一方面彰顯奧氏的方法論特色;另一方面揭示他關于“悲劇現實主義”的核心思想與《圣經》之預象解釋傳統的內在關聯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