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當代修辭學》
關注()【期刊簡介】
《當代修辭學雜志》創刊于1982年,本刊為雙月刊,主編:游汝杰。國內統一刊號:CN31-2043/H,國際刊號:ISSN1674-8026。
當代修辭學雜志》研究范圍遍及修辭學的所有領域與前沿課題,也在語言應用的許多領域顯示出自己的生命力。作為國內唯一的修辭學專業刊物,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修辭學專業的發展。
【期刊欄目】
當代修辭學雜志設有欄目有:修辭理論,國外修辭學,辭格研究,修辭與認知,修辭與文化,修辭與應用,流行語觀察,修辭散論。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消極修辭有開拓的空間 陸儉明
日本近代修辭學的建立與日中現代化進程 霍四通
雙否定結構句式的情態表達功能 張雪平
現代漢語“數+量+形”結構的機制和動因——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 吳春相
非常規損益構式“V+他2+數量名”的主觀化 樸珍玉
法庭話語打斷現象與性別研究 廖美珍,龔進軍
從關聯視角看庭審互動中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 孫炳文
從修辭的視角看宋金元明文獻中指示詞“兀底(的)”的語義屬性 梁銀峰
仿擬廣告的語用修辭學解讀和仿擬譯觀 吳春容,侯國金
符變與修辭:以“詩中有畫”為例 江承志
中國語言學科如何處于領先地位 林華東
文學論文期刊投稿: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生態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過勞動實現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進而滿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壞了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代謝,成為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本源。這些思想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
21世紀以來,全球生態危機不斷加劇,從生態哲學的視域系統挖掘和審視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自然觀,為人類生態危機的解決尋找良策,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在當今時代體現出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當代修辭學最新期刊目錄
《修辭學發凡》“零度”修辭觀的認知闡釋————作者:盛若菁;祝克懿;
摘要:“零度”修辭在不同的學術體系中有著不同的認知解讀。陳望道的現代修辭學奠基作《修辭學發凡》學術體系中的“零度”修辭為其修辭學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在闡釋修辭與題旨情境、修辭學兩大分野重要概念的基礎上,具體分析了《修辭學發凡》“零度”修辭觀的重要性、可能性與科學性,討論了“連續統”的概念意義、“零度”修辭的連續統功能和連續統理論的認知理據。本文認為,“零度”修辭觀拓展了修辭學研究的范圍,具有將積...
“國民英雄”:航天科技新聞中航天員形象的視覺修辭建構————作者:鞠玉梅;
摘要:本文綜合運用視覺修辭學、建構修辭學、符號學等理論,對主流媒體航天科技新聞建構航天員形象的圖像事件進行研究。研究發現:航天科技新聞對航天員形象的建構宏觀上聚焦愛國主義價值觀,彰顯航天員勇于奉獻的英雄形象,同時,建構的英雄形象也經歷了一定程度上的微觀歷時變化;航天科技新聞主要調用凝縮符號、激活原型與征用儀式等視覺修辭策略對航天員的英雄形象進行建構,實現了借助圖像話語傳遞主流意識形態與文化價值觀念的修辭...
《特色修辭學》出版————作者:錢緣源;
摘要:<正>湘南學院曹石珠教授所著《特色修辭學》一書于2024年9月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第一部系統研究漢語非語言要素修辭的專著。著作立足于古往今來語言要素、非語言要素都可以修辭的理論和實踐,對漢語語言要素修辭、非語言要素修辭和語言要素修辭與非語言要素修辭的綜合運用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提出了漢語修辭以語言要素修辭為主,非語言要素修辭為輔,二者各自獨立又相互配合的重要觀點。該書集數十年的研究積...
兩種構式分析路徑的對話——從“詞語—構式”之間形義關系的識解談起————作者:楊舟;施春宏;
摘要:一個詞語出現在多個不同的句式中,受句式的句法配置和語義結構的影響,其形式與意義凸顯的側面并不相同,這實際體現了詞語和構式之間形義關系的相互作用。本文圍繞“詞語—構式”之間形義關系的識解方式和結果,引出認知構式語法和生成構式主義的解釋路徑,進而探討兩種語法理論對立和分異的表現以及互補和融通的空間。本文重點指出,認知構式語法和生成構式主義在說明構式義和達成結構化目標這兩方面存在互補空間,同時扼要概括兩...
麗特摩爾的具身隱喻理論————作者:胡壯麟;
摘要:英國學者杰內特·麗特摩爾(Jeamette Littlemore)曾收集和審讀六百多篇當代隱喻研究的文章和相關專著,關注的內容主要涉及隱喻的具身性和認知性。在此基礎上,麗特摩爾提出:具身隱喻是在具身認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本文重點介紹麗特摩爾關于具身隱喻研究的多種理論和方法,內容涉及根隱喻、概念隱喻、相似性隱喻、隱喻抽象性的層次體現、場景和具身根隱喻的源頭等
基于互文機制的修辭構詞例談————作者:祝克懿;閃洪;
摘要:本文從修辭創新思維出發,在互文空間中探索當代修辭構詞形態的衍化路徑,推導在漢英對話語境中,由于網絡技術的支持,漢語修辭構詞呈現的動態多元發展態勢:一方面,利用傳統意義上的修辭手段構詞精彩紛呈;一方面,派生式構詞規模化發展,部分復合式構詞有向派生式構詞衍化的傾向性,修辭主體于創新思維、語言感知、選擇性注意、記憶加工等方面具有與時俱進的認知能力。文章以“X+力”構詞模式作為典型案例,通過描寫其內外結構...
漢語說明語篇中互動式元話語的分布特征考察————作者:劉云;郭海瑞;
摘要:本文采用元話語分類框架,以漢語說明語篇中的互動式元話語為研究對象,通過定量統計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歸納漢語說明語篇中互動式元話語的類別,統計各類互動式元話語的使用頻次,考察說明語篇中互動式元話語的具體使用特征和篇章分布情況,并對其語用功能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漢語說明語篇中的互動式元話語類型多樣,各類互動式元話語在使用頻次上存在較大差異。這主要與說明語篇特殊的行文目的、特定的表達偏好以及特別...
漢語“對稱結構”之體認分析及其解釋力————作者:王寅;
摘要:對稱結構常被視為一種修辭手段,本文依據體認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將其視為漢民族語法機制中一種最重要的體認方式。體認語言學核心原則“現實—認知—語言”認為,現實中諸多對稱現象是心智中形成對稱思維的基礎,據此形成了語言中諸多對稱結構。這對于漢語語法具有較大的解釋力:漢語詞匯絕大部分是雙音詞,這便是對稱思維的認知結果。又因漢語在詞層面和句層面上的組織方式具有同構性,大多數特殊句法現象(本文主要論述名詞謂語句...
漢語時量并入式——論事件與參與者間的屬性轉移————作者:劉美君;張曉培;
摘要:本文探討了如“我讀了一天的書”這類形義錯配句式的認知機制。這類句式中的時量短語,如“一天”,語義上表示事件的持續時間,但在句法上卻被“修飾標記”“的”標示為賓語名詞的修飾語。此類句式中時量短語被編碼成賓語修飾語的現象,即“時量并入式”,體現了一種“從事件到參與者的屬性轉移”(Event-to-Participant Attribute Transfer),在修辭學中則被稱為“移位修飾”(Trans...
當前我國立法語言中的但書研究——兼論我國立法中但書表達的技術規范————作者:殷樹林;文馬虹;楊帥;
摘要:“但書”是晚清傳入我國的日語外來詞,指在既有法律規范之后,通過連詞“但”或“但是”引導對前文進行限制或補充,并與前文主條款有依存關系的特殊法律規范。本文基于自建語料庫,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從語言學和法學角度對當前我國立法語言中的“但書”進行了考察,在類型上將當前我國立法語言中的“但書”分為三大類七小類,指出了當前我國立法中但書表達存在的六個方面的失范現象,并從立法技術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期刊學術生態與學科理想————作者:祝克懿;
摘要:<正>隨著2025年新曙光的來臨,修辭學科和《當代修辭學》學術平臺也迎來了新的使命。綜觀欣欣向榮的學術生態:新學科背景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總目標早已規劃好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新任務,而以總目標作為指導思想的修辭學科建設也擁抱新時代的新要求,正積極地解決學科內外發展已經產生的系列問題。比如:1)期刊發表的學術成果如何承載學界和各類評審機構的學術評價?2)什么品質可以作為期刊學術理...
ChatGPT等語言大模型到底做對了什么?——語言大模型的世界模型和感覺知識的來源探秘————作者:袁毓林;
摘要:本文主要討論ChatGPT等語言大模型到底做對了什么,才得以生成語言通順和內容連貫的文本。文章首先介紹機器和人類在問題解決等方面的差別(難易倒置),說明語言大模型不是只會轉換符號的“中文房間”,而是一個能夠通過文本中的有關描述來重構世界模型的“柏拉圖洞穴”。然后介紹辛頓和蘇茲凱維等語言大模型奠基者對于大模型的工作機理的有關見解,通過分析包含名詞“桌子”和形容詞“餓”的語句的意義,說明大模型通過訓練...
文本對話的表現:跨文本聯系與文本間聯系————作者:格里莎耶娃·柳德米拉·伊萬諾夫娜;姜宏;汪吉;韓笑;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文本對話問題。“文本對話”是一種隱喻性表述,用以指稱那些本質、功能潛質、屬性皆不同且可通過不同特征進行辨識的異質現象。文本對話需從主題、稱名、認知、功能及意向等視角進行描寫,其中又涉及從認知、互動、語言(包括結構)及文本語法等角度體現文本對話的不同標志。文本對話是現代語言文化交際實踐中最具特色的表現形式之一。本文重點探討文本對話在語言文化領域中所產生的影響,為此,還需考察計算機輔助交流...
歷史話語的多元符號特征————作者:米尼亞爾-貝洛魯切娃·阿拉·彼得羅夫娜;金玄;姜宏;
摘要:本文致力于探討語言和視覺符號系統在歷史話語中的運作特點。本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揭示歷史學家在傳達信息時所使用的語言與視覺手段之關聯的重要性。本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建立在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科學著作之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話語分析法、語言分析法、解釋性分析法。研究揭示,在歷史話語中,借助多樣化的符號渠道,人類對于歷史事件的信息獲取過程得以有效簡化及系統化,這些信息以史學家提出的方式作為記憶保存下來。作為不可...
從虛擬類同到合預期性:自然會話與自媒體中的“也是”————作者:高華;劉丹青;
摘要:關于副詞“也”從表示類同的基本語義如何發展出表示強調、委婉等語氣已有諸多研究。我們留意到在一類自媒體語言中“也”與“是”融合發生詞匯化,頻繁用于講述和評價,屬于目前“也”字研究中各種定性都無法覆蓋的用法。本文從互動語言學的視角探析此形式在短視頻解說話語中的用法和功能,并與自然會話中“也是”的分布和使用進行比較。我們認為,“也是”詞匯化是“也”和“是”各自功能擴展的結合。語氣副詞“也(是)”的核心語...
語言生態視域下語言認同的內涵和特點————作者:李妙文;張先亮;
摘要:語言認同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其重要性不僅僅是對語言本身的認同,而且還影響到語言能力的提升,甚至會影響到對民族、文化、國家的認同。在語言生態系統中,語言認同作為語言與環境之間的中介環節,與二者形成了“語言—語言認同—環境”的互動關系。語言認同與各系統、各要素間錯綜復雜的關聯和作用方式使其呈現出情感認同、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等內涵,以及被動性、自覺性、多元性和層級性等特點
“本質的時間化”:修辭運作及對我國當下的重要啟示————作者:鄧志勇;
摘要:“本質的時間化”是伯克(Burke)新修辭學提出的修辭策略。“本質的時間化”是一種戲劇主義行為,它蘊含了這樣的哲學觀:“被語言引發、通過語言運作、最終超越語言所限”。“本質的時間化”有兩種基本途徑,即“歷史回歸溯源”與“終極態描本”。鑒于這兩種修辭策略是西方文化中常見且有效的策略,本文認為它們對我國當下對外傳播具有較大的啟示
可能性與真實性——網絡公共修辭“后真相”問題研究————作者:邢兆梅;
摘要:網絡公共修辭的“后真相”問題是指修辭主體利用只能提供可能性意見或具有誤導作用的競爭性真相來煽動情感、主導輿論,由此導致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中被忽視。從修辭哲學視角看,其反映的是修辭的“可能性”與“真實性”之間的關系問題。由此,文章闡釋了修辭中“可能性”的真正內涵為“很可能為真”或“很可能是真誠的”,挖掘了修辭的真實性本質的實在論哲學基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網絡公共修辭的真實性原則,包括情感真實、符...
再論“后真相”時代話語修辭研究的新路徑:批評敘事分析————作者:陸嬌嬌;
摘要:“后真相”時代的話語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和操縱性等新特點,后經典敘事分析流派與批評話語分析在語言的社會實踐取向和批判主義立場上具有同質性,二者可相互融合,并在新修辭學的修辭認識觀維度形成新研究范式,進而從批評視角考察敘事如何被話語生產者用于實現特定的話語修辭目的。本文認為,該研究范式可采取批評敘事分析的研究路徑,通過五步三層面分析框架,系統把握社會話語的敘事結構模式、特征與類型,并借助話語規范性批...
《語篇意義整合的過程、機制與手段研究》出版————作者:錢緣源;
摘要:<正>上海師范大學殷禎岑副教授所著《語篇意義整合的過程、機制與手段研究》于2024年7月由學林出版社出版。該書在互文性理論和耗散結構理論的雙重視域下討論語篇整體性的實現過程、機制與手段。該書認為,語篇的意義不是天然的鐵板一塊,而是多源異質的意義片段在當下語篇空間中交織互動、從混亂到有序整合生成的結果。全書除緒論和結語外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二至四章,梳理各學科對語篇、意義、整合等論題的研究,界定核心...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