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貴州文史叢刊》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貴州文史叢刊》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貴州文史叢刊》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貴州文史叢刊》是貴州省文史研究館主辦的學術性、知識性、資料性文史類國內外公開發行學術期刊。1980年創刊,是貴州省改革開放后創刊最早的學術期刊之一。《貴州文史叢刊》遵循立足貴州,面向全國,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力求辦出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為社會主義物資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本刊從文學、史學、哲學、宗教、科技、教育、民俗等方面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介紹貴州的人文地理、風俗民情,宣傳貴州,了解世界。本刊裝幀精美,中英文對照,是一本貴州文史研究者的學術刊物。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歷史研究、文學藝術研究、思想文化研究、教育研究、民族研究、貴州歷史、文化、民族研究、文物與考古。
2014年02期目錄參考:
1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 薛仁明 1-7
2 《史記.越世家》中的范蠡 張文江 8-13
3 熊十力“體用不二”本心論哲學的邏輯建構 張韶宇 14-17
4 淺談元代官吏休假制 劉香玉 18-22
5 “給僧道度牒”與“命道箓司造周知冊”——論明王朝的道教管理制度 曹群勇 23-29
6 四川方志所載節慶演劇史料輯考 張志全 30-37
7 民族整合與文化認同:努爾哈赤漢人“恩養”政策 何 博 38-44
8 變革時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塑造與形成——以殷海光為例 楊毅豐 45-51
9 論用典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作用——以中國歷史話語中的著名三釣為例 楊大方 52-58
10 王同軌交游及其小說創作 夏 杰 59-62
11 論湯炳正先生《原“名”》之學術價值——從語言起源和文字與語言關系兩層面上考察 力 之 63-69
12 談文學作品中“盜亦有道”的奸夫形象 張 泓 70-74
13 西藏文化與《西游記》關系縱深研究預測 王曉云 75-81
14 康天順與鎮遠第二俘虜收容所管理工作的改進 袁燦興 82-86
15 形上追求——禪宗影響下董其昌山水畫形式語言分析 姚東一 87-91
16 民初貴州的“實業興黔”討論 許 峰 92-97
17 顧彭年:文學研究會中的半個貴州作家——兼及其他貴州籍會員 杜國景 98-106
18 近現代貴州古琴藝術的歷史沿革及發展 朱 博 107-109
19 安順城市文化景觀溯源及文化特色探析 彭 瑛 110-116
政工師論文范文:產權管制研究范式及其現實意義
摘要:產權管制理論范式把“產權管制一公共領域一租金耗散”和“信息約束一管制放松一經濟增長”這兩個定律作為內核,并以原因、過程和績效三個假說作為保護帶。該范式把經濟體制轉軌理解為一個產權管制不斷放松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圍繞交易費用的內生性、外生性和內外均等化三條邏輯構建產權管制的契約范式,從而相應得到“剩余權利全面管制的工資契約”、“剩余權利無管制的定租契約”和“剩余權利均衡管制的分成契約”三個命題,最終構成一個基于產權管制契約范式的國家理論。該理論強調不同的產權管制契約類型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產權管制制度結構。從而形成不同的國家組織模式。
關鍵詞:政工師論文范文,產權管制,管制放松,制度轉軌,國家理論,政治交易費用
一、引言:從產權的國家理論到產權的管制范式
新制度經濟學家Furubotn和Pejovich曾經斷言,沒有國家理論的產權經濟學不是一套完整的產權理論。為此,Barzel提出若干基于產權范式的國家理論。但是,該理論范式只是運用產權制度變遷理論與委托代理博弈理論分析國家的起源與演進,卻沒有解釋國家行為是如何影響產權的形成與執行的。于是,umbeck建立了一個“權力制造產權”的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Noah & Wengast和Acemuglu運用現代政治經濟分析模型建立基于權力范式的國家理論。但關鍵的問題是,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產權被理解為個人直接消費或通過交易而間接消費某項商品的能力,而國家權力給個人賦予的法權或所有權只是起到強化個人產權的作用。可見,產權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構建并不能僅僅通過國家理論的權力范式來實現。
貴州文史叢刊最新期刊目錄
略論古代目錄中的子部法家類書籍分類————作者:盧雪姣;
摘要:“法家”在古籍中的詞義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先秦法家學派、刑法之學與典獄之官。在清代以前,文獻目錄中的子部法家類通常僅著錄先秦法家類書籍。《四庫全書總目》首次將歷代刑法之學的書籍歸入法家類,并為之后的文獻目錄所借鑒。這兩種著錄規則體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目錄編纂的演變,以及編纂者對于“法家”詞義的不同理解。將歷代刑法之學書籍收入其中,豐富了法家類書籍的范圍,但從目錄學的角度來說,“法家類”書籍的出現年代、表...
《尚書通考》版本源流考論————作者:梁博琦;方韜;
摘要:元代學者黃鎮成所著《尚書通考》,是研究元代文獻學發展情況的重要材料,從元代至清代,出現了多個刻本與鈔本。今存元代刊本有:國家圖書館所藏兩部元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本,四部書當為同版先后印本。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通志堂經解本以該系統元刊本為底本,其后主要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徐時作補訂本、四庫全書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清鈔本等。經考證研究發現,這些刻本與鈔本均...
汪家禧本《意林》考論————作者:丁新宇;
摘要:浙江仁和汪家禧收藏的《意林》,號稱“宋本”,是學者們校勘、輯佚子部書籍的重要依據。大多數學者對其真實性未持異議。然在進行文本對比研究后,我們發現此本在流傳、內容等方面尚有一些問題需要考證。這一版本很有可能是用天一閣本和《說郛》本拼接而成,不是真正的宋代版本。雖然此本已經失傳,但其校記和殘卷仍在。對前代學者使用這一版本進行的研究,有不少地方還需要重新考訂
利用鐮倉寫本《群書治要》等校勘《逸周書》叢札————作者:夏虞南;
摘要:鐮倉寫本《群書治要》中保留了《逸周書》中的《文傳》《官人》《芮良夫》三篇的部分文段,這些文段對校勘和研究《逸周書》在唐宋時期甚至更早的文獻面貌提供了新的依據。以元刊本《逸周書》為底本,結合鐮倉寫本《群書治要》及其他相關寫刻本文獻進行校勘,可揭示由脫文、錯簡、訛誤、傳文羼入所導致的各種文獻差異。《群書治要》作為唐代重要的資政之書,對《逸周書》等三篇文章的選輯,反映了唐朝初年史書著錄在選官制度、田政律...
貴州省博物館藏清代科舉文獻選萃————作者:安琪;
摘要:<正>科舉文獻指記錄歷代科舉考試的各類文本和檔案。貴州單獨開科取士始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在此之前,貴州考生需赴云南參加考試。嘉靖九年(1530),思南籍官員田秋奏報明廷,為方便貴州考生應試,鼓勵貴州各地興辦文教,應就近在貴州開設考場。嘉靖十四年(1535),終獲明廷允準,準許云南、貴州各自設科。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貴州首次鄉試舉行。貴州開設科舉考場的時間雖然較晚,但科舉文獻存量較...
四庫提要分纂稿二篇輯釋————作者:楊勝祥;
摘要:分纂稿是研究四庫學的重要參考史料。多年來,學界在收集考釋四庫提要分纂稿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文章在諸家輯釋之外,從四庫底本《南部新書》及《藏園群書經眼錄》“《元音》十二卷”條分別輯得汪如藻、姚鼐分纂稿各一篇。通過與相關文獻比勘,考釋出兩篇分纂稿對于四庫學研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并且認為在分析四庫提要的形成過程時,不僅要關注作為形成基礎的主要分纂稿,還要重視在修訂增補中起到參考作用的其他分纂稿
《子午山孩》:一體兩面的鄭珍詩傳————作者:袁本良;
摘要:鄭珍是晚清時期貴州的著名學者和詩人。他的《巢經巢詩》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情感、超卓的詩歌藝術水平,得到近現代諸多學者名家的廣泛稱譽。貴州著名作家戴明賢以《巢經巢詩》為基本素材,結合鄭珍的治學和生活經歷,耗時數年撰寫了《子午山孩》這部鄭珍的詩傳,以特殊的文本形式對鄭珍的人格和詩風作了精到解讀和高度評價。閱讀研究《子午山孩》,可以看出此書從形式到內容具有“一體兩面”的特點。文章對這一特點進行揭示和分析,希...
宋至清代貴州地區字輩取名法的生成及其演變————作者:管慶鵬;
摘要:字輩,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輩分的字。宋至明中期,貴州地區的大姓較早地使用了字輩取名法,主要采用了“轉派”的方式使用字輩;明中后期,字輩取名法逐漸被衛所后裔、外省移民與部分原住民家族所使用;清代中期以后,貴州多地的字輩取名法使用出現了從“轉派”到“流派”的演變,繼而出現了各地宗族之間的字輩整合,字輩取名法逐漸得到規范和廣泛使用。文章通過查閱相關史料并進行田野調查,對宋至清代貴州地區字輩...
?簋、伐簋歷日與王年考證————作者:桂珍明;
摘要:周代青銅器?簋與伐簋兩件銅器均是王年、月份、月相、干支四要素俱全的青銅器。在學界對此兩件銅器銘文歷日和王年認識的基礎上,文章以古天文歷術“四分術”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月相定點說,著重分析?簋、伐簋銘文中的實際天象數據,最終考定?簋銘文所載之王年及歷日應為周宣王二十八年(前800)正月十五日既生霸丁卯,伐簋銘文所載之王年及歷日為周平王七年(前764)正月初吉甲申,亦即是正月初一甲申
論宋代金石學者對長安石刻的著錄————作者:吉艷麗;
摘要:宋朝初年,在崇古之風的影響下,金石學漸興。長安故地作為唐朝都城所在,有大量地表石刻存留。隨著時間的推移,唐代長安石刻得到許多宋代學者的關注,不少學者自發搜訪、保護和研究長安石刻。這些石刻以“實物”與“拓本”等形式進入宋代各類石刻著作,《集古錄》《京兆金石錄》《金石錄》等書籍較為完整地記錄了宋代學者對長安石刻的研究情況。宋代學者對長安石刻的研究,推動當時金石學的發展
《甲骨文合集》36661、40311釋文研讀札記————作者:龍正海;
摘要:文章是契文研讀的二則札記。第一則根據近年出版的《殷墟》04號中所刊布清晰圖版校勘補正《甲骨文合集》36661著錄釋文。藉由核校發現,該版辭條凡見有七,應當依從自內向外、自下而上的行款走向安排次序。其中,頗有爭議的盾紋左上方卜辭應作“其于己卯,王廼各召,王弗每(悔),■(擒)?二”“■丁卯王□各■王[弗][每(悔)],■(擒)”理解為宜。第二則是對《合集》40311“戚”字加以補說。研究發現,該“戚...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提要辨正十五篇————作者:孫利政;
摘要:《四庫全書總目》作為中國古代集大成的目錄學著作,為學界研究中國古代目錄學提供了重要參考。然因其卷帙浩繁,且出于眾人之手,訛誤錯漏之處在所難免,對其進行考辨校訂的專著、論文也不斷出現。本文以中華書局整理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為底本,參校各種類型的四庫提要,并采用《總目》著錄之典籍與提要征引之原文獻,對史部地理類十五篇提要存在舛誤之處加以辨正
貴州省博物館藏明刻本四種述略————作者:安琪;
摘要:明代是我國歷史上雕版印刷業發展較快的時期。按書籍的版本特征,此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洪武至正德年間(1368—1521)為第一階段;嘉靖至隆慶年間(1522—1572)為第二階段;萬歷至崇禎末年(1573—1644)為第三階段。貴州省博物館所藏明刻本多為善本,亦有孤本,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本子,至今有四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現就所入選四部古籍進行考述
鄭玄《毛詩譜》的地理文獻構成及來源探微————作者:閆曉涵;
摘要:《毛詩譜》是東漢經學家鄭玄在《詩經》學領域的力作,我國古代有關《詩經》地理學的研究大多肇端自鄭玄的《毛詩譜》。在地理資料的取材方面,鄭玄吸收了《禹貢》《史記·貨殖列傳》《詩緯·含神霧》和《漢書·地理志》等史料的相關內容,并以《漢書·地理志》作為主要的文獻來源。《毛詩譜》為理解《毛詩》的地理風俗和人文背景提供了較為詳實的依據,對后世的《詩經》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淮海集箋注》補遺詩文考辨————作者:耿森;
摘要:《淮海集箋注》是目前秦觀詩文集較完善的整理本,但此書補遺時輯入了若干他人的作品。經考,《納涼》詩乃陸游《橋南納涼》詩中的詩句。《白鶴觀》應為黃庭堅詩。《除中書舍人謝執政啟代》為王敬之等人誤輯。《請高飛新老開堂疏》作者應為鄧肅。《論書貼》作者應為黃庭堅。《獻東坡》《蝗蟲謝神祝文》作者當存疑待考
鉤脈比類取象帶鉤質地、形制、年代考論————作者:畢洋;柳長華;
摘要:基于中醫脈學文獻中鉤脈的脈勢特征以及后世對鉤脈脈態的理解與醫理研究,結合考古出土帶鉤的質地、形制及其流行年代來看,以鉤脈比類取象的帶鉤,可能指的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曲棒形和琵琶形銅帶鉤。依據考古出土曲棒形、琵琶形銅帶鉤的主要流行時間可以推測,古代的醫師大致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開始以平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曲棒形、琵琶形銅帶鉤的形制比類取象中醫脈學理論中的鉤脈。因此,僅就《黃帝內經·素問》中《平人氣...
略論務川考古遺存中的秦文化特征————作者:張曉超;趙蓉;
摘要: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在貴州務川地區陸續出土為數較多的古代歷史遺存,是黔東北乃至整個云貴高原的重要考古發現。這些歷史遺存自出土以來,引起了學界有關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已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經筆者對這些歷史遺存進行仔細比對分析,并進一步查閱相關史料發現,就其形制等方面來看,不少器物帶有明顯的秦文化特征;再從這些墓葬的葬俗等方面來看,其與秦文化墓葬系統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
貴州六盤水的古代巖畫————作者:敖波;
摘要:<正>巖畫是指在巖壁表面用石質或金屬等工具磨刻,或用赭紅色顏料涂繪出的各種圖形或符號,用以表達古人的生活場景以及愿望和想象。歷經滄桑,許多巖畫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審美價值。巖畫研究者依據巖畫繪制技術和巖畫風格差異,將我國古代巖畫劃分為南、北兩大系統。貴州巖畫屬于用紅色礦料在巖壁涂繪而成的中國巖畫南方系統,整體風格與內容接近四川、云南和廣西等鄰近省區發現的巖畫
論《漢書》對《史記》合傳體例的承繼與改進————作者:白少雄;
摘要:在我國古代的史書編撰中,司馬遷首創合傳之體,這種體例對其后的班固影響較大。班固在著錄史書時,不僅將《史記》中的兩人合傳變為多人合傳,還將其應傳而未能詳載的人物傳記進行合傳。此舉擴大了單篇傳記的容載量,使《漢書》對人物的著錄更為詳實。在此過程中,班氏還調整了以往史書中傳記次序和篇章命名的不足之處,確定了著錄史書時應依照以時為序、事類相近以及具有勸誡意義等著錄規則。班固的這些做法,使《漢書》從體例上得...
“海棠香國”考略————作者:熊茂松;陳奕婷;
摘要:巴蜀大地的大足、榮昌、永川、樂山、涼山、成都等地都在使用“海棠香國”這一雅稱,但依據各有不同,自說自話,難成定論,考查“海棠香國”的源流已屬必要。今查歷代文獻,“海棠有香”一說最早出現于唐德宗貞元年間賈耽所著《百花譜》,所指地點為昌州(今重慶大足、榮昌、永川等地),“海棠香國”最早出現于五代時期,亦指代昌州(亦屬今重慶大足、榮昌、永川等地)。兩宋時期,多有文獻記載昌州為“海棠香國”。明代萬歷年間,...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