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藝苑》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藝苑》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藝苑》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藝苑》綜合藝術類刊物。以發展與繁榮文化藝術事業為辦刊宗旨,以審美、自由、平等和寬容為價值選擇,傳達藝術經驗,體驗藝術審美,關注藝術流變,展示藝苑成果,為藝術工作者和藝術愛好者構建良好的藝術交流平臺。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公布的2007年度《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量藝術類排名前30名中,《藝苑》與《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并列排行第11位。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本刊特稿、理論探索、欣賞評鑒、文化視野、影視長廊、藝術教育、藝苑畫廊等。
期刊優秀目錄參考:
1 印象諾曼底——周向一法國寫生油畫作品選登 周向一; 1-4
2 現代是西方的嗎?——印象派繪畫的跨文化屬性 李勇; 6-15
3 都市景觀與游客凝視——當代開羅城市問題攝影 崇秀全; 16-20
4 歷史、意象與身體——城市美學的三個維度 鄭露蕎; 21-26
5 對三聯畫的形式溯源——兼論西方基督教繪畫的古老根基 何茜; 27-31
6 西方現代繪畫中的自由因素解讀——以立體主義、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為例 李為民; 32-33
7 “荒島”電影情節中個體精神的懷疑與救贖——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 張燕; 34-36
8 《大明劫》:追憶中的歷史質感 范舟; 37-39
9 政治性悲劇與現代化悲歌——《霸王別姬》與《悲歌一曲》比較談 金虎; 40-43
10 論讓-皮埃爾·熱內前期電影中的父權隱喻 趙軒; 44-46
11 茶藝表演闡微 陳力群;郭威; 47-50
12 福建漳州旅游商品包裝的整合與推廣研究 李艷; 51-53
13 另一個緯度——泉州當代藝術展 黃曦農;余深清; 54-59
14 探析通感在數字交互裝置設計中的應用 楊璨榕; 60-62
15 《蔣公的面子》的喜劇性 周淑紅; 63-65
16 羅蘭·巴特文本理論下的《戀人絮語》 俞航; 66-68
17 重讀與對讀:《父親》的“魅” 徐一超; 69-71
改革與開放投稿: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居生態環境設計研究
〔摘要〕在城鎮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的和諧建設理念成為人居建設的指導思想。在城鎮化的初始期就應注意開展人居生態環境設計的研究,并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強化這一研究,這對城鎮化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改革與開放 ,城鎮化,人居生態環境,可持續
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加速期,在這一時期,城鎮化必然會伴隨到來,并隨著經濟發展的加速而加速。貴州省已經把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帶動戰略,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是一個必然的、可以預期的趨勢。城鎮化的發展伴隨著大量建筑物的產生,而這些建筑物一旦定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可能消失,不可能改變。因此,在城鎮化的初始期就應注意開展人居生態環境設計的研究,并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強化這一研究,這對城鎮化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藝苑最新期刊目錄
原創展覽的互文性傳播策略研究——以《宋詞里的福建》為例————作者:樊俊嬌;江凈沙;
摘要:2008年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飛速發展。新時代背景下,各級博物館不斷加大“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力度,涌現一批展示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品質展覽。福建博物院立足地域特色,推出的大型原創展覽《宋詞里的福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文章從傳播學視角出發,對該展覽的互文性傳播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展覽提供可借鑒的路徑
“雙創”背景下現代雕塑設計課程改革研究————作者:李兵;徐傲楠;
摘要:雕塑設計作為現代藝術領域的重要部分,在表現時代特征、彰顯文化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用型高校藝術類專業現代雕塑設計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紅色教育、專業教育以及創新創業教育,讓現代雕塑設計課程的教學更具有思政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紅色教育的內核是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專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屬性,是對某個領域知識的深度學習與思考,而創新創業教育對于提升國家競爭力具有不可...
高校聲樂課程的本土化建構——以福州傳統音樂為例————作者:楊明玉;
摘要:福州豐富的本土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滋養著一代代福州人,文章在對福州市9所高校的聲樂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進行調查的基礎上,積極領悟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思考如何結合福州本土優秀的傳統音樂創新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實現 “筑夢新征程,放歌新時代”,落實高校音樂專業學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樹立
從學報視角看藝術職業院校科研與教學的互動創新模式————作者:景獻鈺;
摘要:在當代高等教育發展中,藝術職業院校正面臨著如何更好地實現科研與教學互動的挑戰。隨著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創新已成為高校提升綜合實力的重要驅動因素。在此背景下,研究藝術職業院校的科研與教學互動創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從學報視角深入探討藝術職業院�?蒲信c教學之間的互動關系,分析其在實現教學質量提升和科研能力強化方面的潛力,梳理當前藝術職業院校在科研與教學互動方面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創新模式,以期讓...
原味——倪可風書法作品賞析————作者:倪可風;
摘要:<正>~
《哪吒之魔童鬧�!返募夹g現代性與文化主體性:中國動畫工業的突圍——基于敘事重構、產業協同與哲學隱喻的多維分析————作者:王雨馨;里曉行;
摘要:《哪吒之魔童鬧海》通過敘事、技術與文化的多維突破,展現了中國動畫從本土化探索到全球化競爭的全新格局。影片以哪吒從“自我覺醒”到“世界對抗”的成長為核心,探討權力規訓下的個體選擇,打破“魔”與“仙”的二元對立,揭示存在主義內核。技術層面,依托自主研發,實現從技術“追趕者”到“定義者”的跨越,并將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東方美學符號。產業上,影片開創全產業鏈開發模式,IP價值通過漫畫、游戲、文旅等多元化路徑...
《唐探1900》:喜劇糖衣下的“思想炸彈”————作者:王小尚;譚雅文;
摘要:2025年春節檔電影《唐探1900》作為“唐探系列”新作,它既繼承了前作典型的喜劇懸疑類型范式,又開拓性地引入了對歷史、人性以及社會的深度思考。此外,該片的驚喜之處在于,它既滿足了春節檔電影中合家歡的特質,又巧妙地將華人移民史植入偵探推理的情節,使其兼具了娛樂性與思想性。基于此,文章從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角色塑造、視聽語言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該影片的藝術特色與思想價值,以期為類型電影研究提供新的視...
視覺工業中的神話轉碼:《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的狂歡與困境————作者:吳英華;劉晨蕾;
摘要:《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現代性視角重構傳統神話,通過解構《封神演義》的敘事框架與人物原型,將“天命神授”轉化為“人本覺醒”的哲學命題。影片以工業化流程整合文化符號,構建“封神宇宙”的產業生態,并通過殷商美學與神魔法相的視覺實驗開辟東方奇幻新緯度。然而,影片亦暴露出工業化敘事的雙重困境:視覺奇觀的過度堆砌擠壓了倫理反思的空間,神話轉碼的策略雖突破傳統范式,卻在與當代認知的融合中產生裂隙。這種重構與...
話劇《奔月》:神話原型的當代演繹與審美表達————作者:胡明華;張舒函;
摘要:2024年肖競導演的戲劇《奔月》改編自當代作家魯敏的同名小說。戲劇編導根據自身對小說神話原型敘事的理解和闡釋,設置了不同的敘事視角來構建人物沖突;在舞臺空間的處理上根據人物、情節和主題表達的需要呈現不同的變化和特色。導演和舞美設計通過現實與夢幻結合的舞臺意象來表達現代人對自我認同的探求,使“嫦娥奔月”的神話原型在當代敘事中得到了生動演繹與審美表達
清代畫風影響下的朝鮮末期畫壇——以朝鮮畫家金圭鎮為中心————作者:李謙;
摘要:朝鮮末期,伴隨著以金圭鎮為代表的朝鮮畫家同中國畫家交流的逐漸頻繁和深入,朝鮮畫家不斷吸收中國繪畫風格和手法,促進朝鮮畫壇新式畫風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畫家金圭鎮在中國游歷多年,親身體會到上海等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書畫作品濃厚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氣息,借助揚州畫派、海派繪畫的題材和風格,致力于朝鮮書畫作品的商品化和世俗化改革,無論是在繪畫題材選擇上,還是繪畫技法上,都呈現出濃濃的“中國風”意味
以禮承樂——南音“拜師儀式”的傳統與當代————作者:陳振梅;翁嬌玲;
摘要: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中禮樂關系密不可分,孔子也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全人教育主張。南音作為閩南語系地區廣泛流傳的傳統音樂,以文化、空間、技藝為載體,通過樂的交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禮的關系,其中,拜師儀式是最為密切與直接的一種呈現方式。傳統的拜師儀式突出“館閣”“徛館先生”的核心地位,當代的拜師儀式則弱化了這兩個關鍵因素,體現出多樣化的文化空間和身份職能,但不論是...
閩籍書畫名家黃羲國畫作品選登————作者:黃羲;
摘要:<正>~
技術變革賦能產業升級:2025年春節檔電影觀察————作者:周星;張慧乾;
摘要:2025年春節檔電影在技術革新、內容供給、政策刺激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實現了票房與觀影人次的歷史性突破,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檔期樣本。這不僅是市場強勢復蘇的標志,更是中國電影工業化能力的集中體現。檔期內影片通過本土化敘事與視聽奇觀的融合,重構了觀眾的社會情感與集體記憶。同時,票房狂歡背后的隱憂值得重視,如檔期內馬太效應和虹吸效應凸顯、部分影片的口碑與票房存在錯位、影片先天缺陷(IP依賴、...
戲曲文獻中重文符號的形態與釋讀————作者:龍賽州;陳燦;
摘要:古代書籍在傳抄和刻印過程中,為節約時間,對前后字詞相同的使用特殊代號進行表示,這些特殊代號我們一般稱之為重文符號。戲曲文獻中的重文符號形態多樣,有重字、重詞、重句等多種方式,展現出了與其他文獻不同的形態,釋讀時除了依據前字,還可根據上下文、曲牌格律等方式進行。在戲曲文獻中,另有“前腔”“合前”等具備重文意義的特殊詞語也需注意
主觀戲劇的建構與私人悲劇的書寫——論斯特林堡室內劇《雷電雨》————作者:宋林羲;
摘要:斯特林堡創制的室內劇(Chamber play)不僅是戲劇形式的革新,更是其主觀戲劇理念與私人悲劇書寫的雙重實踐。文章以《雷電雨》為研究范本,揭示室內劇如何通過舞臺形式解構時空秩序,構建起主體精神的外化場域。斯特林堡通過視覺藝術“疊印”的創作手法與“幽靈回返”的敘事策略,將資產階級家庭空間轉化為現代性困境的隱喻裝置。劇中人物在記憶與現實的交疊中陷入生存僵局,這種無法調和的內心沖突既構成了主觀戲劇的...
篆刻印章尺寸變化及其影響研究————作者:沈金濤;關普揚;
摘要:篆刻,即文人印章藝術,亦被稱為“方寸藝術”。在其上千年的發展史中,因為用途、材質、鈐蓋對象等諸多因素的變化,總體逐漸呈現由小放大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在當代愈演愈烈,篆刻家嘗試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進行藝術創作。部分篆刻作品的尺寸之大、質量之大前所未有,以至于失去了印章的鈐蓋功能。此類現象帶來的深遠影響,最為直接的就是篆刻指代文人印章藝術的定義恐難以涵蓋當下包羅萬象的藝術創作,篆刻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實際...
審美經驗與動作符號投射:人工智能編舞藝術作品的美學重塑————作者:溫濟民;
摘要:科技作為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新工具與新媒介,其與藝術之間的關聯性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緊密。當前,現代科技與舞蹈藝術在多元媒介上的深度融合,推動了個性化學習體驗與藝術表達方式的革新。從舞蹈身體、運動、表情方面的屬性分析,人工智能舞蹈作品仍具備舞蹈的運動特性和藝術情感,人工智能編舞與人類編舞同樣可以獲得審美經驗,具有動作符號系統。在科技的賦能之下,舞蹈藝術擁有了更為廣闊且自由的表達空間。然而,對于人工智能...
沉浸式劇場中舞蹈的運用及其互動的實現——以《極限震撼》北京站為例————作者:吳咨嫻;
摘要:沉浸式劇場是劇場表演的形式之一,其以打破現實與舞臺之間的界限為顯著特征,在多感官感知和強互動實踐中,讓觀者獲得沉浸式體驗。舞蹈作為沉浸式劇場中的眾多要素之一,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舞蹈的運用帶給觀者視覺上的審美體驗、情感上的緊密連接和精神上的強烈共鳴。同時,舞蹈也為演員和觀眾的互動提供前提和媒介,打破傳統劇場的“第四堵墻”,實現沉浸式的共舞體驗。文章以《極限震撼》北京站為例,對沉浸式劇場中舞蹈的運...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5D策略————作者:何競平;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意義深遠、道阻且長。當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面臨諸多難題。文章針對非遺傳播現存難題,基于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等五個維度,提出了適用于數字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5D策略——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戲劇化(Dramatization)、數字化(Digitization)、差異化(Differentiatio...
數智賦能:桂南采茶戲非遺保護的新模式探索————作者:段宇輝;林海;
摘要:桂南采茶戲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承載著桂南地區客家人的歷史記憶、文化基因與藝術智慧。文章以桂南采茶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深入探究戲劇類非遺保護的新模式,通過剖析桂南采茶戲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等,闡述數智時代給桂南采茶戲保護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也指出人才斷層、數字化保護不足等挑戰,進而提出構建“數字化保護體系—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傳播路徑—產業協同發展”四位一體的保護模式...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