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科學文化評論》
關注()搜論文知識網并非《科學文化評論》的官網或雜志社,為客戶提供期刊征稿、論文發表等中介服務,在客戶與期刊雜志社之間搭建了一座省時、省力的便捷橋梁。本站與《科學文化評論》等上百家同類正規期刊保持著多年的密切合作關系,切實提高客戶期刊發表的質量與效率。通過本站發表論文,客戶將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雜志簡介
《科學文化評論》創刊于2004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規劃戰略局主辦。主編為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劉鈍和中科院副秘書長曹效業。作為一份高端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科學文化評論》旨在推動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加強科學與人文及社會科學之間的對話,以促進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
科學技術不僅是先進的生產力,同時也是人類先進文化的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發展方向。西方科學史和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的研究表明,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在我國,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管理層和學術界也開始顯示出對科學的文化內涵以及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的強烈關注。與此相應,國內知名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都加強了以科學技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專業和研究方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有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同時也需要有人文和社會思想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文化創新。本刊正是致力于這一目標。
作為連接科學與人文之間橋梁,《科學文化評論》定位為跨學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登載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以及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學文化評論》的欄目設計,基本上依照國際學術刊物的通行規范,按論文、評論(包括爭鳴、筆談、訪談等)和書評等加以分類,主要欄目包括專題、科技中國、科學與人文、科技與社會、學術前沿、人物訪談、讀書評論、機構簡介等。為本刊撰稿的知名學者有楊振寧、李政道、李學勤、資中筠、饒毅等。
讀者對象,除專門從事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政策研究的學者外,還包括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廣大知識群: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人文學者、藝術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人員。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
欄目設置
欄目包括特稿或專輯、科技中國、科學與人文、科技與社會、探索與爭鳴、訪談和書評等。
期刊優秀目錄參考:
1 關于中國現代科技發展歷史的反思 曹效業;熊衛民;王揚宗; 5-24
2 希臘化時代科學與技術之間的互動 郝劉祥; 25-39
3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解剖學的兩重性 以維薩留斯為中心 洪性烈; 40-49
4 誰見幽人獨往來 迪惠爾與噬菌體的發現 平立巖; 50-59
5 清末中醫對西藥的批評 王傳超; 60-68
6 弗萊克研究現狀及其在中國的意義 夏釗; 69-83
7 1979年冬在瑞典的見聞與感觸 李靖炎; 84-91
8 兩篇處女作的反響 康宏逵; 92-96
9 《“李約瑟問題”辨析》之澄清 對陳方正教授答復之答復 陳曉平; 97-107
10 葉渚沛:中國化工冶金的開拓者 劉偉;許志宏; 108-118
11 圖書信息 張卜天; 119-124
12 解剖學:科學、藝術、教育及其他(Ⅰ) 夢隱; 125-129+2
文學雜志征稿范文:論差異教學在高校展示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摘 要:展示設計專業是一個新興的綜合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很高的開發和推廣價值。運用差異教學方法,力圖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強調教師應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滿足不同學生在經驗、興趣以及愛好具有差異性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和教學評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文學雜志征稿,展示設計,差異教學,教學目標
0 前言
展示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一般包括展示的空間環境設計、版式設計、文字設計、標志與裝飾設計、道具設計、色彩設計、照明設計、招牌設計等,從形式上看,是三維空間環境中建立一個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全方位感官刺激的信息傳遞空間;從空間上看,展示設計近乎建筑和室內空間藝術設計,具有象征和表現主義精神;從平面上看,展示設計近似于商業美術,每個展示面的設計都充分顯示出視覺傳達的魅力;而就其表現形式和手段而言,它又好像是個舞臺,以突出的主題在上演一場劇幕。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科教文化的進步而興起的一門應用型學科,包括各類型的博物館、展覽會、商業店面與櫥窗的陳列設計和展示道具造型設計,現已發展成一項具有較高經濟效益和極大文化影響力的產業,它將建筑空間設計、室內藝術設計與平面藝術設計等幾方面內容高度結合起來,是從事商業美術設計工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技術。
科學文化評論最新期刊目錄
卡皮查論大科技時代的科技政策與管理————作者:厚宇德;林書羽;
摘要:卡皮查與貝爾納一樣,既是著名的科學家,也是優秀的科研組織者、科技政策理論家。他在20世紀40年代末就有了大科學的理念,認為在大科學時代科學管理者的作用至關重要,而只有出色的科學家才有資格做科學管理者。在他看來,有價值的科研計劃是粗線條的、把握大方向的,而追求制定無懈可擊的科研計劃是違背科研事實與規律的;與此相反,他認為技術與發明的推廣計劃越詳盡、越具有可行性越好。他認識到,所有與科技有關的問題,其...
新書推薦
摘要:<正>《科學編史學新論》劉兵主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4年1月定價:168元該書是劉兵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們在科學編史學研究方向的成果精華匯集,也是《科學編史學研究》的續集,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科學史研究新方向的科學編史學考察,包括建構主義、女性主義、人類學視角的科學編史學以及科學修辭學、視覺圖像等與科學史的關系等;第二部分是編史學人物研究,涉及皮克林、伽里森、阿伽西三位科學編史領...
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研究生制度的建立與演變————作者:付邦紅;汪明辰;
摘要:民國時期是中國研究生教育的起步和制度建立階段,在中國教育史和近現代科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央研究院研究生教育是該時段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該院研究生制度的確立與演變,是其研究生教育實踐的基礎。結合相關制度規定,對照該院職員錄和有關人員薪俸檔案等資料,詳細梳理中央研究院研究生制度的設置緣起、確立與演進。分析表明,中央研究院的“研究生”概念外延較大,事實上某些時間段的練習助理員、練習員、助理員從制度...
1911年在化學和冶金學領域取得博士學位的兩個中國人————作者:吳限;
摘要:通過調研原始文獻,分別對區慶科于1911年在德國柏林大學,以及溫宗禹于同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內容及相關信息做了闡釋。認為,此二人很可能分別是最早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和冶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丹麥拉斯克-奧斯特基金會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的考察————作者:馮樂;
摘要:通過查找尼爾斯玻爾檔案館文獻、哥本哈根大學年鑒、丹麥議會檔案、國際聯盟檔案等,對丹麥拉斯克-奧斯特基金會(Rask-?rsted Fondet)的歷史背景及其作用進行了考察。基金會是順應丹麥政府的中立政策,為了應對“一戰”后新的國際形勢、促進國際合作而建立的。從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來看,基金會對國際合作的支持,完善了本土的科學支持體系,對各種國際科學交流活動供了資金支持,也使丹麥及時融入了“一戰”后...
科學革命視角下對近代“自然狀態”學說的理論重構————作者:劉萌萌;
摘要:近代政治哲學的核心“自然狀態”學說的實質在于對人屬自然的部分和屬人的部分做出區分,并凸顯前者的實在性與后者的虛幻性、可建構性。自然狀態學說這一框架和各哲學家為其賦予的內容關聯著近代自然科學領域對于自然新的理解,即把“自然”首先理解為客觀的獨立于人的“自然界”,因而關聯著近代人從整體上對自然世界與人的世界的劃分。自然狀態學說所體現的對社會的消解和還原,對附著在各種社會關系、意義網絡中的人的消解與還原...
中國高溫超導領航人趙忠賢————作者:董文凱;熊衛民;
摘要:趙忠賢是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重要推動者和踐行者。他從1976年開始在國內推動和開展高溫超導研究,取得了發現液氮溫區銅氧化物超導體和超導臨界轉變溫度在50K以上鐵基超導體等重要創新成果。他兩度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7年又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通過對趙忠賢個人經歷的考察,發現他在科研上能夠不斷取得突破與其敏銳的物理直覺、前沿的學科訓練以及優秀的科研組織能力息息相關。基于趙忠賢的科研特點,提出...
康熙時代的中法文化與科技交流————作者:夢隱;
摘要:<正>2024年是法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60周年,為此兩國政府與民間機構推出了多種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和旅游形活動。4月1日至6月30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頭項目。本期封面圖像是一件景德鎮出品的外銷青花磁盤,盤高6厘米、直徑34厘米,大約燒成于1700年前后,現藏法國洛林瓷器協會博物館。據研究盤心畫面源自法國藝術家的版畫,描繪...
基于STS理論視角對流行“減肥”觀念及其問題的研究————作者:岳麗媛;
摘要:減肥作為廣泛流行的文化現象,是當下人們,尤其女性普遍關心的問題,人們也早已對各類打著“科學”“醫學”旗號的減肥信息司空見慣。不恰當的減肥觀念和行為會引起肥胖歧視、社會焦慮、飲食障礙等一系列社會和個人問題,這已引起國際相關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結合已有的減肥研究文獻,針對我國當下廣為流傳的、代表性的主要減肥觀念、內容及其問題,進行科學(醫學)基礎和來源追溯,基于STS的理論視角進行綜合討論和分析,進...
十年再聚首 1966年第二次遺傳學座談會預備會————作者:康麗婷;
摘要:1956年青島遺傳學座談會,是中國遺傳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標志著米丘林學派和摩爾根學派關系破冰。然而,受政治環境的影響,遺傳學兩派的關系仍不明朗。1966年,在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召開十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宣傳部發起召開第二次遺傳學座談會預備會。會議延續了“百家爭鳴”的精神,旨在破除兩個學派的門戶之見,集中有限力量,自力更生地發展我國遺傳學,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本次會議是凝聚學術共同體和推進學科建設的有益...
紙留筆跡墨留香 評《中國印刷技術史》————作者:戴念祖;
摘要:<正>潘吉星著,《中國印刷技術史》,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22年,198元。《中國印刷技術史》出版于2022年,是科技史學家潘吉星先生的遺著。印刷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是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潘先生對其中三項發明均有專著問世。這些發明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和進步有著重大作用。潘吉星在該書“前言”中指出:“紙張的發明使文化傳播具備廉價且普及的載體,那么印刷術的出現便使文化的傳播變得方便而快捷。...
基于三種文化視角探析錢學森精神的生成動因————作者:宋玉榮;呂成冬;王詩蕙;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科學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是推動錢學森精神生成的三種文化,它們既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又彼此融合產生合力,最終經由錢學森98年人生道路上的偉大實踐而內化為錢學森精神的重要內核。基于文化視角探析錢學森精神的生成動因,旨在從歷史性、邏輯性與時代性的辯證統一之角度,為如何進一步傳承和傳播錢學森精神提供現實啟示
科學文化建設與去宗教極端化探析 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作者:齊培瀟;鄭念 ;曹金;
摘要:首先簡述科學文化和宗教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闡述宗教極端化的表現形式,探究科學文化建設在消除宗教極端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學文化與宗教極端化經過長期的動態博弈可以達到演化均衡,且收斂于穩定結點;加強科學文化建設可以有效消除宗教極端化現象的發生。根據上述,提出繼續加強我國科學文化建設的一些建議
流動的物質與不確定的身份 評《硯史:清初社會的工匠與士人》————作者:張學渝;
摘要:<正>清代初期,文人世界出現追求類似制硯的物質性活動,讓“士人”與“工匠”的身份界限變得模糊且復雜。如何理解在“重道輕器”的中國社會傳統中產生這一新變化?美國學者高彥頤(Dorothy Ko)《硯史:清初社會的工匠與士人》(簡稱高彥頤《硯史》,圖1)[1]討論了這個問題
艱辛探索稀土新材料與新技術 李碚教授的稀土人生————作者:霍知節;
摘要:訪談整理者按稀土是寶貴的戰略資源,是高新技術產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子、石油化工、新能源、環保諸多領域。稀土科技是國之重器,包頭稀土研究院是我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稀土科研機構,建院60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精英人才,在稀土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依據該院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碚的口述資料,回顧他的稀土人生,通過他在電熱合金、磁致伸縮材料、磁懸浮熔煉技術領域的工作,闡釋“中國稀土...
書訊
摘要:<正>《考工記導讀》(增訂本)聞人軍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2月定價:118元《考工記導讀》初版于1988年,1989年獲首屆全國科技史優秀圖書一等獎。“增訂本”將學界和作者本人的一系列新研究成果納入其中,充實了《初探篇》《價值篇》《源流篇》和《方法篇》的內容,新增《國外篇》。《注譯篇》含校記、注釋和全譯。“增訂本”還更新補充插圖,圖隨文走,并將《考工記》研究論著索引延伸至2021年
動物能夠做類比嗎?————作者:鮑建竹;
摘要:類比研究經歷了“類比的認知轉向”后,類比作為人類認知的核心成為侯世達、根特納等類比認知研究者的共識。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類以外的動物能不能進行類比?對黑猩猩薩拉(Sarah)的研究給出了肯定答案,而對猴子的研究并不能提供辯護。這種思考路徑本質上來自于傳統認知的研究進路。米利肯基于生物學意向性自然化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雖然她本人并沒有直接討論類比,但是我們能夠充分證明,其關于專有功能的動物行為學...
遺失在路上的朋友 懷念樂秀成————作者:尹捷;
摘要:樂秀成(1946—1992,浙江人),“走向未來叢書”編委和編譯者之一。追憶20世紀80年代通過“走向未來叢書”與樂秀成的交往,敘述他赴美攻讀,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科學史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學者,紀念那一充滿激情與希望的難忘年代
李政道的首次美國之行及國籍變遷————作者:朱安遠;
摘要:1957年,旅美青年才俊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起榮幸地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46年,李政道受民國政府研制原子彈“種子計劃”的派遣赴美研習,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1956年取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綠卡),1963年入籍美國。李政道科藝雙馨,長期致力于推動科學和藝術的融合,他身在海外,心系祖國,嘔心瀝血,親力親為,竭盡全力地為中國的人才培養以及基礎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卓著。本文介紹了李政...
默比烏斯與古羅馬的默比烏斯環————作者:夢隱;
摘要:<正>本期封面是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默比烏斯(August Ferdinand M?bius,1790—1868)的畫像。默比烏斯生于德國薩克森州的普福爾塔(Pforta),據說其家族與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有關,他就讀的普福爾塔中學出了許多名人,包括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與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