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文學期刊 熱度: 時間:
《安徽文學》
關注()
《安徽文學》期刊簡介
《安徽文學》雜志由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安徽文學》國際統一刊號:ISSN1671-0703,國內刊號:CN34-1169/I,郵發代號:26-177,半月刊。由《安徽文學》雜志社編輯、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稿件以文學、歷史、哲學、教育、藝術類為主,歡迎一切真知灼見和探索創新的學術人員投稿。
《安徽文學》2012年08期目錄
由“三吏”、“三別”淺析杜甫的憂國憂民情懷......程雁暉
兩棵倔強的樹——論曾卓的《懸崖邊的樹》和牛漢的《半棵樹》
.................................................王永磊
舌尖上的文學——淺談汪曾祺的飲食散文............李新雨
淺析沈從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馬薇
跨文化視野中的《古韻》..........................鐘雅璇
無為方言字詞考釋六則..............................潘景
詩意盎然——評《鐵匠》的語言特色................謝姍蓉
英國漢學家杜威廉對中國古典戲劇的研究............蔣秀云
欲望都市下的人性裂變與文化轉向..................楊秀麗
試論新感覺派的形式探索——以劉吶鷗、穆時英為例..馬爾克
試論張愛玲小說創作心路變化根源..................韋家海
淺探神秘的“白鹿原”世界........................許倩倩
“看”的另類釋義——兼釋詞義相近的一組詞........張文聰
從習得標準看趨向補語習得順序......................黎杰
從原型(prototype)理論觀點研究中國人學習日語被動句的習得
...................................................張蘇
安徽文學最新期刊目錄
何德蘭《孺子歌圖》的副文本研究————作者:孫麗;
摘要:以何德蘭《孺子歌圖》編譯本的副文本為研究對象,其封面、標題、序言、插畫和字體設計排版等凸顯主題、彰顯中國特色,傳遞中國文化和北京童謠的童真童趣,以期為中國典籍童謠的副文本翻譯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布迪厄社會學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慣習研究————作者:鄭瑋;
摘要:與同時代的其他作家和翻譯家相比,林語堂不僅在翻譯選材方面與當時的外譯漢主流翻譯活動背道而馳,而且其英文作品往往譯創融合,難分彼此。以布迪厄社會學為研究視角,試圖通過闡述林語堂的社會軌跡來分析其翻譯慣習的特點及其慣習與社會相關場域的互動關系,進而闡明林語堂翻譯現象特殊性背后的原因
我國生態文學翻譯現況初探————作者:劉暢;韓啟群;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國生態文學翻譯工作進展、存在的問題和對譯者的借鑒意義,以期對生態文學翻譯工作提供參考。本文使用循證學方法,對生態文學翻譯相關研究進行檢索和歸納,對生態文學翻譯工作存在的不足進行總結,并結合實際討論了生態文學翻譯工作中可借鑒的策略
坪內逍遙與莎翁翻譯————作者:林弋嵐;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期,是日本翻譯史上的一次翻譯高潮。這一時期日本大量翻譯了西方的書籍,所涉領域包括科技、哲學等等。在此次翻譯大潮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翻譯家,坪內逍遙就是其中之一。坪內逍遙致力于翻譯歐美文學作品,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成就是翻譯了全部的莎翁作品。他是日本國內翻譯完莎翁全集的第一人。本文通過簡短回顧坪內逍遙的生平、坪內逍遙與莎翁翻譯緣起、坪內逍遙翻譯莎翁作品的翻譯原則等三部分,為讀者解...
“微笑”符號的美學解讀——從印刷時代、圖像時代到互動時代————作者:王晨晨;
摘要:雖然表情符號的產生時間并不長,但已經有很多人關注其解讀、影響。解讀也并非從單一角度,而是可以從符號學、藝術學、圖像學、美術學多種角度進行解讀。"微笑"無論是作為詞語、圖像還是表情都可以讓人浮想聯翩。美學之父鮑姆嘉通最初是用"感性認識"來定義這個學科,他發現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總是傾向于使用感性認識,此美學研究的方向得到了美學集大成者康德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可知,美感并非只有理性可描繪出的意義,它還具有一...
社會記憶與國族認同——以白先勇《臺北人》為考察中心————作者:汪睿;
摘要:《臺北人》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不僅展示了與歷史文化有關的社會記憶,同時用不同類型的人物象征不同形式的國族認同。白先勇特殊的出身和漂泊的經歷,加上近代中國的滄桑巨變,這些因素同時影響著作家創作。本文試從小說題材與主題、人物形象和作家自身三方面入手,分析《臺北人》中社會記憶與國族認同的表現、原因和意義
精神分析視野下李爾王的瘋癲心態————作者:李雨薇;
摘要:李爾王的悲劇意蘊與其體現的瘋癲主題密不可分,作為主人公的李爾從清醒到瘋癲的過程在劇本情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李爾的這一心路歷程體現了其內在精神的變化,具有深層的心理因素。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泛性欲理論對李爾的內在精神進行分析,這其中涉及李爾潛意識中力比多的存在狀態。在精神分析的視野下,李爾瘋癲的原因應當歸源為其內在的俄狄浦斯情結與自戀情結得不到合理解決從而引起潛意識中力比多的倒流與固著最終導致...
現代人的危機——從生態批評視域看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說————作者:江明瑤;
摘要:雷蒙德·卡佛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對美國短篇小說的復興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短篇小說簡潔的語言下有著豐富的內涵,而卡佛也多次直接或間接地涉及了生態話題。通過對卡佛的短篇小說集運用生態批評理論進行梳理分析,探究小說中的自然生態危機、社會生態危機與精神生態危機,從這三個層面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我的關系。卡佛不僅揭示了現代社會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更是通過文字倡導人們回歸自...
啟民智必由教育——漫談《動物莊園》————作者:吳雨婷;
摘要:偉大的作品總能啟發讀者不同的解讀。《動物莊園》被公認為20世紀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中動物莊園從建立到腐朽,教育因素始終起到重要作用。教育為動物們推翻農場主奠定了思想基礎,洗腦教育和愚民教育卻是動物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的麻醉劑。"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動物莊園》是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小說,在教育方面給予的啟示是: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發展,及時改革,決不能故步自封
印第安口述傳統與后現代敘事——論厄德里克《愛藥》中的敘事策略————作者:劉相廷;
摘要:路易絲·厄德里克是當代美國文壇一位多產且卓有成就的作家,她在1984年發表的處女作《愛藥》中,講述了北達科他州印第安保留地三大家族數代人的生活處境。在《愛藥》中,厄德里克使用的敘事策略一方面體現了她對印第安口述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又體現了她對后現代敘事因素的運用。厄德里克運用這樣的敘事方式不僅反映出當代美國印第安人在美國主流社會中被邊緣化的困境,還是對抗美國主流文化同化的一種策略
迷宮的建筑師——博爾赫斯與其代表作《曲徑分岔的花園》————作者:鄒青;
摘要:迷宮小說是后現代文學創作的一種模式。讀者面對的是作家設置的一座座迷宮,無始無終,循環往復,令人無從把握。本文分析了迷宮小說的代表作——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曲徑分岔的花園》,從而探討迷宮意識在后現代文學創作中的運用
童年的宣言,人性的光芒——圣埃克蘇佩里《小王子》賞析————作者:董芳源;
摘要:《小王子》一書以跌宕起伏、別具一格的第一人稱敘事模式,通過"我"和小王子的一次次對話,運用新穎獨特的象征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主人公小王子的膽大、心細、聰穎和睿智,讓人讀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小說極富哲理的語言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讀者。本文從童年和人性的角度,全面賞析《小王子》的主題意義,品味《小王子》的表現藝術,有著獨到的審美取向和豐富的人生感悟
隱形的權力——論《致他的嬌羞的女友》中的男權意識————作者:田曉晴;
摘要:《致他的嬌羞的女友》是英國玄學派詩人安德魯·馬維爾最負盛名的愛情詩,因其結構嚴謹、氣勢磅礴且充滿奇思妙喻而備受贊譽,但其輝煌的藝術成就掩飾不了詩中濃厚的男權意識。文章從詩歌的敘事視角、結構形式和語言三個層面,結合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審視詩歌的細節,試圖挖掘詩歌中隱藏的強烈的男權意識
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在中國的接受元素簡析————作者:郭楚凡;趙亞珉;
摘要:約翰·斯坦貝克的小說《憤怒的葡萄》以及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均在中國得到了廣泛而穩定的接受,受到中國民眾的歡迎。小說中佃農的"土地情結",勞動人民團結互助的品質以及牧師凱西和喬德"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升華等方面,激起了中國讀者的強烈共鳴;小說中社會變革的背景也引發了中國讀者對當前中國轉型時期的思考
淺析《虛幻的不動明王》——兼談陳舜臣推理小說派別歸屬————作者:卞顯樂;
摘要:陳舜臣是著名的日籍華裔作家,憑借著于1961年發表的處女作的長篇推理小說《枯草之根》,獲得江戶川亂步獎,成功地踏上了日本推理文壇。此后,于1969年憑借短篇小說《青玉獅子香爐》榮獲直木獎。1970年又憑借著《玉嶺的嘆息》和《孔雀之道》獲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作為推理作家的陳舜臣是日本推理文壇上的首個"三冠王"。陳舜臣推理小說與其他本格推理小說不同,并不是憑借著天馬行空的情節和謎題設置來吸引讀者的...
從《所羅門之歌》看莫里森對非裔美國文學的繼承與超越————作者:盧旭晨;趙亞珉;閆麗芳;
摘要:近年來,隨著女權思潮的崛起和種族意識的覺醒,性別和種族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所羅門之歌》作為美國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經典之作,不僅繼承了非裔美國文學性別和種族兩大傳統主題,而且將其推向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新層次,反映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小傳統”與通俗小說——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為例————作者:于敏;
摘要:精英主義批評家貶斥的通俗小說是大眾文化的產品,屬于李伯庚所說的文化"小傳統",反映的是普羅大眾的社會生活。作為目前最成功的長篇通俗小說的代表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以吸引大眾讀者、符合大眾閱讀能力的方式戲仿式地展現了現代生活與社會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征,反映了當下的時代精神
身體、都市與文本空間下的女性解放——《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空間女權主義解讀————作者:李夢韻;
摘要:20世紀20年代美國現代化轉型期間女性解放受到關注,該時期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則反映了女性在身體、都市和文本空間三個層面的生存狀況。此時盡管女性解放取得一定的成果,女性仍未得到真正的身體和都市空間解放,其受到的阻力包括男性作家試圖逆轉女性解放成果的文本建構。而從男性作品切入女性空間,對于解讀女性空間解放有著深遠的意義
現代科技發展下的倫理困境——論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作者:夏倩;
摘要: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是一部關于克隆人生存困境及其作為人類器官捐獻者的科幻小說。本文站在文學倫理學的角度并結合科技倫理,分析科技發展下克隆人的倫理環境,倫理身份以及倫理選擇。以凱西為代表的克隆人生活和受教育于黑爾舍姆這樣的環境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倫理環境的變化,他們的情感意識和道德觀念逐漸形成,其重點在于他們是"人"或"非人"的倫理身份的混淆。通過對克隆人倫理身份和倫理選擇的揭示,石黑...
利奧波德《沙鄉年鑒》土地倫理思想探析————作者:倪銘英;
摘要: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利奧波德(Aldo Leopold)的《沙鄉年鑒》把土地倫理的概念初次帶進了我們的視野。土地倫理的道德對象超越越了人類,包含了由人類生命和非人類生命共同構成的整個生命體。他提出的土地金字塔概念將一切人類生命和非人類生命整合在一起,是組成生物共同體的循環線路,人類只是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個成員,而不是獨裁者。利奧波德對人類的絕對權威性提出質疑,賦予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以價值。土...
相關文學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