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干旱區地理》
關注()【雜志簡介】
《干旱區地理》主要刊載干旱區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即:自然地理、全球變化及氣候變化、土壤學研究、水文與水資源,環境變化、景觀生態研究、植被與生態建設、地理信息與遙感技術的應用、動物生態學與動物地理學、區域地理與可持續發展、生態與及其生態系統建設、災害與防治、資源開發與利用、干旱區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干旱區資源環境研究重大科學問題:還刊載干旱區研究成果,研究報道、學術活動、消息和書刊評價等,并反映干旱區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干旱區研究報道;同時還免費刊登有關國際地理學合作研究信息、國際會議通知、英文版新書介紹、地理專業招聘招生啟事等內容。《干旱區地理》的辦刊宗旨:反映干旱區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反映全球氣候變化給我國干旱區帶來的氣候暖濕化、內陸水分循環和水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的保護與重建、綠洲生態經濟的建設等重大科學問題,以及沙漠改造利用,發展交通等方面科研成果,為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和發展干旱區地理學提供論壇。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2000~2001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期刊《干旱區地理》漢文版榮獲優秀期刊二等獎。
2002~2003年: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期刊質量評比中 ,《干旱區地理》漢文版榮獲“新疆科技期刊獎”,也被評為科技期刊“一級期刊”。
2004年: 在第三屆新疆期刊評選獎評選活動中,《干旱區地理》榮獲第三屆“新疆期刊獎”。 被評為科技期刊“一級期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院士特稿、專家約稿、自然地理、水文與水資源、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研究、土壤學研究、地球信息科學。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西部干旱區未來氣候變化高分辨率預估 于恩濤,孫建奇,呂光輝,陳活潑,向偉玲,YU En-tao,SUN Jian-qi,LV Guang-hui,CHEN Huo-po,XIANG Wei-ling
利用LM-BP神經網絡估算西北地區太陽輻射 李凈,王衛東,張福存,LI Jing,WANG Weidong,ZHANG Fu-cun
祁連山東北緣最大風速氣候特征 郭小芹,丁文魁,錢莉,曾婷,GUO Xiao-qin,DING Wen-kui,QIAN Li,ZENG Ting
新疆和田綠洲大氣降塵和 PM10 濃度變化特征分析 張小嘯,陳曦,王自發,郭宇宏,李杰,ZHANG Xiao-xiao,CHEN Xi,WANG Zi-fa,GUO Yu-hong,LI Jie
烏魯木齊市大氣降塵中重金屬來源分析 魏疆,張海珍,張克磊,WEI Jiang,ZHANG Hai-zhen,ZHANG Ke-lei
甘肅短時強降水天氣若干環境參數特征分析 付雙喜,何金梅,FU Shuang-xi,HE Jin-mei
中天山北坡春季寒潮型暴雪致災成因分析 萬瑜,曹興,竇新英,陸輝,蔡仁,WAN Yu,CAO Xing,DOU Xin-ying,LU Hui,CAI Ren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春、夏季CO2通量特征 陳慧,繆啟龍,買買提艾力·買買提依明,何清,CHEN Hui,MIAO QI-long,ALI Mamtimin,He Qing
秦嶺南北河流不同尺度特大洪水對比研究 劉科,查小春,黃春長,龐獎勵,周亞利,薛小燕,LIU Ke,ZHA Xiao-chun,HUANG Chun-chang,PANG Jiang-li,ZHOU Ya-li,XUE Xiao-yan
典型融雪期雪層融雪水出流條件模擬及分析 張波,劉志輝,高云,房世峰,ZHANG Bo,LIU Zhi-hui,GAO Yun,FANG Shi-feng
工業期刊論文:浮法玻璃生產自動化控制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玻璃工業不斷發展,玻璃產業已開始走向國際化,在生產過程中對電氣自動化產品和技術也相應的提出了國際化的要求,致使我國浮法生產技術和裝備水準的不斷得到提高,而且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對電氣自動化設備控制精度、可靠性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圍繞浮法玻璃生產自動化控制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分析,并針對浮法玻璃生產自動化控制的應用提高了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玻璃,浮法玻璃,自動化,技術應用
1當前我國浮法玻璃的特點
(1)建設快。玻璃原材料經過嚴格的科學制備、電子稱量、材料混合、熔窯熔化、錫槽浮法成型、退火窯退火等程序后,然后通過輸送到冷端切割并進行包裝,從而完成玻璃生產過程。(2)投資省。生產成本只需相同規模的雙面連續磨光玻璃線的一半。要是與機械磨光玻璃相比則會低得更多,在成本制造上可以說基本與普通窗玻璃接近。(3)質量好。
干旱區地理最新期刊目錄
蘭州市主城區幼兒園入學可達性及影響因素分析————作者:郭念發;王錄倉;
摘要:幼兒園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低洼地帶,其入學可達性的精準量化有助于評估學前教育資源的空間分配效率。本文以蘭州市主城區為案例地,結合幼兒園POI、適齡兒童數量、學位數、道路等級等數據,運用核密度分析、多等級-多出行模式高斯可達性算法對不同等級幼兒園集聚特征、入學可達性進行量化,并運用空間回歸模型、雙變量空間自相關探討入學可達性分布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幼兒園整體呈“一核”“四心”帶狀分布特征,密集度...
數字經濟賦能綠色發展福利——基于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的經驗證據————作者:謝宇;薛選登;
摘要:提升綠色發展福利是綠色發展的最終目標,數字經濟對區域綠色發展具有雙重效應。在系統分析數字經濟對綠色發展福利影響的理論機制基礎上,運用2013—2022年黃河流域36個資源型城市的面板數據,采用雙固定效應模型和空間杜賓模型,實證檢驗了數字經濟對綠色發展福利的影響作用、異質性效果及空間效應。結果表明:(1)時空演變方面,綠色發展福利整體水平不高,時間上呈現平滑“S”型上升趨勢,空間上呈現“中低水平塊狀...
創新集聚空間分布模式對中國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機制研究————作者:張少華;關海玲;
摘要:提高經濟韌性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使用2004—2021年中國275座城市的面板數據,探究省域創新集聚空間分布模式與城市經濟韌性之間的作用關系。結果顯示:(1)創新集聚單中心模式對城市經濟韌性提升具有抑制作用,而多中心模式對城市經濟韌性提升存在促進作用,且隨著多中心程度的提高,其對城市經濟韌性提升的邊際效應增強。(2)相較于經濟韌性較強的城市,創新集聚多中心模式對經濟韌性較弱城市的賦能效應更...
寧夏小流域尺度水土資源耦合特征及影響因素————作者:徐建斌;曹小曙;
摘要:水土資源的耦合協調對于小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寧夏小流域為研究單元,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研究區水土資源耦合協調度進行測度,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權回歸模型探究了水土資源耦合協調度的影響因素及空間異質性。結果表明:(1)2005—2020年寧夏小流域水土資源耦合協調度從0.37上升到0.43,區域水土資源匹配程度從失調向協調方向發展。(2)寧夏小流域水土資源耦合協調度呈現出南高...
黃土丘陵區露天煤礦復墾生態系統先鋒樹種水分利用效率————作者:王霜;原野;袁媛;李倩;趙嘉瑜;楊蓉欣;楊雨青;
摘要: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反映了其固碳能力與水分消耗的平衡關系,揭示了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以我國黃土丘陵區典型露天煤礦——山西平朔露天煤礦區復墾生態系統不同復墾年限(5 a、15 a、20 a、28 a)的3種先鋒樹種(油松、榆樹、刺槐)為研究對象,在對樹種葉片的碳(C)、氮(N)含量及C/N進行測定的基礎上,利用穩定同位素技術分析樹種WUE隨復墾年限的演變規律,并分析葉片C/N與植物WUE之...
中國西北干旱生態移民區跨流域調水生態效益研究——以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為例————作者:高雅玉;黃梟;田晉華;郝建斌;吳冠衡;何文博;
摘要:生態移民與跨流域調水是西北干旱區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對實現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以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為研究對象,從自然氣象、植被概況、人類活動和景觀格局4個層面選取15個生態指標,構建生態移民區生態效益評價體系,系統分析2005—2020年自然和人類活動對研究區生態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1)2005—2020年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旱地、疏林地和建設用地增加,其他土地利用類...
關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韌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耦合協調關系及影響因素————作者:楚文溪;楊新軍;李潤陽;
摘要:綜合運用熵值法、InVEST模型和修正后的耦合協調度模型,系統分析了2005—2020年關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韌性與產水量、土壤保持量、生境質量和碳固存量4種生態系統服務的耦合協調關系,并借助地理探測器識別其主要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關中平原城市群整體城市韌性水平穩步提升,經濟韌性、工程韌性和社會韌性保持穩定發展,空間韌性提升潛力較大,生態韌性成為制約短板,區域空間差異呈逐步縮小趨勢。(2)4種生...
“新疆禮物”的時空分異及其影響機制————作者:白洋;包潔;劉曉燕;陳明珠;許文娜;
摘要:作為商品屬性和人文要素統一的旅游綜合品牌,打造“新疆禮物”對于強化新疆旅游品牌效應具有引領示范作用。以2013—2022年“新疆禮物”1563件入選商品為研究樣本,運用空間分析技術和地理探測器模型,基于縣域尺度分析“新疆禮物”的結構形態、時空分異與影響機制。研究表明:(1)“新疆禮物”類型結構完善且數量差異明顯,傳統工藝品和農林牧漁類數量較多;各類型商品結構穩定,菜品飲食類增幅最高、傳統工藝品增速...
W-OH阻水層對煤矸石坡面降雨入滲以及產流產沙過程影響————作者:魯長金;王志剛;楊海龍;武淼辰;尹文天;
摘要:針對青海木里礦區煤矸石坡面水分滲漏以及凍土形成難題。在煤矸石坡面構建不同濃度的親水聚氨酯(W-OH,0%、1.5%、2.5%、3.5%、4.5%)的阻水層,采用人工模擬降雨,對坡面的降雨入滲以及產流產沙特征參數進行分析,揭示不同濃度W-OH阻水層對煤矸石坡面降雨入滲以及產流產沙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1)在坡度5°、15°、25°以及雨強30~90 mm·h-1下,不同W-O...
新疆天山山區植被變化對氣象干旱的響應————作者:吳秀蘭;程賀前;佟欣怡;張旭;
摘要: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研究干旱對植被的影響對于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利用2001—2023年的氣象干旱綜合指數(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和歸一化植被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數據,探討了天山山區植被在生長季(4—10月)的時空動態特征,并揭示了其對氣象干旱脅...
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態服務價值量化與空間分異研究————作者:孫玉博;趙善超;王雅佩;馬曉麗;陳玉雯;黃選勝;王衛霞;
摘要:以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為研究對象,在功能價值法的基礎上,利用Getis-Ord Gi*熱點分析空間統計分析方法對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態服務價值空間格局進行定量可視化分析。結果表明:(1)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為96.09×108元·a-1,涵養水源、固碳釋氧、保育土壤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導功能。(2)各林齡的生態服務價值具體表現為中齡林最高,...
汾渭平原農作物種植結構時空格局演變特征研究————作者:苗穎鳳;原野;周正偉;趙嘉瑜;郭宇茜;
摘要:糧食安全是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探究農作物種植結構的時空演變可為保障區域糧食安全、促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選取汾渭平原117個縣(市/區)為研究對象,以2000—2022年農業統計數據為數據源,運用標準差橢圓模型、空間自相關等方法,探討2000—2022年汾渭平原縣域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的時空演變規律。結果表明:(1)2000—2022年汾渭平原共出現了88種農作物種植結構類型,其...
黃河流域地級市綠色發展水平測度與空間收斂性研究————作者:任詩琦;王永瑜;
摘要:綠色發展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以2006—2021年黃河流域81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基于綠色發展的邏輯與內在機理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用熵權法、Kernel密度估計、β收斂模型等方法探究黃河流域地級市綠色發展水平、分布特征與空間收斂性。結果表明:(1)黃河流域地級市綠色發展水平呈上升趨勢;游段間形成了“下游>中游>上游”的發展格局;地級市間差異顯著。(2)核密度曲線峰值分...
黃土高原退耕還林與植被恢復的空間錯配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作者:王超;何友均;韓麗麗;
摘要:植被恢復是生態恢復的前提,系統分析退耕還林強度與植被恢復的空間錯配關系是科學制定生態保護與修復政策的基礎。借助植被恢復潛力實現度和退耕還林強度的相對差異,分析了黃土高原植被恢復空間錯配格局的時空變化特征,并運用地理加權回歸對植被恢復空間錯配格局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結果表明:(1)2000—2022年黃土高原植被恢復效果不斷提升,2022年植被恢復潛力實現度整體在0.75以上。青海南部和山西西部植...
寧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效果評價及影響因素————作者:王雅俊;王一峰;
摘要: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國消除深度貧困的關鍵舉措,如何推動安置區與新型城鎮化進程有效融合,已成為搬遷政策從生存保障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核心議題。基于2023年12月—2024年3月寧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662戶搬遷農戶的實地調研數據,構建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CRITIC賦權法進行綜合評價并全面分析其關鍵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寧夏易地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效果得分為0.632,達...
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國農業人口格網分布特征分析————作者:米瑞華;倪世龍;劉書敏;
摘要:高精度農業人口空間分布研究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對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決策價值。基于第七次中國人口普查分縣數據與中國土地利用遙感監測數據集(1 km分辨率),探索了農業人口格網化方法,實現了1 km格網尺度的中國農業人口密度可視化表達,驗證指標顯示數據結果具有良好的精度。研究表明:(1)中國農業人口沿胡煥庸線具有顯著分異特征,東南半壁農業人口格網密度均值(30.57 人·km<...
2003—2022年黃河流域甘肅段水生態安全協同驅動機制研究————作者:戴文淵;張清華;史權;張志超;張瑞萍;鄭志祥;張芮;
摘要:水生態安全事關流域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探明流域水生態安全協同驅動機制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基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生態”復合生態系統模型的水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利用熵權-模糊綜合評價法分析2003—2022年黃河流域甘肅段的水生態安全驅動因素,評估水生態安全狀況,并基于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評估水生態安全協同驅動效應。結果表明:(1)指標農田灌溉用水量占比、雨污回用量、入境水量、林...
塔里木河流域農業耗水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作者:劉文君;胡可可;蘇里坦;金磊;
摘要:農業耗水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農業與水資源管理的關鍵。以塔里木河流域為研究區,采用不平衡指數、信息熵理論、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對200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農業耗水的結構特征、時空演變格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時間上,塔里木河流域農業耗水量先增后降,由107.3×108 m3增至187.78×108 m 沙質草原風蝕坑發育過程中植物–土壤系統碳動態——以錫林郭勒盟草原為例————作者:呂楠;葛楠;王博;李雨薇;余雅楠;李欣;王傳琪; 摘要:草原風蝕坑改變植物生長環境,影響草原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2022年4—10月,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沙質草原,通過時空替代法研究風蝕坑發育對植物–土壤系統碳動態的影響,分析土壤理化性質、植物和土壤碳儲量及土壤含碳氣體通量的時空分異特征及環境響應。結果顯示:(1)風蝕坑發育顯著降低了植物生物量和植物碳儲量,特別在活躍風蝕坑階段分別降低96.79%、95.24%。(2)土壤碳庫在活躍風蝕坑階段... 水氮耦合對河西灌區滴灌西瓜NH3和N2O排放的影響————作者:薛亮;馬忠明;趙安宇;羅雙龍;薛蓮;Muhammad Ali Raza; 摘要:NH3和N2O排放是氮素氣態損失的主要途徑,研究膜下滴灌條件下不同水氮供應量對氮素氣態損失的影響對于河西灌區西瓜生產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試驗采用裂區設計,主處理按田間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設3個灌水下限,灌水上限設為田間持水量的95%,副處理設0(N0)、100 kg·hm-2(N...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