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期刊 熱度: 時間: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關注()【雜志簡介】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是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干旱半干旱區研究委員會主持下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現已為國內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系統的核心期刊之一。是國內500名精品期刊之一。
2006年被評為中國農業核心期刊。該刊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前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干旱區研究委員會顧問、中國沙漠學會名譽理事汪久文先生任編輯委員會主任。《干旱區資源與環境》自1987年創刊以來,至今已歷時21年,已連續出版21卷,超百期。發表論文2000余篇。主要刊登有關干旱區形成、演變及環境特征、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整治途徑等方面的論文。特別是干旱地區綠洲建設與綠洲化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干旱地區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的理論與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論文。以發表學術論文為主,所發論文大多質量較高,在自然與社會科學界、期刊編輯、出版界有很大影響。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專座、理論與方法、綜述、信息動態。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中國城市環境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面板回歸分析 張子龍,逯承鵬,陳興鵬,薛冰,鹿晨昱,ZHANG Zilong,LU Chengpeng,CHEN Xingpeng,XUE Bing,LU Chenyu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北地區城市競爭力評價與演變研究 張超,李丁,張潔,魏秀梅,ZHANG Chao,LI Ding,ZHANG Jie,WEI Xiumei
基于泰爾指數的能源消費區域差異研究 張艷東,趙濤,ZHANG Yandong,ZHAO Tao
中國林業對外投資區域選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 管志杰,公培臣,GUAN Zhijie,GONG Peichen
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南省食物資源安全狀況評價 姚成勝,李政通,黃琳,YAO Chengsheng,LI Zhengtong,HUANG Lin
基于DEA模型的內蒙古農村牧區糧食生產效率實證研究——源于內蒙古10個地區的1312戶農牧戶調研數據 楊皓天,句芳,YANG Haotian,JU Fang
陜西省農村貧困的動態變化研究 羅正文,薛東前,LUO Zhengwen,XUE Dongqian
基于SD模型的循環農業系統構建及其綜合效益評價研究 李富佳,李宇,李澤紅,董鎖成,李善同,LI Fujia,LI Yu,LI Zehong,DONG Suocheng,LI Shantong
基于谷物當量的中國作物秸稈養畜及其節糧潛力估算 曹志宏,CAO Zhihong
基于最優社會保障規模視角農戶農業節水補償標準研究 姚增福,李全新,YAO Zengfu,LI Quanxin
新疆棉花生產的外部環境成本評估 馬瓊,王雅鵬,MA Qiong,WANG Yapeng
基于GIS的仰韶文化耕地面積重建 許長軍,王英,XU Changjun,WANG Ying
內蒙古農村牧區農牧戶土地流轉影響因素研究——基于11個地區1332個農牧戶的調查 王杰,句芳,WANG Jie,JU Fang
基于GIS的白音諾爾鉛鋅礦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 高聿德,戴英,GAO Yude,DAI Ying
基于高斯煙羽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PM2.5擴散和預測研究 胡玉筱,段顯明,HU Yuxiao,DUAN Xianming
畜牧養殖論文: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山東株的分離與鑒定
摘要: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是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重要病原體,該病毒病是極為復雜、呈多臨床類型表現的傳染病,給世界養牛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研究從疑似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糞便中分離得到一株病毒能使MDBK細胞產生細胞病變,經RT-PCR檢測及擴增產物測序進一步證實,該病毒為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TCID50測定該病毒的滴度為107.15TCID50/ml。該病毒株的分離鑒定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病毒,分離,鑒定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而引起的一種重要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腹瀉、黏膜糜爛、潰瘍、白細胞減少、持續感染與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懷孕母牛流產、產死胎和畸型胎以及致死性黏膜病為主要特征[1,2]。該病呈世界性分布,廣泛存在于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國家[3]。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最新期刊目錄
韓城礦區高氟礦井水分布特征及形成機制————作者:田華;田晨陽;張若琳;張旭美;郭璐;陳劍;
摘要:韓城礦區煤炭儲量豐富,而淡水資源相對匱乏,高氟礦井水已成為制約礦井水循環利用的關鍵因素。盡管如此,該區域高氟礦井水的來源和形成機制尚未得到系統研究。文中采集了韓城礦區80組水樣,采用數理統計、離子比值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系統研究了礦物的溶解與沉淀、蒸發濃縮、陽離子交換、競爭吸附以及人為污染等因素對高氟礦井水中氟離子質量濃度和空間分布的影響,同時對其來源和形成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
融合高光譜和高空間分辨率特征的城市人工喬木樹種分類研究————作者:楊曉郁;鄧榮鑫;
摘要:探討三維卷積神經網絡(3D-CNN)在星載高光譜數據中的城市人工喬木樹種分類效果,為城市綠化的經營規劃提供更高效的途徑。文中基于“珠海一號”OHS-3C高光譜衛星影像與高分2號(GF-2)全色影像融合數據,采用一種能夠同時提取高光譜數據的光譜和空間特征且無需進行降維的3D-CNN模型,對河南省鄭州市龍子湖濱水區域的6種主要喬木樹種進行識別。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的3D-CNN模型樹種總體分類精度為90...
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小農戶的增收效應研究————作者:黃煒虹;肖淑娟;閔銳;楊彩艷;
摘要: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否有效促進農戶增收,關乎共同富裕目標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基于湖南、湖北兩省625份農戶調查數據,利用傾向得分匹配法、Fields分解法深入分析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小農戶收入的影響,并借助中介效應模型探究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小農戶收入的作用路徑。研究表明:1)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小農戶收入的提升幅度約為37.71%,主要體現在非農收入增加方面,但總體上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小農戶的增收效應仍弱...
藥食同源食品的質量安全風險時空分布特征及驅動因素研究————作者:邱夢慧;李太平;劉良玉;蔣曉閃;
摘要:藥食同源食品兼具食品和藥品雙重屬性,其安全性評估是公共健康領域的重要議題。然而,現有研究多集中于藥理和毒理作用探討,對其質量安全風險的研究仍較為匱乏。文中基于2017-2023年我國省級層面98342批次藥食同源食品的抽檢數據,采用基于不合格率和不合格度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對74種藥食同源食品的質量安全風險進行系統性風險評估,并探討其時空分布特征及驅動因素。研究發現:1)藥食同源食品的抽檢不合格率明...
臨汾盆地全新世早中期黃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環境意義————作者:田慶春;郭磊;李蓮;高江濤;
摘要:選擇黃土高原東南緣臨汾盆地黃土-古土壤剖面為研究對象,在AMS14C測年的基礎上運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臨汾盆地黃土沉積的動力機制。研究結果表明:臨汾盆地黃土粒度分為3個端元,EM1可能代表的是東亞夏季風風化和成壤作用之下而形成的黏土組分;EM2可能代表的高空西風遠源懸浮搬運的細粉砂組分;EM3可能代表的是近地面冬季風作用下搬運的局地沉積物以及短時間塵暴活動帶來的粗粉砂組分。根據...
數字素養對設施蔬菜種植戶綠色生產轉型的影響研究————作者:周玉璽;高瑞敏;
摘要:綠色生產轉型是實現設施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菜籃子”安全的重要舉措。基于山東省897份設施蔬菜種植戶調查數據,實證檢驗數字素養對設施蔬菜種植戶綠色生產轉型的影響。結果表明:1)數字素養能夠顯著正向影響設施蔬菜種植戶綠色生產轉型,種植戶數字素養每提高1%,其綠色生產轉型程度提升16.90%,作用強度呈邊際遞減特征。2)異質性分析表明,數字素養對根莖類設施蔬菜、中等規模和風險偏好型種植戶綠色生...
碳評價納入環評制度的實踐檢驗與規范構造————作者:楊文靜;史玉成;
摘要:為實現“雙碳”目標愿景,構建專門的碳排放控制制度體系,我國應探索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運用實證研究、文獻研究、歸納推理以及規范研究等研究方法,對我國碳評價政策演進和試點經驗進行實證考察。研究結果表明:碳評價納入環評制度可以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具有穩健的環境效益。理論層面,碳評價納入環評制度的理論基礎有環境法理念嬗變、風險預防原則下環評制度外延拓展以及“環境國家”的內在要求。規范構造...
城市群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基于空間外部性的分析————作者:張雯熹;王鵬;楊子;吳群;
摘要:推動區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對于破解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矛盾、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文中基于中國2003-2019年19個城市群內18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利用隨機前沿法評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采用中介效應模型考察城市群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1)城市群多中心空間結構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趨勢。2)多中心空...
海河流域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關聯機制研究————作者:牛彥龍;王毅;
摘要: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是文化遺產領域的關鍵議題,文中以海河流域590個中國傳統村落和47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為實證對象,通過最優參數地理探測器(OPGD)和多尺度地理加權回歸模型(MGWR)全面揭示二者的空間關聯機制。研究發現:1)海河流域傳統村落與非遺項目分別呈現“多核邊緣帶狀”與“雙核均布點狀”的空間格局,二者空間關聯現象顯著并且呈現空間異質性和尺度效應。2)傳統村落與非遺空間關聯現...
集體行動對轉出戶農地流轉續約的影響及其機制————作者:司瑞石;李振濤;
摘要:促進轉出戶農地流轉續約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前提。伴隨著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城鄉"兩棲"遷移特征明顯,農村集體行動發生顯著變化。然而,尚未有研究分析集體行動對轉出戶農地流轉續約的影響。基于陜西、甘肅和寧夏3省457戶農地轉出戶數據,從行動組織、行動效果、行動參與和行動信息4個層面描述集體行動,實證分析集體行動對轉出戶農地流轉續約的影...
刺槐根-黃土異質界面單剪特性研究————作者:谷琪;郭小鵬;張登飛;洪勃;肖濤;孔嘉旭;薛強;
摘要:植被區斜坡失穩已成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降雨誘發根-黃土界面剪切強度損傷至破壞是斜坡淺層失穩的主要原因,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黃土復合體的剪切強度特性,有關根-黃土界面剪切強度特性的研究鮮有報道。對此,在黃土高原區選取典型的刺槐根-黃土滑坡為研究對象,開展淺層滑坡形態特征、根-土滑面特征、根系空間展布的野外地質調查;對現場選取的根系進行三維激光掃描,在定量統計根系空間構型的基...
煤炭資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測度、時空特征與區域異質性研究————作者:張麗峰;
摘要:煤炭資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問題對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城市的綠色轉型以及高質量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采用超效率SBM和Malmquist指數模型從靜態和動態角度測算了我國40個地級煤炭資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及變化特征,利用核密度估計和自然斷點法分析了碳排放效率時空特征,運用Dagum基尼系數分析了碳排放效率的區域異質性。結果表明:1)煤炭資源型城市整體碳排放效率保持在0.7左右,整體偏低,35個城市碳...
鄉村振興視角下中國糧食安全水平的統計評價、動態演進與智能預警————作者:王慧玲;李松松;曹丹丹;
摘要:探究科學合理的糧食安全評價體系,刻畫其動態演進趨勢,并對風險點進行有效智能預警對于高質量保障國家和人民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意蘊和現實意義。文中利用2012-2021年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從生產能力、基礎支撐、綠色發展、國際貿易、風險隱患、民生福祉6個方面探索性構建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實數編碼的加速遺傳算法優化的投影尋蹤模型評估糧食安全水平,利用Kernel核密度方法、Ma...
家庭發展韌性與轉出戶農地流轉續約——基于陜甘寧457戶農地轉出戶的實證研究————作者:李松青;段曉梅;周石磊;司瑞石;
摘要: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屆滿之際,農村各地土地流轉合同陸續到期,促進轉出戶農地流轉續約對于發展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陜西、甘肅和寧夏457戶農地轉出戶數據,從緩沖能力、自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政策適應能力5方面構建家庭發展韌性指標體系,并采用IV-Probit模型、IV-Tobit模型、中介效應模型和門檻回歸模型探究家庭發展韌性對轉出戶農地流轉續約的...
數字基礎設施賦能農村共同富裕:異質性影響與路徑分析————作者:李青原;齊曉雨;張佩;
摘要: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農村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帶來了重要機遇。文中基于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GSS)數據、國家統計局等機構公開數據及各地區統計年鑒,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系統分析了數字基礎設施對農村共同富裕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數字基礎設施整體上顯著促進了農村共同富裕,但在不同地區和技能群體間的作用存在顯著差異。東部和中部地區受益程度顯著高于西部地區,而高技能群體如青年和高學歷人群受益顯著,低技...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設立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作者:李琦;秦富倉;李晗;楊乙丹;渠美;
摘要:發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實現農業可持續,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文中以2008-2021年中國1101個縣級行政單位為樣本,使用PSM-DID模型分析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設立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和作用機制。研究發現:1)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政策顯著提升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2)區域異質性方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政策對東中西部農村居民收入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類型異質性方面,糧食蔬菜類和景觀文化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對...
基于多源數據的云南省文物資源交通可達性測度及旅游利用潛力評價————作者:趙書虹;李琴;
摘要:文物資源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載體,探索其交通可達性及旅游利用潛力是科學指導文物旅游交通規劃、經營開發、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的基礎。文中基于市內、市際兩種視角,對云南省文物資源交通可達性進行測度,并以此為切入點,融合多源數據構建文物資源旅游利用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GIS空間分析方法、K-means聚類法探究旅游利用潛力的空間分異特征,識別并劃分具有相似優勢的潛力類型區。結果顯示:1)云南省文物...
烏昌地區土地利用碳儲量估算及多情景預測————作者:楊紅霞;何浩;韓東爽;楊華存;
摘要:土地利用變化對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影響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至關重要,特別是對維持區域碳平衡和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文中以烏昌地區(新疆天山核心經濟帶)為研究案例,探討了2000-2020年間土地利用變化對碳儲量的影響,并預測了2030年不同發展情景下的碳儲量變化。研究結合PLUS模型與InVEST模型,綜合考慮氣候、環境、社會經濟等多種驅動因子,模擬了自然發展、耕地保護、城市擴張和生態保...
數字化轉型與企業綠色創新:基于創新動機的異質性分析————作者:趙曉慧;余暢;董維佳;
摘要:文中關注企業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轉型雙重趨勢下的企業行為,重點討論企業數字化轉型在不同類型企業的綠色創新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差異。作為存在“雙重外部性”的研發活動,減少監管壓力、追求利益和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是當前企業挑戰綠色創新的主要動機。上述動機分別主要表現在重污染企業、環境友好型企業和其他一般企業的綠色創新活動中,因此文中運用2007年至2022年A股三類上市公司共30683個企業年度微觀數據樣本分析...
晉陜蒙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關系及其影響因素————作者:魏曉宇;王珊;楊歡;賈思;劉奕;潘霞;
摘要:晉陜蒙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文化聚集區,分布著大量的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晉陜蒙30個市(盟)860個中國傳統村落和37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選用重心模型、灰色關聯度模型、數量空間關系模型等多種方法進行分析,試圖揭示傳統村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空間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結果顯示:1)晉陜蒙傳統村落與“非遺”集聚形成以晉中地區為核心,逐步向陜南及內蒙古地區減弱,長城內外差異顯著的特征。2...
相關農業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