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科技期刊 熱度: 時間: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關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雙月刊)曾用刊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56年,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編輯出版的,以反映本校教學科研成果為主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雙月刊。本學報歷經五十年的風雨,已成長為一本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學術刊物。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為讀者提供高端的精神糧食。辦刊理念:突出教育心理特色,發揮文史學科優勢,關注重大現實問題,探索學術發展走向。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欄目設置教育研究、心理研究、文學研究、歷史研究、民俗學研究、對外漢語研究、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研究生論壇、教育文萃等欄目。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收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連續6屆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4—2015)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3、數據:MARC數據、DC數據
4、圖書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
5、影響因子:
截止2015年萬方:影響因子:1.035;總被引頻次:2286
截止2015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1.456;綜合影響因子:0.788
6、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榮譽:
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社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三屆(2005)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年)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權威期刊
閱讀推薦: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教育部主管、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雙月刊,公開發行),主要刊登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命科學和技術科學、環境科學、數量經濟學、交叉科學、科學史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獲獎情況:1997年全國第二屆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1999年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1999年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最新期刊目錄
中國制造業就業乘數效應及其變動趨勢:基于人口普查分縣數據的估計————作者:程杰;
摘要:制造業就業乘數效應是經濟學相關領域的前沿基礎性議題,就業乘數變化是人口與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轉變的重要反映。本文使用中國人口普查分縣數據估計了2000—2020年制造業對本地服務業就業的長期乘數效應。研究發現,2000—2020年總體制造業就業乘數為0.59,但呈現出典型的階段性特征與轉折性變化,2000—2010年制造業就業乘數達到0.62,2010—2020年已沒有顯著的就業乘數效應。第一個十年...
產業融合發展對縣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中國縣域面板數據的分析————作者:汪昕宇;韓廣奎;吳克強;
摘要:基于2013—2021年中國1874個縣域的面板數據,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非線性中介效應模型等方法,對產業融合之于縣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發現:第一,縣域產業融合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顯著的U型非線性影響,即在產業融合水平較低時,產業融合有助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當產業融合水平較高時,會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縣域尚未跨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拐點。第...
中唐長安官僚跨街交游與都城分區問題再思——以張籍與白居易的往來為例————作者:徐暢;
摘要:中唐時代,隨著選官與任官制度漸趨成熟,通過科舉晉身的官僚萃聚都城,長安為其日常生活提供了舞臺。城市的運轉與文人官僚的生活息息相關。首先,城市發展格局影響到居住其中的人群。隋及唐前期,都城嚴格意義上不存在分區,高、武時期政治中心自太極宮向大明宮轉移以后,街東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政治導向性的空間定位變化對官僚的活動產生影響。同時,官僚的居住與交游又反過來對長安各區塊的文化格局與社會功能產生重塑,形成街東...
《十道圖》《九域圖志》行政功能探析————作者:王麗;
摘要:《十道圖》是唐代行政地理著作,服務于中央集權國家對地方的治理。銓選改革使州縣等第嵌入吏部注擬體系。唐代后期,著錄州縣等第的《十道圖》與《循資格》《長定格》一起成為吏部格文;五代至北宋前期,該書著錄的縣望等次一直是中央官府的行政依據。宋代《九域圖》《元豐九域志》《九域志》都以《十道圖》為藍本編纂而成,在編纂原則、結構體例以及記載州縣等第服務行政等方面,與《十道圖》一脈相承。記載州縣等第是《十道圖》《...
公民的淡出與市民的凸顯——黑格爾對盧梭公意構想的批評————作者:陳浩;
摘要: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關于盧梭未能區分公意(volontégénérale)和眾意(volontéde tous)的批評,一向被認為是對盧梭的誤讀,有言過其實之嫌。不過,鑒于盧梭式“公意”的核心特質在于以普遍利益和共同善為希求對象,這勢必要求與之相應的意志主體不能僅僅表現為中性的希求能力,而且應當具備規范性的認知維度。更進一步的問題在于,意志主體如何才能獲得這樣的規范性維度?黑格爾認為,意志的這...
父母教育參與和初中生學習投入——基于流動與城市家庭的比較分析————作者:王明珠;于夢潔;龍寶新;李沂蔚;徐丹丹;劉艷;
摘要:基于對流動和城市初中生的調查數據,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父母教育參與方式與學生學習投入的線性和非線性關系,并分析了這種關系在兩類學生之間的異質性。結果發現:(1)父母在校參與和流動及城市初中生的學習投入均呈正向線性關系;(2)父母密集的在家參與對流動初中生學習投入的積極影響呈遞減趨勢,但在家參與和城市初中生學習投入呈正向線性關系;(3)父母學業社會化對流動初中生學習投入具有正向線性預測作用,但對城市初中...
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下列斐伏爾的空間辯證法申論————作者:張秀華;趙晶晶;
摘要:面對晚期資本主義危機與異化加劇的狀況,列斐伏爾立足歷史唯物主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下,將馬克思基于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批判轉向空間生產批判。通過對當代空間異質問題的發掘,他自覺地建構起以空間生產實踐為理論根基、“抽象的具體”為方法論原則的空間辯證法之三維圖景:由“矛盾空間”衍生出來的烏托邦式的“差異空間”,對以“抽象空間”為表征的資本生產與再生產關系的終結;由此,既揭示了資本“抽象空間”的統治所導...
能源成本與工業行業碳減排:用能效率和用能結構的視角————作者:孫宛霖;王小軍;王分棉;
摘要:工業行業作為碳減排的主戰場,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抓手,而能源成本是促進其節能減排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用能結構和能源價格加權折算出各工業行業的能源成本,實證研究了能源成本對工業行業碳減排的影響和作用機制。研究發現,能源成本上升會顯著降低工業行業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該結論在進行了外生沖擊檢驗和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機制分析顯示,能源成本上升一方面會誘發工業行業技術創新,從而提高用能效率,在...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四重要義————作者:黃海剛;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蘊。從強國建設的戰略要義、系統互動的協同要義、倍增發展的質量要義和全球引領的競爭要義四個維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是對強國建設規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學總結,是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的生動實踐,是對高質量發展內驅動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全球競爭新態勢的有力應對。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新征程中,教育、科技...
數實深度融合賦能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關鍵問題與政策選擇————作者:劉翠花;丁述磊;
摘要: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數字生產方式盛行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加速培育構建。新質生產力驅動技術創新引領下的產業重塑與勞動力素質躍升,新型生產關系推動生產資料優化配置、生產過程智能化管理以及生產成果共享共贏,為高質量充分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數字鄉村、智慧城市與數字政府三大領域的數實深度融合實踐,開創了數字經濟發展的中國范式,對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產生深遠影響。現階段,數實深度融合賦能...
從外交史的角度看東方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以日本學者研究為中心的考察————作者:陳奉林;
摘要:東方國家對外交往的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復雜多樣,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橫亙東方歷史若干世紀的絲綢之路,不僅是東方外交史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文明交往史的重要內容。東方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開辟時間早,涉及范圍廣,凝聚了人類的智慧與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地從歷史經驗中獲得進步的力量。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是多向的路徑,向未來發展延伸,不斷推動人類文明進步。開展東方外交史視野下的絲綢之...
托諷取譬:論中國古代寓言的語篇修辭特質————作者:楊慶云;崔燦;
摘要:寓言是中國古代經典而源遠流長的修辭話語之一,以托諷取譬的修辭方式廣泛參與漢語語篇范式的建構。近代以來的寓言研究,由于沿用西方寓言體裁觀,以及囿于傳統的經學、史學視角與文章學理路,長期忽略了其獨特的修辭特質。基于自建的語料庫,從194部子書、史傳、筆記、文集和詩集中選取1046條寓言語料作為分析對象,通過模型分析與案例闡釋,可以得出古典寓言環譬成訓、假象托理以及連類指本的語篇建構模式,以及隱教述志的...
經典義理闡釋的訓詁機制——以朱熹《中庸章句》為例————作者:王立軍;
摘要:由訓詁通義理,是古代經典闡釋的必由之路。朱熹借助擇義明理、易字明理、辨句明理、析章明理、聯篇明理等多種訓詁手段,對他所建構的以《中庸》為理論綱領的新經典體系進行系統闡釋,為從傳統儒家學說蛻變而來的新儒學思想尋求文本理據支撐。從字到詞,從句到篇,再到跨文本的大語境,朱熹都能精心經營、巧妙闡釋,通過體系化的訓詁機制,進一步深化了“訓詁、義理相為表里”這一命題的內涵
《詩經》經學訓詁模式的漢宋之別————作者:白如;
摘要:“疏解語言障礙”(訓)和“闡發義理思想”(理)是經學訓詁的兩大功能要素。以《毛傳》為代表的《詩經》漢學將義理闡發融于字詞訓釋之中,屬于“訓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詩集傳》為代表的《詩經》宋學則多將字詞訓釋中的義理說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塊承擔,屬于“訓理分離”模式。究其內因,文本語境與文化語境的不同突顯選擇是重要影響因素。清儒沿著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訓理分離”模式走向更遠,為章太炎“中國語言文字...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性、創新性與現代價值指向————作者:范玉剛;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具有理論原創性的內生性概念,是從中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是遵循“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產物,而非對西方文明與西方文化的模仿、移植和挪用。其文化形態的創新性主要源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生成的新質內容,特別是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深刻影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取向,從而為超越西方現代化模式和拓展現代性維度提供了價值參照與內在規定性。與時...
新世紀以來我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分析與應對————作者:俞國良;
摘要: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之根。為摸清我國1880多萬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家底”,我們藉助元分析研究方法對此進行了系統研究。本研究檢索時間為2000—2022年,以2000年進入新世紀作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影響因素(社會轉型或社會變遷),橫跨22年。根據文獻檢索與篩選標準,1096篇納入效應量的元分析,被試總人數573609名。結果表明,幼兒教師檢出率較為突出心理健康問題是抑郁問題、...
人力資本提升與數字鴻溝彌合相互促進的機制和路徑————作者:魏巍;魏子儀;王軼;
摘要:在數字經濟時代,提升人力資本和彌合數字鴻溝是實現社會公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數字技能、信息獲取和數字參與度上的差距日益加大。為實現提升人力資本與彌合數字鴻溝的相互促進,應優化數字技能教育體系,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字技能的終身學習和職業培訓,營造積極的數字文化氛圍。同時,還應促進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與普惠性增長,釋放數字經濟紅利,進而全面提升居...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系性及其原創性貢獻————作者:楊洪源;
摘要: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內在關系,是把握其作為有機統一的思想體系的關鍵。其中,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首個核心要義,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是鮮明特色,堅定文化自信和堅守文化主體性是一以貫之的主題,“第二個結合”是根本的方法論,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是綱領性目標。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首要位置,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通過文化建立領導權,其目的在于堅守文化主體性。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的原因,...
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質————作者:楊生平;張晶晶;
摘要:一種文明形式只有形成相對系統的制度體系,才標志著文明形態的完成。人類文明新形態根源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既是對社會歷史規律和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蘊含中華文明的內在機理;不僅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核心的文明形態,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嶄新文明形態,同時是充滿活力的和諧發展的文明形態,彰顯著跨越式文明發展的內在特質。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妥善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填補西方文明...
中國古典詩歌名詞描述性語義功能————作者:卜師霞;
摘要: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客觀事物常被融入社會、審美的情意,賦予主觀的情感功能,形成文學中的意象。從物象到意象的轉變中,記錄這些事物的名詞,常在語境中具有描述性語義功能。在“同實異名”的概念指稱和偏正式雙音結構中,名詞描述性語義功能均有突出體現。名詞生成描述性語義功能的影響因素包括詩歌語境、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以及詩歌語言的含蓄凝練特征。名詞描述性語義功能充分體現了漢語的語義特點和中國古典詩歌含蓄凝練的語言...
相關科技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