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期刊 熱度: 時間:
區域經濟評論
關注()《區域經濟評論》河南省經濟期刊征稿,創刊于2013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經濟類學術期刊,2013年正式出刊(雙月刊)。本刊由1985年創刊的《企業活力》改刊而來,辦刊宗旨:創新區域經濟理論,服務區域經濟實踐,探析區域經濟政策,總結區域發展經驗。編委會:本刊編委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長金碚研究員;本刊主編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喻新安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耀研究員。榮獲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
區域經濟評論雜志欄目設置
經營探索、經營謀略、經營觀察、經營診所、營銷企劃、營銷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
區域經濟評論雜志榮譽
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區域經濟評論雜志社簡介
1.《區域經濟評論》論文內容要求理論和學術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具有理論性、前瞻性、實用性。論文篇幅一般為6000字以上。
2.《區域經濟評論》文稿內容格式包括:中英文篇名,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若文章有資助背景,請標明基金項目名稱(含代號)。
3.《區域經濟評論》來稿一般通過電子郵件附件發送,通過郵局投寄也可。發送電子郵件時,請將文稿以附件形式發送,文件格式以word.doc文檔為佳。文中如有插圖或照片請提供電子文件。
閱讀推薦: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月刊)1980年創刊,是由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性學術經濟期刊。本刊是面向生產和科研的學術性刊物。主要介紹國內、國外技術經濟與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與發展方向,交流產業結構、宏觀、微觀方面的學術研究和工作經驗,她融入了世界、融入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本提供學術咨詢和工作指導的刊物。榮獲中文核心期刊(2008)、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區域經濟評論最新期刊目錄
區域創新網絡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效應研究————作者:何雄浪;李月書;
摘要:基于2006—2022年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7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通過社會網絡分析、面板數據回歸和空間面板回歸等方法探究區域創新網絡特征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之間已形成完整、穩定且“核心—邊緣”結構明顯的創新關聯網絡,但其網絡擴張性較弱,城市的新質生產力水平逐年提高且區域差異逐漸縮小;度數中心性和網絡穩定性對新質生產力的作用顯著為正,在經過內生性處理和穩健性檢驗...
區域創新資源集聚:測算、網絡結構特征與國際比較研究————作者:趙成偉;李文雅;陳紅其;孫繼紅;
摘要: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整合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關鍵途徑,創新資源集聚可以產生規模效應、知識溢出和協同創新。采用空間基尼系數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創新資源集聚與創新網絡結構特征可以發現,中國創新資源集聚總體呈現波動式上升的時空演化特征,但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東部沿海地區領先,中西部地區相對滯后,經濟欠發達省份則呈現顯著的“省會效應”;創新資源集聚與創新網絡結構展現出協同演化特征,隨著集聚程度的提...
都市圈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制約與路徑————作者:陳潤羊;王洋洋;
摘要:以都市圈為空間單位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黃河流域都市圈經濟和人口集聚能力持續提升,核心城市整體功能不斷增強,公共服務共享水平不斷提升,既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產業集聚區,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適宜空間單元。然而,都市圈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產業與空間分離、城市規模等級結構扁平化、城市網絡空間結構尚不合理、市場化水平相對滯后以及核心城市營商環境建設水...
縣域現代化進程中的數字經濟賦能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研究————作者:崔理想;
摘要:縣域現代化目標導向下數字經濟賦能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旨在以縣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基礎,通過數字經濟賦能縣域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空間、人口等關鍵維度高質量融合發展,進而促進縣域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和攜手邁向共同富裕的縣域現代化。實踐中,應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把握主要階段和關鍵維度,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既保障實踐過程和預期目標實現“1+1>2”效應,也實現整體和局部的辯證統一,以期加快取得城鄉融合...
信息文明時代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理論機理與對策建議————作者:劉軍輝;張古;
摘要: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疊加效應催生了信息文明時代,不僅提升了勞動生產率,還重塑了時空關系,促使“距離暴政”向“距離死亡”轉變,對空間經濟活動的影響不容忽視。以此為背景,將信息化對勞動生產率、商品交易成本和知識溢出水平的影響納入空間局部溢出模型,建立起具有信息化特征的空間經濟模型,系統地剖析信息化對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研究發現:信息化引發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強化優勢地區的優勢,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
新時期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技術創新制約與對策————作者:楊闊;邊俊杰;吳玥昀;
摘要: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的中國制造業,應在生產效率提升和價值鏈攀升上實現快速升級,以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新時期的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外部市場環境惡化和內部發展階段轉換的雙重不利因素,內部技術創新更加成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最關鍵因素。然而,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系數卻呈現明顯的階段下降,制約了制造業升級。為了及時化解技術創新制約,應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結合需求側結構...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級評價及推進建議————作者:曹靜;狄蓉;
摘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實現“雙循環”發展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采用中國國際消費中心試點城市與發達國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截面數據,從國際化水平、消費水平、交通通達性三個方面構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能級評價指標體系,對比分析發現中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需要進一步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強化消費產業支撐度;對標發達國家城市能級標準,發揮消費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不斷創新消費業態、消費場景和消費模式,促進更...
數字經濟賦能城市群韌性提升的理論闡釋與實現路徑————作者:孫祥棟;羅晟;程立燕;
摘要:城市群作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國家空間治理的關鍵單元,其韌性水平直接關系到區域協調發展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城市群韌性是對個體城市協同互聯形成的城市群整體韌性的綜合考量,包括經濟韌性、生態韌性、工程韌性和治理韌性四個維度。目前,我國城市群韌性建設存在空間差異較大、體系協同不足的發展困境。而數字經濟在資源優化配置、智能決策支持和跨區域協同治理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能夠從經濟韌性、生態韌性、工程韌...
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作者:施曉麗;陽光;
摘要: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是響應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積極舉措,對提升城市經濟韌性具有重要影響。基于2011—2022年27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數據,梳理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歷程,對城市經濟韌性時空演變進行分析,并利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考察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發展迅速,逐步覆蓋大部分省市;城市經濟韌性總體水平上升,但城市經濟韌性差距擴大;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顯著增強了城市經...
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賦能新質生產力:內在機理與實證分析————作者:栗洪偉;
摘要:基于2007—2022年中國地級市面板數據,視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一項準自然實驗,選用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實證分析創新要素集聚視角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效應,結果發現,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能夠顯著增強新質生產力,且該結論通過工具變量法等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仍然成立。機制檢驗表明,人才創新要素集聚、技術創新要素集聚及資本創新要素集聚是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賦能新...
中部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質量實施提升戰略的路徑研究————作者:聶新偉;
摘要: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是新征程上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的重要戰略舉措。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中部四省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中部自貿試驗區”)自成立以來,在總體方案的引領下,建設實踐蓬勃展開,制度創新成果不斷豐富,集聚要素能力顯著增強,已成為中部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但應看到,中部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五方面問題挑戰:對外開放能級位勢依然較低,自貿試驗區片區...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綠色工業化:進展、問題與對策————作者:張彥淑;葉堂林;劉華楨;
摘要:當前,綠色發展理念已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綠色工業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21世紀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的綠色工業化取得顯著成效,傳統工業綠色化水平全面提升,新型綠色工業發展持續向好,但在綠色智能制造發展、綠色技術發展儲備、能源結構優化、數實融合發展等方面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困難和挑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應加快推動制...
數字經濟發展與環境績效提升: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作者:楊志才;謝妞;
摘要:數字經濟具有綠色化、多元化、共享化的特征,對于助力經濟發展模式的綠色化轉型和環境績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數字經濟提升環境績效的理論基礎上,采用2011—2021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數字經濟對環境績效的影響效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對環境績效有顯著的提升作用。數字經濟通過加強企業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政府監管治理三個作用機制顯著提升環境績效。從時間上看,2015年之后,數字經濟...
政府引導基金投資網絡賦能區域創新發展:作用機制、現實問題與優化路徑————作者:宋昌耀;李國平;姚雨辰;
摘要:政府引導基金作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有力工具,應從開放、動態、系統的視角審視政府引導基金的區域創新效應,重點關注政府引導基金投資網絡。政府引導基金投資網絡賦能區域創新發展,涉及規模視角下的融資支持機制、資源整合機制、風險管理機制,開放視角下的返投賦能機制、信息傳遞機制、要素流動機制,動態視角下的選擇效應機制、收益遞增機制,系統視角下的環境優化機制、標識效應機制。然而,政府引導基金投資網絡在賦能區域創新發...
“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展及“十五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和重大任務————作者:盧偉;李沛霖;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不斷豐富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差距擴大趨勢總體趨緩,區域人口聚散格局加快重塑,區域創新格局極化態勢明顯,區域開放格局不斷優化。“十五五”時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新型城鎮化等戰略舉措深入推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
創新擴散視角下的中國自貿試驗區創新成果復制推廣制度建設————作者:王豪;張帆;楊多多;張峰;
摘要: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創新擴散的引領與推動作用,加強復制推廣制度建設是關鍵。當前全國范圍內自貿試驗區創新成果的復制推廣工作雖取得了成績,但制度化建設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存在責任主體權責不清、程序性規則缺失、評估考核和激勵容錯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未來需要從統籌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提升領導體制與工作體系的科學化運作水平、突出制度性約束與機制化獎勵...
數智技術賦能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區域差距————作者:王娟娟;
摘要: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數智技術正在各領域全面普及。通過對2013—2023年數智技術賦能商品流通一體化情況的分析發現,數智技術賦能商貿流通一體化的作用體系是相對獨立的,這是數字經濟時代商貿流通一體化存在多元化渠道和標準的前提。人工智能賦能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效應顯著大于物聯網,加載數智技術的數字經濟賦能商貿流通的效應更為明顯,數智技術賦能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效應存在顯著區域差距。立足實際,以技術一體化推進商貿...
低碳全球化下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隱含碳演變趨勢及調控優化策略————作者:韓夢瑤;孫紫荻;
摘要:在低碳全球化趨勢下,中國現階段的出口結構仍然以高碳行業為主,其進出口隱含碳排放不容忽視,合理優化貿易布局是中國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及應對風險的有效措施。結合全球貿易隱含碳研究結果,力求刻畫全球貿易隱含碳時空演變格局,對比不同情景下中國隱含碳轉移的趨勢差異,解析不同情景下中國高碳行業的貿易風險,主要結論如下:全球主要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呈現增長態勢,其中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逐漸提升;...
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耦合協調的時空特征研究————作者:張英卓;苗長虹;
摘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快速穩定增長的必要前提。采用2000—2022年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和各類金融資產存量數據,建立經濟虛擬化水平的測度指標,并應用耦合協調模型對全國和省域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耦合協調水平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全國整體的耦合波動錯位且協調水平較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耦合協調水平空間差異顯著,東部沿海地區高,中部、西部地區較低,并且東西差異和南北差異有擴大的...
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糧食產業協同發展研究————作者:蔡森;鄭文輝;
摘要: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水資源是黃河流域最大剛性約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提出5周年之際,研究測度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糧食產業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以2000—2021年黃河流域9個省區為研究對象,基于熵值法構建水資源利用與糧食產業協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綜合測度黃河流域“水—糧”協同發展時空變化特征,可以發現:2000—2021年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糧食產業協同性呈上升趨...
相關經濟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