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期刊 熱度: 時間:
《武漢金融》
關注()
《武漢金融》經濟期刊簡介
《武漢金融(WuhanFinanceMonthly)》雜志由中國金融學會和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42-1593/F,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9-3540,是金融貨幣、銀行保險類08北大核心刊物。
本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堅持社會主義期刊的辦刊宗旨,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普及和發展,反映金融學科科研與教學的最新成果,為繁榮社會主義金融理論的研究領域,培養合格的金融人才服務。注重宣傳國家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反映經濟、金融改革動向,剖析經濟、金融熱點問題,探索經濟金融體制改革路徑,傳播經濟、金融新理念。它注重實踐,以應用理論、政策研究為主,是集工作指導性、學術理論性、實用研究性于一體,面向金融職工個人和普通百姓的雜志。
武漢金融最新期刊目錄
綠色金融理論演進與思考————作者:王偉;張燁寧;吳瓊;
摘要:隨著綠色金融研究不斷豐富,且逐漸成為金融創新發展領域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梳理其理論脈絡、把握其發展動態,對于系統推進綠色金融理論與實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綠色金融的基本特征、焦點問題和演化趨勢,將國內外的綠色金融研究分為開端、深入和細化三個演進階段,并分別對其進行述評。基于此,提出了公共綠色金融研究的新視角以及研究展望,以期為拓展綠色金融研究視閾、提升研究質量和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提供新思路
貨幣政策工具選擇與商業銀行流動性創造————作者:王亞梅;周曄;
摘要:本文采用2007—2020年中國商業銀行微觀數據,從理論和實證層面檢驗不同類型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流動性創造的影響。結果表明,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廣義貨幣增速為代表的數量型貨幣政策的放松能夠增加銀行的流動性創造,而以存貸款基準利率為代表的價格型貨幣政策的放松則會抑制銀行的流動性創造,這一結論在資產端和表內的流動性創造中更為顯著;兩類政策工具的交互作用表明,央行在實施“雙降”的寬松貨幣政策時仍能顯著提...
排污權交易機制、銀行信貸與污染企業綠色轉型————作者:楊柳;陳文哲;金典;王丹丹;
摘要:推動污染企業綠色轉型,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依托2004—2015年我國A股上市污染企業數據樣本,探究了排污權交易試點政策對銀行信貸的影響。結果顯示,該政策不僅顯著促進了銀行信貸規模的擴張,還實現了銀行信貸期限結構的長期化。機制分析表明,排污權交易試點政策通過激勵企業主動采取供應鏈管理策略,提高供應鏈集中度,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促進了銀行信貸規模的擴張。然而,企業的市場地位及其所...
管理者短視與企業人力資本配置——基于勞動投資效率視角————作者:王燁燁;施雪如;王焰輝;
摘要:本文從企業勞動投資效率的視角,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探討了管理者短視與企業人力資本配置效率的關系。研究結論顯示,管理者短視顯著降低了企業勞動投資效率,即對企業的人力資本配置造成損害。作用機制檢驗發現,管理者短視通過降低公司治理水平、提高第一類和第二類代理成本,進而抑制企業勞動投資效率。進一步分析表明,管理者短視對企業人力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即管理者短視顯著促進了雇傭不足,而對雇傭冗余的...
公共數據開放如何驅動城市創新創業————作者:雷漢云;李棋;陳昊;
摘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是釋放城市創新創業活力的關鍵。本文以公共數據開放為準自然實驗,基于2011—2020年273個城市的面板數據,探討了公共數據開放如何驅動城市創新創業。研究發現,公共數據開放顯著促進了城市創新創業。機制分析表明,公共數據開放后,市場交易成本顯著降低。異質性分析發現,公共數據開放對城市創新創業的促進作用在數字基礎設施完善、法律制度環境健全...
金融科技與貨幣政策傳導——基于銀行風險承擔渠道的分析————作者:胡海峰;魏濤;馮冠霖;
摘要:本文利用2009—2021年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平衡面板數據,從銀行風險承擔的視角評估金融科技對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影響。研究發現:寬松貨幣政策環境下的銀行風險承擔傾向明顯提升,而金融科技發展削弱了寬松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促進作用;在業績表現較差、運營效率較低、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子樣本中,金融科技對寬松貨幣政策提升銀行風險承擔的削弱作用更加明顯;在相對寬松的宏觀審慎政策條件下,金融科技依然能夠減弱寬...
數字化改革與產業鏈韌性: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基于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準自然實驗————作者:惠獻波;
摘要:本文以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準自然實驗,選取2011—2022年中國275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實證分析數字化改革與產業鏈韌性間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結果表明,數字化改革與產業鏈韌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隨著年份推移,政策效應逐漸增強。機制分析表明,數字化改革政策通過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構筑持續發力的長效機制,最終增強產業鏈韌性。異質性分析表明,數字化改革對產業鏈韌性的促進...
ESG評級、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和股價波動————作者:王紅;劉清;張金淼;
摘要:本文使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數據對ESG評級、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和股價波動三者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ESG評級上升對股價波動具有抑制作用,ESG評級越高,股價波動越小;(2)ESG評級可通過降低企業融資約束、提高企業聲譽和提高分析師關注度三個渠道降低股價波動;(3)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ESG評級抑制股價波動具有調節作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越高,ESG評級上升對股價波動的抑制...
科技金融政策、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作者:楊城強;
摘要:本文設置“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政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以2005—2022年我國28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系統評估科技金融政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研究發現,科技金融政策可顯著正向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介效應檢驗發現,科技金融政策能夠通過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異質性檢驗發現,科技金融政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賦能效果在“胡煥庸線”東南側城市、重點城市以及國內大市...
企業家視角下數字化轉型賦能制造業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研究————作者:馬亮;張博;李婭寧;
摘要:本文基于企業家視角,利用2011—2022年中國A股制造業上市企業數據,實證檢驗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和作用機制。研究發現:(1)數字化轉型顯著提高了企業新質生產力水平。(2)數字化轉型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政企關聯企業中表現更顯著。(3)數字化轉型通過增強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數字素養來提高企業新質生產力水平。(4)組織韌性負向調節企業家創新精神的中介效應,正向調節...
社會互動會影響居民養老金融資產配置嗎?——基于社會互動經濟決策模型與I-C-I模型的視角————作者:吳學品;劉奔;
摘要:本文利用改進的社會互動模型和Information-Cognition-Intention(I-C-I)模型,構建養老金融資產投資決策行為模型,并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采用Probit和Tobit回歸模型,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考察了社會互動對居民養老金融資產配置的影響。結果表明,社會互動會提高居民風險性金融市場參與率,且可通過增加居民的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降低信息...
數字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影響機制與門檻效應————作者:馬琴;
摘要:數字化發展和數據要素是數字金融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礎。本文以鄉村產業數字化發展為視角,基于2013—2022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通過熵權法構建鄉村產業振興指標,實證檢驗數字金融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影響、作用機制和門檻效應。結果表明,數字金融對鄉村產業振興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存在區域異質性。機制檢驗表明,數字金融主要通過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積累數據要素和完善企業數字基礎設施來促進鄉村產業振興。進一步...
逆向混改有助于降低民營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嗎?————作者:代飛;彭波;徐鳳菊;趙鑫;
摘要:本文以2007—2022年滬深A股民營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逆向混改對企業債務違約風險的影響。研究發現,逆向混改顯著降低了民營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且逆向混改程度越高,對民營企業債務違約風險的抑制效應越強。機制研究表明,逆向混改通過有效緩解民營企業融資約束,進而降低其債務違約風險。進一步研究得出,相較于大型民營企業,逆向混改對中小型民營企業債務違約風險的抑制效應更為顯著;民營企業所處行業市場競爭...
供應鏈視角下的國資參股與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來自資源補償與監督治理的雙視角————作者:于蕾;
摘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鑒于此,本文以2010—2023年滬深A股非金融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創新性地基于機器算法構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實證分析發現:(1)國資參股顯著促進了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提升。(2)機制分析表明,國資參股通過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的“資源補償效應”、強化企業綠色治理能力的“監督治理效應”來共同推動民營企業可...
“金融結構—產業結構”協調發展與環境污染————作者:尹應凱;姚欣彬;
摘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利用2000—2020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考察了“金融結構—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能夠減少地區環境污染。機制檢驗表明,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能夠通過緩解資源錯配、推動技術進步和減少財政赤字來實現污染減排。異質性分析表明,...
供應鏈數字化與核心企業商業信用供給————作者:羅興;王重陽;何奇龍;
摘要:扭轉供應鏈上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商業信用的不合理配置對于支持供應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意義重大。本文基于我國2018年4月開展的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為準自然實驗,使用雙重差分模型探究供應鏈數字化對核心企業商業信用供給的影響。結果顯示,供應鏈數字化會顯著提高核心企業商業信用供給。進一步研究發現,供應鏈數字化可以通過提升供應鏈上下游客戶集中度和客戶信息透明度進而改變核心企業商業信用供給意愿和能力,提升...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否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中國1371家企業的經驗證據————作者:馬紅梅;李鑫亞;
摘要:在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和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對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利用2011—2020年1371家上市企業的財務數據,運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分析二者間的關聯。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實施使得企業營業外支出與銷售管理費用支出增多,導致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下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通過創新補償效應顯著提高信息技術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調節效...
綠色信貸對銀行績效和風險承擔的影響——基于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實證研究————作者:白艷娟;馬新彬;閆旭;
摘要:綠色信貸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金融推動力,也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商業銀行作為綠色信貸的實施主體,面臨著平衡盈利性和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本文通過對我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超過五年的24家上市商業銀行數據分析得出: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為正,且能夠通過金融創新效應提高商業銀行績效水平;綠色信貸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為負,且能夠通過風險削弱效應降低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異質性檢驗發現,...
數字化轉型能否提升企業新質生產力——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作者:王金波;范洪敏;
摘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實證研究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數字化轉型可以顯著提升企業新質生產力水平。機制檢驗表明,數字化轉型主要通過三個渠道來促進企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一是提升創新效率,縮短創新周期;二是增強企業風險承擔水平,激勵創新意愿;三是降低企業融資約束,增強外部融資能力。異質性檢驗表...
數字化轉型如何賦能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作者:王嬡名;祝志勇;楊風梅;
摘要:數字技術賦予生產資料數字化屬性,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厘清數字化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提升路徑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網絡爬蟲技術獲取微觀企業年報中數字技術相關詞頻,結合2011—2022年A股上市企業樣本,討論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發現,數字化轉型顯著提升了企業新質生產力水平。機制檢驗發現,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效應、人力資本結構優化效應和社會責任履行...
相關經濟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