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經濟期刊 熱度: 時間:
《中國經濟史研究》
關注()【雜志簡介】
《中國經濟史研究》雜志是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經濟研究雜志社出版的專業性刊物。該刊物以馬列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百家爭鳴的方針,刊登有關經濟史的理論論著,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近代經濟史以及中國現代經濟史的論著,中外比較經濟史研究論著,中國經濟史的專題研究資料,中外經濟史著作的評介,國內外中國經濟史研究動態的報導,并適當刊登中國經濟思想史方面的論著等。《中國經濟史研究》堅持以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新問題即“四新”原則取舍文章,為學術界新老作者提供發表論文的園地。
本刊積極為中外學界的交流架設橋梁,已刊登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學者的多篇文章,其中海外著名學者黃宗智、趙岡、王業鍵、陳慈玉等先生在本刊發表的論文引起學界極大反響。本刊發表的論著多項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其中經君健先生的《試論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聯系》(1987年第2期)、吳承明先生的《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分別獲得“孫冶方經濟學獎”。由本刊主辦的“經濟史論壇”學術討論會,自1993年始先后舉行了18次,已經成為學術界的一個品牌,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該刊被以下數據庫收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該刊在國內外學術界頗具影響,被譽為本學科的權威性刊物,2000年圖書情報系統根據文獻利用率在經濟學刊物中排名第三。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有:“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國現代經濟史”、“中外比較經濟史”、“國內外中國經濟史研究動態”、“經濟思想史研究” 、“港臺經濟研究”、“民族經濟” 、“西部開發”、“理論探討” 、“專題評論” 、“學人與學術” 、“論著評介”、“青年論壇” 、“讀史札記” 等。
本站已成功發表的論文:
1 中國近代民生經濟學研究——基于傳統經濟思想現代化的視角 熊金武; 2
2 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形成若干問題探討 李根蟠; 5-14
3 近代中國金融業發展模式與社會轉型 杜恂誠; 15-24+143
4 先秦諸子百家民生經濟思想探析:結構變遷的視角 方建國; 25-42+143
5 晚清西方經濟學財富學說在華傳播研究——以在華西人著述活動為中心的考察 李丹; 43-53+143
6 民國時期的經濟思想史研究——來自留學生博士論文的考察 鄒進文; 54-65+143
7 中國現代經濟思想史研究:1978—2014 程霖;張申;何業嘉; 66-84+144
8 2015年度中國現代經濟史學科研究動態及前沿問題討論會召開 于文浩; 84
9 唐代蠲免事務管理探微——基于對《新安文獻志》所錄唐戶部蠲牒的考釋 顧成瑞; 85-91
10 清初江南人丁研究——兼談清代人丁編審制度的確立 薛理禹; 92-107+144
11 近代中國白銀通貨存量與貨幣供給總量考論——與羅斯基教授商榷 蔣清宏; 108-116
12 1736—1911年間山西糧價變動趨勢研究——以貨幣為中心的考察 馬國英; 117-125+144
13 建國初期農家支出研究 常明明; 126-134+144
14 李埏先生與中國經濟史研究 田曉忠; 135-142
15 《清代榷關與北路貿易》內容簡介 李慧霞; 142
經濟論文發表:國際貿易全球下的經貿英語經濟價值
摘要:近年,由于我國與其他國家不斷發展經濟貿易,經貿英語的重要意義逐漸被人們意識到,并且作為一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經貿英語具有十分明確的作用,即使兩個國家貿易順利開展的橋梁。在這種條件之下,經貿英語本身的價值也受到了廣大學者的關注,其中主要包括三個不同角度的價值。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經貿英語的價值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經貿英語,經濟價值,分析
經貿英語作為具有特殊用途的工具,其已經逐漸的擺脫了簡單意義上的英語學習,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我國的經濟貿易得到更好更順利的發展。伴隨著經貿英語不斷提升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國內關于經貿英語的各種培訓機構應運而生,特別是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權威的相關等級證書更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經貿英語的實際價值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中國經濟史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頭銜獲取方式與個人晉升——來自晚清海關的證據————作者:李嫣然;趙一泠;周建波;
摘要:本文使用1910年《新關題名錄》中的華員數據,考察通過科舉、薦舉和捐納方式獲取頭銜是否會影響華員在海關的職業表現。實證分析發現,海關科舉華員整體上薪資水平更低,更多分布在文書型崗位上,存在職業發展上限。文章認為,海關的招聘制度設計、不同崗位對能力的差異化需求和科舉職員逆向選擇等因素導致了上述結果。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傳統教育和新式職業之間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催生了海關稅務專門學校,也...
《清代的糧價與市場空間結構》簡介————作者:余開亮;
摘要:<正>余開亮著《清代的糧價與市場空間結構》于2023年9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清代糧價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史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近年來系統的清代糧價資料得以為學界利用,清代的糧價及市場問題再次成為經濟史研究的熱點。本書在深入分析清代糧價數據的制度背景和數據質量的基礎上,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對清代市場的空間結構及其演變歷史進行分析
農工一體化:福建制糖工業用工策略的實施(1956—1985)————作者:徐嵐;張侃;
摘要:20世紀50—80年代,因制糖工業的行業特殊性、投資與技術的限度以及戶籍制度的限定等因素,致使福建的糖廠在榨季出現勞力短缺問題;而長達8個月之久的停榨期又使糖廠固定工出現“在職失業”的現象。勞力短缺與滯存并存是該時期福建制糖工業生產活動中的常態,為了因應這一局面,糖廠、政府、社隊三個利益相關方共同協調,在榨季從蔗區社隊征調大量社員到糖廠充當季節性臨時工;在非榨季糖廠固定工除了設備檢修等工作外也會被...
論清代民間社倉制度的實踐及其變異——以重慶市合川區淶灘二佛寺碑刻為中心的考察————作者:游彪;
摘要:南宋孝宗在位時期,經朱熹編定《社倉事目》而推廣到全國各地的社倉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在清朝,從康熙皇帝開始就頗為推崇該法,這對于清代地方社倉的廣泛建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位于重慶合川的淶灘二佛寺保留了若干清朝社倉制度的碑文,這些珍貴史料在國內外都是十分罕見的,可以幫助今人在制度以及實踐層面更深入地理解朱熹社倉法在清代民間的發展演變過程
明清—近代中國的市場、財政與金融——第二屆中國經濟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李一葦;沈博;王嘉樂;
摘要:<正>2024年12月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史研究室和《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經濟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十六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明清—近代中國的市場、財政與金融”發表精彩報告,京內外四十余名青年學者參會,共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研討。會議以專題報告的形式依次進行...
《術語革命:中國近代經濟學主要術語的形成》出版————作者:孫大權;
摘要:<正>《術語革命:中國近代經濟學主要術語的形成》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23年11月出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孫大權著,全書63.2萬字,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成果。中國近代出現了數以萬計流傳至今的經濟學新術語,它們是怎樣形成的?這是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重要問題和難題,學術界迄今尚無系統的研究成果。作者潛心鉆研10年,對該主題進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
牧民的智慧:明代前中期甘青地區馬政的演進邏輯————作者:胡簫白;
摘要:明代前中期是王朝勢力逐步深入甘青地區的關鍵歷史時段。在此過程中,“國家-社會”關系不斷調整,并在地區馬政的演進邏輯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洪武前期,明朝勢力尚未深入甘青地方社會,地區馬政為本地部眾所主導,明廷無法從以物易物的實物貿易形式中獲取大量馬匹。從洪武后期開始,明廷對甘青地區的統治漸趨穩固,因之施行金牌信符制度在地方社會征納“差發馬”,納馬額度的攤派刺激了甘青地區的人口流動,亦造成了區域內部社會關...
清末財政亂象與度支部統一中央財政————作者:劉文華;
摘要:晚清以來,中央新設機構,如總理衙門、海軍衙門,往往侵割戶部財權。清末新政時,這一情況更為嚴重,新設各部紛紛自籌經費,導致出現了各自為政的財政亂象。戶部(度支部)對此也曾加以反對,但收效不彰。光緒三十四年(1908),在攝政王載灃的鼎力支持下,度支部尚書載澤強力推動奏準清理財政章程,不僅派員監督各省財政,還在中央層面推進統一財政的計劃。但宣統元年(1909)及二年上半年,計劃進展不大。宣統二年底,資...
國營農場與農業集體化的探索——以廣北農場為中心(1950—1966)————作者:劉東慶;
摘要:<正>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全民所有制農業企業,國營農場在新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倡導墾荒建場、支持農墾事業發展。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分布廣泛的國營農場在為國家工業化積累資金、保障糧食安全、引領農業現代化、維護邊疆穩定等方面貢獻卓著。1949—1966年,中國鄉村經歷急遽的社會變革,國營農場在頻繁調整自身經營管理體制的同時,也踐行國家的農村變革理念,推動農業社會主義改...
明代徭役增派下的會計平衡方式與徭役類別——以嘉隆年間的山東為例————作者:金珍真;胡鐵球;
摘要:從《山東經會錄》來看,在明代徭役冊中,維持會計平衡的主要操作方式有免編力差部分名額、編銀額小于征銀額、銀差項下的銀力兼派、將編銀額高的銀差改為編銀額低的力差和兌編五種。從這五種方式來看,山東地方官府使用了減額不減負、隱藏負擔、明減暗增等會計手段,其實質是“陽取之外有陰取”,陰取部分不入會計,從而使大幅增加的財政負擔消失于會計過程中。通過維持徭役冊中的會計平衡,地方官府可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目...
計稅定股與計租分利:清代福建山林共有產權的運作機制————作者:鄭鵬程;
摘要:清代福建山林產權秩序由計稅定股和計租分利兩種機制所塑造。所謂計稅定股,是指將山稅作為產權的依據,山主通過分攤特定份額的山稅以獲得特定份額的股份,并以股份分配山場權利。所謂計租分利,是指將山租作為業權的依據,山佃農通過交納山租以獲得長期管業權,且山租可在山佃農群體內逐級發包,從而再次分配業權。在此過程中,山林產權的認定依據從“界占”轉換為“股份”,排他性產權歸屬問題轉換為內部權利安排問題,從而形成共...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法工業合作方式的確立————作者:周磊;
摘要: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法兩國逐漸形成了一套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工業合作方式,其從聯絡渠道、合作導向、結算形式和立項途徑等四個方面維系保障了兩國工業合作的正常進行。兩國政府搭建的官方合作渠道為中法工業合作提供了基本條件,滿足了雙方企業跨國商業聯絡的需求并保證項目合同妥善執行;服務于中國工業規劃的合作導向,有利于法國企業適應中國工業的高度計劃性和合作的買方市場環境;基于出口信貸的現匯結算形式,一定程...
華資銀行的興起與清季民國金融行業的職業流動————作者:賈欣潮;周亞;
摘要:金融行業的職業流動與近代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相關聯,即“制度移植”外表下的銀行發展缺乏與其相對應的專用性人力資本。因此,華資銀行只得從性質相近的票號和錢莊中尋找人力資源。在這一基礎上,銀行在薪酬激勵、人事制度和行業前景等方面展現的優勢造成傳統金融機構人力資本流失。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塑造穩定而可靠的職業隊伍,華資銀行憑借新式教育力求革新人事,而錢莊的人事改良卻因治理結構的局限收效甚微。金融行業的職...
知識、科學與市場:近代桐油知識的流動與中美桐油貿易————作者:李俊杰;
摘要:中國作為桐油的原產地,在古代形成了一套關于油桐和桐油的經驗性知識。隨著西方近代植物學和現代化學的發展,尤其是分析化學的興起以及對實驗的重視,使人們對物質和生命內部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構建了一種基于現代科學的桐油知識體系。20世紀前期,美國拓展了桐油的使用范圍,大大刺激了美國對中國桐油的需求,中國桐油對美出口激增,美國也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桐油出口國。同時,美國依靠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強大的工業能力,移植中...
晚清發審幕友修金的攤捐及其困境————作者:寧浩;
摘要:道光以降,由于州縣發審案件的增多和積壓,各省發審局和道府官員聘請發審幕友協辦處理,以州縣攤捐的方式籌集高昂的幕友修金。朝廷雖有禁令,卻無法阻止發審幕修攤捐在地方盛行,其主要原因是發審幕友已深度參與審轉覆核制運作。攤捐實際收效有限,由于州縣負擔沉重且無關州縣考成,賬面上州縣欠款累累。雖有出現發審幕修放棄依賴攤捐的情況,不過直至清末司法改革和清朝覆滅,州縣攤捐仍是發審幕修的主要經費來源。官員在幕修上的...
安徽小三線企業調整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研究————作者:張勝;
摘要:<正>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當時國際環境和我國周邊緊張局勢,黨中央作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而小三線建設是各省區市后方戰略基地建設,以地方軍工及配套設施為主要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小三線建設在新形勢下也開始調整:1979至1984年是初步調整階段,以“軍轉民”為中心;1984年8月,國家計劃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地方軍工工作會議,...
窠名與分隸:宋朝酒利分配的演變與博弈————作者:徐東升;
摘要:現存史料共梳理出宋朝酒利窠名50項有余,這些窠名主要通過增添酒價、變更場務出售形式、創建酒庫等方式增收酒利而創設,包括正收及其衍生、分化而來的窠名,以及窠名的另稱、合稱。這些窠名主要出現在買撲場務和官監場務,是隨著榷酤制度的演變逐步形成的,分別隸屬中央與地方的官府機構。窠名與分隸相輔相成,增加窠名的目的是分隸,分隸則按窠名進行。宋朝酒利分配的演變,從窠名歸屬看呈現出兩個明顯趨勢:一是在中央財政部門...
《“大分流”視域下的清代經濟發展模式》出版————作者:褚芝琳;
摘要:<正>與西方相比,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獨特嗎?在過去20余年間,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范·贊登(Jan Luiten van Zanden)、王國斌(R. Bin Wong)、皮爾·弗里斯(Peer Vries)等西方學者曾試圖尋求一個較為合理的解答,從而掀起了一場有關中西“大分流”的長期論爭。不過,由于西方學者的論著大多基于二手史料,其結論缺乏一定的說服力
交易方式、產權界定與房租價格——基于清代歸化城房產交易的研究————作者:張國坤;胡岳峰;
摘要:清初以來,歸化城房產交易漸成規模,隨之而來的是交易方式、產權界定、價格等方面的形成與重塑。歸化城房產交易方式在道光年間出現明顯轉變,逐漸形成以押租為主的交易體系,活租、典、推賣等交易方式的出現頻率則日益減少。房產交易中的產權界定較為靈活,具體的權利分割有賴于契約中的明文規定。從道光年間開始,歸化城房主越來越多地明確房屋修繕責任,將賃房人的后期投入轉為押租的押金或預付的房租,從而限制鋪底權的形成。歸...
明代里甲戶籍結構與基層社會控制——以《嘉靖泉州府永春縣保甲文冊》為中心————作者:杜鈺婷;
摘要:日本京都大學所藏的《嘉靖泉州府永春縣保甲文冊》是認識官府通過保甲登記加強對里甲編戶、屯軍與流寓人口管理的珍貴文書。結合族譜記載,可知它大致形成于嘉靖四十年(1561)上半年,記載了永春縣西部7個都(里)884戶家庭在里甲組織中的隸屬情況,登記的里甲戶名都可追溯到真實人員,包括實在人名和“姓氏-在世宗親字諱”式的半虛擬姓名兩種。雖然其時里甲戶籍多由宗族控制,但通過保甲手段,官府對隱藏在里甲總戶之后的...
相關經濟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