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
關注()【雜志簡介】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師范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獲獎情況
1992、2000年被評為全國教育學院優秀學報
2001年被評為貴州省高校優秀學報
【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教育理論與實踐、文化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語言文學、爭鳴、中學教育、大學生論壇。
雜志優秀目錄參考:
1. 稻作文化在貴州——基于傳播途徑的實證研究 李國棟,LI Guo-dong
2. 論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 高強,王祥熙,高仙,GAO Qiang,WANG Xiang-xi,GHO Xian
3. 貴州省科技人力資源配置分析 邢文杰,羅添,XING Wen-jie,LUO Tian
4. 資源優勢與貴州工業強省戰略研究 王維江,WANG Wei-jiang
5. 石器時代的文化與理性——評《石器時代經濟學》 李若慧,LI Ruo-hui
6. 陳法與陳宏謀交游考 劉海濤,LIU Hai-tao
7. 白日夢——對部分小說的解讀 袁武,劉頤,YUAN Wu,LIU Yi
8. 壽生的文學世界及其內在性矛盾論略 楊波,YANG Bo
9. 古語詞在西北次方言區武威方言中的遺存釋例 趙穎,ZHAO Ying
10. 阿卡性/別敘事芻議 黃衛,楊潔,HUANG Wei,YANG Jie
11. 文化視閾中的猿猴形象及其嬗變根由論略 劉騻,LIU Shuang
12. 論雕塑藝術中的“虛”與“實” 吳線,WU Xian
13.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調查研究——以貴州師范大學為例 趙玉,ZHAO Yu
14. 論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和實踐取向 侯曉薇,HOU Xiao-wei
15. 資源開發與文化傳承——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學前教育內生型發展模式探究 黎平輝,郭文,LI Ping-hui,GUO Wen
16. 中學語文課堂的反思及其對策——評吳俊教授《語文美育理論與實踐》 夏德靠,XIA Dei-kao
教師論文發表:基于統計學的李賀詩歌色彩詞的語言學分析
摘 要:李賀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被稱為“詩鬼”,他的詩風瑰麗奇峭,凄迷濃艷,這種詩風的形成與他對色彩的獨特的運用方式是緊密相連的。筆者在對李賀244首詩歌進行字頻、詞頻統計的基礎上,對李賀詩歌中的色彩詞進行語言學分析,以證明現代語言統計學的方法對于分析作者作品的風格特征既有其優勢的一面,又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亟待進一步完善,這一點將在對色彩詞功用分析中提及。
關鍵詞:字頻統計,詞性分析,用法分析,功能分析
一、李賀詩歌色彩詞的研究概況
李賀善用色彩,古人對此已有研究,但較為零碎,如唐代杜牧《李長吉歌詩敘》云:“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宋代陸游謂李賀詩:“如百家錦衲,五色眩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清代方扶南也形容李賀詩:“如鐵網珊瑚,初離碧海,映日澄鮮。”①近些年陸續有研究者關注李賀詩歌的色彩詞,但多從心理學、色彩學的角度分析,從語言學角度研究的很少。程江霞的《李賀詩歌色彩詞的修辭》、《李賀詩歌色彩詞的語法研究》和《李賀詩歌隱性色彩詞研究》雖然分別從修辭、句法結構以及隱性色彩角度對李賀詩歌色彩詞進行了分析,但較為簡略。前人在分析色彩詞時也運用了簡單的統計方法,如陶慶梅《李賀詩歌風格特爭論――以意象研究為中心》,只是進行了簡單羅列,關注的焦點仍在于作品中意象的風格。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研究,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李賀的詩歌的色彩詞進行再次分析。
貴州師范學院學報最新期刊目錄
沖突與和解:《西游記》中動作圖像形成的美學分析————作者:安汝杰;
摘要:《西游記》中有大量以美的形式見長的動作,這些動作在讀圖者的意識河流中形成一個相繼展開的圖像系列。《西游記》中的動作是差異化的時空存在,動作作為存在者,其審美內涵顯現于表象沖突的插圖中;插圖將讀者帶入一種鑒賞差異化動作的時間境域中,其中每個人物的動作都是其生存實境的自在呈現。讀圖者在對瞬間的構圖要素進行直接感知的基礎上,促其形成超越于具體存在而臻于本真存在之域的和美境界。此境界也即動作沖突得以和解后...
指向素養立意的勞動教育課程:時代意蘊、目標指向與實踐進路————作者:肖明;楊延從;
摘要:勞動教育是核心素養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課程是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指向素養立意的勞動教育課程實施以核心素養促進勞動教育高質量開展,對素養為本學科課程改革、“五育融合”育人、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指向素養立意的勞動教育課程旨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主要通過勞動觀念素養、勞動能力素養、勞動精神素養、勞動品質素養四重維度,培養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
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邏輯、核心意蘊和實踐突圍————作者:李純;何昕桐;曾福星;
摘要: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發展的內核主力,實現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是建構高質量鄉村教育體系的前提,更是實現鄉村教育振興和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所在。耙梳鄉村教師發展歷史的演進邏輯進而解析出鄉村教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性、獨特性和實踐性,不失為一種回應時下發展需要的學理嘗試。基于歷史邏輯梳理,可進而得出其核心意蘊在于鄉土性、內生性和專業性的交融,具體可從文化浸潤、治理賦“能”和培訓增效三個有機關聯的實踐路...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模型的建構、檢驗與實踐思考————作者:江永強;柴佳琪;姜丹彤;
摘要:關注心理健康素養是維系心理健康的常見工作思路。嘗試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模型,包括擁有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知曉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對心理問題持積極的態度、能覺察自己的心理與情緒變化并進行自我調節、會主動尋求人際支持、認同校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資源等素養成分。實證檢驗的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成分中的心理問題態度、尋求人際支持、心理資源認同和自我調節可能是維系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近端因素。研究發現...
高校對中小學美育幫扶機制構建研究————作者:安毅;
摘要:在全面加強和推進學校美育工作,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進程中,高校,特別是藝術類、師范類高校,具有較好的美育學科基礎和師資資源,而此方面卻是中小學美育的瓶頸和短板。為了積極推進中小學美育工作,貫徹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構建高校對中小學美育幫扶機制,是統籌協同推進當前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分析當前高校和中小學美育...
學齡人口變化對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與預測——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作者:佘萬斌;周波;陳莉華;
摘要:借助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和多狀態人口預測模型,深入分析了學齡人口變化對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并預測了未來師資需求。研究發現:城市地區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受學齡人口波動影響較大,純技術效率存在波動;農村地區資源配置效率相對穩定,但近年來綜合技術效率有所下降;城鎮化進程加劇了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城市資源需求快速增長,而農村資源需求下降;未來學齡人口總體保持穩定,但城市地...
依托技術給養的移動語言學習發展路徑與習得機制研究————作者:李青;翁克山;
摘要:作為無邊界校園建設和外語學習模式深度混合化的產物,移動語言學習(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簡稱MALL)構建了教室、實地和網絡之外的第四維外語學習空間。在新興技術的加持下,MALL經歷了移動語言學習、泛在語言學習和情境化多模態語言學習三個發展階段。然而,迄今技術的給養與語言學習活動之間的匹配機制仍然存在不完善之處,導致MALL應用未能達到理想狀態。基于給養...
《漢書·藝文志》“六藝”與“術數”之關聯性研究——以《明堂陰陽》與《周易明堂》為例————作者:楊林波;
摘要:《漢書·藝文志》的分類編次體現著作者鮮明的學術價值取向,無論是大類還是小類,都反映了一定的學術等級,即道器之分、主次之別。在其分類中,《六藝略》位列六略之首,而《術數略》則居于次末位,二者看似無關,但考察兩略所收書籍,發現《六藝略》禮類《明堂陰陽》與《術數略》蓍龜類《周易明堂》在素材對象、思想基礎等方面有所重合,二者明顯具有內在聯系。通過對兩種書籍的深入分析,或許可以為兩略間的關聯性研究提供新的思...
燕行使臣與清代書畫在朝鮮的傳入研究————作者:李謙;
摘要:朝鮮作為清朝的藩屬國,每年都會派遣使臣前往清朝朝奉,這些使臣成為中國書畫傳入朝鮮半島的主要中介。燕行期間購買書畫是燕行使臣的重要任務,燕行途中的永平府、豐潤縣、玉田縣及燕京的琉璃廠、使團所居的使館是燕行使臣同清朝文人進行學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地點,也是接觸書畫和大量購入書畫之地。在京城逗留期間,燕行使臣會特意前往天主教堂同西方傳教士交往,這為西學書籍和西洋畫流入朝鮮提供了契機。燕行使臣的購書行為有著...
原型范疇視域下英漢違實條件句的多義性識解————作者:劉立立;唐燕玲;
摘要:違實條件句是個具有多義性的語義范疇,從英漢對比的角度探討其不同語義間內在關聯的研究尚不多見。在探究英漢違實條件句范疇的主要語義特征的基礎上,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核心要義,析出了英漢違實條件句范疇的原型和邊緣成員,發現英漢違實條件句范疇從原型到邊緣的語義演變是一個條件性和因果性逐漸減弱、假設性和違實性不斷增強的連續統,其范疇間語義拓展的機制為隱喻
民族服飾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與實踐——以藏羌彝走廊民族服飾為例————作者:徐興美;
摘要:民族服飾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和動力源泉。藏羌彝走廊是藏族、羌族、彝族等民族聚居區,區域內各民族服飾匯聚一體,形成多元且相互融合的服飾景觀。以該地區服飾為對象,聚焦民族服飾文化互鑒、融合與多元一體的具體內容,探析該地區服飾上呈現共同體意識的成因及價值,積極探索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激發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城鎮化背景下貴州侗族非遺的保護困境與紓解對策————作者:姚莉;
摘要: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貴州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空間分布、類型、級別、保護狀況等方面梳理貴州侗族非遺資源的現狀,并從文化環境、文化認同、傳承主體、政策制度等方面分析城鎮化背景下非遺保護困境。基于此,城鎮化建設中貴州侗族非遺保護的紓解對策有:在重視人居環境建設的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在重視完成“規定性”發展指標的同時,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在重視高效...
鄉村教師定向培養政策對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作者:孫雪連;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法,以江蘇省某省屬師范院校大一、大二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師范生為研究對象,考察定向師范生對鄉村教師定向培養政策的了解度、滿意度和在校學習投入對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結果發現:定向師范生的政策了解度、政策滿意度、學習投入和教師職業認同處于較高水平;定向師范生對政策的了解度、政策滿意度和學習投入均顯著正向預測教師職業認同;政策滿意度在政策了解度和教師職業認同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政策滿意度、學習投...
面向高階能力的項目式教學探索與實踐——以PLC實驗項目為例————作者:張敏;陳東旭;
摘要:培養學生高階能力是教育強國的基本舉措。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通過文獻研究和教學實踐,探索面向高階能力的項目式教學模式(PTH),將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質量保障融為一體,以PDCA循環保障教學質量,以學生為中心激發高階思維,以立德樹人促進高效反饋。可編程控制器(PLC)“數碼管控制”項目教學實踐檢驗表明,PTH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
生成式AI時代數據倫理教學的“破”與“立”————作者:王娟;
摘要:生成式AI技術在驅動傳媒業新一輪變革的同時,亦引發了深度偽造、隱私侵犯等倫理問題。相關研究提出,應進行新媒介素養的養成與升級予以應對,但它們大多停留在自上而下的理論框架式分析與自下而上的具體教學實踐探討,前者在具體應用中缺乏靈活性,而后者缺乏通用性和系統性,二者未形成有效的對話與系統性整合。此外,作為新媒介素養基礎支撐,即數據倫理素養,并未引起足夠重視。針對這一現象,研究通過分析數據倫理教學的前沿...
徽州三雕藝術在虛擬現實中的運用研究————作者:王永虎;楊廣紅;
摘要: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聚焦于徽州三雕藝術在虛擬現實中的再現,深入探討了虛擬現實技術在藝術再現中的應用,分析了沉浸式體驗設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并提出了徽州三雕藝術在虛擬現實中的再現策略。進一步討論了如何將文化傳承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旨在建立現代與過去的橋梁,促進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不僅有助于維持文化符號的多元化,而且促進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有效保護、傳承和...
社會交往模式對青年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影響機制————作者:凌巍;令狐雨薇;
摘要:使用2023年貴州省農民工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分析差異化的社會交往模式對青年農民工就業質量的影響,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法有效緩解數據不平衡問題。研究發現:(1)相比于與老鄉“同質性”社會交往模式,與流入地城市居民“異質性”社會交往模式顯著促進了青年農民工的就業質量。(2)“同鄉集聚”強關系社會交往模式比“獨來獨往”更能促進青年農民工就業質量的提升;與當地居民“異質性”弱關系社會交往模式也對青年農民工就業...
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關系: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作者:王月華;姚恩菊;
摘要:為探討社交自我效能感在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與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采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孤獨感量表和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對河南省73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領悟社會支持能顯著正向預測社交自我效能感(β=0.64,p<0.001);領悟社會支持、社交自我效能感能顯著負向預測孤獨感(β=-0.35,p<0.001;β=-0.24,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生態向度及其當代啟示————作者:佟明燕;
摘要: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展現了鮮明的生態指向,這種生態指向既是對生產力生成與發展過程中內在規律的揭示,也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視野。馬克思基于自然界的優先性地位,系統剖析了生態環境、自然規律以及資源條件在生產力生成與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以現實的人為切入點,分析了人的需求對于生產力的推動作用,通過勞動實踐中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架構起對資本主義生產力反生態性的批判以及對社會主義生產力...
不完美的巨人:論莫洛亞《雨果傳》中的傳主形象塑造————作者:葉健;
摘要:在莫洛亞的眾多傳記作品中,《雨果傳》是最能代表其傳記藝術的作品之一。他在刻畫雨果形象時保持審慎的寫作態度,不僅忠實呈現雨果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還通過描寫雨果的政治活動表現其人道主義精神,試圖還原一個復雜、立體且真實的雨果形象。莫洛亞認為,生活中的雨果并非完美無瑕,但他在文學上的偉大成就才是更值得關注的。總之,通過對雨果的情感經歷、文學成就和人道主義精神的生動呈現,莫洛亞塑造了一個雖不完美但卻堪...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