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教育期刊 熱度: 時間:
《黑龍江高教研究》
關注()
《黑龍江高教研究》教育期刊簡介
《黑龍江高教研究》是由哈爾濱師范大學主管、哈爾濱師范大學和黑龍江高教學會主辦的高等教育學術理論刊物。1982年創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雜志編輯部設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內。
《黑龍江高教研究》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以繁榮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研究,促進高教改革與發展為辦刊宗旨。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年09期目錄
高校學生評教研究中的兩種價值取向及其后果.............丁永為
教師教學效能感對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影響...............王洪席
論師范大學課堂教學之道...............................張榮華
美國大學科學研究持續發展的三個支點...................胡瑞樊鵬
牛津大學導師制發展探究及啟示.........................王輝王卓然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生態失衡分析.........................趙書山
大學生理想教育的現實性思考...........................王柏棣王平
試論教學評價的目標導向原則及實施策略.................張懷滿
論高師聲樂教材與中國聲樂曲目的價值取向...............徐敦廣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質量控制策略...................何利平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董敏杰
高職院校學生工業文化素養的現狀與對策.................申素英
地方高校開展“最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析.............王榮德
黑龍江高教研究最新期刊目錄
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數字治理的技術賦能與風險規制研究————作者:劉強;張敏娟;王茜茜;
摘要:進入數智時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教育治理、數字權力的互動融合,催生了以數字建構為基礎、以算法權力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數字治理的新范式。由于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存在數字治理理念不成熟、數字治理體系不健全、治理技術不成熟、數字治理結構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數字治理價值偏離、數字治理主體失能、數字權力擴張失序、數字技術誤用濫用等現實難題。為此,我國高等教育亟須從價值共...
績效問責制導向下高校教師評價的指標陷阱及治理策略————作者:張繼河;周文文;
摘要:高校教師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內生動力,優化高校教師評價是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必然之舉。當前高校存在兩種典型的教師評價方式:一種是以結果為取向的績效評價或業績考核評價;另一種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取向的發展性評價。在績效問責制導向下,高校傾向以結果為取向來評價教師工作表現,容易忽視教師專業成長,過度迷戀量化指標,形成“指標固戀”怪圈,從而落入投機“作弊”、目標排擠和文化破壞等指標陷阱。對此,要通過優...
有組織科研視域下大學科研組織體系建設的生成邏輯與變革策略————作者:陳霞玲;劉亞榮;
摘要:大學科研組織體系建設是大學科技創新得以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基礎,包括建設新型科研組織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外部需求以及協調新舊科研組織之間關系兩個方面的內容。組織戰略與目標是組織結構設計的基礎,大學科研組織變化源自大學科研生產活動多元化和生產組織復雜化。為了滿足外部日益增長的科研需求和建設大學核心競爭力,大學傾向于維持一個體系龐雜、功能紛繁的科研組織體系,產生了“多而不優、大而...
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政策執行的量化評價研究————作者:槐福樂;
摘要:實現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健全離不開政策的供給。在國家政策的指導與推動下,地方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全面推動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健全。基于12項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政策,進一步構建了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政策的PMC指數模型,并通過對12項政策文本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當前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政策呈現出規范與發展、貫徹與落實的態勢,其中,政策整體設計較為...
新農科背景下跨學科專業建設的機制探索與創新————作者:金帷;
摘要:推動跨學科專業建設是深化新農科建設的重點和難點。以智慧農業專業為例,從動力機制、知識機制、組織機制等三個方面對案例高校跨學科專業建設實踐與機制進行系統分析,并提出跨學科專業機制建設創新的三條路徑:一是在動力機制維度,強化專業動態調整、專業建設與質量監測機制建設;二是在知識機制維度,跳出傳統“學科-知識-專業”進路重構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在組織機制維度,推動跨學科領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組織機制...
大學參與視角下英國教師教育質量提升的歷史脈絡————作者:袁傳明;楊漢麟;
摘要:英國大學產生于中世紀,而英國的師資培訓機構直到19世紀才出現,隨著普及教育運動的推廣以及中小學對教師的需求量大增,古典大學開始緩慢、漸進地涉及教師教育領域。與古典大學相比,20世紀初興起的城市大學對教師教育的興趣更濃,后者加速了英國教師教育的大學化進程。20世紀40年代,英國大學憑借自身的學術聲譽、學位授予權等優勢,逐漸走入了教師教育體系的中心,開創了以學術為導向的教師教育模式。20世紀80年代,...
地方融入:鄉村定向師范生從“契約”到“扎根”的應然路向————作者:劉小蘭;楊立國;
摘要:地方融入是個體進入新的地方之后最理想的狀態。鄉村定向師范生未來只有融入地方,成為身心具在的“地方人”,才能真正實現由文字“契約”到心靈“扎根”。地方融入內涵覆蓋教師職業(生產融入)、生活(生活融入)和情感(情感融入)等方面。其應然表征主要體現為整體綜合性的身心嵌入、高效互動性的社會資本、靈活適應性的協調發展、深刻持續性的情感培養。為此,需要拓寬“多融合”人才培養,提升師范生鄉村教育卓越潛質;優化鄉...
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模型構建與闡釋————作者:李西順;王璇;
摘要:隨著我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趨凸顯,亟待破解。基于國家、地方政府出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文本,采用NVivo12進行質性分析,構建了“調內部結構-促供需匹配-重外部保障”三位一體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模型。通過對模型深入分析發現,當前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在就業見習制度建設、離校后的跟蹤服務、畢業生的就業權益保障、就業政策部署與執行等方面存在不足...
我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的布局及關聯特征研究————作者:袁國廷;岳增慧;許海云;
摘要: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積極穩妥發展交叉學科,是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以我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名單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對自設交叉學科及其支撐學科的布局及交叉關聯特征進行系統剖析。研究發現:我國自設交叉學科多樣性各異,“雙一流”建設高校成效顯著,支撐自設交叉學科的一級學科存在近緣凝聚效應,學科交叉水平有待提升,...
“三角協調模式”視角下的交叉學科治理:理路與進路————作者:張艷鳳;王銘玉;
摘要:我國交叉學科治理經歷了孕育萌生、試點探索、初具雛形、正式確立等四個階段,政府力量、學術力量、市場力量構成了我國交叉學科治理的動力機制,展現了交叉學科治理的制度邏輯、知識邏輯和實踐邏輯。在現實層面,受到政策協調激勵不足、學科知識整合受限、市場響應機制不暢等因素的制約,交叉學科治理存在協同乏力、壁壘突出、供需失衡等問題。面向未來,我國交叉學科治理應著力塑造交叉學科治理新生態、構建交叉學科知識新領域、探...
馬來西亞構建亞洲高等教育樞紐的路徑與挑戰————作者:朱曉琳;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等要素被賦予重要的戰略意義。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和知識生產方式已超越國界,跨境高等教育項目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教育全球化與國際化也成為焦點議題。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樞紐的核心支持要素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因素主要涉及教育樞紐面向國際化、市場化和私有化的政策環境;微觀因素則聚焦于能力建設發展,包括教育質量、可負擔性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此外,社會和文化支...
智能時代高校教師的教學新常態————作者:任夢澤;謝妮;
摘要:數智技術的突飛猛進催生了反思教師教學職責與重構教師角色的議題,對傳統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高校教師數智化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技術的雙刃劍效應也極易使教師迷失教育本質,產生身份認同危機。智能時代的高校教師需要主動建構教學新常態,革新教學理念,善用技術增長教學智慧,在實現新質發展的同時,保障教學過程中教師情感關懷的在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在教與育中增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凸顯教...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德建設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作者:馬蘭;張增田;
摘要: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德建設,既是發揮立德樹人重要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建立高質量專業化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抓手。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德建設具有堅定教師理想信念、浸潤教師職業情操與涵養教師個人品格的深層價值。當下高校師德建設面臨著功利性認知對精神歷史性的遮蔽、制度性義務對精神崇高性的削弱、理論性制度對精神實踐性的消解等困境。為此,深化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師德建設,通過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建設、構建高校教...
數智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然·應然·將然————作者:齊道喜;黃衍川;
摘要: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數智技術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數智技術的應用必須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縱深發展,應從明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和存在問題角度呈現賦能的“實然”。從探討賦能的生成動因角度明晰賦能的“應然”,包括順應時代發展、滿足黨和國家事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需求。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
高校輔導員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價值意蘊、運行機制與行動路向————作者:劉玲玲;羅生全;
摘要:教育家精神蘊含中國特有的教育底蘊、文化基因和道德意涵,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對提升高校輔導員鑄魂育人能力、建設高質量高校輔導員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從過程來看,高校輔導員踐行教育家精神具有主體激勵價值和實踐引領價值,前者在于認知層面的反思性角色建構,后者強調行為層面的具象化育人展現,其中蘊含著“知、情、意、行”的內生動力機制和高校輔導員與教育家精神的共生發展機制。在新時代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賦能價值、風險挑戰與突圍進路————作者:高升;孟凡麗;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強大算力”“海量數據”“先進算法”“開放模型”給教師專業發展帶來賦能價值;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存在“權威形象”“信息繭房”“強勢融合”“算法黑箱”的風險,給教師專業發展帶來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和教師要共同發力,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大先生”、虛擬教研室、素養培育、教學創新有機融合,以主體意識覺醒重塑教師專業理念、以跨界教研活動拓寬教師專業知識、以提升人工智能素養革新...
為何從“研”:理工類本科生科研參與動機動態變化的類型及影響因素————作者:宋穎穎;
摘要:動機是激發并維持學生科研行為的內在心理力量。采用扎根理論,以一所“985”高校的11名理工類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其科研參與動機的變化類型、影響因素、作用機制。結果發現,理工類本科生科研參與動機動態變化共有“矢志不渝型”“峰回路轉型”“改弦易轍型”等三種。通過三級編碼,建構出影響理工類本科生科研參與動機動態變化的“個體認知-行為動力-空間交互(I-B-S)”模型。在學生對科研的認知結構、效能感...
來華留學生群際接觸:內涵意蘊、問題挑戰及機制構建————作者:李偉;張建偉;
摘要: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接觸交流效果,是影響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從群際接觸泛化類型和目的分析,群際接觸理論適用于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學生間的群際關系研究。積極的群際關系是“趨同化”管理的基礎,提升教育培養質量,增進中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但面臨“工具性”接觸、交流媒介、“單一文化”朋友圈、文化價值觀念、社會風俗、高校管理模式等方面問題和挑戰。以群際接觸理論為分析框架,基于平等地位、共...
共同體視域下地方高校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行動轉向————作者:劉文;
摘要:地方高校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關乎高校內涵式發展與鄉村現代化進程。當前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陷入服務主體內生動力不足、服務內容適配性不強、多元主體聯動服務機制不健全的困境,基于“共同體”概念及其典型特征,在政府助力下構建以地方高校為核心主體的五重鄉村振興共同體,有助于突破困境并推動地方高校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共同體視域下,地方高校服務鄉村的路徑將從二元耦聯轉向多重共同體共促、從單向嵌入轉向多重...
高水平民辦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邏輯、挑戰及實踐路徑————作者:李強;王宇飛;
摘要:高水平民辦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其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水平民辦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具有理論邏輯、機制邏輯、專業邏輯、市場邏輯等多重合理性支撐。同時,高水平民辦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也面臨著社會認可度偏低、分類管理政策有待完善落實,培養經費不足、科研平臺建設滯后,缺乏優秀教師人才、難以吸引優質生源等現實挑戰。為此,高水平民辦高校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創新與內部建設,包括:獲取...
相關教育期刊推薦
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