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9 19:04:39
1文稿格式
1.1全文字號
用小5號宋體編排的內容有:中英文摘要、圖表、各級注釋、參考文獻表;
用5號宋體的內容有:正文文字。
1.2文稿篇幅
包含文摘、圖、表、參考文獻在內,以出版版面計算,一般為6?000~8 000漢字(投稿文件不超過8頁)。
1.3文稿內容
文稿應包括幾部分:中英文的文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分類號、首頁腳注、正文、(致謝)、參考文獻表。
1.4層次標題
1)層次標題采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碼,左頂格,標題編碼用黑體字。例如:
一級標題用小4號黑體如1材料與方法、2、3……,占一行;
二級標題使用5號黑體如1.1供試昆蟲培養、1.2……,占一行。
三級標題使用5號楷體如1.1.1昆蟲來源、1.1.2培養箱設計、1.1.3……,題后空1字接排正文。
2)層次標題以下可以使用其他標題序號例如1)、2)、3)……,及1、2、3……。序號退2字起排。
3)引言部分不寫編號和標題。
1.5其他內容的序號
圖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號,均要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順序,全文統一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碼。
2文稿首頁事項
2.1中文文題
中文文題一般不超過20字。
2.2作者姓名及作者機構
作者姓名按署名順序排列,署名應該經過責任聯系人同意;
作者機構應寫正式全稱,不用簡稱,后加城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
在作者隸屬多個機構的情況下,機構名稱之前加編號,同時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應編號;
機構之間以“;”分隔。
2.3文稿首頁地腳注釋
文稿首頁地腳注釋用小5號宋體,模板如下:
收稿日期:
基金項目:基金項目類別(項目編號)
第一作者:姓名,學位,職稱,主要從事……專業研究,E-mail:……;
通訊作者:姓名,學位,職稱,主要從事……專業研究,E-mail:……
2.4中文、英文的文題、摘要和關鍵詞等
1)文題、作者和機構
1中文文題一般不超過20字。
2英文文題:
內容與中文標題相應,長度一般不超過20詞;
第一詞、專有名詞的首字母及有特定專業要求的字母大寫,其余字母小寫;
第一個詞不用冠詞,其他處也盡量不用冠詞。
3英文作者姓名(拉丁字母拼寫的):
內容和順序均與中文相同,作者之間以“,”分隔;
中國作者姓名應按漢語拼音寫法,例如WANG Zhi-chao。
4作者機構:應寫正式全稱,不用縮寫;英文城市名和郵政編碼后要加國名;中文非省會城市前加省(區)名。
2)摘要
1中英文摘要內容大體對應,摘要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2摘要不分段,獨立成篇、意義完整、信息具體;尤其在描述結果和結論時要使用具體數據和科學術語,不使用文學性修飾詞、不空洞自評;不使用圖、表、參考文獻、復雜的公式或化學式。
3摘要中的縮略語首次出現時應加說明。
4中文摘要篇幅:250~300字。
5英文摘要篇幅:150~200詞。
6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
a)第一句話不應與文題重復;
b)盡量使用簡單句;
c)盡量將動詞靠近主語;
d)不用第一人稱作主語;
e)以重要的事實開頭,而不以輔助從句開頭;
f)在有動作主體的情況下,使用主動語態,不使用被動語態。
3)關鍵詞
關鍵詞應有3~8個,第一個關鍵詞與分類號對應;
盡量用全稱術語,除非是常見的/本/相鄰專業周知的縮略語;
關鍵詞之間用“;”分隔;
英文專有名詞首字母應大寫、及專業術語按要求大寫,其余詞的首字母小寫;
不宜作關鍵詞的詞:
一級學科名稱例如:豆類作物、動物學、肥料學、農業機械化等;
未經組配的泛指詞例如:安全,保護,表達,材料,產量,成本,凋亡,發展,方案,方法,分布,分類,分散,分析,功能,海淀(區),合成,建議,結構,理論研究,模型,評價,起源,設計,實踐,實時,試驗研究,適應,投資,穩定,穩定性,問題,系統,現狀,形態,性能,選擇性,研究進展,影響,優化,預報,主要成分分析,綜述, 等等。
應該進行適當的組配例如“設計”應為“結構設計”。
4)中圖分類號
請按《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第4版)查找(見附錄—鏈接),或者參考相近的論文。
3引言及引用文獻
引言內容包括【研究意義】、【學科進展】、【問題和切入點】、【研究目的】。
引述科學進展時,不要逐條羅列文獻的作者姓名、試驗方法和結果結論;而應圍繞關鍵詞,分別或綜合敘述該學科的發展和現狀。
闡述研究目的時,不寫所用的方法、不預見結果,而是提出解決切入點的問題,一般以“本研究旨在……”做簡短結束。
應該引用重要的近5年的參考文獻;主要引用本文直接摘引和提取信息的文獻,不要同時標出多篇的同類文獻例如【2-8】;主要引用研究論文,建議占引用篇數的80%以上,減少書籍文獻和研究生論文的引用。
4量名稱、量符號與量單位
1)嚴格執行國家標準,正確使用量的名稱、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
2)文中所用量符號,應在首次出現時加以定義。同一個量的符號,應全文統一。
3)量符號、一般函數及其變數等,一般用單個斜體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表示;說明性標注可以寫作下角標或寫在括弧中。
4)量的數值與量的單位之間,留一空格,例如“10公頃”寫為“10 hm2”,“1 M ”寫為“1 mol/L”。
5)盡量使用常用的量名稱、量符號及量單位:
濃度,c/ (mol/L)
質量濃度,ρ/(mg/L)
質量比,m /(mg/kg)
體積比,V /(mL/L)
質量分數,w /%
體積分數,φ /%
(請將原來不規范的用法“W/W、W/V和V/V”,換成上述對應的規范的表達方式。)
5字符的正體和斜體
5.1斜體用于:
1)生物拉丁學名、基因名稱;
2)量的符號、變數符號;
3)從量的符號轉化的角標;
4)一般函數符號。
5.2黑斜體用于:
1)矢量(向量) 的符號;
2)矩陣的符號;
3)張量的符號。
5.3正體用于:
1)SI詞頭和量單位;
2)從文字轉化的角標;
3)阿拉伯數字;
4)敘述性文字;
5)化學元素符號;
6)縮略語;
7)儀器的規格型號;
8)某些常數的符號(僅限于自然對數的底 e、圓周率 π、復數的虛部 i 或 j );
9)數學運算符(如: 矩陣轉置號T、微分號d、偏微分號? 、連加號∑、對數號(lg、ln、lb),及sin、tan、lim、min、max等)。
5.4其他文種
使用正確的字母和符號例如:希文字母μ(μm)、羅馬數字ⅠⅡⅤ、運算符號Δ(希大正)、統計符號χ2(希小正)、“呂”字的漢語拼音請用LÜ或LV;遇有特殊文種和符號請加以旁注。
5.5特殊文種符號
羅馬數字、非英文字母等特殊文種符號,請正確使用、全文統一。
6數值的表示和有效位數
1)計數數值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2)合理地選取數值的有效位數。同一項目的有效數字位數應相同。
3)數值中從小數點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一格,例如 “π = 3.141 592 6”。
4)合理地使用SI詞頭或10的冪,使數值范圍在0.1~999。例如:104、1.5×104。
7圖和表
1)圖和表應精選,可以綜合合并,共計6個以內。
2)插圖和表格在文中的位置應隨文給出,先見文,后見圖、表。
3)圖和表的題目用中、英文對照;里面的詞條只寫中文,建議加寫常用符號或英文縮寫形式。
4)對于內容復雜的圖表,可以加英文腳注簡要說明結果。
7.1線條圖要求(包括坐標圖、柱形圖、框圖等)
1)顏色。線條圖用黑白兩色。
2)插圖的幅面。半欄排的坐標圖一般取縱坐標高4 cm、橫坐標長6 cm(計算機顯示大約為5和7 cm),圖總寬度小于8 cm;內容相近的坐標圖須大小一致;通欄排的圖片寬度應小于16 cm。
3)圖的字體、字號。漢字用宋體;英文和數字用Times New Roman;字號統一用8 point或小5號。
4)圖線。
1主、輔線區別分明:
曲線、輪廓線、框線,用粗線(0.8 p,或0.3 mm),
坐標軸、尺寸線、指引線用細線(0.4 p,或0.15 mm)。
2圖柱寬3~4 mm,用黑白格紋圖案加以區分。
5)函數圖。
1標值線方向:刻度朝向圖內;橫坐標的標值線、標值與曲線的取值點對齊。
2標目中,使用量符號與該量單位符號之比的形式,例如“p / MPa”;可以加中文量名稱例如“溶液質量分數w=10/%。
3標值圓整,宜為2或5的整倍數。
4坐標線的長度取到與函數曲線相對應的有效部分,去掉延長的無效線段,以使數值曲線充分展開。
5曲線的取值點圖標應區別明顯,例如對照處理用空心圓圈、其他各處理選用實心、空心及“×”字圖形,圖標大小和線條粗細要適中。
6)在原稿正文中放置合成圖,并另外附給Excel數據原圖。
7.2照片、顯微圖、灰度圖、地圖
整潔清晰,剪裁和縮放比例應適度得體,灰度和反差適中。
如需制作彩色圖版,則請注明,并盡量將多圖集中排在同一版面里組合成圖版,以節約制版費。
顯微照片和地圖,在圖中標出比例尺和指北方向。
7.3表格的其他要求
1)表示量值的表格宜用“三線表”。
2)三線表的表頭中,應合理使用量符號與該量單位符號之比,例如“質量濃度,ρ/(mg/L)”。
8討論部分的內容
1)論述本研究的理論含義、應用意義。提出結果中證明了的原理、相互關系,并做歸納性的解釋。
2)指出本論文所研究的結果和解釋與以往文獻論著的異同點及取得的進展和創新點。(如果作者對前人研究結果有異議甚至予以否定,則須用數據和實證加以有條理的多角度的闡釋,應充分說明可能的原因,應經得起推敲、商榷。)
3)指出本研究中出現的特殊情況,對結果結論的影響及討論。
4)指出本研究結論尤其是新方法的適用范圍和限制因素,可能出現的情況,存在的不足、啟示、改進設想、建議、展望等,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和今后探索的方向。
5)應就整體研究的結論及過程進行說明,不要重復結果和結論中的內容,不要過多引用基礎原理。
第六編 農業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