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9 06:04:53
本刊是古生物學及其相關的生物地層學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載古生物學及其相關學科原創性研究論文、學科動態、學術討論、論著評述以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等。為進一步提高《古生物學報》的學術質量,特作如下稿約。
1.本刊為中文版,附300字左右的中文提要和300單詞以上的英文提要,鼓勵增加英文內容。提要以第三人稱寫,說明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研究結果。關鍵詞一般不超過8個詞組,每篇文章(包括圖、表、參考文獻、外文提要)不超過2萬字,不連載。簡報1000字以內為宜。
2.來稿要求學術觀點明確,文字精練,圖表應用得體,文中名詞術語、計量單位、人名地名的譯名等均應按國家頒發的有關標準書寫。需排斜體的外文請斜體。外文字母要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標的數字、符號等要標明。建立新分類單元需嚴格按照國際動植物命名法則和符合正式出版要求。新科、新屬、新種等新分類單元必須有英文描述,并提供LSID號。
3.圖名及其說明須中英文對照,選用六號字,中英文內容分段排。圖和圖名及其說明排入同一頁,最大實用面積為17 cm×23 cm。圖中文字選用字體黑體(英文Arial),圖中序號以大寫字母置于左上角,比例尺與序號的尺寸不宜超過正文字體。
4. 本刊不單獨排列圖版。所有化石圖片均應制作成插圖,安排在正文的適當位置。圖示標本須有標本登記號及保存地說明。
5.參考文獻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引用文獻在正文中由作者和年份組成。中英文文獻分開列,中文文獻在前,英文文獻在后,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日文和俄文文獻譯成英文,后注“(in Japanese)”或“(in Russian)”。中文文獻另譯英文,后注“(in Chinese/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凡正文中引證的文獻,在參考文獻中必須列出,論著作者應全部列出。出版地、出版者、期刊名均不縮寫。
按國家對參考文獻著錄標準,各論著的著錄格式為:
a.期刊
作者,年份. 文題名. 刊名,卷號:起止頁碼.
b.專著
作者,年份. 書名. 出版地:出版者. 起止頁碼.
c.析出文獻的專著
作者,年份. 文題名. 見(In):編者編(ed.或eds.),專著名或文集名(多卷集加卷集號). 出版地:出版者. 參閱文章的起止頁碼.
d. 本刊不采用“腳注”,非正式出版的引用資料列于參考文獻中,并在該條參考文獻的最后用括號注明“未刊資料unpublished data”。
6.請提交用Microsoft Word軟件編排的稿件文檔,并使用CorelDRAW、Photoshop繪制圖片,每幅圖提供400 kb左右插圖放在word文檔里。定稿后需另分辨率600dpi 的JPG格式的圖片。
7.作者應采用《古生物學報》網上投稿系統(http://gswxb.cnjournals.cn/gswxb/author/login)進行投稿,投稿時請按照系統要求逐項填寫,并上傳文稿及相關材料。作者不可一稿多投。
8.編輯部收到來稿后將對稿件進行初審,初審通過后將邀請國內外兩位同行專家對稿件進行審稿,審稿意見收到后,編輯部和主編將決定是否返回作者修改或者退稿,修改稿再次投入《古生物學報》網上投稿系統后,編輯部和主編將決定是否最終錄用該稿件。編輯部有權對來稿做格式和部分必要的文字修改。對于正式錄用的稿件,編輯部將按規定核收出版費用。稿件刊出后,酌付稿酬,并提供論文PDF文本。
9.為適應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需要,擴大作者學術交流渠道和本刊的影響,本刊已被國內外多家文摘刊物收錄,并加入了國家科技部和清華大學等有關單位數據庫。有關作者的著作權使用費已在作者論文發表后本刊一次性付給。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數據庫或被收錄,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作適當處理。
本刊編輯部通信地址:南京市北京東路39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學報》編輯部(210008)
電話:025-83282215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