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5-03-05 16:39 熱度:
〔摘要〕從高校設計教學到整個設計市場,現代設計對中國傳統元素產生了迷戀熱。但是,現代設計對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社會心聲不盡相同。本文主要從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現代設計運用傳統元素的現狀入手,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元素、恰當運用在現代設計中,才能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特精神,創造出更加優秀的中國現代文明。
〔關鍵詞〕設計論文發表,傳統元素,現代設計,設計現狀運用
一、何為中國傳統元素
何為中國傳統元素?傳統就是一種過去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念、藝術形式、政治制度、價值形態等,包括有形的物質元素和無形的精神內容。它是在中華民族演化、融合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中國精神特質的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認識中國傳統元素可以從一些具體的社會現象出入手。如小至門窗裝飾,大到園林建筑,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從周易八卦到文房四寶,吃粽子、掛燈籠、貼春聯等等,這就是我國的傳統元素。傳統具有時空性、傳承性、寬泛性、系統性等特點。傳統與現代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界限。
二、中國傳統元素與當下設計現狀
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世界設計都在關注環境污染、能源消耗、文化融合等現象。同時,產品趨同、設計趨同、技術趨同成了當下設計的普遍現象。我國當下的設計,大多喜歡高舉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去關注市場與經濟。為此,設計師想方設法標榜身份,大量的運用中國傳統元素來體現產品文化特色,追求更高的經濟價值。中國傳統圖形、材質、觀念頻頻出現在設計的各個角落。其中存在一些對傳統元素的不恰當運用,借鑒模仿嚴重,甚至出現直接粘貼、抄襲傳統元素的嚴重現象。這種現狀表明我國現代設計處于迷茫時期,需要認識清楚現代設計與傳統元素的關系�,F代設計不能被經濟所綁架,運用傳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文明,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跟上全球設計步伐,融合現代文明,結合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形成中國現代設計特色是當務之急。
三、現代設計應如何運用中國傳統元素
(一)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疆域寬廣,孕育出的傳統元素不計其數,我們應全面了解多元運用。
深入學習盡量避免不恰當運用,多元運用將改變當下設計運用傳統圖案進行裝飾為主的的單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傳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中國現代設計,從大陸到港澳臺,運用中國元素做設計的非常多,中國紅、太極圖、剪紙、皮影、瓷器、筆墨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中具有特色的文化表象。但是,作品呈現在大家面前時卻很難讓人體會到傳統元素與設計產品需要傳達信息之間的關聯,這種現象值得大家去思考。它們大多運用傳統顯性元素去裝飾、構成畫面,這種運用手法比較單一。中國大量的民族文化、哲學思想、造物觀念、物質形式值得現代設計深入開發運用。
(二)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元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弄清傳統元素歷時性及成因、以及當今存在的價值是對其運用的前提條件。傳統元素受到時代、民族、地域的限制,成因環境發生了變化,現代設計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傳統元素。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風俗習慣和物質生產力都不盡相同,流傳后世的文明也相差較遠。比如“黃色”經常作為褒義形象與中國傳統文化接下不解之緣。黃帝是五帝之首,黃土地黃皮膚是華夏民族的特征色彩,黃色是皇家尊貴與權威的象征。隨著時展及西方文本影響變作貶義,“黃色”與性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泛指具有色情意味的社會現象。因黃色本身的色彩屬性,在現代設計中再一次體現了自己的價值,黃色被人們看作是會發光的色彩,與熒光素混合后大量應用在各種警示符號上。比如搶險工程車的顏色、交警制服上的黃色熒光條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元素的指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那些不符合現代設計的傳統元素,因使用者的不了解而盲目地運用,將使設計南轅北轍,適得其反,甚至因失誤的應用導致對社會的傷害。現代設計應用傳統元素必須符合現代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
雖然傳統與現代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因時空的變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了解傳統元素歷時性及成因,是為了更好地辨別其現在的使用價值,也是現代設計使用傳統元素的客觀要求。
(三)打破刻意應有傳統元素,生態傳承中國傳統元素。中華民族存世五千年,有其自身的遺傳密碼,我
們不能刻意強求運用傳統文化中的特定元素,刻意就會打破平衡,產生不和諧音符。傳統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變化,事物的更替,優秀者將自然選擇傳承與進化。人類沒有超自然的能力去規定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順天造物是中國傳統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是現代設計最好的啟示。打破刻意應用,生態傳承中國傳統元素值得當下設計提倡。為了體現中國特色而運用傳統元素是當下設計的一種現狀,檢索傳統文化的缺失、拯救傳統文化、傳統圖案等字眼隨處可見,產品設計中到處都是傳統的圖案和顏色,高校設計教學中也無處不提對傳統元素的運用。在世界文化不斷融合的今天,現代設計的傳統熱應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有學者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大眾的文化自覺或自卑的反映,以及政治與商業需求。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西方文明的模仿之上,物質生活的滿足反而導致國人自信的心態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中國制造”構建了缺乏自信的大國形象;“中國創造”已上升為國家高度,承擔建設強國夢想的使命,這種使命將進一步導致刻意運用傳統文化的現象。難道我們的生活缺少傳統文化嗎!顯然不是,我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是非常正常的文化生態融合,不必大驚小怪�,F代設計對待傳統元素需要一種平靜的心態,順其自然的延續,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培育發展進化的土壤。
(四)把握設計本質,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和諧對接是關鍵。強調運用中國傳統元素的目的是為了更好
地滿足我國人民大眾的生活需要,因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傳統息息相關,傳統元素勾起大家對過去美好的回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國文化在世界上不斷擴大影響的同時,傳統元素成為了產品的買點。很多運用傳統元素設計的產品,不管產品屬性怎樣,視覺上都生硬地加上傳統的顏色和圖案。其實,我們看不到產品與傳統有什么關系,大多都是通過說明解釋出來的意義。這里的傳統元素被符號化,成為品牌的標志,用來指示產品的國籍、民族、產地屬性,同時也成了達到經濟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設計的本質不是經濟,現代設計運用傳統文化不能被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所綁架,更不能因政治需要而被奴役。傳統元素在設計中不能成為指示民族的唯一功能,只有傳統元素和諧地融合在現代設計的需要之中,才能讓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優秀、親切,感受到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重要性。 (五)創新運用中國傳統元素,拒絕粘貼。威格納認為做設計就是否定過去,創造更好的東西。傳統元素有它的歷時性,脫離了當時的時代環境,也就失去了部分存在的價值。在傳統元素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必須結合現代社會的生活需求,才能賦予傳統元素新的生命。設計的生命在于創新,現代設計應拒絕直接粘貼傳統元素,通過重新設計創新運用,才能真正體現傳統元素的價值,才能體現“傳統的就是現代的”設計思想。如何創新中國傳統元素是關鍵所在,談到現代設計對傳統的運用,人們都會提到中國民間美術、宮廷高雅藝術中那些典型的圖案、顏色、器物、材質等等。用這些具體顯性的存在來表達傳統的思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用其形延其寓”。然而這樣的觀點本身就存在引導上的誤區,蜀國的青銅面具、商周時期的饕餮紋樣,他們永遠屬于過去的年代。我們既不能粘貼其形,更沒有辦法去沿用其寓意,統治階級的奴役思想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運用中國傳統元素,創新是唯一的出路。嫁接混血也許是一種好的辦法,找到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創意的融合點,使傳統元素有別于過去的傳統元素成為設計創新的增長點。同時,應該從宏觀出發,把傳統元素納入到整個當下社會系統中去研究其存在價值,結合社會需要去開發它的使用價值。
設計需要傳統,為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立足于傳統才能更加現代;設計需要現代,人們的生活把握現代脈搏,只有融入現代,才能更好地發展創新。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把握好設計的本質,有利于解決中國當下設計運用傳統元素存在一些問題。我們要正確地對待中華民族留存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并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積極開拓進取。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幾代人的不斷奮進,真正的中國現代設計風格乃至中國現代文化特色將逐步顯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巫��.設計的原點:中國方式與生活特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趙世勇.重拾過去的煙云―――傳統元素應用專輯[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3]尹德輝.視覺與圖像:作為人的本質顯現方式的圖像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4]中國民間美術研究[M].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編.貴州美術出版社,1987
文章標題:設計論文發表中國當下設計現狀以及對傳統元素的運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donghua/25552.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