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2-01-20 09:06 熱度:
建設園林城市是城鎮進程中的重要環節,能反映城鎮建設的速度和質量,是一個城鎮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1榆林市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1.1恢復生態系統
生態園林綠化體系建設有助于恢復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榆林市地理、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系統建設更加困難。首先應重視植被綠化和養護工作,通過對地表植被的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條件,不斷擴大綠化面積。在修復生態系統的同時,再次進行園林綠化建設,如林木建設、草場建設,從地表植被綠化擴展到空間植被綠化。
1.2促進園林城市發展
目前,人口膨脹、環境污染、垃圾處理、交通擁堵、城市管理等諸多問題困擾著城市發展,有些大城市還存在城中村現象,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市規劃中沒有加入生態園林綠化,無休止地建設樓群,導致舊城區顯得雜亂無章,因此,舊城區改造成為城市發展一大難題。大力提倡發展園林城市,主要是基于城鎮市民健康安全發展,事實證明,園林綠化能改善城市空氣,治理城市環境污染,因此,園林綠化體系建設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一是不斷擴大綠化面積,既包括城市公園、道路、廣場綠化,又包括城市小區綠化、郊區山水湖泊綠化等。二是不斷研究綠化植被品種,特別是鄉土植被,其適應性強、綠化成本低,無論是栽培速度,還是栽培效益,都能滿足城市園林綠化需求,有助于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發展。
1.3市民追求健康生活的需要
在城市遭受各種污染的當下,市民越來越關心健康的生活理念,特別是隨著2019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和思考健康問題,因此,更加向往城市園林綠化[1]。事實證明,園林綠化不僅能美化城市,而且在治理污染、凈化空氣、改善環境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保護了市民的身體健康。
2榆林市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現狀
2.1氣候地理條件較為惡劣
榆林市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交界處,屬于半草原、半荒漠地區,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氣候地理條件較為惡劣,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域段重點治理地區,也是國家三北防護林重要域段,同時,還關乎著黃河粗泥沙聚集情況。生態環境脆弱,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現象,地表土質是生態綠化體系建設的基礎,松散的地表土質不利于各類植被生長,在風蝕和水蝕的作用下,土壤不斷沙化,導致植被逐漸減少。植被稀疏低矮也會引起植被群落減少,植被群落的多樣性是綠化體系建設的重要標志。
2.2屬于典型的資源型城市
榆林市資源富集,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資源帶動了經濟總量的快速發展,目前,GDP總量為陜西省第二位,增速為全省第一。在經濟結構中二產占62%,其中,能源工業占79.1%,煤炭占能源工業61%。因此,榆林市是以不可再生資源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目前開始向可持續發展模型轉變。
2.3環境保護建設成績斐然
榆林市全體人民堅持“南治土、北治沙”,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流沙基本全部得到固定。但榆林市仍有大量的荒漠化土地需要治理,否則將持續擴大,并威脅已有的工作成果。與荒漠化治理類似,建國以來,榆林市至少有1.8萬km2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年入黃泥沙量由建國初期的5.13億t減少到2.9億t,林木覆蓋率提升30%以上。
3榆林市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1水資源較差
首先,榆林市水資源量僅為全國水平的37%,屬于缺水地區,由于過去對地下水的持續開采,導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局部超采。其次,洪澇事件時有發生,如2017年7月,榆林市綏德縣、子洲縣、神木縣、米脂縣等11個縣區遭遇特大暴雨襲擊,綏德縣整個縣城基本上被洪水漫蓋,榆林市城區主干道多處積水,形成內澇。最后,游憩設施配套少,榆林水系較多,這對城市建設來說是巨大優勢。但從現狀情況來看,榆林市,尤其是主城區水系與城市關系并不和諧,除榆溪河外,其他水系與城市總體保持背向關系,這突出反映在城市與水系之間連通路徑少,且水系周邊匱乏配套游憩設施。
3.2園林綠化植被單一
在榆林市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建設中,以喬木、灌木搭配為主,雖然喬木和灌木是綠化體系建設的主體,但缺乏花草類搭配,整個園林綠化體系顯得單一,無法達到建設目的。各類花草植被是綠化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元素和重要綠化環節,其不僅能豐富綠化體系,而且能有效涵養土壤水源,保持水土流失。此外,各類花草植被與喬木、灌木的搭配,使整個園林綠化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綠化體系建設才能富有生命力。
3.3土壤環境差土壤環境
由地形、風雨、氣候、地表物質等因素形成,首先,榆林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是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區,也是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為害嚴重的地區之一。其次,榆林市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僅為400mm,降水量集中在6-9月,這4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3%,易出現暴雨天氣,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再次,榆林市地貌大體分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區域和風沙地貌區,生態基礎環境脆弱的同時,造林綠化工作難度大,因而林草覆蓋率極低。最后,榆林市現有耕地面積約為1082666.67hm2,是陜西省耕地面積最大的區域。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張,居民住房的增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耕地面積逐漸減少。與之相反的是,多年來農村不合理的放牧,導致越來越多的土地處于土壤被侵蝕的風險中,尤其是水系周邊區域,風沙侵蝕、水土流失情況尤為嚴重。
3.4開放空間差
根據2019年遙感分析結果顯示,榆林市綠化覆蓋率為36.59%,綠地率為35.0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9.12m2。(1)綠地相對缺乏。對綠地系統進行分析發現,當前以大型綠地為主,實際可服務人群較少,社區級、組團級綠地相對缺乏,分布較少。(2)生態效益差。近年來,榆林市綠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就,但在生態方面考量較少,鑒于榆林市生態環境脆弱、降雨量少等實際情況,應將生態效益作為優先考慮要素。(3)可達性差。榆林市綠地以大型綠地為主,雖然面積大,但由于數量少,距離大部分市民較遠,實際可達性差。
4榆林市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發展的思考
4.1打造鄉土景觀安全格局
鄉土景觀能保護土地及城鎮、聚落、民居、寺廟等在內的地域綜合體,它是適應于當地自然和土地的。在分析鄉土景觀資源現狀的基礎上,可在GIS平臺上建立累計阻力模型,以形成鄉土景觀安全格局[3]。根據鄉土景觀資源的分布和鄉土景觀安全格局的特點,識別出主要線路,以長城、無定河、榆溪河為3條主要路線,其中,榆林市區東側路線較豐富,這些線路未來應作為榆林重要的鄉土景觀特色游線。
4.2合理規劃水系統
梳理現狀水系和徑流體系,建立水系統廊道、分區管控體系。在此基礎上,分別解決水量、水質(面源污染)、洪澇安全、河流渠化、游憩功能不足等問題。首先,水生態廊道是水文過程的空間載體,應以流域為單位,建立系統性的水生態廊道體系,并形成網絡[4],在此基礎上,可有效管控水文過程。其次,采用生態處理技術削減面源污染,一方面,能截流進入水體的營養物質,快速遏制城市硬質下墊面將帶來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能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最后,針對榆林水系渠化、硬化現象嚴重的現狀,采用彈性設計,為水文過程預留冗余空間,并針對洪澇災害問題,采取“灰綠結合”方式治理洪澇,將多余的內澇水轉化成水資源。
4.3科學治理荒漠化區域,建立綠化生態屏障
榆林市現荒漠化區域主要集中在榆西河以西,無定河以北,70多年來,已構建了完整的造田治沙和植物治沙兩大生態治理體系。造田治沙已逐漸被淘汰使用,植物治沙日益成為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方式,可采用固沙林、固沙林———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企業用地防護林4種模式,為城市建立綠化生態屏障。
5結語
總之,榆林市生態環境脆弱,基于這一情況,需要從保護生態出發,重建城市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因此,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進行生態植被綠化規劃,包括鄉土景觀規劃、逆向思路規劃等。其次,加強生態修復荒漠化治理,通過固沙林、防護林、企業用地防護林等,建立綠化生態屏障。最后,處理好水系統,治理水污染,降低洪澇災害造成的破壞,為園林綠化植被提供水源保障。
參考文獻
[1]嚴良,代冰杰,李歡.收入、健康與居民主觀幸福感[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9(12):6-11.
[2]付宏才,李小明.對城市園林綠化創新發展的思考[J].中華建設,2019(4):10-11.
[3]陳曉鷺.城市發展進程中對園林綠化發展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8,24(1):23-24.
[4]趙利國,魏向華.城市園林綠化與城市林業一體化的思考[J].現代園藝,2017(2):154.
《榆林市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發展的思考》來源:《現代園藝》,作者:顧興軻 張慧
文章標題:榆林市城鎮生態園林綠化體系發展的思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nongye/huanjing/4766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