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電子商務論文 發布日期:2017-09-29 14:12 熱度:
CC是未來電子商務通信技術發展的必然方向,在提出CC這一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驗證了其科學性與合理性。
《電子科學學刊》是電子科學高級綜合性學術刊物。它的任務是:反映我國電子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本刊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學術討論,促進國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為我國四個現代化服務。
1 云通信(Cloud Communication)的概念
云通信(即Cloud Communication):是云計算與統一通信的融合,是ICT產業在未來五年中可預見的一個發展新方向,CC將主導下一代ICT的發展,CC由三部分組成:前面是端、后面是云、中間是網絡。CC三個組成部分緊密相連,每一個部分既可以獨立發展,又可以帶動其他兩個方面成為一枝獨秀。具體來說:“端”是CC的最前方,它既需要“云”在內容上為其提供服務,也需要“網絡”的傳輸支持;“網絡”在“端”和“云”之間起橋梁作用,沒有完善的網絡,“端”與“云”之間無法實現對接;“云”在CC中起基礎性作用,沒有“云”,“端”就成了無源之水,“網絡”也毫無用武之地。因此,CC是端、網絡、云三位一體的新型產業模式,同時CC已經不是簡單的通訊,而是一個服務體系。(CC概念由該文提出,有別于云計算之類的技術概念。)
2 CC產業結構分析
2.1 端
這里指云終端(Cloud Terminal),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胖云終端,以移動終端為主,就是以JAVA瀏覽器等為主的移動終端,目前PC上處理的業務用移動終端也可以完成,如PC、智能手機、ebook、嵌入式芯片等;另外一類是瘦云終端,它本身沒有太多的計算能力,主要就是顯示和控制的功能,如智能電表、交通卡等。
(1)胖終端(Fat terminal)主要有移動互聯網設備(MID)、智能手機、電子書、ipad等多種形式,其中ipad被認為是未來胖終端的終極產品。這里重點可以按照有沒有“電話”功能分成MID和smartphone。MID將成為人們訪問互聯網的重要方式,智能手機(smartphone)則成為通信的主流。但是這兩者的融合也是顯然的,因為語音服務的增長已經達到了極限。
�、費ID:即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動互聯網設備,它是在2008年IDF大會上英特爾推出的一種新概念迷你筆記本電腦。在英特爾的定義中,這是一種體積小于筆記電腦,但大于手機的移動互聯網裝置。MID與UMPC類似,同樣為便于攜帶的移動PC產品。通過MID,用戶可進入互聯網,隨時享受娛樂、進行信息查詢、郵件收發等操作。
�、谥悄苁謾C(Smartphone):是指“像個人電腦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手機的功能進行擴充,并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的這樣一類手機的總稱”。
(2)瘦云終端(Thin terminal)本身沒有太多的計算能力,主要功能就是顯示和控制,常見的瘦終端有智能卡、智能電表、無線化的信息家電。
�、僦悄芸�(Smart Card):最早是在法國問世的,70年代中期,法國Roland Moreno公司采取在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上安裝嵌入式存儲器芯片的方法,率先開發成功IC存儲卡,經過20多年的發展,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卡,即在塑料卡上安裝嵌入式微型控制器芯片的IC卡,已由摩托羅拉和BuII HN公司共同于1997年研制成功。在中國IC卡還未真正應用于電子商務活動,但前景和優勢卻十分明顯。
②智能電表:由用戶交費對智能IC卡充值并輸入電表中,電表才能供電,表中電量用完后自動拉閘斷電,從而有效地解決上門抄表和收電費難的問題。同時,用戶的購電信息實行微機管理,方便進行查詢、統計、收費及打印票據等。
2.2 網絡
指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臺自治計算機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絡協議,共享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的系統。網絡包括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
(1)有線網絡:傳輸介質采用有線介質連接的網絡稱為有線網絡,常用的有線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導纖維。
(2)無線網絡:就是利用無線電波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構成的無線局域網(WLAN),與有線網絡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絡互為備份。目前主流應用的無線網絡分為GPRS手機無線網絡上網和無線局域網兩種方式, GPRS手機上網方式是目前真正意義上的一種無線網絡,它是一種借助移動電話網絡接入Internet的無線上網方式。
①4G網絡: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4G集3G與WLAN于一體,并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音頻、視頻和圖像等。
�、诮摼W(NFC)是指針對特定用戶傳播特定信息,以提升信息利用率的一種互聯網應用新模式。細分用戶、窄眾傳播、提升內容的商業價值,是下一代網絡傳播的特征,RSS、Web2.0等新網絡應用的興起就是證明。
2.3 云
所謂“云”,其實指的是后端(服務器端),平時我們很少能夠看到的那一端,正因為平時難得看到,所以有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稱為“云”。“云”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并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與“云”相關的概念有云計算、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云存儲等。 (1)云計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這是一個美麗的網絡應用模式。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它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可靠安全等獨特功效。
(2)公共云(public cloud):對于云的提供者而言,如果自己建的云是為第三方所用,自己公司內部不使用,則稱為公共云。
(3)私有云(private cloud):對于云的提供者而言,如果自己建的云只是為自己公司內部所用,不提供給第三方用,即為私有云。
(4)混合云:如果自己建的云既可以為自己公司內部使用,還可以為第三方所用,則稱為混合云。
3 CC產業實證分析
上文對CC進行了理論方面的闡述與分析,本節將從產業角度對CC進行實證分析。首先通過Facebook的案例說明Facebook正在引領CC這一新興產業,從“端”、“網絡”、“云”三個方面布局其CC產業。
Facebook最初是一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于2004年2月4日上線,很快成為了繼亞馬遜、谷歌之后受歡迎的互聯網巨頭。《商業周刊》2010年4月28日撰文稱,Facebook已經躋身手機網絡的行列里,并且有機會革新移動通信行業。隨著Facebook規模在日益擴大,許多手機業分析師認為Facebook有可能涉足手機設備領域,生產以Facebook功能為主的手機,具備社交功能的手機毫無疑問將會使移動運營商難以應對,Facebook將會進一步整合網絡及手機移動設備。2014年10月,扎克伯格訪韓后暗示將與三星合推Facebook手機,業內人士認為,雙方討論了Facebook專用手機的具體式樣和上市時間等。
從Facebook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Facebook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社交網站(SNS),其業務正集中于社交通訊,并不斷向其他方面拓展。Facebook有可能生產具備社交功能的Facebook手機即前文提到的“胖云終端”,終端越胖就需要越來越多的應用軟件。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Facebook開放平臺,把自己的API(應用編程接口)向公司外的第三方軟件開發者開放,允許第三方開發者將開發的產品在Facebook平臺上推廣,根據Facebook官方統計資料,短短三年內,目前Facebook平臺已經累積超過五十五萬個活躍的應用程序 (Application)。Facebook平臺下的有很多優秀的Apps實用工具,大量的第三方工具極大擴展了Facebook的功能和應用,這就是云服務中的SaaS和PaaS;Facebook智能手機毫無疑問將會使移動運營商難以應對,無線通訊網絡流量將會從聲音以及文字短信轉變為大量原始數據的傳輸,可以預計Facebook將會進一步整合網絡及手機移動設備。
由此可見,Facebook的業務拓展方向與CC產業的三方面是一致的,未來的Facebook手機即CC中的端、Facebook手機的永遠在線體驗需要更加完善的網絡(即CC的中間層)支持、借助于云計算服務的Facebook后臺即為CC中的云,毫無疑問,Facebook正在引領一種新型產業模式――CC產業。
文章標題:電子商務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jingji/dianzishangwu/3663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