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倫理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1-05 14:44 熱度: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設置博士點十余年來,在各方面取得令人利目的成績,但也存在基礎不夠扎實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博士點管理方面分析了培養目標和學生培養定位、各博士點的交流溝通體制與機制的建構以及博士點建設的內部管理等方面值得注意的若干問題。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論文;學科論文;建設;管理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原屬于法學門類的政治學一級學科中的二級學科,現今已提升為法學門類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論文。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設置博士點以來,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在學科體系建設、課程建設、理論研究、學術隊伍培育以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績。特別是在專業點布局方面,經過2005年新一輪的努力,基本實現了全國(除西藏、寧夏等少數自治區和港、澳、臺)“大覆蓋”。僅以這一次審批和增列的博士點來看,全國有21所高校和黨校、軍校獲得一級學科博士點,有70個單位(其中有相當院校已獲得原二級學科博士授予權,現按新的一級學科屬下的新二級學科申報博士學位授予權)增列了共8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此外,還有72個院校(其中也有套疊)增列了一級學科碩士點,有189所院校(不含十余所軍校和省級黨校)設置了共30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些高校一下子增列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增列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的院校則是常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專業點建設真可謂“大擴軍”,實現了超常式發展論文。
然而,在這種發展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界的同仁卻表現出從未有過的沉穩和冷靜,大家既看到學科發展面臨著最佳的發展機遇,也意識到由于發展過快而使得學科在不少基礎因素方面不夠扎實的問題。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學科健康發展,人們自然要回顧和總結以往學科建設的經驗,也會反思這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想,無論是總結經驗還是檢點問題,都是反思精神的具體體現,其目的性是一致的。我在這里僅就學科博士點建設過程中我所認為存在的一些管理(即非學科體系和理論研究)問題談一些想法,議論掛一漏萬,但至少是自己在投身博士點建設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也有幾年來學界同行交流得出的想法。也許這些思考的東西對新設置博士點的同行們有所幫助,使得他們能夠未雨綢繆,把博士點建設得比我們一些先行者要好,對學科發展有更大的推動力,或者至少能夠避免我們曾經有過的一些失誤。
一、關于培養目標和學生培養定位問題論文
1993年3月在福建師大召開的全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工作會議上,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同志在講話中對培養目標問題有專門的說明,他認為:第一,要從整個社會需要的角度看培養目標,而不能僅僅從高校需要出發;第二,要培養應用型的意識形態人才;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專業傾向不要太強,專業課不要太多,要強調基礎,如馬列理論基礎、人文科學的一些基礎學科等。不要把專業搞得過窄,要強調通才。陽寸間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我認為他的講話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并且與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走勢相一致,到今天看來依然對頭。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培養目標在原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語境下一直是比較清楚的,除政治素質和業務素養、能力素養之外,就是為高校和社會各部門培養能夠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人才,學生的社會適應面應該是很廣的。到今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培養目標也很明確,即除政治、業務方面的素質外,所培養的學生要適應整個社會的需要,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和黨政實際工作部門的專門人才,而不僅僅為了滿足高校自身的需要。然而,在1997年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學科合并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后的一個時段中,我們曾經對培養目標中的學生適應性問題有過不同的理解。這種不同理解的影響到今天也不能說完全消除,或許會影響到今天我們對新學科培養目標的認真貫徹。
出于對學科名稱進行“簡稱”或通俗稱呼的需要,一段時間中人們習慣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簡稱為“兩課”專業。毫無疑義,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必須培養適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需要的科研和師資力量,同時,這一專業一定要為社會培養大量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精通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善于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宣傳工作的才。這是專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專業如果僅僅為高校自己培養師資力量,會出現以下情況:首先,畢業生供大于求,高校根本無法容納眾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況且現今各高校紛紛提高錄用教師的學歷與學位的“門檻”,幾乎是有博士學位者才有資格接受錄用單位的挑選。許多碩士畢業生必須到社會各行各業中求職。在這種情況下,對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知識要求與能力訓練就不能局限在“兩課”之內。其次,按照“兩課”(現在改稱“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思維去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將會使得學科的理論視界逐步狹隘化,甚至出現自我封閉、自我循環、自我服務的狀況。僅僅關注高校學生思想理論課程的狀況是遠遠不夠的。盡管學生發展中也有大量的、層出不窮的問題,需要投人大量的持續的力量加以研究,但這一學科決不能僅僅研究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要研究現代企業組織、社區發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識形態工作等。只有在這種廣泛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學科發展才能獲得更多更廣闊更持續的資源和動力論文。
到今天來看,也繼續存在著以上問題的痕跡。隨著學科領域的擴大,博士點和碩士點的增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無疑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專業之一,每年要培養的研究生數量估計數千,而能夠在高校從事相應科目的教學與科研的人數有限,大量畢業生必須到社會各界去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實際工作,甚至有相當人數的畢業生會從事與所學專業內容并不直接相關或者毫不相關的工作。當然,由于我們的專業訓練中有許多與其他學科相同的方法論要求,因此本專業的畢業生也會有較大的社會適應性,但畢竟可能會使教學雙方在專業訓練(或培養)過程中所產生的“效用”在相當一段適應期中無法得到充分展示。同時,如果我們的專業建設缺乏特色(這里僅僅是假設,因此我無法回答諸如“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專業建設不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之類的問題),培養的畢業生也缺乏比較優勢的話,有許多專業如哲學學科所屬的各專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專業、政治學學科中若干二級學科專業以及管理學科所屬的行政管理專業等所培養的畢業生,都會與本專業形成很大的比較效應。當然,我們不會害怕競爭,但有一個問題:畢業生的就業是一個專業建設所不得不考慮的大問題。與這幾年研究生的大量“出爐”有關,畢業生就業漸趨緊張,所以,我們不得不考慮培養學生的廣泛社會適應性問題,考慮專業培養學生的特色問題,包括專業點擴展中研究生招生人數的控制問題。
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研究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問題,特別是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有著各種聯系的社會事業所需人才的狀況,甚至詳細考慮那種所謂的社會工程師、意識形態的專門人才、談判協調高手、危機處置能手、文化產業發展的謀劃者等具體培養要求。一句話,專業培養一定要有特色,即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也會有并且必須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二、各博士點的交流溝通體制與機制的建構問題論文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設置博士點的歷史已近十年。十年來,從最初的三個點發展到2003年的28個點(含黨校、軍校),各博士點潛心建設,分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其中尤以幾個最先設置博士點的院校為領軍先鋒,加上中山大學,已形成三個全國重點學科。他們有比較豐富的博士點建設經驗和豐碩的成果,而其他后行院校也多多少少在學科建設中有自己的特點和成功的體會。但是比較遺憾的是,各個博士點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大家的一些經驗和有效做法也無法及時推廣和借鑒。由于缺少有效的組織形式和交流機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諸多博士點建設到現在為止還基本處在一種“各自為戰”的狀態中。如果說這些年中也有一些相互間少許情況溝通的話,通常是在一些為申報博士點的院校開展溝通工作而舉行的中小型理論研討會上所產生的“副產品”。其實,不少院校都有進行相互間溝通的內在需求。于是在進人新世紀之后,已設博士點院校通過建立“博士點聯誼會”的方式加強溝通,如2004年12月由中山大學承辦的聯誼會、2005年9月由河北師范大學承辦的聯誼會等,都收到較好的切磋交流效果。但這種方式畢竟有一定的隨意性,會前沒有指定準備什么“硬任務”,會后也不存在對博士點建設的任何約束性條件,確實是聯誼性的。
面臨著博士點急劇擴大的情況,“聯手作戰”已成為一種迫切需求。在目前的狀況下,“各自為戰”或“放羊式”的建設對學科發展不會有利,但完全統合起來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于是我們不得不尋找另外的方式。根據政治學所屬若干學科的做法,他們每年都召開系主任(現大都改為院長)聯席會議,會議每年都事先確定一個主題進行準備研討交流,因此與會者都感到有一定的收獲。為了避免主辦方過重的財政壓力,聯席會議盡量不組織大型的參觀活動,不像現在有些學術會議也辦成“嘉年華”式的豪會那樣。系主任(院長)聯席會議已經堅持了二十余年。當然,隨著博士點越來越多,聯席會議的組織也越來越困難,會議規模越來越大,而會議規模一大,集中研討并商定問題就會增加難度。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實際情況看,有幾種體制架構預設:一是在現有的博士點聯誼會基礎上擴展,搞成像政治學有關學科的聯席會議一樣。問題是我們的學科規�,F在要比政治學有關學科大得多,因此會議的組織成本不可小覷,可能維持幾年就難以為繼。二是先分片建立一級交流溝通體制,開展有關交流活動,這種分片可以地區來分,也可以學校類型來分,還可以不同院校博士點建設的特點來分,或者以二級學科點來分,或以理論研究的主題及類型來分,等等。在這種基礎上,再建立二級溝通交流體制,由各片的當年輪值主席院�;蚱渌嚓P院校派員到全國性質的交流會上進行交流溝通,以便于了解更多面上的情況,并帶回本片發散分享。值得指出的是,這種分片不是絕對固定的,應該有一定的變動性。三是隨機交流溝通方式,即由有關院校組織召開某一理論研討會,會議上安排一定時段的交流內容和管理問題研討,這種方式相對比較寬松自由。但不管怎樣,總也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方式,比純粹“各自為戰”要有利。四是通過網絡進行溝通,由各博士點搞成自己的網頁,將各自的活動情況和研究成果及時掛上并及時更新。一些具體技術性活動可在少數教師的指導下由研究生主要實施,但將有關材料不定期匯總后,由教師與研究生共同分析并制定出本校的改善方案或措施。當然還有其他的路徑與方式。
至于這些交流溝通活動的總策劃,可成立不同級別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或學術委員會、或學科發展委員會等類組織承擔,但這樣的類組織又不能過多,以免“‘政’出多門”、亂套。如果按二級學科來建構博士點交流溝通體制與機制,也同此思路,但操作可能會方便些。
本人無意構建什么溝通體制與機制,僅僅是提出問題,表達渴望加強兄弟院校之間聯絡的一種愿望。也有意見認為,許多學科都沒有這樣的溝通交流機制,不也一樣發展過來了。況且搞好搞壞由“市場”說了算,過若干年就可能會有一次“重新洗牌”,到時自然會有淘汰。我以為,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教育資源短缺、“僧多粥少”,而且社會目前還無法遏止“學歷主義盛行”、“文憑至上”勢頭的情況下,“市場”的“洗牌”作用是十分微弱的。正如有人調侃說,任何地方只要豎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招博,絕對‘三包’(包不用常來聽課,包不交讀書筆記,包博士學位)”,那么,頃刻之間就有幾百學子排成長龍。個個口中念念有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師不在嚴,能混就行;學不在精,有學位就靈。這當然是片面之說,且沒有具體學科和專業指向,只是籠統地泛指一些現象,但我們缺乏健全的類似國外行業協會進行本行業監督和自我約束那樣的體制與機制,確是不爭的事實。
三、博士點建設的內部管理問題
這里涉及到博士生讀書問題、博士生招生規模的控制問題、人學考試科目的穩定與調整問題、在職博士生的嚴格要求問題以及博士生學術能力的強化問題,這些問題相互牽連。我對此不大明確,只是感到應該引起重視,于是簡要地擇幾個說說。
首先是博士生的讀書書目問題。本專業的博士生應該多讀書,甚至比有些專業的博士生讀的更廣泛和龐雜一些。但學習的年限畢竟太短,只有三年或如有些院校改為的四年。如果學生原來的理論基礎較好和知識面較寬,還能應對;而對于一些理論基礎、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在這有限的幾年中能好好讀通幾部馬恩的著作就已經很不錯了,逞論讀其他書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并依據小平同志認為“讀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就需要對博士生的讀書書目進行選精,規定本專業博士生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問題是根據什么原則來確定這些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這些書目又是哪些?
有人認為,只要把目前全國所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點現有的讀書書目拿出來,歸出一些“同類項”,就是本專業的博士生指導閱讀書目,然后再由各學校根據自己的培養思路和特殊要求適當作一些增補。這種方式固然可行,但也有一些問題要解決,首先是我們還沒有這樣的基礎,即便在同一所學校里,一個博士點的若干個方向就會有不同的必讀書目,其中共性的就是一些馬恩篇章,但即便是馬恩著作的篇章,選擇的口徑也很大。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與方法課程的必讀書目中,有的教師主張《德意志意識形態》必選,而有的教師認為讀馬恩的著作要抓住三個“手稿”關節點,即《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和馬克思后期的兩大手稿(即《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而后者的容量十分之大。其次是在全國范圍的不同研究方向中,應該有哪些共同的必讀書目,意見可能更難統一。從2005年之前招收博士生的二十幾所院校的一百二十多個方向來看,大致可以歸納成以下方面:第一,關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方向為最多,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全球化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國際戰略、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等;第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方向也比較多;第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這方面除個別院校外,各校都至少設置了一個方向,有些則設置了三四個相關的方向,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高校德育研究、德育哲學、思想道德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教育研究、現代倫理與比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等;第四,還有一些跨學科的方向,如中國政治思想、政治學理論、憲法與憲政、中國政治、馬克思主義刑法、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倫理學等。至于這些方向設置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學界有一些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這是為其他學科“借窩生蛋”提供了方便,有可能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專業的“空巢”現象。簡而言之,我們要在這諸多方向中歸納出相對比較集中的博士生必讀書目,確實有一定困難。
也許有人感到沒有必要對本專業博士生的讀書書目作出規定,可以由導師自行決定。那么在這樣的條件下,本專業博士生的培養要求如何充分體現?同一個學科的專業培養的博士生,是否應該有一些相對統一的必讀書目,或者相同或相似的專業方向應該有相對統一的閱讀書目?以上問題至今還未引起重視。
其次,關于控制招生規模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本專業的問題,甚至是整個教育乃至國民經濟的大問題。如果整體在迅速擴大,而我們相反選擇自我縮小的路徑肯定不利。在本專業布點擴展的情況下,提出控制招生規模問題,顯然比較敏感,因為它涉及到學生希望人學、導師希望手中有學生、新辟的博士點要“上馬”等。我這里指的控制主要就各博士點的情況而言,是指我們自己心中要有控制意識和高質量意識,不要看到其他學科擴招就自己心中癢癢的。當然有人認為在一所學校中,我們這種專業想擴招也沒份,研究生院不會增加招生名額。我以為,適當控制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招生規模,對本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更有利。要看到,大學擴招肯定與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遞增需要有關,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也不能說不無關系。因此我們要認識到,盡管眼前可能“撫平”這種難度,但它在幾年后可能照樣來臨。并且由于多了幾年的成本投人(無論是個人性投人還是社會投人),使得機會成本越來越高,不少研究生就業后學非所用、讀到博士還找不到理想工作后的心理反應也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現有相對不足之教育資源的鉗制,使得我們對學生的培養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情況相比,在質量控制方面出現“降格”,或者和緩一些稱為“降多升少”或者“有升有降”。這里所謂的“升”,主要表現在外語能力、知識視野、思維方式等方面,而“降”主要表現在理論基礎、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事業心責任感等方面。因此社會對學生培養的“降格”方面提出了一些批評,認為現今的大專生相當于過去的中專生,本科生相當于大專生,碩士生相當于本科生,而博士生則相當于過去的碩士生。這種輿論也許是社會用人單位的某種實際體會與策略的混合物,即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得不對那些高分低能或眼高手低的畢業生“降格”使用,同時為降低工資成本,也有“降格”使用人才的策略考慮。
毋庸諱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我們的專業也是易受社會心理沖擊的專業之一,招生太多勢必影響到就業,而就業不佳又會反過來影響專業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讀書再多,照樣可以做各種工作,例如包括讀物理化學的博士也可以到酒店當餐廳領班,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博士更可以做領班,這不能證明其他什么,恰恰表明全民素質在提高!確實,話是可以這么說,但如果這種現象大量發生的話,不僅是對有限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也表明制度安排有問題。無論新、舊“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人們頭腦的固有產物,而是一定制度和政策扭曲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結果。
再次,關于入學考試科目的穩定和變動之間的關系。博士生人學考試科目要穩定,這是不用懷疑的。然而,隨著學科研究的深人和社會實踐的深化,博士生人學考試的內容要能夠及時反映這些變化的話,就需要在穩定一個時段后適當調整考試科目,這也有助于糾正一些考生的“應試”心理—經連續多年參加考試后最終可以摸準“路子”。當然這里的問題關鍵是考試內容與考試方式問題,如加大面試的難度,通過口試真切了解考生的理論基礎狀況和研究能力、學術悟性等。
又次,對在職博士生加強嚴格管理問題。在職博士生不會給導師和學校造成就業壓力,但在管理上問題較突出。因此要加強若干環節,如嚴格按時同堂聽課和參加討論,保證完成規定的閱讀書目并及時完成和遞交讀書筆記等。
另外,還有對待博士生發表文章的問題,究竟是重眼前發表一篇篇的短文,還是引導他們先大量讀書,同時注意引導博士生研究社會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在這種過程中,先強化寫讀書筆記這一環節,然后經常開展交流讀書筆記的活動,或將博士生“學術沙龍”制度化,并根據每次報告人的主題,安排有關教師參加博士生“學術沙龍”,擔當評議人。還要抓好本專業博士生與其他專業博士生的學術交往等等,都是不可忽視的技術性問題。當然,博士生的學術強化最終要落實在撰寫高質量的優秀博士論文上,在這個問題上,盡管我們不能簡單以能否進人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為唯一衡量標準,但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論文長期進不了這個系列,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這一系列畢竟是一種大家認可的社會確認機制與方式。
至于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問題更為重要。如今這支隊伍十分龐大,其人力資源整合和管理的任務十分繁重,當年恩格斯引用拿破侖描寫“馬木留克兵”與“法國兵”的問題,同樣也是我們這支隊伍管理的問題之一。
僅僅從博士生管理的角度就可以引發人們思考許多問題,本文是有感而發,不僅實話實說,而且實話直說,希望引起大家的不同議論,包括對我的看法的批評。目的都是為了廓清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并指導具體博士生培養工作。
文章標題:試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點建設的幾個管理問題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optiwork.cn/fblw/wenyi/lunli/1102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