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9 10:04:35
1、對來稿的要求
(1)來稿文責自負。來稿應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文字精練。來稿全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和地址、摘要、關鍵詞、正文(包括必要的圖表)、參考文獻等。另外,在首頁腳注處,提供論文的資助項目單位和批準號以及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月、性別、學位、職稱、研究領域和電子信箱。
(2)來稿中的外文字母、數學公式及符號必須清楚無誤。根據國家標準GB 3100~3102-93《量和單位》:量符號、代表變動性數字的符號以及坐標軸的符號均用斜體表示;矢量、張量用黑斜體表示;量符號的下標,若是變量用斜體表示,其他情況則用正體表示。量符號盡量用一個字母(特殊情況除外)表示,在文稿中首次出現時,必須給出量的名稱及單位。
(3)科技術語和名詞須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如系作者自譯的新名詞,在文稿中第一次出現時應給出原文。
(4)插圖應具備科學性,清晰、規范,能直接用于制版。每幅圖按在文稿中出現的順序編號。插圖中的中國國界必須與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地圖一致,切勿漏繪臺灣和南海諸島。
(5)表格采用三線表。文稿中若有多份表格,則按在文中出現的順序編號。
2、參考文獻(著者-出版年制)
本刊從2008年7月開始參考文獻格式從“順序編碼制”改為“著者-出版年制”
3、投稿注意事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來稿中凡引用他人著作、論文和資料,須注明出處,并按著者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列于參考文獻中(請盡可能列全參考文獻,不能遺漏重要參考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著作或私人通訊在引用頁的腳注處標注。
(1)參考文獻在文中引用格式
參考文獻列表中的每條文獻在正文中都要被引用。正文引用時,文獻的標注內容由著者姓名(中文文獻)或姓氏(英文文獻)與出版年構成,并置于"()"內,格式為(李志強,2000)。集體著者著述的文獻可標注機關團體名稱。倘若正文中已提及著者姓名,則在其后的"()"內只需著錄出版年,格式為"李志強(2000)研究指出……"。在正文中引用兩位著者文獻時,英文文獻格式為(Smith and William, 2001),中文文獻格式為(李志強和李小兵,2000); 在正文中引用兩位以上著者文獻時,對英文文獻只需標注第一著者的姓氏,其后附"et al.", 格式為(Smith et al., 2001); 對中文文獻應標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 格式為(李志強等,2000);對于只標注第一著者姓氏使英文文獻無法識別的情況,引用時還需加上第一著者的名。同一著者不同年份的文章在正文中的引用格式為(李志強, 2000,2001);同一著者同年份的多篇文章在正文中的引用格式為(李志強,2000a,2000b)。同一處引用的多篇文獻應按出版年的先后排序。
(2)參考文獻列表的排列規則和著錄格式
所有文獻按著者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同一著者不同年份的文章按出版年的先后順序排列。
同一著者同一年份的多篇文章在正文中引用時和在參考文獻列表中都要在年份后加“a,b,c…”,以示區別。
著者姓氏的英文字母相同的參考文獻,中文文獻在前,英文文獻在后。
本刊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如下:
期刊:著者(多位作者需保留前三位姓名). 出版年. 文章題目[標志代碼]. 期刊名稱,卷號(期號,全卷頁碼連續的可省略): 起止頁碼.
著作:著者(多位作者需保留前三位姓名). 出版年. 文章題目[標志代碼]// 編者姓名. 書名. 出版地點:出版社名稱,頁碼(總頁碼或引用頁碼).
4、 投稿的流程
(1)《大氣科學》期刊為網絡投稿,登錄www.dqkxqk.ac.cn或www.iapjournals.ac.cn,注冊作者賬戶,登錄后即可根據網站提示投稿。另外,建議作者填寫明確的通訊地址、電話號碼、電子信箱等信息。請作者自留稿件底稿和原始作圖數據,無論文稿被刊用與否,恕不退稿。
(2)建議作者提供3~5名審稿專家(請注明其職稱、研究領域、單位和通訊地址),以及要求回避的評審者,供編輯部送審稿件時參考。
(3)作者收到本刊收稿通知后,若6個月未接到錄用通知,可自行處理所投文稿,并請告之編輯部。雙方有約定者除外。請勿一稿多投。
(4)本刊對所刊登的文章收取版面費。
(5)文章發表后,本刊將酌付稿酬,并贈樣刊1冊。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