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9 02:04:15
1 辦刊宗旨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是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主辦的中文核心期刊、美國EI(工程索引)核心數據庫收錄期刊,以刊載國內外學者在構造地質及成礦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主要任務,以促進國內外地學學術交流,推動地球科學研究,活躍學術思想,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為目的。刊登內容涉及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礦床學、成礦預測、巖石礦物與地球化學、地球動力學、大陸邊緣地質等多個學科和領域。重點登載原創性和開拓性的學術論文,以及少量具有學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評述,但不接受一般性綜述稿件。
2 來稿要求和注意事項
2.1 作者投稿時,請以書面形式申明:此稿只投給《大地構造與成礦學》,沒有一稿多投。全體作者已審閱,同意投稿本刊。
2.2 文中不得使用已經廢棄的量和單位,請一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的最新標準執行。
2.3 每篇論文應依次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1)文章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大學請寫明院或系名,所在城市名與郵政編碼)、摘要、關鍵詞;
(2)首頁底部標明:①是否受有關基金資助(包括項目編號);②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份、學位、職稱、專業或主要研究方向以及聯系電話和Email地址);
(3)正文;
(4)參考文獻;
(5)與第(1)部分相對應的英文(作者姓名為漢語拼音)。
2.4 關于中、英文摘要
論文摘要,尤其是英文摘要,是國際科學文獻檢索首要的,同時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是論文得以成為科學論文的必要條件,需要精心構思和認真寫作。論文摘要是科學論文的梗概和縮寫,應能反映論文的主要觀點,概括地闡明該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能夠脫離全文閱讀而不影響基本理解。
(1)目的:簡單介紹該研究或者調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務、所涉及的主題范圍,即闡明該項研究的目的或撰寫該文的原因。
(2)方法:簡單介紹該研究或調查的原理、條件、對象、手段或方法、程序等,即闡明所采用的實驗技術、試驗方法或手段。
(3)結果:簡單闡明該研究或調查等所得出的結果、數據、被確定的關系、觀察到的結果或者所得出的效果、性能等,可分列為一、二、三等項。
(4)結論:簡單介紹通過對上述結果的分析、研究、比較、評價、應用所得出的主要結論,可分列為一、二、三等項。
論文摘要字數要求在400左右,寫作規范,應當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專業化的詞匯、特殊符號和公式,一般不要出現參考文獻,同時應當盡量避免隨意從文章中摘句或只是簡單重復文章結論。
編輯部特別提醒:本刊不強求中、英文摘要一一對應,希望英文摘要在中文摘要的基礎上,適當加大篇幅,增加信息量。英文摘要的寫作質量及其包含的信息量將作為本刊取舍稿件的重要依據之一。
2.5 關于正文標題
一級標題用1,2,3……表示,二級標題用1.1,1.2,1.3……表示,依此類推,頂格書寫。
2.6 關于插圖
(1)文中的插圖請盡量提供可編輯的 *.cdr 格式的圖形文件,但切勿將 *.jpg 和 *.tif 格式的圖件直接插入到 coreldraw 中,圖件寬度通欄排圖不寬于 17cm, 雙欄排圖不寬于 8cm; 如果是照片或掃描的圖片要提供分辨率在 300dpi 以上的 .jpg 或 .tif 格式的圖形文件(彩色圖務必選擇 CMYK 四色圖顏色)。
(2)圖件要求清晰、美觀,線條粗細和文字大小合適,曲線用圓滑曲線表示,不能出現文字壓線等現象;在設定好圖件寬度情況下,圖中中文漢字用黑體(6~7pt),數字和英文用 Times New Roman 字體(8pt);線條粗細:一般線條為 0.2mm,斷層等特殊線條 0.35mm。
(3)注意圖中地層、巖體等代號的大小寫、上下角標、正斜體的表示。地層符號中,群用首字母大寫斜體,組用首字母小寫斜體。例:淮河群 (Pt3H);下白堊統鵝湖嶺組(K1e)
(4)圖中應盡量避免國界問題。如果避免不了,則請作者自行送請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審查,審查通過后再提交編輯部。否則,編輯部將酌情刪除相關插圖,直至撤稿。
(5)圖件的說明依次應包括圖例說明、中文圖名與相應的英文圖名。方框圖例符號視具體情況可放在圖內,也可放在圖外。
2.7 關于表格
請盡量使用橫向表格,在中文表名之下需給出相應的英文表名。附表中的測試數據要注明測試者、測試手段、測試條件、測試精度及誤差范圍等。注意量與單位的規范化使用。
2.8 關于參考文獻與腳注
(1)本刊參考文獻采用作者-出版年制,文內引用格式:單作者為(作者,出版年),雙作者為(作者 1 和作者 2 ,出版年),三個及以上作者為(作者 1 等,出版年)。
例如以下示范的參考文獻,在正文中引用時的格式應為: (蔡文俊, 1986), (舒良樹和王玉凈, 2003), (韋振權等, 2006), (Hossack, 1995), (Maniar and Piccolli, 1989), (Samson et al., 2004)。
(2)正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與正文后注錄的參考文獻必須一一對應,即:在文中引用了的,必須在文后列出相應的參考文獻;反過來,在文后注錄的參考文獻,必須是在正文中引用過的。
(3)正文中作者引用的非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一律用腳注注解。腳注采用全文(正文)順序編碼制注錄,文內用①、②、③……標引在相應文字的右上角。作者應盡量避免引用非公開發表的文獻和資料。
(4)文后參考文獻表中經常出錯,需要作者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 中英文參考文獻分開排列,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以作者姓氏的漢語拼音或第一個英文字母為序。
② 本刊不采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編排文后參考文獻表。
③ 多作者時務必列出全部作者名,不能以“等”字省略。書寫外文作者或編者時,姓前名后,名用縮寫,但不加縮寫點。
④ 所有文獻必須列出析出頁碼,專著列出出版地。
文后參考文獻注錄格式示例: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蔡文俊. 1986. 新疆準噶爾東北緣板塊構造初步研究 // 中國北方板塊構造論文集(第1集).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26.
舒良樹, 王玉凈. 2003. 新疆卡拉麥里蛇綠巖帶中硅質巖的放射蟲化石. 地質論評, 49(4): 408-413.
韋振權, 夏斌, 張玉泉, 王冉, 楊之青, 韋棟梁. 2006. 西藏休古嘎布蛇綠巖中輝綠巖鋯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0(1): 93-97.
Hossack J. 1995. Geometric rules of section balancing for salt structures // Jackson M P A, Roberts D G and Snelson S. Salt Tectonics: A Global Perspective. AAPG Memoir, 65: 29-40.
Maniar P D, Piccoli P M. 1989.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of granitoid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01: 635-643.
Samson S D, Inglis J D, D’Lemos R S, Admou H, Blichert-Toft J, Hefferan K. 2004.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Neoproterozoic plagiogranites in the Tasriwine ophiolite, Anti-Atlas orogen, Morocco. Precambrian Research, 135: 133-147.
3 編輯部與作者關于投稿方面的約定
3.1投稿時,作者應向編輯部提供其詳細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辦公或住宅電話、移動電話)及Email地址等,如有QQ號碼,請一并提供。
3.2正文請使用.doc文件格式(含表格),文中插圖除粘貼在word文檔中外,應將圖件的電子文件另行發送。
3.3 編輯部收到稿件后,立即給作者收稿回執。但如果投稿不符合本刊的征稿要求,則先退請作者修改,并以收到符合要求的稿件為收稿時間。一般在3個月內(以收稿郵戳為準)編輯部給作者作出刊用與否的答復。3個月后作者未收到編輯部的答復,可自行處理。在此期間內,如果收到復函和錄用通知者,作者不得另投他刊。
3.4 稿件文責自負。根據《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編輯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實質性內容修改需征得作者同意;
第四編 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推薦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