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4-29 06:04:10
稿件格式
1)題名:小2黑居中,一般不超過25字;文章所屬的課題如獲各種基金項目資助,則在題名右上角標注“*”,并在地腳處標注“* 項目名稱(編號)”;如果有副題名,則用3仿另行排,前加“——”。
2)作者:小4楷居中;多作者且分屬不同單位的,用“1)、2)、…”作上標注;確需標注通信作者(本刊不鼓勵),在其右上角標注“†”,并在地腳處注明“† 通信作者”。
3)作者單位,郵政編碼,所在城市:三者間用“,”,小5宋,整體居中;多位作者的單位不同,單位間用“;”,如多個單位的所在城市、郵政編碼相同,則只需以“:郵政編碼,城市名”標注在末尾;非省會城市應加注省、自治區名。
4)中文摘要:“摘 要”2字左頂格(以下凡未說明排法的項目均左頂格),小5黑(以下5)、7)~10)條的引領詞均用小5黑);一般采用報道性摘要,采用報道/指示性摘要時至少包括目的和結論,以200~300字為宜;可用第一人稱;采用小5仿。
5)中文關鍵詞:“關鍵詞”3字采用小5黑;關鍵詞用小5仿,詞間用“;”;以3~8個為宜。
6)英文題名//作者漢語拼音姓名:題名僅第1個詞的首字母大寫,其余小寫(首字母本應大寫者例外);如有副題名,其前采用“:”,并與題名接排;題名、副題名均排為小5黑;題名與作者之間用“//”連接;漢語拼音姓名采用小5白,姓的字母全大寫,名用全稱,首字母大寫,雙名間不加“-”,如ZHAO Daliang。
7)Abstract:與中文摘要對應。
8)Keywords:與中文關鍵詞對應;每個詞的首字母小寫(應大寫者例外);詞間用“;”。
9)作者英文地址:個人作者引領詞用Author's address;多作者且為同一單位的標注Authors' address;多作者分屬不同單位的,只標注第一作者地址,引領詞為“Frist-author's address”。
10)DOI:由編輯部編寫。
11)引言:不以“引言”作章標題;文字用5宋。
12)1 章標題:章編號與標題間留1字距,全文凡是編序號的章題均用小4黑左頂格并單獨占行。章、節標題應簡明、精練、準確,不宜超過15字。
13)1.1 節標題:節編號與標題間留1字距,采用5黑左頂格并單獨占行。
14)1.1.1 節標題:(如有)同13)。一般不再設第4層次的節,但可采用列項說明。
15)1)標題。:第1層次列項說明;并列各項可接排,如另行排每項前均空2字距;當有標題時末尾宜加句號,與正文接排。
16)① 標題。:第2層次列項說明;一般接排。
17)表1 表題,圖1 圖題:小5黑,居中排;表格欄頭和坐標曲線圖標目中的量和單位采用“量符號或量名稱/單位符號”的標準化形式;坐標圖中表示標值的短線應置于坐標軸內側,縱坐標與橫坐標交叉點標值均為“0”時,只保留1個;表格一般采用三線表,必要時可添輔助線;圖注、表注均以“1)、2)、…”作注號,圖注置于圖題上方,表注置于表的下方;注與注之間一般用“;”,注的末尾應加句號。
18)5 結束語:不使用“結語”或“結論”作章題,須編章號單列一章。
19)致謝:對需要致謝的對象用5楷字與正文文字空1行標示,不以“致謝”作引領詞。
20)6 參考文獻:需編章編號;細節要求見《〈編輯學報〉參考文獻著錄細則》。
21)(收稿日期;修回日期):由編輯部標注于文末。
參考文獻著錄細則
《編輯學報》嚴格按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順序編碼制格式著錄參考文獻。為減少文章修改、編校的工作量和消除差錯,特制定本細則。
1)將“參考文獻”作為文章重要組成部分而單列一章,并編章號,如“5
參考文獻”,左頂格排。
2)充分、恰當、準確引用參考文獻,研究型論文的文獻數量一般不少于15條/篇。
3)文獻序號采用“[ ]”括起;正文中一處引用多個文獻且序號連續時,
序號間用短橫線“-”連接,如“[2-3]”;多次引用同一個文獻,只需在第1次引用時編1個序號;若多次引用的頁碼不相同,則將引文頁碼標注在引用處,如“[10]8”。
4)主要責任者多于3人時,只著錄前3人,后加“等”或“et al.”。
5)用西文和漢語拼音字母書寫的著者姓名,一律“姓前名后”,姓全大寫,
名字縮寫并省略“.”,如“EINSTEIN A”“ZHAO D L”。
6)期刊、論文集和會議錄中析出文章的頁碼,依據引用文獻的類型分別著錄:當文章作為引文文獻引用時,標注引用信息所在頁;作為閱讀型文獻引用時,只標注文章的起始頁。
7)設卷的期刊,其“年卷期”的著錄格式為“年,卷(期)”,如“2022,34(1)”;不設卷的期刊,著錄格式為“年(期)”,如“2021(12)”。單數期號前不加“0”。
8)刊名含“(XXXX版)”時,著錄為“XXXX學報(XXXX版)”,如“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9)原文獻副題名前的“——”應著錄為“:”。
10)引用文獻為各種標準、技術規范時,為避免差錯,其主要責任者省略,直接著錄題名,格式為:“標準名稱:編號[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出版印刷行業標準(代號為CY/T)的出版者為中國書籍出版社。
11)論文匯編、會議錄中析出的有獨立著者、獨立篇名的文獻,其析出文獻與源文獻之間用“//”連接。
12)電子公告的著錄格式為“主要責任者. 題名:其他題名信息[EB/OL].(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 獲取和訪問路徑. DOI”,其中“(更新或修改日期)”和“DOI”為有則必備。
13)引用紙質文獻,不必著錄文獻的DOI。
14)法律法規、政府文件、科技檔案等的文獻類型標識符為“A”。
15)各種“日期”的規范標注格式為“YYYY-MM-DD”,如“2024-03-01”。
16)參考文獻表中的標識符號,除“.”外,均采用中文標點符號。每條文獻的末尾不用“.”。
17)正確著錄3種文獻: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主編的“統計年報”為期刊,其文獻類型標識符為“J”;中國科技信息所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為圖書,其標識符為“M”;華東地區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編輯協會主編的《學報編輯論叢》為論文匯編,其標識符為“G”。
編校易錯點及個性規范提示
《編輯學報》對文章編校的總體要求是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執行相關標準及規范。現依據GB/T 7713.2—2022《學術論文編寫規則》等國家標準,對本刊文章中常見編校易錯點以及本刊的個性規范提示如下,懇請文章作者和編校人員注意。
1)“摘要”采用不分自然段的短文,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個要素。
2)插圖和表格應精選,不鼓勵過度采用可以用文字表述清楚的圖表,不支持使用PPT中常用的餅圖。
3)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使用阿拉伯數字(包括個位數字、分數、百分數等,以及用“多”“余”等表述的概數);當數值≥4位時,采用“三位分節法”留適當空隙的方式分節,如1 234種。
4)正確使用日期、時刻起止和時間計量起止的符號:3—6月[份],09:30—14:30;3~6[個]月,9 h30 min~14 h30 min。
5)除整段外文文字外,并列的外文字母、阿拉伯數字之間的點號采用“、”。
6)計量單位均采用法定單位符號,如5 m、10 kg、24 h、30~45 d;單位相同的多個量值并列時,只需標出最末一個量值的單位,如:5、10、15、20 min。
7)坐標曲線圖的標目和表格的欄頭涉及量和單位時,采用“量名稱/單位符號”的標準化格式。坐標曲線圖的縱橫軸起點均為“0”時,只保留1個“0”;標值短線畫在坐標軸內側;曲線應略粗于坐標軸。表格一般采用三線表;表的欄目都應有名稱,左上角欄頭不應有斜線;全表數據的單位相同時,將共同單位置于表的左上角。
8)標有引號的并列成分(如短語、簡單句)之間、標有書名號的并列成分之間不使用“、”;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號之間或并列的書名號之間(如引語或書名號后還有括注),應使用“、”。當標有引號的并列成分中有1個或多個并列引號內的文字中間包含“,”“;”“。”“?”等且后引號前無“。”時,并列引號間應選用適宜的點號,如“,”“;”等。
9)英文刊名譯成中文刊名需加括注“(英文)”或“(英文版)”時,括注應放在書名號之外,如《Nano Research》翻譯成“《納米研究》(英文)”;僅當英文刊名中包含“English Edition”等時,“(英文版)”放在書名號之內,如《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譯成“《地質學報(英文版)》”。
10)列項說明和數學式等的編號,均用阿拉伯數字標示。如:第1、2層次的列項說明分別用“1)”“①”;數學式編號用“(1)”,右頂格排;為多條表注、圖注編寫序號用“1)”,注的末尾應加“。”。
11)正確進行連續數據的分組,如“審稿周期分別為<10、10~30、30~60、≥60 d”應修改為“審稿周期分別為<10、10~<30、30~<60、≥60 d”,也可寫為“審稿周期分別為<10、[10,30)、[30,60)、≥60 d”。
12)數學式一律用量符號書寫,式尾按其在行文中的語法關系添加合適的標點符號。量符號第1次出現時,應標注其含義。
13)對論文重要組成部分的“參考文獻”,要編章編號。參考文獻著錄嚴格執行GB/T 7714—2015。尤其注意期刊、論文集中析出文章作為閱讀型文獻引用時,著錄文章的首頁碼;作為引文文獻引用時,著錄引用信息所在頁。
14)參考文獻表中的標識符號,除“.”外,均采用中文標點符號。每條文獻末尾不用“.”。
15)規范書寫縮略詞,如:Pdf、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應為PDF;APP(application)應為App;等等。
copyright © www.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